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源辨識工作程序

危險源辨識工作程序

2024-07-23 閱讀 3005

(一)辨識、評價要求

1.對本公司在審核范圍所有危險源進行普查,列出:

1)危險源清單;

2)重要危險源清單;

3)重大危險源清單。

2.辨識、評價要做到充分性,辨識、評價出所有崗位、作業點的危險源不能遺漏。

3.要考慮過去、現有、將來三個時態和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

4.方法要簡單、實用和可操作性的特點。

5.辨識、評價要體現動態性、適應性。

(二)辨識、評價準備

1.成立公司辨識、評價組;

2.各部門、各分廠(車間)成立辨識、評價領導小組;

3.由公司辨識、評價組組織人員培訓;

4.制定辨識、評價工作計劃、方法;

5.設計員工危險源普查表(包括行政管理人員以及辦公室在內的危險源普查表1:

6.設計公司危險源清單表(車間、站房可通用)等準備工作。

(三)辨識、評價方法和步驟

以咨詢人員作指導,由公司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員工參與來完成。

1.發動每個員工查找出本崗位的危險源,要在專業或者管理人員指導下進行。

1)明確本崗位危險源的主要依據一是設備設施及有害作業點的危險源,可按“安全質量標準化”中相應的考評檢查表去辨識(按異常狀態);二是員工的不安全行為按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去辨識(j安不遵守時,會有危險)。

2)做好試點工作

一是全公司搞幾個試點,組織各分廠(車間1專業、管理人員到幾個試點現場參觀、學習,在全公司推廣;

二是各分廠(車間)搞幾個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體員工中推廣。

3)指導員工填寫危險源普查表

一線員工填寫本崗位的危險源;行政管理人員填寫本辦公室的危險源。并提出如何控制的措施。

2.做好危險源匯總、統計、歸類工作。

1)以分廠f車間、站房、油庫、化學危險品等)為單位對危險源普查表進行匯總歸類。統計本單位危險源的條數f按每個崗位危險源的條數相加)。

2)按同工種、同作業等進行歸類,如普通車工,歸到普通車床的危險源中去;木型工,歸到木型作業去;起重工,歸到起重機械中去;站房員工,歸到站房中去等。

3)在以上基礎上,公司辨識評價組可組織專業人員、管理人員進行修正、完善、補充(要考慮危險源辨識的充分I生1,整理出整個公司的危險源清單。

3.經公司辨識評價組完善的危險源清單發給全體員工確認、補充,使每個員工進一步辨識出本崗位的危險源;再將危險源清單反饋回公司辨識評價組。

4.公司辨識評價組再組織專業人員、管理人員按D=LEC的公式計算D值。式中:D一危險I生分值。(分值大則危險f生大)卜發生事故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潛在危險環境的頻率。

C一事故發生后可能導致的后果。

根據D值確定企業危險的分級。

篇2:建筑公司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控制工作程序

建筑公司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控制程序

1目的

辯識公司范圍內的職業健康安全相關的危險源和環境因素,評價其風險程度,環境影響大小,確定重要危險源和重要環境因素,為體系建立和運行提供依據,并進行有效控制。

2范圍

適用于公司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服務管理管理活動中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的管理,包括:

--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

--作業場所內所有人員的活動;

--作業場所內所有的設施、設備;

--能夠控制及可望對其施加影響的因素。

3職責

3.1工程部是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控制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和督促公司各部門以及相關供方進行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和環境因素的辯識和評價、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和因素控制的策劃。

3.2工程部負責工程現場環境因素辯識和評價、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和因素監督與控制。

3.3各部門負責公司各自辦公區內的環境因素的辯識。

3.4各部門負責本部門職能范圍的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資料收集整理,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策劃和環境因素識別,并統一將相關信息傳遞到工程部。

3.5管理者代表組織對公司重要危險源、不可接受的風險和重要環境因素進行評價,并制定控制措施。

4管理內容與方法

4.1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辯識、環境因素的識別方法:

