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策劃程序
1?目的應用組織化與系統化的方法,對有關職業安全衛生作業活動、設備設施的危險源(危險、有害因素,以下同)進行辨識,并及時更新,評價其風險水平,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并實施,以此作為:1、制定管理方針和目標指標、策劃、實施并持續改進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2、決定設施要求、培訓需求或操作規程的修改。3、監督管理需求以確認其實施有效性及適時性。2?范圍本程序適用于公司范圍內產品、活動和服務中等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3?定義3.1危險因素:是指能對人造成傷亡或對物造成突發性損害的因素。3.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導致疾病,或對物造成慢性損壞的因素。通常情況下,并不對兩者加以區分,而統稱為危險、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觀存在的危險、有害物質或能量超過臨界值的設備、設施和場所等。3.3危害識別:是認知一個危害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需要注意危害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狀態,不是事件的本身。3.4風險:一個特定危害事件發生之可能性及后果的組合。3.5可忍受風險:組織顧慮其法律責任與其自身之職業安全衛生政策,而降低其風險至能忍受的程度。3.6風險評價:是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對建設項目或生產經營單位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和有害因素進行識別、分析和評估。4?職責4.1管理者代表負責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審批重大危險源清單,審批危險源風險評價結果和風險控制措施。4.2安全管理部是風險評價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風險管理的培訓工作,負責公司巨大風險和重大風險的評價分析,負責公司各單位風險評價記錄的審查與控制效果驗收,建立、更新重大危險源檔案,定期進行風險信息更新。4.3各部門主管直接負責風險評價工作,組織制定風險評價程序,明確風險評價的目的、范圍、選擇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準則,成立評價組織,進行風險評價,確定風險等級。4.4公司各級管理人員應負責組織、參與風險評價工作,對管轄范圍所有直接作業、操作崗位、關鍵裝置與重點部位進行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同時鼓勵從業人員積極參與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4.5新、改、擴建設項目由工程部負責在項目規劃,設計前應交由有資質的機構做安全預評價;項目的建設過程由工程部進行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4.6風險評價和控制主要為從事該工作的人員服務,要求該項工作的從業人員進行評價。評價初期,可由各級管理人員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進行示范,逐漸轉變由從業人員自行評價。5?危害辨識實施5.1公司每年在制定目標之前,由管理者代表組織安全管理部、生產部門等相關部門對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進行策劃,并將策劃結果形成文件。5.2各部門按策劃要求組織所屬區域內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并匯總后報安環處審查。5.1《應急準備與響應控制程序》6?危害辨識的范圍6.1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停車等階段;6.2常規活動:正常的作業活動;非常規活動:臨時性檢修、停車等;6.3所有進入作業場所的人員的活動(包括合同方人員、訪問者);6.4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6.5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6.6人為因素,包括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7?辨識危險、有害因素的原則7.1科學性: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是分辨、識別、分析確定系統內存在的危險,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發生或控制事故發生的實際措施。要求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識別必須要有科學的安全理論作指導。7.2系統性:危險、有害因素存在于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因此要對系統進行全面、詳細地剖析、研究系統和系統及子系統之間的相關和約束關系。分清主要危險、有害因素及其相關的危險、有害性。7.3全面性:識別危險、有害因素時不要發生遺漏,以免留下隱患,要從廠址、自然條件、總圖運輸、建構筑物、工藝過程、生產設備裝置、特種設備、公用工程、安全管理系統,設施,制度等各方面進行分析、識別;不僅要分析正常生產運轉,操作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還要分析、識別開車、停車、檢修,裝置受到破壞及操作失誤情況下的危險、有害后果。7.4預測性:對于危險、有害因素,還要分析其觸發事件,亦即危險、有害因素出現的條件或設想的事故模式。8?危險有害因素辨識依據8.1按照《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8611—1992)規定,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有害因素分為六類。8.2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86),綜合考慮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誘導性原因、致害物、傷害方式,將危險因素分為20類。8.3參照衛生部、原勞動部、總工會等頒發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將危險有害因素分為7類。8.4按照《常見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GB13690—1992),將常用的危險化學品分為8類。另依據《劇毒化學品目錄》(20**版)、《高毒物品目錄》、易制毒品《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所列危險化學品進行辨識。9?風險評價準則公司定性風險評價按《風險評價準則》進行,需進行定量的風險評價由風險評價小組采用合適的評價準則。外部評價由相關資質機構自行選用評價準則。10?風險評價10.1各部門主管主持風險評價活動,成立評價組織。組織成員由有安全評價工作經驗和安全生產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組成。評價組織編制評價大綱。10.2風險評價小組根據各部門危險源辨識結果,首先通過集體討論,采用主觀評價法,確定可忽略風險和可容許風險。10.3對于集體討論不能確定風險水平的危險源,可采用風險水平評估法、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危險源風險評價專家打分法來確定風險水平等級。10.4安全管理部根據評價結果,編制"危險源評價結果與控制方式匯總表",經管理者代表批準,發至各部門。10.5對重大風險和不可容許風險應作為建立公司及部門目標指標的依據,各部門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編制“管理方案”。11?風險控制措施的制定11.1風險控制措施的制定原則a)如果可能,則完全消除危險源或風險,如用安全無害物質替代危險或有害物質;b)如果不可能消除,則應努力降低風險,如使用低毒阻燃物料代替高毒易燃物料;c)將危害進行隔離,如通過局部排風把有毒氣體排除;d)采取工程技術措施,如遠距離操作,防爆墻等;e)制定和完善管理措施,加強員工教育;f)在其他控制措施均已考慮后,作為最終手段,可使用個人防護用品作為暫時性控制措施,但應注意使用個人防護用品不能消除和降低風險。h)必要時:確定預防性測量指標,以便監控。11.2對重大風險和不可容許風險應作為建立公司及部門目標指標的依據,各部門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編制“管理方案”。