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某公司事故調查處理管理程序

某某公司事故調查處理管理程序

2024-07-15 閱讀 5778

某公司事故調查與處理管理程序

1.目的

為了及時報告、統計、調查和妥善處理事故,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傷亡事故。

2.范圍

本規定適合于公司一切事故的處理。

3.定義

3.1本規定所稱事故,是指因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導致人員受傷或可能受到傷害,迫使原來的行為或狀態暫時或永久停下來出乎意料之外的事件。

3.2工傷事故,是指職工在公司勞動過程中,或公司安排的外勤事務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等事故。

4.程序

4.1事故的報告

4.1.1首先各部門應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杜絕,防止或減少事故的發生.

4.1.2事故發生后,首先搶救受傷者,并迅速采取措施制止事故的蔓延擴大,防止二次災害。

4.1.3保護事故現場,并立即報告人事行政部、安委會及總經理。

a、輕傷事故由行政部長、安全主任察看后方能解除現場。

b、重傷(1-2人)事故由上級主管部門派員察看現場后方能解除現場。

c、重傷3人或以上,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由勞動部門、工會、公安、檢察等上級主管部門察看現場。

4.1.4根據意外事故大小,決定是否上報企業主管部門或當地勞動、公安、工會等部門。

4.2事故調查

4.2.1開展事故調查和處理(按照“三不放過”的原則進行,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

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相應領導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制訂出防范措施不放過”)。

4.2.2一般事故(輕傷或輕微損失事故)由部門負責人負責調查,制定整改及預防措施,并完成《意外事故報告》,交行政部審查,再交管理層審核.

4.2.3嚴重事故(重傷或損失較大的事故),由本部門、行政部及安委會有關人員參加事故調查。若發生死亡或特大事故應由勞動部門、社會保險部門及公安部門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

4.2.4調查組必須查明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和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情況;確定事故責任者;提出事故處理意見及防范措施或建議,寫出事故調查報告。

4.2.5事故調查組有權向相關部門,有關人員了解有關情況和索取有關資料,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拒絕。

4.3事故處理

4.3.1無論事故大小,均應認真處理,如因忽視安全生產、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玩忽職守或者發現事故隱患、危害情況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傷亡事故的,應給予有關責任人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4.3.2事故調查組提出的事故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由發生事故的部門負責處理,行政部負責監督。

4.3.3事故中如發生工傷,應先搶救傷者,電話或口頭告知行政部,傷勢嚴重時,叫廠車送醫院或打急救電話120。所有到醫院治療的工傷,行政部均應查看其是否買了工傷保險,如已買應立即向社會保險部門報告,并準備所有相關的有效資料,以獲取社會保險局應負擔的部分治療費。

4.3.4工傷所發生的醫療費用,全部事宜由行政部統一安排,根據需要,可安排傷者的親戚,朋友或工友到醫院照顧,并告知其部門主管。出院后,通知護理人回工場上班,傷者再根據醫生開的休息時間,通知部門主管及本人上班時間。

4.3.5住院治療的傷者及護理人在留院期間(含傷者休養期)的工資由公司按大連市標準工資計付給該員工。如遇特殊情況,由公司與員工按有關法律協商解決。

4.3.6對事故責任人及所有員工進行教育,作相關培訓,以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4.3.7所有事故,無論大小均應記錄于《意外事故報告》,并定期進行分析、總結,將分析結果及建議報告給管理層,以方便公司更好地制定方針、政策、制度及計劃等。

5.參考文件

5.1《緊急事件準備與應變程序》

篇2:事故調查處理統計制度

總則

為了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及時準確全面撐握工傷事故情況,研究事故發生的規律性,采取有效措施,特制定本制度。

一、事故報告及現場處理

1、事故發生后,事故當事人或發現人應立即直接涿級報告廠負責人,如遇火災應報警消防部門。

2、公司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根據事故的性質立即(最遲在24小時內)琢級歸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將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單位名稱、傷亡人數,造成的后果、原因初步分析、采取的措施等詳細的電話、傳真或當面報告。如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應立即報告當地勞動部門、公安部門。

3、如發生人員傷亡或中毒事故,應在保護好事故現場的同時,聯系救援。迅速拯救受傷或中毒人員,并采取防止事故擴大的措施,發生重大火災時,應以公司領導為首組成現場指揮總,統一指揮處理。

二、事故調查

1、公司安全管理員為事故的綜合管理,主管各類事故的匯總、統計、分析和上報工作,對各類事故的調查處理進行監督。

2、事故調查組成員應具有事故調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專長,具有認真,實事求是的品德并與所發生事故沒有直接利害關系。

