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停采后防滅火注氮安全技術措施

停采后防滅火注氮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23 閱讀 9587

一、工程概況

為有效抑制+812m采空區遺煤自燃,做好采空區防滅火工作,經研究對+812m停采后采取注氮措施,為確保注氮期間安全,并達到預期注氮效果,根據《廣源煤礦防治采空區自燃發火的設計方案及措施》,特編制本措施。

二、成立注氮領導組

組?長:蘭玉學、張用

成?員:薛興魁、程云龍、張維軍、馬雙喜、王煥丑、馬福珍、

職責分工:

1、組長:張用負責注氮期間通風安全及注氮的指揮工作。

組長:蘭玉學負責+812m注氮期間安全和密閉監督檢查工作。

2、成員:

馬福珍:負責注氮期間礦井上下通訊及聯絡工作,保證通訊暢通。

張維軍:負責注氮期間安全管理及一氧化碳、瓦斯、氧氣的檢查工作。

薛興魁:負責注氮機的安全操作,根據氮氣濃度適當調整注氮流量。

王煥丑:負責巡查注氮管路完好情況,保證管路無漏氣現象。

馬雙喜:負責注氮機的開關,保證注氮設備正常運轉。

程云龍:負責地面束管監測監控系統的操作及氣樣分析。

三、注氮前的準備工作

1、調度室保證注氮期間通訊系統暢通,在注氮機房、+812m南北

順槽各安裝一部電話,以便井下人員反饋信息。

2、注氮嚴格堅持“少量多注”多循環進行注氮。

3、由安通科科長負責組織人員,立即對所有注氮管路進行氣密性試驗,發現問題立即處理,直至不漏氣為止。

4、由安通科科長負責組織相關人員熟悉礦井防滅火系統,明確各閥門的安設地點及作用,熟練掌握閥門切換工作。

5、由機電科負責組織人員對地面和井下的制氮機進行檢查和試機,并安排人員每班的值班人員和操作人員。

6、制氮機試機期間,由安通科安排人員在制氮機的出口采取氮氣氣樣進行分析,確定制氮機的出口氮氣濃度和氧氣濃度符合規定濃度后,由安通科向調度室匯報。

7、上述所有工作完成后,向調度室及礦分管領導匯報。安通科再根據調度指令進行注氮。

四、施工方法

1、注氮防滅火惰化指標

注氮滅火惰化指標不得小于3%,注氮防滅火惰化指標不得大于7%;注入的氮氣濃度不小于97%。

2、注氮系統

我礦制氮機采用rdz97-400nm3/h型地面固定式制氮機,其主要技術參數如下:制氮量400m3/h;輸出壓力0.6mpa;氮氣純度≥97%。

3、注氮量計算

確定注氮量主要是根據防滅火區的空間大小及自燃程度確定,+812m水平是新布置的采面根據我礦2012年已經采煤(2、5萬噸)、噸煤注氮量、瓦斯量進行計算。

⑴按工作面已采煤產量計算

此法計算的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注氮充滿采煤所形成的空間,使氧氣濃度降到防滅火惰化指標以下。

qn=[a/(1440ptn1n2)]×(c1/c2-1)

=[25000/(1440×1.26×330×90%×75%)]×(20.8%/7%-1)

=1.73m3/min

式中:

qn-注氮流量,m3/min;

a已采煤產量,取25000t;

t-年工作日,取330d;

p-煤的密度,1.26t/m3;

n1-管路輸氮效率,取90%;

n2-采空區注氮效率,取75%;

c1-空氣中的氧濃度,取20.8%;

c2-采空區防火惰化指標,取7%。

⑵按噸煤注氮量計算

此法計算是指工作面每采出1t煤所需的防火注氮量,根據國內外的經驗,每噸煤需5m3氮氣量,根據我礦的現狀計劃停產兩個月,每天用一班注氮6小時可按下式計算注氮流量:

qn=5ak/54×60×6

=5×25000×93%/54×60×6

=5.98m3/min

式中:

qn-注氮流量,m3/min;

a+812采煤產量,取25000t;

k-工作面回采率,取93%。

⑶按瓦斯涌出量計算

qn=qcc/(10-c)

=900×0.2%/(10-0.2%)

