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氣體保護焊安全管理規定
前言
氣體保護焊是船舶及海工(以下簡稱船舶)建造過程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焊接方法,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危險因素。其保護氣體泄漏后可能造成人員窒息外,還會產生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質,如:氬弧焊會產生大量的臭氧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會產生濃度較高的一氧化碳;金屬的蒸發和氧化產生有害的金屬粉塵等。在安全措施不到位的狹小密閉艙室進行氣體保護焊作業,容易造成人員中毒和缺氧窒息事件。為有效保護船舶修造過程中密閉艙室氣體保護焊作業人員的生命健康與安全,特制訂本規定。本規定主要規定了常用的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作業安全要求,其他惰性氣體保護焊接參照執行。
1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企業船舶建造施工的氣體保護焊接作業,保護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氬氣、氮氣等。
2名詞解釋
氣體保護焊:它是利用電弧作為熱源,氣體作為保護介質的熔化焊。在焊接過程中,保護氣體在電弧周圍形成氣體保護層,將電弧、熔池與空氣隔開,防止有害氣體的影響,并保證電弧穩定燃燒。
氬弧焊:是以惰性氣體氬氣作為保護氣體的一種直接電弧熔焊方法。
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是用二氧化碳氣體作為保護氣體的一種熔化極氣電焊,依靠焊絲與焊件之間產生的電弧熔化金屬的一種熔化極氣電焊。
3焊工作業人員勞動防護要求
3.1作業人員應符合焊工特種作業的安全要求,持有電焊特種作業證,具備電焊特種作業資格。
3.2勞動保護要求
3.2.1因惰性氣體保護焊焊接時產生的大量火花飛濺和強烈的弧光輻射,焊工作業人員必須穿白色帆布電焊服,工作服上不得含有合成纖維,尼龍和貝綸等成分,這一點不僅適用于工作服,同時也適用于焊工所穿的內衣和襪子;必要時應穿著皮圍裙進行防護;
3.2.2應佩戴蓋住鞋口的護腳套。
3.2.3作業時要戴好皮手套和防護面罩,防護面罩應使用防飛濺的玻璃,不允許使用塑料面罩;
3.2.4焊工勞保鞋用橡膠底,以防止觸電和在容器或其它結構上工作時滑倒。
3.2.5對于船舶密閉艙室底部一米以下容積小于100立方米的狹小空間或鍋爐等容器施焊作業視情況佩帶正壓式送風頭盔作業,以保持作業人員呼吸新鮮空氣,不會吸入有毒有害氣體。
4施工作業安全管理要求
4.1施工人員作業前的檢查
4.1.1焊機電源線有無破損,地線接地是否可靠,導電嘴是否良好,送絲機構是否正常,極性選擇是否正確。
4.1.2氣路檢查。保護氣體氣路系統包括;氣瓶、預熱器、干躁器、減壓閥、電磁氣閥、流量計。使用前檢查各部連接處是否漏氣,氣體是否暢通和均勻噴出。
4.1.3管路檢查。應檢查惰性氣體的供氣氣管無泄漏,如果使用送風面罩,空氣管應無破損,發現氣管泄漏或破損應立即停止作業,待修復后方可繼續作業。惰性氣體氣管應按規定做好點檢。
4.2狹小空間或密閉艙室氣體保護焊的作業要求
4.2.1船舶雙層底不允許實施氣體保護焊接作業;
4.2.2密閉艙室氣體保護焊實行作業審批制度;
4.2.3審批程序及要求:
對于船舶密閉艙室,底部一米以下容積大于100立方米,對于分段制作過程中形成一定深度的三面圍護空間,由施工隊提出申請,并提前布置好通風和排風措施,工區/車間安全組負責審批;對于船舶密閉艙室底部一米以下容積小于100立方米的狹小空間或鍋爐等容器作業,由施工隊提出申請,并提前布置好通風和排風措施,準備好正壓式送風頭盔,安全主管負責審批。附《密閉艙室氣體保護焊接設備使用申請表》。
4.2.4進行氣體保護焊接作業時必須要進行連續通風,在艙室底部施焊還應采用抽風措施,抽風管應盡量安排在施焊者附近,并且距艙室底部100mm--500mm的位置,這樣盡量降低作業空間有害氣體及煙塵的濃度,油輪貨油艙等密閉艙室換氣次數至少為2次/小時。
