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程序
1目的為使我礦準確地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實施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2適用范圍適用于本礦范圍內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3職責3.1安監站負責組織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工作。3.2各單位負責實施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工作。4控制程序4.1程序描述:要控制風險,首先要辨識危險源,評價其帶來危害的嚴重程度和可能性,判定其風險級別,據此考慮風險控制的措施及降低風險的優先順序。這是不斷發展和更新的過程。4.2安監站于每年11月份布置本礦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工作。4.3各單位每年11月份進行一次危險源辨識工作,由各單位負責人組織,制定計劃,組織成立辨識組(由單位負責人、技術人員、班長和群監員等人員組成),劃分單元或業務活動,以詢問、座談或會議等方式,辨識危險源,同時填定《危險源辨識一覽表》,經本單位的負責人審批后上報安監站,作為安監站進行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重要依據。4.4要求4.4.1安監站對各單位上報的危險源排查表進行分析匯總,并按照本程序規定的評價方法評出風險級別,并負責填寫《危險源統計及風險評價表》。4.4.2危險源辨識應全面、系統、多角度、不漏項,重點是能量主體、危險物質及其控制和影響因素。4.4.2.1危險源辨識應考慮以下范圍:a.常規活動(如正常的生產活動)和非常規活動(如檢修、維護、搶險救災等);b.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人員(包括員工、參觀訪問者、合同方人員等)的活動;c.生產作業場所的所有設施(包括本礦所有和外界提供的)。4.4.2.2在辨識危險源時可按以下活動進行分類:a.礦內外的地理位置或行政區域(例:某區隊、科區域或設施);b.生產過程或提供服務的各個階段(如:某工序、檢修階段);c.有計劃的和被動性的工作(如:體育活動、地震或洪水等);d.確定的任務;e.非經常性的任務。4.4.2.3辨識危險源的方法,可優先采用詢問法、現場觀察法,也可采用安全檢查表法、事件樹分析法,也可采用從發生傷亡事故的類型查找能量源、能量載體并分析其影響和控制因素的方法,也可以是上述方法的組合。總之,要結合本單位特點、能力和現場實際運行控制經驗進行。4.4.3風險評價要聯系生產實際參照以往的經驗和控制效果進行,既要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實事求是地分析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還要考慮與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適應。4.4.3.1安監站依據《風險級別劃分規定》(見附件1)等資料將風險分為五級。即A級——高級風險;B級——中高級風險;C級——中級風險;D級——中低級風險;E級——低級風險。4.4.3.2選用直接判斷法,對下述情況可直接定為較高級別的風險:a.不符合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b.相關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c.曾經發生過事故,現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d.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危險的錯誤,且無適當控制措施的。4.4.4風險控制策劃對A級風險應優先選用消除或降低風險的措施。可行時,應優先考慮消除風險,其次是降低風險(如采用技術、管理措施或增設安全監控、報警、聯鎖、防護或隔離設施),再次是控制風險(如個體防護、標準化作業和安全教育,以及應急方案、監測檢查等措施)。對應風險評價結果和上述要求,可得如下風險控制措施策劃表。續表4.4.5各單位在工藝、設備、法規等發生變化時要進行相應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工作。這些工作的結果應在提出需求、設備要求和運行控制中充分利用。5相關記錄LGMS/LF-01-01《危險源統計及風險評價表》LGMS/LF-01-02《重大危險源清單》LGMS/LF-01-03《危險源辨識一覽表》
篇2:賓館飯店危險源與風險分析
賓館、飯店危險源及風險分析
1)火災的危險性
a)火災荷載大
賓館、飯店雖然大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但內部存在大量的可燃、易燃裝飾材料以及生活用品和辦公用具。一旦發生火災,這些材料燃燒猛烈,塑料制品在燃燒時還會產生有毒氣體,給疏散和撲救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b)火勢蔓延迅速
賓館、飯店的火災蔓延迅猛的因素很多,其一,沒有良好的防火分隔和隔阻煙火措施。如低層公共部位由于功能和空間結構的需要,常常以輕質材料進行水平分隔,因而形成大面積著火空間。其二,客房的密閉性很強,起火后不易被及時發現。其三,賓館、飯店豎井數量多而分布廣,且貫穿整座樓房。
c)人員多,流動性大
賓館、飯店人員多且較為集中,進出頻繁,流動性大,對建筑物內的環境、出口和消防設施等情況不熟悉,有時還存在語言障礙等情況,特別是夜間,容易造成人員重大傷亡。
d)用火用電多
賓館、飯店吸煙人多,明火難以控制;廚房、鍋爐房等固定的用火部位,液體、氣體燃料泄漏或用火不慎,都會引起火災。檢修施工中使用明火和進行電焊、氣割等安全措施不落實,易于引起火災。
e)撲救難度大
賓館、飯店多為高層建筑,發生火災后存在火勢蔓延迅速、供水困難、疏散救人和控制火勢難等諸多因素,因而撲救難度大。
2)治安事件.
