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工作內容
第一條生產安全事故調查一般工作程序:成立事故調查組、勘查事故現場、詢問相關人員、開展技術鑒定、進行事故分析、提出防范措施、編制調查報告、資料歸檔。
第二條接到事故報告后,依據事故級別及影響成立事故調查組。
事故調查組趕赴事故現場前,應根據了解的事故初步信息,明確調查組人員、職責及分工,收集事故調查所涉及的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等有關資料,準備事故調查所需工器具。
事故調查組到達現場后,事故調查組長應組織召開會議,聽取事故情況介紹,明確事故調查工作內容、工作程序、工作要求、時間安排、工作紀律等。事故情況介紹主要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初步確定的事故原因、應急處置措施、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情況。
第三條事故現場勘查工作內容包括:
(一)現場物證:破損部件、碎片、殘留物、致害物及位置等。在現場搜集到的所有物件應貼上標簽,注明地點、時間、管理者;所有物件應保持原樣,不準沖洗擦拭;對健康有危害的物件,應采取不損壞原始證據的安全防護措施,明確保管人和保管地點。
(二)事故單位及相關人員情況:事故發生的單位、地點、時間;事故單位的合規性資料;事故現場人員的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崗位、技術等級、工齡、本工種工齡、用工方式;事故相關人員崗位資質、接受教育培訓情況;事故當天,事故相關人員開始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工作量、作業程序、操作時的動作(或位置)、個人防護狀況。
(三)事故發生的證實性資料:事故發生前設備、設施的性能和合規狀況;事故現場氣候、照明、濕度、溫度、通風、聲響、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狀況、有毒有害物質取樣分析記錄及其他可能與事故致因有關的細節或因素;有關設計和工藝方面的技術文件;規章制度、體系文件、操作規程、施工方案、工作指令、作業許可、工藝卡片、應急預案等資料及執行情況;施工記錄、運行記錄、交接班記錄、巡檢記錄、監督監理記錄、相關會議記錄等證實性材料;有關合同及其他與事故相關的文件。
(四)圖像證據材料:顯示物證和傷亡人員位置、可能被清除或踐踏的痕跡、反映事故現場全貌的所有照片或影像資料;事故現場示意圖、流程圖、現場人員位置圖等。地方政府調查組在現場取走的物證,事故企業應留有相應的影像資料和紙質復印件等證據材料。
第四條事故現場應急處置結束后,應開展對有關人員的詢問工作。
(一)根據事故情況確定詢問對象,主要包括現場操作人員、當事人、目擊者、知情人、管理人員,事故涉及的建設單位、總承包商以及設計、采購、施工、安裝、監督、監理等單位的相關人員。詢問對象可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二)根據詢問的目的和對象,擬定詢問提綱,內容一般包括:詢問對象的基本情況、事故發生過程、現場目擊狀況、現場人員情況、異常變化情況、應急處置情況以及與事故有關的其他情況。
(三)詢問應當由2名及以上調查人員進行。詢問前,調查人員應向詢問對象告知其有提供有關情況的義務,并對其所提供情況的真實性負責。詢問過程中,應做好相應筆錄。
第五條根據需要,開展現場痕跡和物品的分析鑒定工作。現場調查不能完全確定事故原因或性質時,可委托有資質單位對使用的材料、介質、相關產品等進行物理性能、化學性能實驗分析或質量性能鑒定,也可委托開展模擬試驗,通過技術鑒定進行深入的技術分析。
(一)在現場勘查、人員詢問、技術鑒定的基礎上,從人、物、環境、管理四個方面對事故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確定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管理原因。
(二)直接原因:是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而導致能量失控的直接因素。
(三)間接原因:是指導致事故直接原因產生或存在的因素。如技術和設計上有缺陷—工業構件、建筑物、機械設備、儀器儀表、工藝過程、操作方法、維修檢驗等的設計、施工和材料使用中存在問題,作業現場環境不良等。
(四)管理原因:是指由于管理上存在問題導致事故發生的間接因素。如未建立組織機構或不健全,職責分工不清,勞動組織不合理,安全生產投入不足,未制定相關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或不健全,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員工不具備上崗條件、缺乏安全操作技能和知識,沒有或不認真實施安全防范措施,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等。
依據事故原因分析結論,認定事故性質。
第六條事故調查組根據事故調查分析結果,提出改進建議。
第七條現場調查結束后,調查組組長組織召開會議,在事故原因分析、性質認定的基礎上,形成事故調查報告,報告格式見附件3。事故調查報告一般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簡要概述(發生時間、地點、單位名稱、事故類型、人員傷亡狀況、直接經濟損失等);
(二)事故單位及其他相關單位概況(成立時間、注冊地址、所有制性質、隸屬關系、經營范圍、證照情況、生產能力、勞動組織情況等,以及事故單位與其他相關單位的關聯關系);
(三)事故相關生產工藝流程、主要設備設施及生產運行狀況;
(四)事故發生經過和事故救援情況;
(五)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六)事故原因分析及性質認定;
(七)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八)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議;
(九)附件(與事故直接相關的痕跡和物件的照片,事故現場示意圖、工藝流程圖、技術鑒定結論、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與事故調查報告有關的其他重要材料)。
事故調查組成員應當在事故調查報告上簽名。
第八條事故調查歸檔資料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事故信息快報;
(二)事故調查組織工作的有關材料;
(三)事故調查報告書及附件;
(四)現場勘查過程中形成的材料;
(五)傷亡人員名單及相關證明;
(六)調查取證、詢問筆錄等;
(七)事故調查工作有關的會議記錄或紀要;
(八)政府部門事故處理批復或結案通知;
(九)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追究落實情況的材料。
篇2:道路運輸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制度
為了積極預防、妥善處理道路運輸安全事故,保護公司、他人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浙江省道路運輸行業行車事故統計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條?發生道路運輸安全后,現場有關人員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組織搶救,同時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主要負責人。