4.2.5氣體保護焊接作業的艙室,其入口處要懸掛明顯的安全警示標牌,注明“正在進行氣體保護焊接作業”、“防止窒息和中毒”等危險提示和“無關人員禁止入內”等安全警示語。
4.2.6在進行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接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氣體因比重大于空氣,沉浮在低洼處。為防止二氧化碳往低處流動沉積,處于施焊平面以下、空間狹小的艙室或空間,如雙層底,應禁止人員進入施工。
4.2.7密閉艙室內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停工時,二氧化碳氣體膠管要采取出艙或切斷氣源措施。視情況也可采取將焊機頭出艙的措施。
4.2.8船舶密閉艙室底部一米以下容積小于100立方米的狹小空間或鍋爐等容器焊接作業時,為防止通風不足而導致的窒息和中毒等事件發生,焊接人員應佩戴送風式頭盔呼吸防護,艙室外應設專人進行監護。
4.3艙室氣體的檢測
4.3.1二氧化碳的氣體在空氣中的檢測濃度應小于1%,由于對二氧化碳的濃度檢測目前還沒有更好的儀器,因而采取對氧含量進行檢測。在距離施焊者一米左右高度平面的氧含量應不小于19%。,考慮到惰性氣體的釋放量最大為25L/MIN,因而僅對需要安全主管審批的艙室進行定時監測,監測間隔為3--6小時,具體要根據焊機的數量確定,監測實施者可以為安全主管指派的經過安監部專門培訓的人員。
4.3.2檢測出的數據應實時記錄,并在進艙告示牌上注明檢測數據。
4.4惰性氣體焊接設備的入艙控制
4.4.1散貨船舶大艙惰性氣體焊接設備工作數量不在控制之內,但應根據天氣、氣壓情況采取通風或限制焊接設備數量,如陰天氣壓低有毒有害氣體更易積聚,應盡量減少焊機數量。
4.4.2氣體保護焊接的密閉艙室,應根據二氧化碳的每小時的釋放量所占空間體積,二氧化碳的每小時的氣態釋放量為45~50立方米左右,結合釋放的二氧化碳與空氣混合以及通風等措施吹散或吸走等綜合因素,合理控制進艙作業的二氧化碳焊機數量。
4.5二氧化碳氣體預熱器要求
二氧化碳氣體預熱器的電源不得高于36v,外殼接地可靠,工作結束,應立即切斷電源和氣源。
4.6氣瓶管理要求
4.6.1氣瓶使用不能接近熱源,露天使用特別是夏季使用要有遮陽及其它降溫措施,避免氣瓶超壓爆炸。
4.6.2氣瓶在現場使用要進行有效的固定,防止其傾倒。
4.6.3氣瓶安全管理要求,還應遵守《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的相關規定。
4.7使用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時還應注意檢查供水系統不得泄漏,大電流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時,應在焊把前加防護擋板,防止焊槍水冷系統漏水破壞絕緣發生觸電。
4.8二氧化碳供氣管路要求
二氧化碳供氣管主管路、分氣包、分支膠管、焊機膠管等管路顏色標示規定為黃顏色。
5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
收銀制度
篇2:惰性氣體保護焊安全管理規定
前言
氣體保護焊是船舶及海工(以下簡稱船舶)建造過程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焊接方法,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危險因素。其保護氣體泄漏后可能造成人員窒息外,還會產生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質,如:氬弧焊會產生大量的臭氧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會產生濃度較高的一氧化碳;金屬的蒸發和氧化產生有害的金屬粉塵等。在安全措施不到位的狹小密閉艙室進行氣體保護焊作業,容易造成人員中毒和缺氧窒息事件。為有效保護船舶修造過程中密閉艙室氣體保護焊作業人員的生命健康與安全,特制訂本規定。本規定主要規定了常用的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作業安全要求,其他惰性氣體保護焊接參照執行。
