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室密性試驗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
為加強船舶及海工(以下統稱船舶)建造艙室密性試驗作業的安全管理,防止發生事故,特制訂本規定。
2?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企業船舶建造艙室密性試驗作業安全管理。
3?管理職責
3.1企業船舶建造組(項目組)負責合理安排艙室密性試驗作業項目,做好施工協調,禁止不相容作業同時進行。
3.2企業施工部門負責制定艙室密性試驗作業指導書,明確施工步驟和安全要求;負責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和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4?管理要求
4.1作業審批要求
艙室密性試驗過程中涉及到開/關艙室出入孔蓋作業,屬于一般危險作業,各企業應結合船舶建造艙室密性試驗作業特點,細化本企業開/關艙室出入孔蓋作業審批要求,合理設定審批時限,明確施工安全要求和安全措施。
4.2艙室密性試驗作業安全要求
4.2.1企業相關部門應制定船舶建造艙室密性試驗工藝文件(試驗大綱),明確試驗方法、步驟及安全技術要求,確保試驗安全可靠。
4.2.2艙室密性試驗作業前,施工部門作業長/工程主管應在單船VSCC會議上進行通報,確定施工時間。
4.2.3艙室密性試驗作業前應對相關作業人員進行專項安全技術交底,明確崗位和職責,提出作業過程中的安全技術要求。
4.2.4作業人員應熟知所操作設備性能和施工應急措施,正確穿戴勞保用品,遵守崗位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和工藝要求進行操作,做到分工明確、密切配合,服從指揮,堅守崗位,做好各種試驗記錄,發現問題應及時上報,積極排除故障。
4.2.5艙室密性試驗使用的工器具(水泵、壓力表等)必須功能適宜并完好,符合試驗工藝要求。施工用腳手架和試驗艙室內外作業環境應滿足施工安全要求。
4.2.6封艙前必須在艙室入口處(臨時性工作孔、艙口蓋、人孔)設立封艙警示標志。
4.2.7封艙作業開始后,除預留一個進出口進行艙室檢查外,其它臨時工作孔、艙口蓋、人孔應封閉。
4.2.8艙室檢查人員應熟悉艙室結構,進入艙室進行檢查前應攜帶手電筒和哨子,指定專人負責監護。監護人員應掌握進艙檢查人員情況,禁止其他無關人員進入艙室和亂動試驗用設備、閥門,監護期間不得擅自脫崗。
4.2.9艙室檢查人員查艙過程中應相互配合,采取“拉網”的方式進行檢查,不留死角,同時應吹響哨子,發出“封艙”的呼喊信號,提示、告知艙內無關人員及時撤出艙外。
4.2.10艙室檢查結束后,檢查人員應依次撤出艙外,監護人員負責清點檢查人員數量和無關作業人員數量,經檢查核對后,向艙內充氣大約十分鐘才能進行封艙。
4.2.11拆除艙口臨時性安全防護工裝,作業結束及時恢復。拆除艙內臨時照明,最后封閉人孔蓋板和艙口蓋。
4.2.12臨時密封的悶頭、木塞等應連接牢固并采取防護措施,防止彈出傷人。
4.2.13試驗過程中,嚴禁撞擊帶有壓力的試驗艙室;禁止在試驗艙室的外壁進行焊接等明火作業。
4.2.14對海底閥箱及結構類似的艙室進行密性試驗時,應采用與結構等厚的鋼板臨時封閉開口,防止因封板強度不足,在受壓過程中過度變形而彈出造成事故。
4.2.15在給艙室加壓過程中,氣壓表要有專人監控,壓力表與膠管水柱壓力指示同時使用,防止過度升壓。
4.2.16進行氣密或水密試驗時,應嚴格按照工藝規程進行,為防止結構變形,應視實際情況增設臨時支撐或臨時加強。需用煤油進行密性試驗時,應采取嚴格的防火措施,并準備好消防器材。
4.2.17接/拆風管必須先關閉閥門,禁止拿運行中的風管朝人臉上噴。
4.2.18密性試驗過程中,試驗壓力不得超過工藝規定要求,監護和操作人員不得擅自離開工作崗位,并應隨時檢查受試艙室周圍情況及壓力情況。如發現異常,應停止作業及時上報,排除異常,待確認異常排除后,方可繼續工作。