=0.18m3/min

式中:

qn-注氮流量,m3/min;

qc-工作面通風量,取900m3/min;

c-工作面回風流中的瓦斯濃度,取0.2%。

⑷注氮量確定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注氮流量取大值5.98m3/min,考慮1.3的備用系數,全礦井注氮量按400m3/h考慮。

4、管路選型及鋪設

我礦選用一臺rdz97-400nm3/型地面固定式制氮機,注氮管路從地面到井下均選用d59×5mm無縫鋼管一趟,

制氮機房設在井口工業廣場南側,風井東側,管路通過氮氣房→斜立風井→+822m集中回風石門→+822m北巷→專用回風上山→+812m北巷→工作面架后采空區等形式埋設到工作面,注氮管路采用?59mm無縫鋼管,每隔3m利用托架來固定在巷道幫。采空區一段通過耐壓橡膠軟管連接到工作面架后采空區,對工作面架后采空區進行實施注氮。

5、注氮方式及方法

當+812采空區一氧化碳經連續觀測持續升高并超過24ppm時,采用連續性注氮。

6、注氮工藝

選用埋管注氮工藝,即在工作面的進風順槽沿密閉采空區埋設一趟dn59管路,其中第一個氮氣釋放口埋入采空區30m(2202采空區氧化帶)后開始注氮,同時再埋入第二趟注氮管路(注氮管口的移動步距暫時選定為30m,可通過實際注氮效果考察進行修正)。當第二趟注氮管口埋入采空區20m后向采空區注氮,同時停止第一趟管路注氮,如此循環,如果發現注氮壓力異常或管路堵死,必須立即倒換管路。

7、注氮效果的評估

注氮期間,從地面束管監測監控站連續不斷的對+812采空區進行氣體采集分析,當+812采空區氧氣濃度低于7%時方可停止注氮。

六、安全技術措施

(一)注氮設備操作安全注意事項

1、注氮前必須認真檢查各項準備工作,注氮埋管期間通修隊要與采煤隊密切配合好,確保氮氣管路及其附屬安全裝置完好,檢查各閥門開閉狀況是否符合要求,制氮裝置完好性。

2、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后,制氮機操作人員應通知調度室。

3、調度室同意后,通知采面注氮人員打開注氮閥門,同時通知制氮機司機按規定時間及質量要求開機制氮、送氮。

4、制氮機根據用氣壓力和用氣量調節流量計前面的調壓閥和流量計后的產氮閥,不要隨意調大流量,以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

5、空氣進氣閥和氮氣產氣閥開度不宜過大,以保證純度達到最佳。

6、調試人員調節好的閥門不要隨意轉動,以免影響純度。

7、不要隨意動制氮機電控柜內的電器件,不要隨意拆動氣動管道閥門。

8、操作人員要定時察看機上顯示屏壓力,對其壓力變化作一個日常紀錄以備設備故障分析。

9、機電隊操作人員做好注氮機運行記錄。

(二)注氮安全注意事項

1、為確保安全,注氮前通修隊巡管路人員必須巡視管路的完好情況,確認完好匯報調度室。由調度室通知采煤隊工作面當班第一安全負責人和采面專職瓦檢員后,方可進行注氮。

2、注氮前必須認真檢查管路、注氮位置和各閥門開關狀況是否符合要求。

3、注氮初期,使管路內“憋氣”,通修隊指定專人迅速巡視注氮管路系統檢查有無漏氣,發現漏氣立即處理。系統無問題后先進行排空,管路中o2低于3%時方可向采空區內注氮。

4、定期對氮氣出口的安全閥進行可靠性檢測。

5、為了防止氮氣涌出造成人員窒息,在采面安排專職瓦斯檢查員,攜帶多功能氣體測量儀隨時進行檢測瓦斯、co、o2等氣體濃度。檢查地點包括總回風、密閉、+812皮帶順槽回風流,當檢查發現co濃度超過0.0024%或氧氣濃度小于18.5%時,必須立即撤離受威脅地點,并匯報調度室,根據現場情況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6、巡視管工要保證注氮管路三通閥門關閉,不被人打開,以免發生氮氣泄露,造成人員傷害。

7、為保證采空區氮氣不泄露或少泄露,時刻檢查密閉的漏風情況,發現漏風立即匯報調度室,根據現場情況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8、+812軌道順槽內工作人員一旦有呼吸急促等缺氧征兆時,要立即外撤到新鮮風流中。