1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企業船舶建造施工的氣體保護焊接作業,保護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氬氣、氮氣等。
2名詞解釋
氣體保護焊:它是利用電弧作為熱源,氣體作為保護介質的熔化焊。在焊接過程中,保護氣體在電弧周圍形成氣體保護層,將電弧、熔池與空氣隔開,防止有害氣體的影響,并保證電弧穩定燃燒。
氬弧焊:是以惰性氣體氬氣作為保護氣體的一種直接電弧熔焊方法。
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是用二氧化碳氣體作為保護氣體的一種熔化極氣電焊,依靠焊絲與焊件之間產生的電弧熔化金屬的一種熔化極氣電焊。
3焊工作業人員勞動防護要求
3.1作業人員應符合焊工特種作業的安全要求,持有電焊特種作業證,具備電焊特種作業資格。
3.2勞動保護要求
3.2.1因惰性氣體保護焊焊接時產生的大量火花飛濺和強烈的弧光輻射,焊工作業人員必須穿白色帆布電焊服,工作服上不得含有合成纖維,尼龍和貝綸等成分,這一點不僅適用于工作服,同時也適用于焊工所穿的內衣和襪子;必要時應穿著皮圍裙進行防護;
3.2.2應佩戴蓋住鞋口的護腳套。
3.2.3作業時要戴好皮手套和防護面罩,防護面罩應使用防飛濺的玻璃,不允許使用塑料面罩;
3.2.4焊工勞保鞋用橡膠底,以防止觸電和在容器或其它結構上工作時滑倒。
3.2.5對于船舶密閉艙室底部一米以下容積小于100立方米的狹小空間或鍋爐等容器施焊作業視情況佩帶正壓式送風頭盔作業,以保持作業人員呼吸新鮮空氣,不會吸入有毒有害氣體。
4施工作業安全管理要求
4.1施工人員作業前的檢查
4.1.1焊機電源線有無破損,地線接地是否可靠,導電嘴是否良好,送絲機構是否正常,極性選擇是否正確。
4.1.2氣路檢查。保護氣體氣路系統包括;氣瓶、預熱器、干躁器、減壓閥、電磁氣閥、流量計。使用前檢查各部連接處是否漏氣,氣體是否暢通和均勻噴出。
4.1.3管路檢查。應檢查惰性氣體的供氣氣管無泄漏,如果使用送風面罩,空氣管應無破損,發現氣管泄漏或破損應立即停止作業,待修復后方可繼續作業。惰性氣體氣管應按規定做好點檢。
4.2狹小空間或密閉艙室氣體保護焊的作業要求
4.2.1船舶雙層底不允許實施氣體保護焊接作業;
4.2.2密閉艙室氣體保護焊實行作業審批制度;
4.2.3審批程序及要求:
對于船舶密閉艙室,底部一米以下容積大于100立方米,對于分段制作過程中形成一定深度的三面圍護空間,由施工隊提出申請,并提前布置好通風和排風措施,工區/車間安全組負責審批;對于船舶密閉艙室底部一米以下容積小于100立方米的狹小空間或鍋爐等容器作業,由施工隊提出申請,并提前布置好通風和排風措施,準備好正壓式送風頭盔,安全主管負責審批。附《密閉艙室氣體保護焊接設備使用申請表》。
4.2.4進行氣體保護焊接作業時必須要進行連續通風,在艙室底部施焊還應采用抽風措施,抽風管應盡量安排在施焊者附近,并且距艙室底部100mm--500mm的位置,這樣盡量降低作業空間有害氣體及煙塵的濃度,油輪貨油艙等密閉艙室換氣次數至少為2次/小時。
4.2.5氣體保護焊接作業的艙室,其入口處要懸掛明顯的安全警示標牌,注明“正在進行氣體保護焊接作業”、“防止窒息和中毒”等危險提示和“無關人員禁止入內”等安全警示語。
4.2.6在進行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接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氣體因比重大于空氣,沉浮在低洼處。為防止二氧化碳往低處流動沉積,處于施焊平面以下、空間狹小的艙室或空間,如雙層底,應禁止人員進入施工。
4.2.7密閉艙室內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停工時,二氧化碳氣體膠管要采取出艙或切斷氣源措施。視情況也可采取將焊機頭出艙的措施。
4.2.8船舶密閉艙室底部一米以下容積小于100立方米的狹小空間或鍋爐等容器焊接作業時,為防止通風不足而導致的窒息和中毒等事件發生,焊接人員應佩戴送風式頭盔呼吸防護,艙室外應設專人進行監護。