3、事故調查組應查明事故發生原因、過程、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情況,確定事故責任者,提出事故處理意見,防范措施和建議,突出事故調查報告,事故調查組有權向發生事故單位有關人員了解情況。

三、事故處理

7、事故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受到處理不放過;沒有落實防范措施不放過。

8、因忽視安全運營、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玩忽職守或者發現事故隱患、危險情況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積極處理以至造成事故,按有關規定對有關負責人和事故責任者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9、對事故發生隱瞞不報、謊報、故意拖延不報、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或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調查,以及拒絕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的,按有關規定對有關負責人和事故責任者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10、對安全生產及處理事故中做出貢獻的部門和個人給以表彰和獎勵。

11、發生事故后除琢級上報有關部門負責人外并及時填寫事故登記表。輕傷報表要48小時內,重傷要24小時內上報,死亡事故要8小時內上報上級有關部門。

12、傷亡事故處理工作應在90日期內結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180天并準確無誤建檔務查。

篇3:事故調查分析處理管理標準規定

前言

按礦業公司強化標準化管理的要求,為了進一步規范事故調查、分析、處理管理規定工作,特制定栗礦公司《事故調查、分析、處理管理標準》。本標準自發布之日起有效。

本標準由安環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良坤、韓國富

審?核:宋霽洪

審?定:趙洪來

批?準:吳波

本標準由安環部負責解釋。

事故調查、分析、處理管理標準規定

1?范圍

為規范事故調查處理及統計工作,制定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的管理職能及工作程序。

2?適應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事故調查、分析、處理的管理工作。

3?職責

3.1主管領導及部門

3.1.1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由公司分管經理和總工領導。安環部為事故調查處理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

3.1.2廠礦的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由礦長直接領導。

3.2職責分工

3.2.1事故調查

3.2..1.1重傷及重傷以上事故及性質嚴重的重大險肇事故,由經理或總工組織調查。

3.2.1.2輕傷事故,由事故廠礦組織調查。涉及兩個以上單位時,由安環部組織調查。

3.2.2事故的統計報告

3.2.2.1全公司的事故統計、事故報告工作由安環部負責。

3.2.2.2各部門(廠礦)事故統計、事故報告工作由事故部門(廠礦)的專業技術人員負責。

3.3權限

3.3.1安環部的權限

3.3.1.1有權召集事故部門及有關專業人員對事故進行分析。

3.3.1.2有權向事故單位和個人索取有關原始資料,制止破壞事故現場的行為。

3.3.1.3在事故調查處理中,發現事故原因分析和責任者的處分與事實不符時,有權提出否決性意見,報主管領導批準。

3.3.1.4對不認真分析事故,拖延和貽誤上報事故報告的事故部門,提出批評或匯報經理對其考核。

3.3.1.5對隱瞞事故、阻礙事故調查的行為,向經理報告并提出處理意見。

3.2.2事故單位和責任者的權限

3.2.2.1事故部門對事故分析結論和考核有不同意見,有權向組織調查事故者提出要求。經研究,確實合理,則應重新組織分析。

3.2.2.2事故責任者對其處分決定有不同意見,有權向所在單位提出。所在單位研究認定確實合理,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4?工作程序

4.1事故調查及處理控制流程圖

開始

結束

事故部門:

事故匯報

分管經理、安環部、有關部門領導:

事故調查

事故調查部門:

按“四不放過”的原則進行事故分析

事故報告及處理情況

制定事故防范措施

有關部門:

對事故防范措施進行改進

4.2事故調查

4.2.1事故發生后,必須認真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搶救受傷人員。安環人員和參加事故調查的有關人員,應迅速趕赴現場,立即記錄,并對事故現場和損壞的設備拍照錄像。

4.2.2未經調查和記錄的事故現場不得任意變動,需要緊急搶修恢復運行而變動事故現場者,須經公司領導、總工或安環部同意。

4.2.3事故發生后,當值人員和其他人員在下班離開前,盡快寫出事故原始資料,并保證其真實性,保存好事故發生時的記錄、錄音等原始資料。

4.3事故的調查程序

4.3.1特大傷亡事故的調查,由礦業公司領導組織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委員會中包括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省公安局、省總工會、省監察局等單位組成調查組,省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市級人民政府負責善后和事故調查組后勤。

4.3.2重大傷亡事故的調查,由經理或總工程師組織調查小組進行調查。成員中包括安環部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業人員。必要時,邀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參加。