第二條?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三條?發生道路運輸安全死亡事故時,發生事故單位應當在2小時內向有關職能部門報告,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四條?安全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情況、財產損失金額、事故簡要經過、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發生的初步原因、報告單位、報告人及其他應當報告的事項。
第五條事故調查
事故發生單位在事故發生后應成立事故調查小組,對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損失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小組應將調查情況和處理建議以書面形式向單位和上級有關部門匯報。
第六條事故處理
1.事故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員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2.在進行事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事故責任部門應根據事故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制定整改措施。
3.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由公司依據事故調查報告中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和建議,進行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對事故造成的傷亡人員工傷認定、勞動鑒定、工傷評殘和工傷保險待遇處理,由公司工會和安全部門按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和有關省、市綜合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5.事故調查處理結束后,公司或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詳情、原因及責任人處理等編印成事故通報,組織全體職工進行學習,從中吸取教訓,防止事故的再次發生。
6.每起事故處理結案后,公司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調查處理資料收集整理后實施歸檔管理。
第七條生產安全事故檔案
1.事故快報表。
2.事故調查報告。
3.事故現場照片、示意圖、亡者身份證、死亡證、技術鑒定等資料。
4.事故認定書。
5.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決定。
6.整改措施
7、其他有關的資料。
篇3:事故統計報告與調查處理制度
為及時報告和統計安全生產事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一、出租汽車公司駕駛員的行車安全生產事故,以及消防事故的報告和統計適用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指安全生產事故、駕駛員傷亡事故是指駕駛員在出租汽車營運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火災事故等。
三、出租汽車公司按其職能對事故進行分類管理,按規定建立檔案,對事故進行統計、上報。
四、事故分類:
(一)交通事故
一般事故:凡一次造成重傷1至2人或輕傷3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不足3萬元的事故。
重大事故:凡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重傷3至10人或直接經濟損失折款達3萬元不足6萬元的事故。
特大事故:凡一次造成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傷11人以上;或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及以上;或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及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折款6萬元及以上的事故。
(二)傷亡事故
一般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2人以下或一次重傷9人以下的事故,或輕傷事故。
重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至9人或一次重傷10人以上的事故。
特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
(三)火災事故
按一次火災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受災戶數和財物直接損失金額,火災劃分為:
一般火災:死亡2人及以下;或重傷19人及以下;或死亡、重傷9人及以下;或受災29戶及以下;或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下(不含30萬元)。
重大火災: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傷10人及以上;或死亡、重傷10人及以上;或受災30戶及以上;或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及以上。
特大火災:死亡10人及以上,或重傷20人及以上;或死亡、重傷20人及以上;或受災50戶及以上;或直接財產損失100萬元及以上。
五、事故報告
凡發生一般交通事故、傷亡事故、火災事故,駕駛員(事故當事人)應立即報告公司或交通管理部門,公司有關人員應立即到達現場了解情況,做好善后處理工作,2小時內報告公司相關領導和職能部門,并于12小時內將事故概況(事故發生的具體時間、地址、類別、傷亡情況,簡要經過、事故原因等)書面上報相關職能部門。火災發生時應立即撥打119報警。
六、發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傷亡事故、火災事故時,事故單位及有關領導、主管部門應立即采取緊急措施,按《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制度》的程序和要求進行救援和處置。
七、發生事故隱瞞不報或不按規定報告的有關人員,按相關規定處理。
八、調查處理
1、對一般交通事故,出租汽車公司按制度進行備案統計,并做出書面處理意見,在公司安全工作會議上進行通報。
2、對重大事故或特大事故,出租汽車公司必須按制度上報,并成立公司事故調查組,會同有關單位和部門,提出對事故責任人的處理意見。
3、對發生責任事故的人員,出租汽車公司應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