4.3艙室氣體的檢測
4.3.1二氧化碳的氣體在空氣中的檢測濃度應小于1%,由于對二氧化碳的濃度檢測目前還沒有更好的儀器,因而采取對氧含量進行檢測。在距離施焊者一米左右高度平面的氧含量應不小于19%。,考慮到惰性氣體的釋放量最大為25L/MIN,因而僅對需要安全主管審批的艙室進行定時監測,監測間隔為3--6小時,具體要根據焊機的數量確定,監測實施者可以為安全主管指派的經過安監部專門培訓的人員。
4.3.2檢測出的數據應實時記錄,并在進艙告示牌上注明檢測數據。
4.4惰性氣體焊接設備的入艙控制
4.4.1散貨船舶大艙惰性氣體焊接設備工作數量不在控制之內,但應根據天氣、氣壓情況采取通風或限制焊接設備數量,如陰天氣壓低有毒有害氣體更易積聚,應盡量減少焊機數量。
4.4.2氣體保護焊接的密閉艙室,應根據二氧化碳的每小時的釋放量所占空間體積,二氧化碳的每小時的氣態釋放量為45~50立方米左右,結合釋放的二氧化碳與空氣混合以及通風等措施吹散或吸走等綜合因素,合理控制進艙作業的二氧化碳焊機數量。
4.5二氧化碳氣體預熱器要求
二氧化碳氣體預熱器的電源不得高于36v,外殼接地可靠,工作結束,應立即切斷電源和氣源。
4.6氣瓶管理要求
4.6.1氣瓶使用不能接近熱源,露天使用特別是夏季使用要有遮陽及其它降溫措施,避免氣瓶超壓爆炸。
4.6.2氣瓶在現場使用要進行有效的固定,防止其傾倒。
4.6.3氣瓶安全管理要求,還應遵守《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的相關規定。
4.7使用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時還應注意檢查供水系統不得泄漏,大電流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時,應在焊把前加防護擋板,防止焊槍水冷系統漏水破壞絕緣發生觸電。
4.8二氧化碳供氣管路要求
二氧化碳供氣管主管路、分氣包、分支膠管、焊機膠管等管路顏色標示規定為黃顏色。
5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
收銀制度
篇3:四川省廣播電視設施保護實施細則
四川省《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實施細則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廣播電視設施的管理,維護廣播電視設施的安全,確保廣播電視節目順利優質播放,根據國務院《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本細則適用于四川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發射臺、轉播臺、實驗臺、收訊臺、監測臺、衛星地面站、差轉臺、微波站、有線廣播站、有線電視系統等單位的下列公共設施:
(一)節目制作設施,包括錄播室、控制室、機房及其附屬設備;
(二)節目發射設施,包括天線、饋線、塔桅(桿)、防雷設備、地網、天線場地及其附屬設備;
(三)節目傳送設施,包括架空或埋設的傳音電纜線路、同軸電纜線路、光纜線路、有線廣播和電視線路、微波接力通信站、微波通路、衛星地面站、差轉臺及其附屬設備;
(四)節目接收臺(站)及其附屬設備;
(五)節目監測臺(站)及其附屬設備;
(六)廣播電視錄音錄像、轉播等專用車輛。
廣播電視專用水源、橋梁、道路、電力、通信設施的保護,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執行。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廣播電視設施保護工作的領導。
各級廣播電視部門負責所管轄的廣播電視設施的保護工作,并采取各種措施,確保廣播電視設施的安全。
第四條廣播電視設施是國家、集體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私分、截留、破壞。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廣播電視設施的義務,對危害廣播電視設施的行為,有權制止并向有關部門報告。