4.1.1主要通過現場觀察、人員活動、設備的運行狀況,以及相關方的意見等作為依據。

4.1.2辯識和判定時應考慮:

--兩種活動: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

--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

--七種職業健康安全危害:機械、電氣、化學、輻射、熱能、生物、人機工程;

--七種環境因素:大氣、水體、土壤、噪音、廢物、資源和能源、其他。

4.1.3根據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標準,對照公司項目的特點,對可能造成施工現場人員傷亡、設備損壞,環境污染及資源浪費等產生影響的所有危害進行分析、辯識,評價,確認其危害,工程部在此基礎上,組織公司有關部門、人員編制《危險源清單》、《環境因素清單》,并按各部門情況,匯總后再將《危險源清單》、《環境因素清單》遞交各部門確認。

4.2職業健康安全風險、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原則、方法:

4.2.1重要環境因素評價:

4.2.1.1直接評價法:

--超標排放;

--危險廢料;

--相關方投訴。

4.2.1.2環境影響因素評分法(見表1):

當Σ=a+b+c+d+e+f+g+h+j≥35時確定為重要環境因素。

表1環境影響重要度評價權分數確定準則

影響的類型影響的重要度分值備注

a影響環境的范圍涉及周圍地區10

本組織管理范圍內5

本崗位管理范圍內1

b環境影響的嚴重程度影響極為嚴重10

影響程度中等5

幾乎對環境無影響1

c環境影響的持續時間影響持續持久10

影響持續數日5

影響持續瞬時(短暫)1

d環境影響的概率已經或正在發生10

較易發生5

幾乎無發生可能1

e影響企業形象對企業形象有損10

對企業形象稍損5

對企業形象無損1

f技術改善難度難以接受10

可以接受5

容易解決1

G危險程度有較大危險10

有中等危險5

幾乎無危險1

h能、資源使用量超出正常使用量10

接近正常使用量5

正常使用量1

j可利用程度幾乎不利用10

利用率不高5

完全不利用1

4.2.2風險評價及風險等級評定準則;

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D=LEC)對每一項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進行評價,并確定風險等級。

4.2.2.1風險評價(見表2)

表2風險評價表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頻繁程度分數值后果

10完全可以預料10連續暴露100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6相當可能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40災難,數人死亡

3可能,但不經常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15非常嚴重,一人死亡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2每月一次暴露7嚴重,重傷

0.5很不可能,可能設想1每年幾次暴露3重大,傷殘

0.2極不可能0.5非常罕見地暴露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健康安全要求

0.1實際不可能

注:風險值D=L×E×C

4.2.2.2危險程度和風險等級劃分準則

表3危險程度及風險等級劃分準則

D值等級危險程度

>320Ⅰ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Ⅱ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70-160Ⅲ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Ⅳ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20Ⅴ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注:Ⅱ級以上確定為重要危險源及不可承受的風險

4.3評價人員

從事危險源辯識、環境因素識別的人員應接受評價準則專項培訓,并應具備:

--具備相應的施工管理專業知識和安全、環境管理的基礎知識;

--了解GB/T28001標準及GB/T24001標準的內容;

--了解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4.4辯識步驟

4.4.1危險源及環境因素辯識

各有關部門應對本部門及供方所有施工設備、設施、危險品、服務、作業活動、人員情況、可能產生的環境因素和危險源進行調查。

4.4.2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和重要環境因素評價

4.4.2.1工程部組織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和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并形成《危險源清單》、《重大危險源清單》、《環境因素清單》及《重要環境因素清單》。

4.4.2.2《重大危險源清單》、《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將作為公司制定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的依據之一,采取相應的措施,實施控制,消除或降低危害。

4.5危險源辯識和環境因素的更新

在下列情況下,《危險源清單》、《重大危險源清單》、《環境因素清單》、《重要環境因素清單》應進行更新:

--危險源和環境因素或對其的控制發生較大變化;

--可望對其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發生較大變化;

--相應的法律法規的變化(包括頒發、修訂、替代、廢止等情況);

--公司經營活動的重大調整和變化;

--新項目、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使用;

--相關方的抱怨明顯增多時;

--發生重大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時。

5相關文件

《事故、事件調查、不符合控制程序》

《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法律法規控制程序》

《監測和測量控制程序》

《工程安全管理規定》

6相關記錄

《危險源清單》

《重大危險源清單》

《環境因素清單》

《重要環境因素清單》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管理工作程序

1?目的為規范危險源管理工作,使危險源點受控。依據《安全生產法》和《重大危險源辨識》制定本程序。2?適用范圍本程序適用于公司范圍內各部門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的管理。3術語和定義3.1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包括固態和動態兩種形態。3.2危險源辨識是指運用安全系統分析原理,對生產系統運行情況、周圍環境及人員行為進行考察研究,結合鋼鐵生產行業的歷史事故教訓,找出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不安全因素,這一過程通常稱為危險源辨識。3.3危險點是指事故的易發點、設備設施隱患的所在點和人員失誤的潛在點。作業中的危險點是指有可能發生危險的地點、部位、場所、設備和工器具等。3.4?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的或臨時的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4?職責4.1公司專業職能部門職責:4.1.1負責對一級危險源(點)監督管理。安全管理部組織設備部、生產技術部、保衛部、能源環保部、自動化部等職能部門對公司危險源(點)按分口專業進行管理,各職能部門負責對各自分管范圍內的危險源(點)進行等級劃分審核、組織制定防范措施、進行專業監督抽查。4.1.2監督相關部門對一級危險源(點)控制管理工作。4.1.3每半年(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安全生產大檢查中)對一級危險源(點)管理和控制狀況分專業進行全面檢查及不定期檢查,由公司安全管理部、設備部、生產技術部、保衛部、能源環保部、自動化部等專業管理職能部門實施。4.2各相關部門職責:4.2.1負責對一、二級危險源(點)所在的相關部門負有管理責任,明確一、二級危險源的相關部門的管理責任人。4.2.2監督作業區(科室)對一、二級危險源(點)的檢查、控制管理工作和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管理的責任落實情況。4.2.3負責對一、二級危險源(點)管理和控制狀況進行全面檢查、整改、評估、監控,并組織制定應急預案,告知作業人員及相關人員,在遇緊急情況時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4.3作業區(科室)職責:4.3.1負責對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管理和落實所管轄一、二級危險源(點)的作業區(科室)管理責任,明確一、二、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的作業區級管理責任人。4.3.2監督班組(崗位)對一、二、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的管理控制工作和督促檢查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的責任落實情況。4.3.3負責對作業區危險源(點)管理與控制情況進行日常檢查。4.4班組職責負責對本班組所管轄一至五級危險源(點)進行檢查和全過程控制,按制定的班組(崗位)安全檢查項目逐項檢查,明確管理責任人。5?管理內容和要求5.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5.1.1公司進行初始狀態評審時,要做好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5.1.2在相關的法律法規變更,公司的活動、產品、服務、運行條件,以及相關方的要求等發生變化時,可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必要時對重大風險控制進行更新策劃。5.2危險源辨識:5.2.1安全管理部將“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發放到各部門。5.2.2進行危險源辨識。5.2.2.1危險源辨識的范圍。5.2.2.1.1危險源辨識的范圍應覆蓋:5.2.2.1.1.1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5.2.2.1.1.2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5.2.2.1.1.3所有作業場所內的設施。