9、地面束管監測系統監控分析+812上隅角、采空區等處的氣體成分,監測采空區內氧氣濃度是否控制在7%,以便驗證注氮效果。

10、注氮泵處人員安排:注氮司機一名,管路工一名,負責對注氮管路進行巡視,一旦有問題立即處理。

11、在注氮過程中,如發生主扇停風,造成工作面停風,瓦斯檢查員或綜采隊值班隊長應立即將人撤至進風巷,并通知制氮車間立即停止注氮。

12、注氮結束后,繼續檢測工作面及回風流的各種氣體濃度。

13、所有參與注氮及相關的人員,必須由各有關部(隊)組織學習,并嚴格按措施執行。

七、避災路線

注氮期間受威脅區域:+812密閉、+812軌道順槽、+812皮帶順槽、軌道上山、斜風井。

避災路線:工作面氮氣管泄漏或瓦斯超限時:人員通過工作面→+812m南巷→+812m車場→軌道上山→+772水平井底車場→副立井→地面。

篇2:礦井防滅火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總則

1、礦井開采的煤塵都屬于自然發火煤層。為了確保礦井安全生產,必須成立以企業法人為首的,礦長和工程師參加的防滅火管理機構,負責礦井防滅火工作。

2、井下火災的定義

1)明火,井下煤層自然發火或紅炭。因生產過程中進行特殊工作,如電焊、放炮引起著火等。

2)井下煤炭、矸石或其他可燃物出現灼熱,溫度超過70度的。

3)井下某區域內出現火、煙或風流中連續四次出現CO濃度達到或超過0.01%。

4)煙霧進入井下,影響采掘工作的。

5)導致瓦斯煤塵爆炸的電火,放炮及其他原因等。

6)井下發生自燃不能直接滅火而加以封閉的區域稱為火區。

3、井上下必須建立消防倉庫,并儲備足夠的消防器材和工具,地面消防倉庫應有鐵道與井下直通,消防倉庫的器材做到有消必補,保證足夠的材料和器具。

4、火災處理完畢后一星期內整理火區卡片并向煤管站和煤管局報告。

二、井下火災的預防

1、硐室必須設在進風流中,進出口處設置防火鐵門,并儲備一定數量的滅火器材和沙包沙袋。

2、井下設備不能超負荷運行,并定期檢修,低壓電網每條線都要按負荷大小裝設漏電、過流、短路等保險裝置,當電流增大發熱時能自動切斷電源。

3、井下進風流中需要電焊或噴燈時,必須寫出安全措施,報煤管站或煤炭局批準后方可施工。

4、預防摩擦產生火花,如溜煤筒、提升絞車、回柱絞車等機械設備,都必須設安全防護設施或灑水裝置,防止摩擦火花引燃瓦斯煤塵。

5、放炮施工的采掘工作面必須嚴格執行規程規定,嚴禁糊炮、挑桿炮,嚴禁用炮崩落卡在溜煤眼中的大塊煤矸,炮眼必須使用水炮泥、黃泥封堵,嚴禁使用粉煤或易燃物代替炮泥,炮眼的封泥量嚴格遵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

三、煤層自然發火的預防:

1、礦井必須對已開采的煤層進行煤炭自然發火傾向性鑒定,并嚴格按照煤炭自然傾向性分類、管理和編制措施。

2、開采自然發火煤層時,應選擇丟煤少、坑木消耗低、回采速度快、采掘切割工程量少、巷道與采空區的密閉性好等原則進行巷道布置和合理的采煤方法。

3、開采自然發火的煤層必須后退工開采,在發火期風留隔離煤柱,在隔離煤柱間設置防火門套,防火門套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并在煤層發火期內采完。

4、采區隔離煤柱在巷道設計上應力求上下階段沿傾斜方向一致,在采煤過程中嚴禁超采、偷采破壞防火煤柱。

5、沿空留巷回采工作面回采結束的上段聯絡巷道必須隨采隨封,一般應在15天內封閉結束,長壁采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如果回收困難時,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封閉,必須報告并說明幫因。

6、同一水平同一煤層在火區附近開采時,必須沿走向留20-40米的保護隔離煤柱,靠近火區邊緣和通向火區的巷道必須注漿或筑2米以上距離的黃土隔離墻,并配合其他防火措施才能在采區外回采。

