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有毒有害作業場所管理規定范本

有毒有害作業場所管理規定范本

2024-07-22 閱讀 4634

1目的

為有效控制生產作業中有毒有害因素對人體的侵害,確保從業人員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防止發生事件和職業病,并防止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特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所屬各船舶及海工修造企業生產性有害因素(粉塵、毒物、高溫、低溫、噪聲、放射線等)的控制。

3定義

3.1生產性有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和勞動能力可能產生有危害作用的,稱為生產性有害因素。

3.2生產性粉塵:在生產中產生的,能較長時間飄浮在環境空氣中的固體微粒。

3.3毒物:在一定條件下,可與生物體相互作用,引起生物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的化學物質。

3.4高溫作業:在高氣溫或高氣溫合并高氣濕或在強熱輻射的不良氣象條件下進行的生產勞動。

3.5噪聲:物體呈無規律地、無周期性振動所發出的聲音,稱為噪聲。

4管理職責

4.1各企業應按要求做好職業安全衛生設備設施的管理及安全衛生設施管理工作。

4.2企業各車間/工區、部門負責各自所屬的場所中的有毒有害作業的管理,防止環境污染,并對排放的各種有毒有害的物質進行監控,進行相應的防護措施,還要負責所屬施工隊的監督管理。

4.3企業應指定部門做好有毒有害作業人員的職業健康體檢及體檢結果存檔。

4.4企業安監部負責本企業有毒有害作業的監督管理。

5生產性粉塵預防措施

5.1應盡量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降低粉塵擴散,改善勞動條件。

5.2當密閉艙室進行有粉塵產生的作業時應采取機械通風措施,以稀釋艙室內空氣中粉塵的濃度。

5.3為保證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安全、健康,防止外界有害物質侵入人體,施工人員應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等各種保護器具。

6中毒預防措施

6.1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使用有毒物質,以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

6.2生產環境中存在有毒物質時,應從工藝和設備方面采取措施,對于在艙室內施工的應有通風排毒措施,降低空氣中含毒物的濃度,施工人員應有個體防護用具并正確使用,盡可能減少毒物進入人體。

6.3嚴格遵守工藝和安全操作規程,消除和減少誤操作。

6.4加強對生產作業現場的管理,根據生產性質、特點,其工藝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要求,還應有可靠的安全生產措施。

6.5定期監測生產環境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濃度,以便觀察毒物污染造成危害的程度,及時改善環境,使毒物濃度控制在對人無害的水平以內。

7高溫作業預防措施

7.1艙室內施工應采取機械通風降溫措施,有條件的企業可裝備空氣調節設備降溫。

7.2高溫作業工人應補充與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鹽分。

7.3加強個體防護,高溫作業工人的工作報,應以耐熱、導熱系數小而透氣性能好的織物制成。防止輻射熱,可用白帆布工作服。有條件的企業可裝備便攜式個人空調等必要的防護器具。

7.4應根據各地區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整夏季高溫作業勞動和休息制度。

8噪聲預防措施

8.1從設計、工藝上著手研究控制聲源措施,降低噪聲。

8.2采取吸聲、隔聲、和消聲的方法對傳播途徑進行控制。

8.3在作業環境噪聲強度比較高或在特殊高噪聲條件下工作,給作業人員發放個人防護用品。

9放射線預防措施

9.1用減少內、外照射劑量的治本方法,在保證應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輻射源的用量,選擇危害小的輻射源種類。

9.2外防護

主要運用時間、距離和屏蔽三個要素進行控制。

9.2.1時間防護:在不影響工作質量的原則下,設法減少人員受照時間。

9.2.2距離防護: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降低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

9.2.3屏蔽防護:對輻射源采取屏蔽隔離的方法,減少對人體的輻射。

9.3內防護

主要運用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個人防護進行控制。

9.3.1圍封隔離:對開放源及其工作場所采取“包圍封鎖”與外環境隔離的原則,把開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間內。

9.3.2除污保潔:應用開放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環境,故應隨時監測并清除,使污染保持在國家規定限值以下。

9.3.3個人防護:開放源工作一定要根據不同工作性質,配用不同的個人防護用品。

10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

篇2:有害作業職業病預防程序

1?目的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公司內的職業病危害,盡最大程度減輕或避免各類有害作業,保障員工身心健康和相關權利,通過控制公司內的生產經營等各類活動,使其處于職業健康安全控制范圍內,并不斷改善作業條件以提高員工身心健康。

2?范圍

本程序規定了職業安全衛生健康的有害作業、職業病的識別、確立、預防、療治等管理內容及要求。

本程序適用于有害作業、職業病的預防程序。

3?術語與定義

3.1?有害作業:是職業活動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

3.2?職業病:是指公司內員工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職責與權限

4.1?綜合辦負責公司內有害作業、職業病的歸口管理。?