第五條各級廣播電視設施建設規劃,應當從實際出發,經當地縣以上規劃部門同意,同級人民政府批準,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
第二章保護措施
第六條禁止下列危及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發射、接收設施的安全和損害其工作效能的行為:
(一)擅自進入廣播電視制作、發射、接收機房和有明顯標志的保護區域;
(二)在節目制作、播音、控制室外安裝實測噪聲大于七十分貝的設備(噪聲測試點為節目制作、播音、控制室外一米范圍內);
(三)破壞廣播電視錄音錄像、轉播等專用車輛;
(四)拆除或損壞天線場地及其附屬設備的圍墻、圍網、標石、標樁和其他標志物;
(五)利用廣播電視臺(站)發射的高頻輻射能量照明;
(六)向天線、饋線及其附屬設備投擲物品或者射擊;
(七)在距天線、饋線五百米范圍內點火燒荒;
(八)在中波天線周圍二百五十米范圍內建筑施工;
(九)在短波天線前方五百米種植成林樹木、堆放金屬物品;
(十)在饋線兩側各三米范圍內建筑施工或者種植高桿作物、饋線兩側各五米范圍內種植樹木;
(十一)在廣播電視臺(站)地網附近距天線場地邊界二百五十米內建筑施工;
(十二)在以廣播電視臺(站)鐵塔天線頂端為圓心、二百五十米為半徑的水平圓周線上計算起點,在圓周處新建高度超過外向仰角三度的建筑物,或在圓周內新建高度超過鐵塔天線頂端的建筑物。
第七條禁止下列危及廣播電視節目傳送設施的安全和損害其工作效能的行為:
(一)在標志埋設地下電纜線路的兩側各五米范圍內鋪設石油天然氣管道;
(二)移動、損壞地下電纜終端桿、架空線路的塔桅(桿)及其附屬設備;
(三)在標志埋設地下電纜線路的地面上傾倒垃圾、礦渣和含有酸、堿、鹽化學物品的液體;
(四)切斷、損壞架空的傳送線路;
(五)在架空傳送線路上附掛電力、通訊線路和其他物品;
(六)移動、損壞架空或埋設的傳送線路的標樁和其他標志物;
(七)種植農作物和樹木與架空傳送線路的間距小于二米;
(八)在傳送線路塔桅(桿)周圍一米范圍內挖沙取土;
(九)以架空線桿及其拉線上攀登、拴牲畜、搭掛喇叭或其他視聽設備。
第八條禁止下列危及廣播電視節目監測設施的安全和損害其工作效能的行為:
(一)在天線監測設備周圍十五米及面向天線的一側二百五十米范圍內新建高于監測天線的建筑物;
(二)以監測臺(站)五百米保護區內設置金屬構件;
(三)移動、損壞監測天線桿及其附屬設備。
第九條在標志埋設廣播電視地下電纜線路二米范圍內施工作業、堆放笨重物品、種植樹木及平整土地的,應當事先征得當地廣播電視部門的同意,并采取技術防范措施以后,方可進行。
第十條在距天線、饋線五百米以外點火燒荒仍或危及廣播電視設施安全的,應當事先通知當地廣播電視部門,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后,方可進行。
第十一條對超越架空的廣播電視節目傳送線路保護間距的農作物和樹木,廣播電視部門依據本細則有權剪除其超越部分。
第十二條凡必須在廣播電視專用架空線路上掛接喇叭或其他收看、收聽、放音設備的,應當向當地廣播電視部門申請,經批準后由當地廣播電視部門的專業人員安裝。
第十三條凡在天線場地敷設電力通訊線路,應當事先征得當地廣播電視部門的同意,并在專業人員的監護下進行施工。
第十四條建設單位因建設工程需要搬遷、拆除廣播電視設施時,必須事先向當地廣播電視部門提出申請,經當地廣播電視、城鄉建設規劃部門同意,報上級廣播電視部門批準;搬遷、拆除無線電廣播電臺(站)時,由廣播電視、城鄉建設規劃部門審核簽署意見后,報無線電管理部門批準。
申請應承擔搬遷、拆除和按原標準復建的全部費用。
第十五條廢舊物品收購單位和個體戶必須依法經營廢舊廣播電視器材;發現盜賣變賣廣播電視器材的,應及時報告公安機關或廣播電視部門。
第三章獎勵與賠償
第十六條認真執行本細則,有下列事跡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廣播電視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一)積極保護廣播電視設施,忠于職守,表現突出的;
(二)對違反本細則的行為進行抵制和檢舉揭發,功績顯著的。
第十七條違反本細則損壞廣播電視設施的,應向廣播電視部門賠償損失;引起停播的,還應賠償因停播給廣播電視部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損失賠償費用于廣播電視設施的修復工作。