4.3.2重傷事故及重大險肇事故的調查,由生產經理或付總工程師組織調查,安環部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業人員參加。

4.3.3輕傷事故的調查,由事故單位組織調查,安環部及有關專業人員參加。涉及兩個及以上部門時,由安環部組織調查。

4.3.4一般險肇事故,由事故單位組織調查。必要時,安環部及有關專業人員參加。涉及兩個及以上部門時,由安環部組織調查。

4.3.5人身傷亡事故的調查按《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執行。

4.4事故調查必須查明下列各款

4.4.1事故發生前,系統和設備的運行情況。

4.4.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氣象情況、事故經過及處理情況。

4.4.3自動保護裝置、斷路器、保護器、錄像等的記錄和動作情況。

4.4.4設備資料、設備損壞情況和損壞原因。

4.4.5現場規程制度是否健全,規程制度本身及其在執行中暴露的問題。

4.4.6檢修、設計、制造、施工安裝質量等方面的問題。

4.4.7安全防護設施的情況。

4.5原因及責任分析

4.5.1在調查分析基礎上,明確與事故有關的部門和人員,事故發生擴大的原因,事故的主要責任者、直接責任者、次要責任者。并應確定各級領導對事故應負的責任。在報告中,要寫明責任者的姓名、職務、技術等級。

4.5.2今后防止同類事故發生的對策,并落實執行單位、人員和完成時間。

4.5.3對在事故調查中采取弄虛作假,隱瞞真相或以各種方式進行阻撓者,應分別情況給予批評教育和必要處分。

4.5.4凡屬責任事故,均應認真追究責任。除根據事故責任的主次輕重分別追究直接責任者外,有下列情況造成事故者,應追究有關領導責任。

4.5.4.1對貫徹上級和本單位提出的安全要求和反事故措施不力。

4.5.4.2對頻發的重復性事故不能有力制止。

4.5.4.3對職工安全考核不嚴,造成不會操作,不懂安全規程者。

4.5.4.4現場安全防護裝置不全。

4.5.4.5重大設備缺陷未及時組織消除。

4.5.4.6違章指揮、強令工人冒險作業。

4.6安全情況的報告

4.6.1凡發生事故、障礙、嚴重違章、重大缺陷及其它重大不安全現象,應迅速匯報本車間(工區)領導,同時匯報安環部。必要時應保留現場。

4.6.2安環部應迅速了解已發生事故情況。在基本弄清事故情況后,立即匯報總工、經理和市局,再做詳細調查。對重大事故,在接到匯報后立即向總工、經理及市局匯報。

4.6.3事故(障礙)發生后,車間應及時填寫事故(障礙)報告報安環部,安環部經審核填寫事故(障礙)報表在一周內報市局。

4.6.4安環部每月8日前,將上月安全情況,包括事故簡況、障礙次數、人身事故及對安全生產有突出貢獻的好人好事,以簡報形式發至局各部室、車間、班組。

4.6.5安環部及時轉發部、省市局安全情況通報。

4.7事故處理

4.7.1對職工傷亡事故的處理,必須要切實做到“四不放過”原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防范措施不放過、事故責任人未受到處理不放過。

4.7.2處理傷亡事故的目的,在于采取措施,吸取教訓,消除發生事故的隱患,避免事故的重復發生。因此,在制定防止事故的措施時,必須明確、具體,要定人、定項目、定時間、定制度,做到措施落實,按期完成。一切傷亡事故的發生,都有其主觀原因,不管事故大小,都要進行處理。如果對一般工傷事故不作處理,就不能找出發生事故的原因,而且發生小事故的原因本身就隱藏著可能發生大事故的因素,所以,只有堵塞一切可能發生事故的漏洞,才有可能避免事故。企業各級領導、安全生產部門、工會組織應該定期檢查和督促改進措施的完成,保證改進措施得以落實。

4.7.3對于事故責任者一定要嚴肅處理,根據造成事故的原因和情節輕重,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必要的行政處分。對于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從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且后果嚴重構成犯罪的責任者,應報請檢察部門提起公訴。

5?文件

國務院《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UDC658.382GB6441-86)》

國務院《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

6?工傷記錄

序號

編號

名?稱

保管場所

保存期限

備注

6.1

LK/WI2106-01

人身傷亡事故報告

安環部

長期

6.2

LK/WI2106-02

設備事故報告

安環部

長期

7?檢查與考核

7.1考核結果與公司經濟責任制掛鉤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