5.2.2.2在辨識過程中,要考慮三種狀態(正常、異常和緊急)和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和將來)。5.2.2.2.1危險源辨識要包括以下四方面:5.2.2.2.1.1物的不安全狀態;5.2.2.2.1.2人的不安全行動;5.2.2.2.1.3作業環境的缺陷;5.2.2.2.1.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5.2.2.3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公司采用基本分析法:對于某項作業活動,依據“作業活動信息”(作業經過的描述),對照危險源分類和事故類型(或相關病癥的類型),確定本項作業活動中具體的危險源。5.2.2.4?危險源辨識充分性的確認:覆蓋已發生的事故的原因,通過查閱事故檔案、資料和員工的回憶,列出所有發生過的事故的原因。辨識出危險源應覆蓋所有事故的原因,以及同行業企業已發生事故的原因。覆蓋法規的要求,將辨識出的危險源與所有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相對照,除辨識出的危險源之外,不應存在其它的違法現象。5.2.2.5各部門危險源辨識完成后,進行風險評價。5.3風險評價5.3.1各部門組織本部門各級人員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5.3.2風險評價及風險級別的確定風險評價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5.3.2.1先用定性評價,滿足下列任意一項時,可直接判斷為重大風險。5.3.2.1.1嚴重不符合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5.3.2.1.2涉及發生過死亡事故、重傷事故、三次以上輕傷事故的風險,且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5.3.2.1.3相關方合理抱怨或要求。5.3.2.2直接判斷無法確定時用半定量法進行評價(LEC法)計算公式是:D=L×E×C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體暴露在這種風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D:風險性分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值完全可以預料10相當可能6可能,但不經常3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很不可能,可以設想0.5極不可能0.2實際不可能0.1E—暴露頻率(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頻繁程度分?值連續處在危險環境中10每天在危險環境中工作6每周幾次3每月幾次2每年幾次1幾年一次出現在危害環境中0.5注:8小時不離崗為“連續處在危險環境中”;8小時內暴露1至幾次為“每天在有危險環境中工作”。C—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分?值10人以上死亡1003—9人死亡401—2人死亡15重傷7輕傷3微傷1根據事故的定義,把僅有財產損失列入危害辨識的范圍,按僅有財產損失評價時,E統一取固定值1。僅有財產損失時,C的值如下表:財產損失金額分?值>100萬元110>20—100萬元55>8—20萬元25>3—8萬元7>1—3萬元3≤1萬元以下1當人員傷害與財產損失同時存在時,以人員傷害為主進行評價。風險等級的判斷:D—風險性分值D值風險程度風險等級是否重大風險>320極高風險1是>160—320高度風險2是>70—160顯著風險3否>20—70一般風險4否≤20稍有風險5否各部門風險評價完成后,填寫《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形成本部門的重大風險清單,上交安全管理部。5.3.3重大風險的確定5.3.3.1確定重大風險的準則風險性分值大于320的,確定其為重大風險源,由安全管理部進行登記,并形成公司級的重大風險清單。5.4風險控制策劃5.4.1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策劃風險控制措施,排定風險控制優先順序。5.4.1.1風險的控制方式5.4.1.1.1制定目標、管理方案;5.4.1.1.2制定運行控制程序;5.4.1.1.3培訓與教育;5.4.1.1.4制定應急與響應預案;5.4.1.1.5保持現有措施,加強現場監督檢查。5.4.1.2風險控制措施的順序風險控制措施應首先考慮消除風險,再考慮降低風險措施,將個人防護措施作為最后手段。5.4.2落實目標、指標和方案5.4.2.1將重大風險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風險與控制計劃清單》中,報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由安全管理部下發至各部門。5.4.2.2安全管理部將《重大風險與控制計劃清單》發放到各部門,各部門根據《重大風險與控制計劃清單》中的與本部門相關的內容調出來,形成本部門的《重大風險與控制計劃清單》,以及為此形成目標、指標和方案,各部門按照方案去組織實施,并按照方案規定的時間去檢查、落實。安全管理部對各部門的落實情況要進行監督檢查。5.5各部門應每年年初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進行評審,具體工作由安全管理部進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