7、在火區下方開采時,沿傾斜留足10-20米的隔離煤柱(當煤層傾角變化大于45度為25米)并編制回采措施報煤管站和煤炭局批準后,才進行回采。

8、開采自然發火煤層巷道掘進時嚴禁用茅草、樹枝背幫背頂,必須用竹笆或搪材背幫背頂。

9、地面的小煤窯開采情況在開采前必須調查清楚,對開采深度較大的小煤窯必須設置磚石密閉,黃土填實或注漿。

10、采區內通風設施(如風門、密閉)應設置在圍巖堅固、

地壓穩定的地點,并保證嚴密不漏風。

12、在布置新水平和下部采煤工作面時嚴禁利用遺留風眼作為回風巷。

13、煤層巷道掘進巷道過程中因發生冒頂或突出,棚梁上的浮煤應采取注漿或注石灰水等措施,防止煤炭自燃。

14、上段采空區嚴禁兼作下段回采工作面的排瓦斯巷,若因瓦斯大,無法解決,非利用不可時,由礦工程師寫出措施報煤管站批準后方可實施。

15、回采工作面出現CO,有發火征兆時,可以采用均壓通風,調節風壓等措施,但必須寫出措施報煤管局批準實施,并做好調壓后觀察工作,包括調壓后的風量、風壓、漏風、氣樣分析等。

16、礦井在編制采掘作業計劃的同時,應根據生產采掘作業地點編制防滅火工作計劃。

四、井下火災處理

1、井下從業人員當發現井下著火,有權迅速報告礦業主及礦長,業主和礦長應積極組織有關人員根據著火性質和地點進行處理。

2、礦井火災處理工作應由礦長、工程師擔任總指揮,參加處理火災的人員應服從指揮,任何人不得干預火區的處理工作。

3、處理火災過程中應指派專人負責檢測火區氣體成分和井下風流的變化狀態,并定時定點地觀測結果及時報告礦井滅火指揮中心和井下滅火總指揮。

4、井下電氣設備著火應首先切斷電源,在未切斷前,只準使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如干粉滅火器、四氧化碳滅火器等進行滅火,嚴禁用水直接滅火。

5、井下火災處理時,工作地點的空氣中各種氣體成分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和沼氣在2%以下時,非救護隊人員可在進風側處理或直接滅火。

6、火災在處理過程中嚴禁改變通風系統、風量或風流方向,只能在可能情況下采取降壓措施,但必須監視火區氣體的變化情況,當瓦斯超過2%時必須解除通風設施,恢復正常通風。

7、井下火災不能采取直接滅火時,應采取封閉方法,封閉火區時,用不燃材料砌筑密閉。

8、封閉火區時,應先封閉火區相關連的供風系統,簡化火區系統,然后再由救護隊同時封閉火區進回風巷的密閉,并迅速撤離災區。

9、火區封閉的全過程,必須有救護隊待急,救護隊施工時,必須一個小隊工作,一個井下待急,一個在地面待令(共計三個小隊)。

五、火區防爆

1、在搶救火災處理中,嚴防沼氣積聚,要采取措施防止風流變化、倒轉,嚴格控制沼氣濃度確保滅火人員安全。

2、盡量減少火區內的人員,參與運料人員,在運完后迅速離開,煤礦要指定專人負責清點人數并向火區指揮領導小組報告。

3、當火勢較大,用水直接滅火時,先從火源周圍慢慢向火源中心供水,切不可用水直接向火源中心滅火,以免引起火災氣體、瓦斯和水分解氫氣爆炸。

4、火區封閉后,24小時以內禁止人員進入災區工作或檢查,只有在24小時后,由救護隊人員沿進風側至回風側依次對火葬區封閉進行檢查,48小時后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制定恢復工作的計劃。

5、火區有爆炸危險時,必須先采取防爆打電話,預先在火區的進回風巷中設立隔爆墻,隔爆墻的長度不小于4米,24小時視火區穩定后,方能設置永久密閉或采取先封進風,后封回風的方法,減少火區的爆炸危險。

