意外安全生產事故處置工作流程
1、意外安全生產事故處置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施救,有效控制,保全證據,及時上報。”的原則。應按國家《安全生產法》第七十條、《四川省安全生產條例》第六十二條、六十三條、六十四條、六十五條的規定,由現場負責人、相關責任人履行報告責任和組織現場救援。
2、施工現場發生意外安全生產事故時,現場負責人、有關人員必須積極組織人員救助受傷人員,第一時間向最近的醫療機構求助,盡量縮短救助時間,為專業醫療救助機構創造救助條件。
3、對于骨折傷員應先固定骨折部位,方可移動轉運傷員。
對于外傷出血傷員,應有效止血。
對于有害氣體傷害,應迅速將傷員轉移到空曠、通風的場所,積極采取人工呼吸救助。
對于電擊傷害,應有效阻斷電源后對傷員進行救助。
4、安全生產事故意外發生后,現場負責人、有關人員必須組織人員在救助傷員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意外安全生產事故的事態擴大,最大程度減少事故發展造成的各項損失。
5、安全生產事故意外發生后,現場負責人、有關人員必須組織人員在救助傷員的同時,應按《四川省安全生產條例》第六十五條的規定,對事故現場相關物證、痕跡、物品原始位置、物品原始狀態進行保全,對相關證人進行筆錄、登記,為事故調查創造條件。
6、意外安全生產事故的報告時限為2小時。
7、意外安全生產事故的事后處置由上級法人、相關單位、國家職能單位按國家《安全生產法》第六章、《四川省安全生產條例》第六章的相關規定處理。
8、意外安全生產事故的等級劃分為;
一類事故:一次死亡1-2人事故或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
二類事故:一次死亡3-9人事故或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
三類事故:一次死亡10-29人事故或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
特別重大事故:一次死亡30人以上事故或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
9、處理意外安全生產事故的“三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不調查清楚不放過、事故相關責任人不明確未處置不放過、安全生產制度及相關技術措施不完善不放過”。
篇2: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處置制度
為了加強交通安全運輸工作、確保人命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安全法》和省、市、有關部門文件精神,結合我公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一、救援領導小組:
組長:經理
副組長:分管安全技術副經理
成員:各部門負責人。
抽調高縣弘馳汽車修理廠修理工l-2人,其余人員根據事故救援需要臨時確定。
設立應急救援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安全科
應急救援電話:
二、職責分工:
組長:負責道路交通事故、人流高峰期、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的全面指揮。
副組長:負責具體工作,協助組長做好督查落實工作,協調好各方面的工作。
組員:負責交通事故中疏散人員、保護好現場、保護好所有乘客人生安全、衣物及貴重物品,及時通知交通警察大隊和保險公司人員,負責交通事故車輛組織,同時負責交通肇事事故中對乘客的分流和傷員的運送工作。進行值班將有關事實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并負責建立登記工作。
三、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工作原則:
1、統一指揮原則:各小組成員必須接受統一指揮、統一安排、積極參加各類事故的應急處置。
2、自動遞補原則:領導小組組長不在崗時、副組長自動遞補、承擔應急工作的領導職責。
3、自動停休原則:領導小組各成員休假的一律停止休假,主動到單位參加應急工作。
4、奉公盡責原則:領導小組各成員要盡職盡責、拒絕冷漠、傳遞溫暖、無私奉獻、不能麻痹大意、全心全意做好應急工作。
四、工作程序:
1、領導小組在接到應急、救援電話后,首先弄清事故現場及周圍地理情況,立即召集救援領導小組所有成員,通報事故現場情況,商議事故、事件現場具體救援方案。
2、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確定后,為盡可能降低施救費用,
采取自己組織救援的辦法,及時組織救援領導小組成員,攜
帶救援設施趕赴現場全力以赴組織救援。如現場施救難度
大,需另聘專業救援人員時臨時確定。
3、應急、救援設施的運送調修理廠救援車,如需要其它大型輔助救援設施,及時與相關單位聯系增補調運并請求公司增援。
五、救護和醫療:
事故發生后、按照本單位應急預案中確定的醫療救護單位,迅速聯系醫療機構、配合協助醫療部門開展緊急現場處理和醫療救護。
篇3:石油銷售安全生產應急處置方案
石油銷售公司安全生產應急處置方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編制目的