第十八條違反本細則規定,危及廣播電視設施安全或損害其工作效能的,縣以上廣播電視部門應當勸阻;不聽勸阻的,或給予警告,責令退出保護區域、停止使用、消除危害,或按下列規定并處以罰款:
(一)違反本細則第六條第(八)、(十一)、(十二)項,第七條第(一)、(四)項,第八條第(一)項,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根據情節輕重,對單位處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
(二)違反本細則第六條第(四)、(五)、(七)、(九)項,第七條第(二)、(三)項,第八條第(二)項,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三條規定的,根據情節輕重,對單位處500元以上20*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5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
(三)違反本細則第六條第(一)、(六)、(十)項,第七條(五)、(六)、(七)、(八)、(九),第八條第(三)項,第十二條規定的,根據情節輕重,對單位處500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50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細則第六條第(十一)、(十二)項且不屬于經營性行為的,或違反本細則第六條第(二)、(三)項的,根據情節輕重,對單位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以200元以下的罰款。
罰款必須嚴格照章、憑據,并一律上繳財政。
第十九條非法經營廢舊廣播電視器材的,由公安機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有關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破壞廣播電視設施,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危害公共安全,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對直接責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對廣播電視部門處罰不服的,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廣播電視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二條廣播電視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造成廣播電視設施損壞的,由所在單位或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章附則
第二十三條本細則由四川省廣播電視廳負責解釋。
第二十四條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日制定的《四川省保護廣播電視網設備設施安全暫行條例》同時廢止。
廣播電視設施
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廣播電視臺、站(包括有線廣播電視臺、站)和廣播電視傳輸網的設施,包括廣播電視信號發射設施、信號專用傳輸設施、信號監測設施。
具體地說:
(一)廣播電視信號發射設施,包括天線、饋線、塔桅(桿)、地網、衛星發射天線及其附屬設備等;
(二)廣播電視信號專用傳輸設施,包括電纜線路、光纜線路(以下統稱傳輸線路)、塔桅(桿)、微波等空中專用傳輸通路、微波站、衛星地面接收設施、轉播設備及其附屬設備等;
(三)廣播電視信號監測設施,包括監測接收天線、饋線、塔桅(桿)、測向場強室及其附屬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