4.2?各生產線、科室負責本部門有害作業、職業病的防治工作。

4.3?綜合辦負責對職業病人員的救治安排事宜,以及對各生產線、科室負責部門有害作業、職業病防范的巡查工作。

4.4?各生產線、科室負責本部門改善有害作業環境條件、提供員工良好工作條件的具體事項,協調綜合辦預防職業病的發生。

4.5?有害作業、職業病發生部門負責預防措施的實施、糾正或減緩有害作業及職業病的發生根源。

5?過程描述

圖一:有害作業和職業病預防程序

6工作程序

6.1?各部門對有害作業、職業病產生總體狀況應予以評估

6.1.1?各部門應對所在場所有害作業、職業病危害總體狀態進行評估。

6.1.2各部門應對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及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的有害職業健康須總體狀態進行評價。

6.2?各部門對有害作業、職業病產生的環境或條件因素應予以識別

6.2.1?各部門應對所在場所進行有害作業危害進行識別,包括理化特性、毒性、對人體危害、工作

場所允許最高濃度、接觸人數、接觸方式等對人身健康有害的情況。

6.2.2?各部門依據參照國家對職業病的分類方法,對本部門的崗位可能發生或已發生職業病進行調

查、辨別及并對發生根源進行確認。

6.3有害作業、職業病的申報

6.3.1?各部門如實填寫有害作業、職業病分布情況并申報綜合辦。

6.3.2?各部門對在本部門內發生有害作業或職業病后得到根除的申報綜合辦備案。

6.4有害作業、職業病的前期預防

6.4.1?各部門對本部門工作布局合理,工具、用具、設備、工裝等設施對本部門人員造成有害作業應有預防方案或措施,在適宜場地建立衛生保障設施。

6.4.2?各部門應對本單位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工作場所和員工的健康的影響應有預防方案或措施。

6.4.3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及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的有害及職業病危害應有預防方案或措施。

6.4.4?綜合辦貯存必要的急性職業病發生后所需的救護物質,并定期檢查是否處于正常狀態。

6.5?有害作業、職業病的防護

6.5.1綜合辦對從事產生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的工作人員需經培訓合格,確保了解職業病的危害、如何防護、崗位操作規程等有關知識,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

6.5.2各部門對本單位所有有害作業、職業病均應有專項的防治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急救方案等文件公布。

6.5.3各部門在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應當有醒目的警示標記說明此崗位作業的危害種類、后果、預期和急救措施等內容。

6.5.4各部門配合綜合辦在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的有毒、有害場所,應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應急撤離疏散通道、泄險區、防護設備等設施。

6.5.5各部門協調綜合辦對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設實施配置到位,對可能引發急性職業病的崗位不得還有人員從事其作業活動。

6.5.6對有害作業、職業病防護裝備和用品、應急設施任何人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各部門應有專人進行經常性的維護、檢修,確保其處于正常狀態。

6.5.7?后勤機構協調綜合辦負責對產生職業病的作業崗位人員應充分提供必需的、符合要求的防護品,不應發放低劣的、不合格的防護品或借故中斷防護品的發放。

6.5.8綜合辦負責對產生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人員定期的培訓、考核,確保有害作業、職業病的防范手段、措施不斷提高。

6.5.9?各部門應積極采用有效的有害作業、職業病防治技術、工藝、材料;淘汰或限制使用職業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不斷追蹤國內外的新型同種類的職業病防護設備,必要時給予引進。

6.5.10?各部門對導致事故發生的現場應緊急隔離,保護材料設備的進一步損害,救治措施應及跟進。

6.6?有害作業、職業病的治療

6.6.1綜合辦建立定期對可能發生職業病崗位檢查的制度,各部門協調綜合辦定期檢查。

6.6.2職業病診斷方式可與當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配合。

6.6.3?綜合辦對有職業病人員、有害作業受害人員應安排在有醫治條件場所進行,保障職業病人員、有害作業受害人員能得到根本的治療。

6.7?有害作業、職業病的監督與檢查

6.7.1?綜合辦負責建立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人員名單和檔案,對有礙于從事有關作業的人員不得從事此作業崗位。