為了全面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確保石油銷售公司(以下簡稱"HB公司"或"公司")生產安全穩定運營,進一步加強事故預防與應急工作,對可能發生的事故和緊急情況,預先制定安全應急處置方案,在發生各種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及其它危害時,通過應急處置方案的實施啟動,能及時做出正確反應,控制危害源,搶救受傷人員,指導群眾防護和組織撤離,消除危害后果,最大限度地控制可能造成的危害、損失和傷亡,維護生產安全持續穩定。
第二條法律依據
依據《安全生產法》及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集團公司及上級單位對于安全生產的要求,結合《HB公司生產安全事故綜合應急預案》和公司實際,制定本處置方案。
第三條基本情況
石油銷售公司主要經營銷售聚丙烯、聚乙烯、醋酸仲丁酯、粗酯等化工產品,屬易燃易爆產品,所屬區域均屬一級防火防爆單位。
第四條危險源分布及事故災害分析
(一)公司經營銷售危險化學危險品的品種、數量、危險性質以及引起化學事故的特點,能引起燃燒爆炸等事故的化學危險源為聚丙烯、聚乙烯、醋酸仲丁酯、粗酯等化工產品所屬區域。
(二)除化學危險品事故外,還可能發生以下一些災害事故:
1、人員傷亡。包括:觸電、摔傷、扎傷、碰傷、燒傷、中毒、窒息和機動車輛輾傷等。
2、站內突發性斷電。
3、鍋爐、汽包等壓力容器發生爆炸。
4、雷擊。
5、其它。
第五條事故報告程序
(一)事故搶險主要采取自救的方法,在有能力自救或控制的情況下,進行積極自救或控制。
(二)發生事故,最先發現人員只要依靠自身力量或部門成員能夠處理的必須立即處理,同時向所屬上一級領導匯報,如果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或部門成員及時處理的,必須立即上報請求救援,同時要組織部門力量積極自救。
(三)報警要求做到:及時、準確、到位;接警要求做到:接得快、聽得準、聯得上。
各種報警內容如下:
1、報火警:起火單位、部位、燃燒物質、火勢大小、有無人員傷亡、報警人姓名。
2、人員傷亡:事故地點、傷亡人數、傷害程度(部位)、傷害原因、事故簡要情況。
3、物品泄漏:泄漏物質、泄漏部位、泄漏量、泄漏物波及范圍和可能造成的災害。
(四)報告事故應采用最快的方式,優先考慮最迫切需要搶救的,如火災先報火警,如有人員傷亡先上報搶救傷員。
(五)接事故報告后,所有人員必須無條件立即趕赴崗位待命。
(六)由總指揮根據搶險救災力量的實際情況指示是否向外請求援助和報告事故。
第六條事故指揮
(一)事發現場要成立發生事故應急處置指揮部,以事故現場事故單位直系最高領導為第一負責人組織搶救。
(二)發生事故時事故指揮部成員立即趕赴指揮部,接受有關指令,其他人員也須立即趕赴崗位待命,接受事故指揮部統一調令,沒有特別情況,下級必須服從上級指揮命令。事故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所在地,可設置相應的辦公室。
(三)事故指揮原則
為了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應急處置指揮的原則是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協調發揮各種應急處置力量,以保證搶險工作順利進行。
第七條各級人員職責
(一)總指揮職責:領導應急處置工作,有權調動公司各部門任何人力、物力,有權對應急處置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做出決定。凡不服從指揮或行動緩慢造成不良影響、貽誤戰機者,視為嚴重失職,追究其責任。
1、監督檢查應急處置物資預備情況,指導應急處置工作。
2、事故發生后,立即啟動應急處置方案,進行現場應急處置。
3、掌握災情變化后,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請其他單位支援。
4、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與指揮部成員共同審查和修改原處理事故的應急處置方案,并根據救災方案下達任務。
5、對有關部門和人員提出獎懲意見。
(二)副總指揮職責
1、在總指揮未到時,代替總指揮行使指揮職責。總指揮到達后,將事故情況、地點、災情、范圍和原因等,如實報告總指揮,并積極協助總指揮組織搶險救災工作。
2、采取措施保證應急處置所需物資足量供應。
3、根據應急處置指揮分工或總指揮命令,負責指揮某一方面的救災工作,并及時向總指揮提供有關情況,解答有關問題。
4、擔任現場指揮,不斷向總指揮匯報現場情況,并根據總指揮的指示,負責應急處置的具體指揮工作。
5、根據職能分工,對職能范圍應急處置物資、工器具準備完善情況負責,對職能范圍應急處置工作負責。
(三)成員職責
在總指揮或副總指揮的領導下,完成交派的任務。
第八條應急處置應遵循的原則和注意事項
(一)要遵循救人第一的思想,救人重于滅火,先救人后滅火。
(二)要遵循準確迅速的原則。事故報告要準確快速,處置措施要快,出動要快,事故情況偵察、判斷要快,事故搶險要快,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或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事故損失。
(三)救災力量不夠時,要及時調集增援力量,以免貽誤戰機。
(四)事故發生后,應根據化學品泄漏的擴散情況或火焰輻射所涉及及到的范圍建立警戒區,并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干道上實行交通管制。建立警戒區域時應注意以下幾項:
1、警戒區域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并有專人看護。