酒店賓客通常以商務客和旅游客為主,消費者往往較有經濟實力,所帶資金和財物較多,酒店客房正在成為外來犯罪分子和內部不法員工進行犯罪活動的目標。
2.賓客安全意識薄弱,在酒店發生的各類安全事件中,有很多案發原因與賓客安全意識薄弱有關,如將貴重物品不存放在前臺,而是隨便放在客房內,或隨意為不明身份者開門等不安全行為;
3.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狡猾、隱蔽性強,出現"智能大盜",犯罪分子越來越趨向于高智商、懂高科技的專業犯罪團伙,他們往往身著名牌服裝,喬裝打扮以大款形象入住高級豪華酒店,對酒店相當熟悉,以至酒店安全管理人員放松警惕,導致治安案件發生;
4.酒店作為公共場所,人員流動量大結構復雜,有時會成為犯罪嫌疑人隱藏匿居的場所,如發現處理不及時,會威脅到鄰近客人和部門員工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5.酒店作為公共場所,人員流動量大結構復雜,有時會成為情緒失控人員宣泄的場所,如攜帶易燃易爆物質以威脅客人就范等,如發現處理不及時,會威脅到酒店其余客人和部門員工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鑒于以上不安全因素,客房部可能發生打架斗毆、盜竊、兇殺、爆炸等治安突發事件。
3)自然災害
1.沙塵暴是我國北方地區冬春季的主要氣象災害,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地區干旱少雨,是此類天氣的重災區及源發地。因此,一旦出現沙塵暴天氣,會威脅酒店客人的安全及酒店外部設施設備安全,進而可能會發生因電線電纜短路而造成的火災及其它危害。
2.我國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到喜馬拉雅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屬于地震十分頻繁的國家。因此地震災害也是我區自然災害之一,一旦發生地震也會對酒店客人及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4)公共衛生事件
由于酒店屬于住宿、餐飲、娛樂等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消費場所,消費結構復雜多樣,很容易出現各類突發的醫療事故及公共衛生,如傳染病(或疑似)的發生;
2.由于酒店消費群體通常密度阿大且活動區域集中有限,一旦社會傳染病等疫情爆發(如非典、禽流感、登革熱等),入酒店不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應對措施,必然會引起疫情在酒店內甚至外部的傳播和擴散,從而爆發大面積的疫情流行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5)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
1.由于旅途勞頓、自身健康狀況、跌倒、碰撞、意外傷害等或由于客人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等原因可能會造成賓客生病、受傷、中毒等事件的突然發生;
2.現代化酒店一般均為4-5層以上的建筑物,因客人酒醉、疏忽大意或其他原因可能出現顧客意外墜樓事件;
3.酒店施工或在設施設備維修時未作安全警示標識等原因造成酒店客人意外重傷或死亡事件的意外人身傷害突發事件;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