6、永久設施的施工必須由救護隊進行,永久設施必須安裝取樣管、注漿管、放水管和反水池,取樣管和注漿管安在密閉的中上部,其余安裝在密閉下部。

六、火區的管理、啟封和注銷

1、每形成一個火區,都要建立火區管理卡片,繪制火區關系圖,由礦井通風部門永久保存,此卡片建立在火區后10天內報煤管局、煤管站。

2、火區封閉,防火領導小組制定火區密閉觀測,注漿等積極措施繼續滅火工作,并作好處理和觀測記錄。

3、井下永久性火區密閉的管理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1)凡屬火區永久性密閉前都必須設置柵欄,提示警標,禁止人員入內的警示牌。

2)發現密閉質量不好,閉溫升高,必須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封閉的火區必須經常取樣化驗分析,掌握火區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

5、火區的啟封條件:

1)火區內的CO絕跡或穩定在0.001%以下。

2)氧氣在5%以下。

3)二氧化碳在大量增加。

4)火區內氣溫低于30度或水溫低于25度。

6、火區啟封前,應在啟封的密閉外側設置嚴密的鎖封風門,由救護隊員在保持封閉渠完好的狀態下,進行啟封和偵察火區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瓦斯、氧氣的含量情況以及巷道的完整情況。

7、鎖封風門內應備足重新封閉的材料,如果發現火區內有異常變化和復燃現象時應立即重新封閉火區。

8、啟封火區的工作由救護隊佩帶呼吸器在鎖封風門內進行,先將回風巷的密閉打開一個小口,進入火區偵察,其余人員應撤離火區。

9、救護隊員進入火區檢查后,確無問題時,打開封閉風門,讓火區氣體在主扇負壓作用下進行排放,待1小時后,再由救護隊員進入火區檢查情況,確認無問題時,由指揮小組決定開啟火區進風巷密閉。

10、恢復正常通風后的火區,觀察三天,三天內都要對火區的氣體進行取樣分析,火區無復燃跡象后才能恢復火區內的修整和采掘工作,但要采取快采快封的措施。

11、火區面積較大,封閉后火區穩定,要采取措施進行鎖封,按啟封密閉的方法,由救護隊進行鎖封。

12、火區經處理以后,通過取樣分析,判斷火區火的熄滅,并符合熄滅條件時,可寫出火區注銷報告,報煤管站、局核準。未寫出火區注銷報告的火區,都應該按照火區進行管理,啟封后采完的火區,又無復燃即為自然注銷

篇3:軌巷防滅火管理安全技術措施

41120軌巷防滅火管理安全技術措施

因我礦41120軌巷是在11#煤層掘進,11#煤層存自然煤層,加上其運輸采用皮帶溜子運輸,易摩擦起火造成火災,為加強防滅火管理,杜絕“一通三防”事故的發生,特編寫此措施,望有關單位認真貫徹執行。

1:開門前,防滅火管路系統應健全且到位,防滅火系統與防塵系統共用管路。

2:在掘進過程中,若采用皮帶運輸時,每部皮帶機頭應配齊不少于2個滅火器,與不少于0.3m3。

3: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屑等,必須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并由專人送地面處理,嚴禁將棉紗、布頭和紙屑亂丟亂放及剩油、廢油潑在巷道內。

4:巷道冒頂時,若遇煤層必須在處理高頂時采用充填、封閉并注阻化劑,加強對CO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5:嚴禁采用易燃性材料搭設臨時操作臺、休息間,嚴禁攜帶煙火等自燃品下井。

6:按防突管理,采用遠距離放炮,放炮線嚴禁有明節頭,在放炮時除加強工作面的“一炮三檢查”外,還必須加強鉆場瓦斯檢查,嚴禁瓦斯超限放炮

7:若因放炮線原因放炮不起爆在檢查放炮線時,必須將放炮線回收到全負壓通風的巷道內檢查,且加強瓦斯檢查,嚴禁瓦斯超限作業。嚴禁采用短路法檢查放炮線。

8:任何人員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及災區通風、瓦斯、煤塵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災,并迅速匯報礦調度,在災區現場的區隊、班排長應按照《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受火災威脅人員撤離危險區,并組織人員利用一切器材滅火。

9: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在電源未切斷前只準用不導電的器材滅火。

10:搶救人員在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CH4、CO2、CO等有害氣體和風流風量變化及煤塵情況,采取防此瓦斯,煤塵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