2、除消防、應急處理人員以及必須堅守崗位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
3、泄漏溢出的化學品為易燃品時,區域內應嚴禁火種。
(五)緊急疏散時應注意:
1、如泄漏物質有毒時,需要佩戴防護用品或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并要有相應的監護措施。
2、應向上風方向轉移,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有哨位,指明方向。
3、不要在低洼處滯留。
4、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區與著火區。
5、發生火災事故,要集中力量供水。
6、如現場人員無法有效滅火,在消防隊到來之前盡量控制火勢。
7、在應急處置的過程中,如有可能發生爆炸或有重大人員傷亡的可能性,由總指揮決定,讓搶險人員立即撤離到安全
地帶。
8、應急處置實行現場最高領導負責制,正職不在時,由副職負責,副職也不在時,由下一級負責。
9、在行政下班時間發生火災爆炸等災害性事故,各級人員必須立即趕赴自己的崗位待命,隨時準備接受調遣。
(六)有毒情況下搶險救災應注意:
1、參加搶險救災人員應盡可能在上風向或側風向活動,佩戴安全可靠的防護器具。
2、對有毒區域應劃出警戒線,警戒區的范圍應為毒物擴散半徑的兩倍。在警戒區內活動的參戰人員必須佩戴空氣或氧氣呼吸器,嚴禁無關人員和沒有佩戴防護器具的人員進入警戒區。
3、在應急處置或滅火戰斗結束后,要認真徹底地對污染區、消防器材和裝備等進行檢查處理;對所有現場處置人員進行必要衛生檢查,發現有中毒癥狀者,應立即予以治療,以防后患。
(七)帶電滅火注意事項:
1、在有電情況下的火場上撲救火災時,要求水槍噴嘴與帶電體之間必須保持安全距離。
2、對架空帶電設備或帶電線路進行帶電滅火,要求滅火人員所站位置的地面水平距離與帶電體高度形成的上傾角,不宜大于45度,即滅火人員至帶電體的水平距離,應大于帶電體地面的垂直高度,以防導線斷落危及滅火人員的安全。如果發生電線斷落時,應劃出8至10米警戒區。
3、在帶電滅火過程中,滅火人員必須防止與水流接觸。沒有穿戴防護用具的人員,不準許接近燃燒區,以防地面積水導電傷人。將火災撲滅后,如果設備仍有電時,要求所有人員均不得接近帶電設備和積水地區,以防止發生觸電造成人員傷亡。
4、在撲救火災過程中,如果使用金屬工具進行破拆時,要特別注意工具不要接觸帶電物體。在帶電設備附近進行破拆作業時,操作人員與帶電物體必須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以防止人身觸電事故發生。
(八)應急處置要做好夜間救災對策,加強夜間事故處置訓練,提高夜間事故處置能力。要保證夜間人員到位、通迅暢通和事故現場照明。
第二章傷害事故應應急處置方案
第九條事故報告
(一)當某人受到傷害,現場又沒有別的人員,又沒有其它通迅工具時,宜采用呼喊求救。
(二)發現有人受傷害,立即將事故報受傷害人班長,班長指令部分人員維持生產,部分人員積極進行自救,同時將事故上報。
(三)報告要講明地點、受傷部位、受傷程度、傷害介質。
第十條各級人員應急反應
(一)首先要按傷害部位、程度進行積極自救。
(二)非事故崗位人員有責任參與事故的報告、搶救工作。
(三)相關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必須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全力組織搶救傷員。
(四)現場人員根據傷害程度,及時和外部有關醫院取得聯系。
(五)事故搶救過程中,必須堅持"救人第一"的原則。
第十一條搶救傷員時應注意的事項
(一)現場搶救的主要任務是使傷病員在現場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診治、護理和生命支持,它不是救治的全過程,而是為傷員接受進一步診治創造條件,因此開展急救護理工作的原則是先救命、后治病。
(二)要準確迅速地檢查。
(三)在進行檢查時要注意"三清",即聽清傷病員或旁人的講述;問清造成傷害有關的細節;看清與講話相適應的表現。
(四)在進行檢查時,原則上盡量不移動傷病員的身體,尤其是不能確定的創傷病員,因為移動有可能加重病情。
(五)如無必要,不要對清醒的病人反復提問,要盡量使病人能安靜休息并減輕心理壓力。
(六)正常的心跳呼吸對傷病員至關重要。判斷心跳呼吸停止的標準是:
1、意識喪失。輕拍或搖動傷病員并大聲呼喚,觀察是否有反應,若無反應,說明傷病員已意識喪失。
2、無呼吸。讓傷病員仰臥在堅實的平面,頭部稍低,按下述方法進行觀察。一是用眼直接觀察傷病員的胸部有無起伏,二是將面頰貼近傷病員的口鼻,感覺有無氣流,如果確無胸部起伏和空氣逸出,即可判定傷病員無呼吸,這一過程需要3至5分鐘。
3、大動脈搏動消失心跳停止。觸摸傷病員的大動脈有無搏動即可判斷心跳是否停止。
(七)搶救傷員時要判斷危險源是否切斷,如電閘、致害的氣體、液體、閥門等,如未斷開去救人可能一同倒下或造成事態蔓延。
(八)搶救傷員時必須保護現場,如傷員身上何方位有何物體,傷者倒下的準確位置和體態等,必要時可做下記號,否則救人之后現場狀況誰也說不清楚。
(九)救人先搞清楚受傷或中毒人數,不要錯誤的救出輕傷延誤未救的重傷。
(十)一同去工作的人員在前面倒下時萬不可冒然去救,要弄清原因,在可能觸電或中毒時更要小心。
第十二條各種傷害應急搶救辦法
(一)創傷止血救護
出血常見于割傷、刺傷、物體打擊和輾傷等,如傷者一次出血量達全身血量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