11.3控制措施實施部門等相關部門對風險控制措施進行評審,評審應包括管理現狀分析、原有風險控制措施和準備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評審的要點是:a)準備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至可容許水平;b)是否會產生新的危險源;c)是否己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d)準備采取的控制措施能否應用于實際工作中。1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過程的改進公司通過組織內部審核、跟蹤風險控制措施實施情況和現場檢查的方法,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過程實施監督,并采取相應的糾正和糾正措施持續改進。13?相關文件《風險評價準則》公司進行風險評價是指通過評價作業過程中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判定風險等級,制定控制措施,達到消減危害、控制風險的目的。評價準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等級標準5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做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害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3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照操作程序執行,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做過監測,或過去曾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過類似事故或事件2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危險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斷準則等級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人財產損失/萬元停工公司形象5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死亡>50部分裝置(>2套)或設備停工重大國際、國內影響4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喪失勞動能力>252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停工行業內、省內影響3不符合上級公司或行業內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101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地區影響2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10受影響不大,幾乎不停工公司及周邊范圍1完全符合無傷亡無損失沒有停工形象沒有受損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R=L*S風險度等級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實施期限20~25巨大風險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立刻15~16重大風險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立即或近期整改9~12中等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2年內治理4~8可接受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4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無需采取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14?相關記錄各部門危害分析記錄表
篇2:賓館飯店危險源與風險分析
賓館、飯店危險源及風險分析
1)火災的危險性
a)火災荷載大
賓館、飯店雖然大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但內部存在大量的可燃、易燃裝飾材料以及生活用品和辦公用具。一旦發生火災,這些材料燃燒猛烈,塑料制品在燃燒時還會產生有毒氣體,給疏散和撲救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b)火勢蔓延迅速
賓館、飯店的火災蔓延迅猛的因素很多,其一,沒有良好的防火分隔和隔阻煙火措施。如低層公共部位由于功能和空間結構的需要,常常以輕質材料進行水平分隔,因而形成大面積著火空間。其二,客房的密閉性很強,起火后不易被及時發現。其三,賓館、飯店豎井數量多而分布廣,且貫穿整座樓房。
c)人員多,流動性大
賓館、飯店人員多且較為集中,進出頻繁,流動性大,對建筑物內的環境、出口和消防設施等情況不熟悉,有時還存在語言障礙等情況,特別是夜間,容易造成人員重大傷亡。
d)用火用電多
賓館、飯店吸煙人多,明火難以控制;廚房、鍋爐房等固定的用火部位,液體、氣體燃料泄漏或用火不慎,都會引起火災。檢修施工中使用明火和進行電焊、氣割等安全措施不落實,易于引起火災。
e)撲救難度大
賓館、飯店多為高層建筑,發生火災后存在火勢蔓延迅速、供水困難、疏散救人和控制火勢難等諸多因素,因而撲救難度大。
2)治安事件.
酒店賓客通常以商務客和旅游客為主,消費者往往較有經濟實力,所帶資金和財物較多,酒店客房正在成為外來犯罪分子和內部不法員工進行犯罪活動的目標。
2.賓客安全意識薄弱,在酒店發生的各類安全事件中,有很多案發原因與賓客安全意識薄弱有關,如將貴重物品不存放在前臺,而是隨便放在客房內,或隨意為不明身份者開門等不安全行為;
3.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狡猾、隱蔽性強,出現"智能大盜",犯罪分子越來越趨向于高智商、懂高科技的專業犯罪團伙,他們往往身著名牌服裝,喬裝打扮以大款形象入住高級豪華酒店,對酒店相當熟悉,以至酒店安全管理人員放松警惕,導致治安案件發生;
4.酒店作為公共場所,人員流動量大結構復雜,有時會成為犯罪嫌疑人隱藏匿居的場所,如發現處理不及時,會威脅到鄰近客人和部門員工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5.酒店作為公共場所,人員流動量大結構復雜,有時會成為情緒失控人員宣泄的場所,如攜帶易燃易爆物質以威脅客人就范等,如發現處理不及時,會威脅到酒店其余客人和部門員工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鑒于以上不安全因素,客房部可能發生打架斗毆、盜竊、兇殺、爆炸等治安突發事件。
3)自然災害
1.沙塵暴是我國北方地區冬春季的主要氣象災害,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地區干旱少雨,是此類天氣的重災區及源發地。因此,一旦出現沙塵暴天氣,會威脅酒店客人的安全及酒店外部設施設備安全,進而可能會發生因電線電纜短路而造成的火災及其它危害。
2.我國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到喜馬拉雅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屬于地震十分頻繁的國家。因此地震災害也是我區自然災害之一,一旦發生地震也會對酒店客人及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4)公共衛生事件
由于酒店屬于住宿、餐飲、娛樂等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消費場所,消費結構復雜多樣,很容易出現各類突發的醫療事故及公共衛生,如傳染病(或疑似)的發生;
2.由于酒店消費群體通常密度阿大且活動區域集中有限,一旦社會傳染病等疫情爆發(如非典、禽流感、登革熱等),入酒店不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應對措施,必然會引起疫情在酒店內甚至外部的傳播和擴散,從而爆發大面積的疫情流行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5)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
1.由于旅途勞頓、自身健康狀況、跌倒、碰撞、意外傷害等或由于客人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等原因可能會造成賓客生病、受傷、中毒等事件的突然發生;
2.現代化酒店一般均為4-5層以上的建筑物,因客人酒醉、疏忽大意或其他原因可能出現顧客意外墜樓事件;
3.酒店施工或在設施設備維修時未作安全警示標識等原因造成酒店客人意外重傷或死亡事件的意外人身傷害突發事件;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