6.7.2?職業病作業崗位人員應有從事時間限定的規定,各部門配合綜合辦對時間過長的應調離原崗位,不宜再繼續從事原來工種。

6.8?有害作業、職業病管理與監督機制的評估

6.8.1綜合辦建立定期對職業病管理與監督機制是否有效的評估制度,包括評估人員、方式、時間、主要內容等。

6.8.2?各部門對機制的評估結論應有跟蹤手段或方法。

6.8.3?職業病管理與監督機制信息來源有必要在有害作業、職業病危害一線崗位采集。

篇3:有害作業安全管理制度規范

一、基本要求

1.從事有毒物危害作業的工人要定期進行體檢;

2.對可能存在毒物危害的現場按規定采取防護措施;

3.患有皮膚病、眼結膜病、外傷及有過敏反應者,不得從事有毒物危害的作業;

4.按規定使用防護用品,加強個人防護;

5.不得在有毒物危害作業的場所內吸煙、吃食物,飯前班后必須洗手、漱口;

6.注意勞逸結合,應避免疲勞作業、帶病作業以及其他因作業者的身體條件不行、可能危害其健康或受傷害的作業;

7.搞好工地衛生,防止食物中毒;

8.作業場所應通風良好,可采用自然通風和局部機械通風;

9.凡有職業性接觸毒物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措施限制毒物濃度符合國家規定標準;

10.有害作業場所,每天應搞好場內清潔衛生;

11.當作業場所有害毒物的濃度超過國家規定標準時,應立即停止工作并報告上級處理。

二、油漆涂料作業衛生防護措施

1.油漆配料應有較好的自然通風條件并減少連續工作時間;

2.噴漆應采用密閉噴漆間。在較小的噴漆室內進行小件噴漆,應采取隔離防護措施;

3.施工現場必須通風良好。在通風不良的車間、地下室、管道和容器內進行油漆、涂料作業時,應根據場地大小設置抽風機排除有害氣體,防止急性中毒;

4.在地下室、池槽、管道和容器內進行有害或刺激性較大的涂料作業時,除應使用防護用品外,還應采取人員輪換間歇、通風換氣等措施;

5.以無毒、低毒防銹漆代替含鉛的紅丹防銹漆,必須使用紅丹防銹漆時,宜采用刷涂方式,并加強通風和防護措施。

三、瀝青作業衛生防護措施

1.裝卸、搬運、使用瀝青和含有瀝青的制品均應使用機械和工具,有散漏粉末時,應灑水,防止粉末飛揚;

2.從事瀝青或含瀝青制品作業的工人應按規定使用防護用品,并根據季節、氣候和作業條件安排適當的間歇時間;

3.熔化桶裝瀝青,應先將桶蓋和氣眼全部打開,用鐵條串通后,方準烘烤,并經常疏通防油孔和氣眼,嚴禁火焰與油直接接觸;

4.熬制瀝青時,操作工人應站在上風方向。

四、焊接作業衛生防護措施

1.焊接作業場所應通風良好,可視情況在焊接作業點裝設局部排煙裝置、采取局部通風或全面通風換氣措施;

2.分散焊接點可設置移動式錳煙除塵器,集中焊接場所可采用機械抽風系統;

3.流動頻繁、每次作業時間較短的焊接作業,焊接應選擇上風方向進行,以減少錳煙塵危害;

4.在容器內施焊時,容器應有進、出風口,設通風設備,焊接時必須有人在場監護;

5.在密閉容器內施焊時,容器必須可靠接地,設置良好通風和有人監護,且嚴禁向容器內輸入氧氣。

五、施工現場粉塵防護措施

1.混凝土攪拌站,木加工、金屬切削加工、鍋爐房等產生粉塵的場所,必須裝置除塵器或吸塵罩,將塵粒捕捉后送到儲倉內或經過凈化后排放,以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2.施工和作業現場經常灑水,控制和減少灰塵飛揚;

3.采取綜合防塵措施或低塵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使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不超過國家的衛生標準。

六、施工現場噪音防護措施

1.施工現場的噪音應嚴格控制在90dB以內;

2.改革工藝和選用低噪音設備,控制和減弱噪音源;

3.采取消聲措施,裝設消聲器;

4.采取吸聲措施;采用吸音材料和結構,吸收和降低噪音;

5.采取隔聲措施,把發聲的物體和場所封閉起來;

6.采用隔震措施,裝設減振器或設置減震墊層、減輕震源聲及其傳播;

7.采用阻尼措施,用一些內耗損、內摩擦力大的材料涂在金屬薄板上,減少其輻射噪音的能量;

8.做好個人防護,戴耳塞、耳罩、頭盔等防噪音用品;

9.定期進行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