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危險源辨識及應急方案
1引言
近年來,我國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十分嚴峻,重、特大惡性事故頻發,不僅給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帶來了巨大損失,而且還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和政治影響。煤礦生產環節多、生產條件復雜多變,作業環境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多,大型機具及高風險作業在生產過程普遍存在,影響安全的因素也多,極易發生各種重大事故。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先后頒布了各類法律、規程、條例,投入大量資金改進礦山生產設備,對主要災害的預防開展攻關研究。這些措施為改善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我國對煤礦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價技術研究不夠,致使目前在煤礦安全生產中難于準確地把握煤礦生產系統中的重大隱患及薄弱環節,難以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筆者認為,這是目前我國煤礦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2煤礦重大危險源概念及其辨識
2.1煤礦重大危險源的概念
危險源是可能導致事故的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是危險的根源.重大危險源是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貯存危險物質,或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危險源辨識是發現、識別系統中的危險源,是危險源控制、應急預案編制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對冶金礦山重大危險源的辨識,主要依據《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8-2000)和金屬礦山的具體特點.
2.2煤礦危險源辨識
防止和預防事故發生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重大危險源。對煤礦危險源和重大危險源做全面的普查工作,并編制煤礦危險源和重大危險源數據庫。
煤礦重大危險源在其內涵及外延上和其他工業領域的重大危險源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煤礦重大危險源很難由某種危險物質或能量的一個臨界量來完全判定。例如,評價一個煤礦是否是瓦斯爆炸事故的重大危險源,不能僅根據煤礦井下瓦斯的某一臨界量指標判定,因為只要是瓦斯礦井,就有可能發生瓦斯爆炸,一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后果都是災難性的,因此,可以說,只要是瓦斯礦井,不管是高瓦斯礦井還是低瓦斯礦井,都可以判定為瓦斯爆炸事故重大危險源,其差別會反映在風險等級的不同上。再如對煤礦火災事故,不能僅以井下某一種可燃物的量來確定火災事故的后果,對煤礦水災事故,不能僅以可進入井下的水的量來確定水災事故的后果,等等。
3煤礦的危險性評價
危險評價,也稱安全評價或風險評價,是事故預防的重要措施。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從“人、機、環境”三個方面對煤礦危險源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危險性評價是指對危險源導致事故、造成人員傷害或財物損失的危險程度的評價。危險源的危險性評價包括對危險源自身危險性的評價和對危險源控制措施效果的評價。
3.1煤礦重大危險源評價單元劃分
在危險評價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層次管理的重點和要求,往往將評價對象按照某種原則進行分解。即把一個復雜的系統劃分為數個相對獨立,便于評價操作、災害控制的單元,分別進行評價后,再合成各單元的評價結果。
對于煤礦生產系統,有一些在空間上相對獨立的子系統,例如,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等,再大一點如采區、水平、煤層等。這些子系統不但在空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且在事故致因上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此,在實施煤礦重大危險源評價時,可將這些子系統劃分成評價單元,從而有益于評價的操作。
不管是以工作面、采區或水平、煤層來劃分單元,它們都不是生產過程中的獨立的系統。這些單元內發生事故與否,不僅僅與單元內的因素有關,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整個煤礦的采掘、通防、供電、提運、排水等系統的影響。如果全礦各生產系統不合理、不可靠,那么也不可能有安全的工作面或采區。因此,在評價工作面或采區的危險性時,有很多的工作是評價煤礦各生產系統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3.2評價方法及運用
目前國內外對危險性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安全檢查表(SCL)、指數法概率法、常規統計法、預先危險分析法(PHA)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法(FMEA)、事件樹分析法(ETA)、故障樹分析法(FTA)、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HRA)和綜合評價法。安全檢查表法簡單、直觀,可對系統進行定性的評價,但缺乏準確性;指數法和概率法雖準確性高,但由于煤礦井下環境復雜,涉及人員眾多,在目前煤礦的現狀下很難使用;預先危險分析法,在系統設計之初,對系統進行初步定性評價;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法,根據各子系統的故障類型來定性或定量的對系統評價;危險可操作性研究,辨識靜態和動態過程中的危險性,定性辨識,并能發現新的危險性;事件樹分析法,利用事件樹來定性定量評價;故障樹分析法,利用故障樹來定性定量的評價;綜合評價法包括了常規評價和模糊數學評價,能清晰反映出多危險源的危險狀態,可較好地處理復雜,模糊、隨機系統的安全評價問題。
為了明確地表征危險程度,通過危險評價,需要得到能夠反映評價對象發生事故危險性大小的一個相對數值,然后根據危險程度分級方法和分級標準,把評價結果變成危險等級,以明確區分評價結果多大時是相對安全的,多大時是比較危險的。
危險等級可分4級:I級重大危險源、II級重大危險源、III重大危險源、IV級重大危險源。原則是分級方法和標準要結合評價方法和危險源分級管理的實際需要來確定,要盡量地反映評價對象實際的安全狀況或危險程度。
4煤礦危險源應急預案
在危險源辨識評價的基礎上,制定預防與應急預案。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和應急救援體系由煤礦應急救援管理系統、組織系統、技術支持系統、裝備保障系統、通訊信息系統五部分組成。預防與應急預案的內容包括:成立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事故應急救援搶救中心;指揮中心和搶救中心的主要職責;應急設備和設施的完善指揮中心對報警信息的加工處理;應急預案;指揮中心告知員工應急計劃;事故后的恢復生產;定期的演練制度。
4.1煤礦事故應急預案
煤礦事故救援應在預防為主的前提下,貫徹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區域為主、煤礦自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的原則預案編制應體現科學性、實用性、權威性的要求。所謂科學性,就是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實行領導與專家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科學分析和論證,制定出嚴密、統一、完整的煤礦事故應急救援方案;所謂實用性,就是煤礦事故應急救援方案應符合本礦的客觀實際情況,具有實用性,便于操作,起到準確、迅速控制事故的作用;所謂權威性,就是預案應明確救援工作的管理體系,救援行動的組織指揮權限和各級救援組織的職責、任務等一系列的行政管理規定,保證救援工作的統一指揮。
4.2事故應急組織機構
(1)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事故應急救援搶救中心。礦長任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事故應急救援搶救中心主任,有關部室及區隊的領導均為成員。
(2)技術支援中心。煤礦總工程師任技術支援中心主任,各區隊的技術人員為成員,提供必要的事故應急技術保障,并且調動救援裝置。
(3)應急通訊中心。煤礦應急通訊中心是聯系煤礦應急組織的紐帶,是煤礦和煤礦外應急組織交換信息的橋梁,確保應急信息上傳下達暢通無阻,在技術支援中心出現技術難題,需與外界技術專家聯系時,提供不間斷的通訊保障。
4.3事故應急演練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后,應測試應急預案和實施程序的有效性,了解各個應急組織機構的響應和協調能力,檢測應急設備裝置的應用效果,確保應急組織人員熟知他們的職責和任務。實施定期的演練制度,加強義務消防隊成員及事故應急指揮部成員的業務知識學習及現場模擬訓練;提高應急決策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每年進行1次全體員工緊急疏散模擬訓練,提高各個應急組織機構的應急事故的處理能力,改進和完善預防與應急預案。
5結論
煤礦重大危險源的預防和控制已成為煤礦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煤礦安全技術管理人員必須對重大危險源進行辨識、評價,提出相應的事故預防及應急預案措施并建立重大危險源控制系統。必須制定與煤礦實際相結合的應急預案系統,結合企業安全管理體系,實行全員參與、全過程控制、全方位預防,實現預防和減少各類事故,達到安全生產的目標。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