4.2.19檢查焊縫過程中,如發現焊縫泄露時,應將艙室內壓力排放掉,并經檢查確認后,方可進行修補。
4.2.20工作完畢后,應將水源或風源關閉,將水管或風管脫離水源或風源,并將水管或風管從受試艙室內抽出,然后將壓力放出。對于采取的封堵措施應及時進行拆除和確認,對于原有拆除的配件應及時恢復,并做好施工現場的清理工作。
4.2.21在打開人孔蓋時,應用扳手均勻逐漸地將螺栓松開,并應至少留下兩個以上保險螺帽,待確認壓力完全放空后,才能將人孔蓋打開,防止壓力沖擊傷人。
篇2:管道強度嚴密性試驗沖洗消毒:安全技術交底
1.管徑小于或等于700mm的管道,人不宜進入管道中進行修補作業。需進入時,應采用行走靈活的輪式工具小車。小車必須拴牢安全繩索,由管外監護人控制。
2.管道強度、嚴密性試驗與沖洗消毒前應根據工程特點、現場環境和管理單位的要求編制施工方案,規定水源引接和排水疏導路線,確定人員組織結構,制訂安全技術措施。
3.放水口下游的排水能力應滿足放水要求;放水口與泄水路線不得影響交通和居民生活與建(構)筑物的安全;放水口處應設圍擋、安全標志,夜間應設警示燈和照明并設專人值守。
4.排水(重力流)管道閉氣試驗前,管道試驗段必須劃定作業區,并設圍擋或護欄和安全標志,非施工人員不得入內;向管道內充氣與試驗過程中,作業人員嚴禁位于堵板的正前方;安裝堵板時,止推器必須撐緊,確保堵板能承受試驗氣壓和氣體溫度膨脹產生的組合壓力。
5.排水(重力流)管道閉水試驗安全注意事項:
(1)試驗管段的檢查井和危險部位,夜間應設警示燈。
(2)閉水試驗期間,無關人員不得進入臨時便橋接近觀測井。
(3)閉水試驗合格后,應及時排出試驗管段和檢查井內的水,并拆除堵板。
(4)閉水試驗合格并排出管、井內的水后,必須蓋牢檢查井蓋,并進行管道回填土。
(5)試驗管段兩端的堵板應經驗算,能承受閉水試驗的內水壓力;堵板上應設進出水閘閥。
(6)管道結構達到設計強度,外觀驗收合格后,溝槽未還土的條件下應及時進行閉水試驗。
(7)管端封堵前和向管段內放水前,必須檢查管道內狀況,確認管道內無人后方可封堵或放水。
(8)試驗人員由溝槽至檢查井觀測滲水量時,不得站在井壁上操作,應按下列要求架設臨時便橋:
1)便橋兩端必須設限載標志。
2)在使用過程中,應隨時檢查和維護,保持完好。
3)便橋橋面應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鋼質橋面應設防滑層。
4)便橋搭設完成后應經驗收,確認合格并形成文件后,方可使用。
5)便橋兩側必須設不低于1.2m的防護欄桿,其底部設擋腳板。欄桿、擋腳板應安設牢固。
6)施工機械、機動車與行人便橋寬度應據現場交通量、機械和車輛的寬度,在施工設計中確定,人行便橋寬不得小于80cm;手推車便橋寬不得小于1.5m;機動翻斗車便橋寬不得小于2.5m;汽車便橋寬不得小于3.5m。
6.給水管道沖洗、消毒安全事項:
(1)管道沖洗后,應按規定進行消毒,經驗收確認合格后形成文件。
(2)沖洗消毒完成后,應及時拆除進、出口的臨時管道,恢復原況。
(3)放水口應采取防沖刷措施,沖洗口和放水口周圍均應設圍擋和安全標志。
(4)引接水源需打開檢查井時,必須在檢查井周圍設圍擋或護欄,并設安全標志。
(5)沖洗、消毒中應由管道的管理單位設專人負責水源的閥門開啟與關閉作業;作業人員不得擅自離開崗位。
(6)作業中各崗位人員應配備通訊聯絡工具進行聯系,并設專人巡邏檢查,確認正常,遇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7)沖洗方案應規定沖洗水源位置、臨時管道的走向和管徑、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并經給水管道管理單位簽認后實施。
(8)消毒液必須存放在庫房內,指派專人管理,發放時應履行領料手續,余料收回;使用時,消毒液操作人員必須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
(9)給水管道沖洗前,建設單位應邀請管理、施工單位研究沖洗、消毒方案及其配合事宜,并成立指揮機構,明確各方分工,責任到人,并檢查,確認落實。
(10)沖洗用的臨時管道設置在道路上時,應對臨時管道采取保護措施,并與道路順接,滿足車輛、行人的安全要求;夜間和陰暗時,現場應設充足的照明的警示燈。
7.給水(壓力流)管道水壓試驗安全注意事項:
(1)嚴禁以氣壓法代替水壓試驗。
(2)試驗管段所有敞口應堵嚴,不得有滲水現象。
(3)水壓試驗宜采用手搖泵或柱塞泵試壓,不得采用離心泵。
(4)試驗管段內,不得含有消火栓,水錘消除器,安全閥等附件。
(5)試驗管段端部堵板拆除前應先確認管段內已無壓力,方可實施。
(6)試驗完成后,應及時排除管內的水,并拆除臨時管道,恢復原況。
(7)水泵、壓力計應安裝在試驗段下游的端部與管道軸線相垂直的支管上。
(8)試驗前應劃定作業區,設圍擋或護欄、安全標志,陰暗和夜間尚應設警示燈。
(9)引接水源需打開檢查井蓋時,必須在檢查井周圍設圍擋或護欄,并設安全標志。
(10)試驗管段充水應從下游進水口灌入;灌水時應同時打開試驗管段上的各排氣孔排氣。
(11)水壓試驗前,除接口外,管道兩側和管頂以上必須進行回填,其回填土厚度不得小于50cm。
(12)壓力計的精度不得低于1.5級,最大量程宜為試驗壓力的1.3~1.5倍,表殼的公稱直徑不得小于150mm,使用前應校正。
(13)管徑大于或等于600mm的剛性接口的管道,與堵板相鄰的第一個接口應采用柔性接口,如不設柔性接口,應采用柔口堵板。
(14)后背與堵板間的撐木應對稱,撐木與千斤頂的合力中心線應與水壓力的合力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且與后背、堵板的平面相垂直。
(15)水壓試驗的臨時管道設置在道路上時,應對臨時管道采取保護措施,并與道路順接,滿足車輛、行人的安全要求;夜間和陰暗時,現場應設充足的照明和警示燈。
(16)管道試壓用的堵板、后背應根據試驗壓力、管徑、接口種類進行強度、剛度、穩定性驗算確定,滿足試壓安全要求,構造上應滿足灌水、放水、放氣等需要,并在實施中嚴格執行,不得擅自改動。
(17)水壓試驗應在管件支墩、錨固設施等結構已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未設支墩和錨固設施的管件應采取加固措施,并經驗收合格形成文件后,方可進行水壓試驗。
(18)采用天然土體做試驗后背,其預留土體的長度和寬度應進行驗算;土體后背應滿足水壓試驗時的穩定性要求;后背土質松軟,不能滿足試壓要求時,必須加固并經驗收合格形成文件后,方可使用。
(19)管道系統試壓應成立指揮機構進行統一指揮;各附件處應設專人值守,確認符合要求;作業中應設專人巡視檢查,確認正常。
(20)管道水壓試驗作業應符合下列要求:
1)試驗中作業人員必須位于安全地帶,嚴禁位于承壓堵板支撐端的前方和支撐結構的側面等危險區域。
2)水壓試驗過程中,嚴禁對管身、接口進行敲打或修補缺陷,遇有缺陷時應作出標記,卸壓后方可進行修補。
3)管道進行正式試壓時,應分級升壓,每級升壓停止時應檢查后背支撐、支墩、管端、管身和接口,確認無異常現象時,方可繼續下一級升壓,試壓完成后應及時降壓。
4)管道正式進行水壓試驗時,應先進行預試壓;預試壓的水壓力最高不得大于試驗壓力的70%。預試壓應分級升壓;每升一級應檢查后背支撐系統、支墩、管端、管身和接口,確認安全、不得漏水。
篇3:氣瓶水浸法氣密性試驗設備安全操作規程
1.進行3-5Mpa低壓檢漏檢驗。運用檢漏液或檢漏儀方法檢查。檢查確認無泄漏后,進行20Mpa高壓水侵氣密性試驗
2.將氣瓶放入水槽內氣瓶支架上,用手葫蘆導入水槽中檢漏,至少入水5分鐘。
3.如有氣泡產生,將氣瓶取出按照操作規程進行處理,不許帶壓緊固。然后二次檢漏。
4.確認無泄漏后,取出氣瓶,擦拭干凈瓶體,進行安裝。
5.實驗完畢,保持試驗設備衛生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