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礦井粉塵防治安全技術措施

礦井粉塵防治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23 閱讀 1817

摘要:礦塵是懸浮在礦井空氣中的固體礦物微粒,對礦井的安全生產有著嚴重的影響。詳細介紹了礦井粉塵的分類、產生、特性及危害,為礦井粉塵治理提供借鑒除此之外,礦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極大,煤礦工人患塵肺病人數及死于塵肺病人數,在煤礦工業中長期以來一直居于首位。本文在礦塵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重點論述礦塵治理的基本技術。正確認識粉塵的危害,采取有利的防治措施做了初步的探討與總結。

關鍵詞:礦井粉塵;危害;綜合防治。

minedustpreventiontheory

summary:dustisasolidmineralparticlessuspendedintheair,whichhaveaseriousinfluenceonsafeproductionofthemine.detailsoftheminedust,classification,characteristicsandhazardsofcoalminedustcontrol,toprovidereferenceinaddition,harmfuldustonhumanhealthisgreat,thenumberofpatientssufferingfrompneumoconiosisofcoalworkerspneumoconiosispatientsanddied,inthecoalindustryhaslongbeeninthefirstplace.basedonthebasicconceptandthebasictheoryofdust,dustcontroltechnologywithemphasisonthe.a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harmofdust,totakepositivemeasurestodoapreliminarydiscussionandsummary.

keywords:coaldust;harm;prevention.

1基本概念

礦塵是指在礦山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煤、巖微粒的總稱。在某些綜采工作面割煤時,工作面煤塵濃度高達4000~8000mg/m3,有的甚至更高。

礦井在開采、生產作業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一方面,礦井粉塵對作業人員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根據2010年全國職業病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全國累計報告職業病749970例,其中累計報告塵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每年有約2.3萬人患上塵肺病,而在所有因各種礦塵引起的塵肺病中,煤礦工人占到的比例最高,以2013年為例,占2013年全國職業病例的87.72%。另一方而,高濃度粉塵對現場作業環境污染嚴重,降低作業現場能見度,增加安全威脅,同時高濃度粉塵加速機械設備磨損,縮短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甚至誘發粉塵爆炸事故。因此,加強礦井粉塵危害的認識和防治,采取有針對性的防塵、降塵技術措施,對確保從業人員生命健康和預防事故的發生尤為重要。

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如鉆眼作業、炸藥爆破、掘進機及采煤機作業、頂板管理、礦物的裝載及運輸等各個環節都會產生大量的礦塵。而不同礦井由于煤、巖地質條件和物理性質的不同,以及采掘方法、作業方式、通風狀況和機械化程度的不同,礦塵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礦井里,產塵的多少也因地因時發生著變化。一般來說,在現有防塵技術措施的條件下,各生產環節產生的浮游礦塵比例大致為:采煤工作面產塵量占45~80%,掘進工作面產塵量占20~38%,錨噴作業點產塵量占10~15%,運輸通風巷道產塵量占5~10%,其它作業點占2~5%。各作業點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礦塵的生成量也將增大,因此防塵工作也就更加重要。

2礦塵分類

礦塵除按其成分可分為巖塵、煤塵等多種無機礦塵外,尚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井下產生粉塵的地點主要有: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煤炭運輸轉載點等。礦井地面產塵點主要有:煤炭運輸轉載點和地面儲煤場。在同一礦井里,產塵的多少也因地因時發生著變化。粉塵量產生的大小也與自然因素和生產技術因素均有關系,一般的,對各個作業地點來說,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礦塵的生成量將增大;當開采煤層節理發育或采掘工作而進入斷層和褶曲發育的地帶時,一般情況下煤層的產塵量較大在生產工藝相近的條件下急傾斜煤層比緩傾斜煤層厚煤層比薄煤層產塵量大。

(1)按礦塵的存在狀態劃分

①浮游礦塵。懸浮于礦內空氣中的礦塵,簡稱浮塵。②沉積礦塵。從礦內空氣中沉降下來的礦塵,簡稱落塵。

浮塵和落塵在不同環境下可以相互轉化,浮塵因受自重的作用可以逐漸沉降下來變成落塵,而落塵當落塵受到機械振動、爆風沖擊以及巷道中風速的變化等外界條件干擾時,它可再次飛揚,又成為浮塵。

浮塵在空氣中飛揚的時間不僅與塵粒的大小、重量、形式等有關,還與空氣的濕度、風速等大氣參數有關。礦山除塵研究的直接對象是懸浮于空氣中的礦塵,因此,一般所說的礦塵就是指這種狀態下的礦塵。

2.按礦塵的粒徑組成范圍劃分

①全塵(總礦塵)。各種粒徑的礦塵之和。對于煤塵,常指粒徑為1mm以下的塵粒。②呼吸性礦塵。主要指粒徑在5納米以下的微細塵粒,它能通過人體上呼吸道進入肺區,是導致塵肺病的病因,對人體危害甚大。

煤礦粉塵按粒徑可分為粗塵、細塵、微塵和超微塵;按存在狀態可分為浮游粉塵和沉積粉塵;按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分為矽塵與煤塵;按礦塵粒徑組成范圍可分為全塵和呼吸性粉塵;粉塵粒徑越小、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引起塵肺病的程度越重,病情發展越快,危害也越大。

3礦塵的特點

(1)礦塵的懸浮性

分散度高的塵??梢暂^長時間在空氣中懸浮,不易降落,這是微細礦塵的一種物理特性,叫懸浮性。據實驗,不同粒度的煤塵在靜止的空氣中從1m高處自由降落到底板所需的時間也不同。

(2)礦塵的成分

二氧化硅是地殼內最常見的氧化物,它以兩種狀態存在:一種是結合狀態的二氧化硅,即硅酸鹽礦物,其危害性不大;另一種是游離狀態的二氧化硅,主要為石英,它是引起人體塵肺病的主要因素。煤系地層中的砂巖、礫巖和砂質頁巖中都含有游離二氧化硅。

煤礦巖巷掘進,特別是在砂巖中掘進時,產生的礦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都比較高,一般為20~50%;煤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一般不超過5%;錨噴支護時,水泥礦塵中的二氧化硅主要為結合狀態,危害性不大,但長期吸入水泥礦塵,能引起水泥塵肺、肺氣腫等

(3)礦塵的吸濕性

礦塵與空氣中的水分結合的現象叫吸濕性或者叫濕潤性。各種礦塵可根據它與水分結合的程度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這種分類是相對的,對于粒度5μm以下的呼吸性礦塵,即使是親水性的,也只有在塵粒與水滴具有相對速度的情況下才能被濕潤。親水性礦塵表面吸附能力強,易于與水結合,使礦塵直徑增大、重量增加而易于降落。噴霧防塵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4)礦塵的荷電性

塵粒由于在粉碎過程和在空氣流動中摩擦而帶有電荷,懸浮在空氣中的礦塵亦可直接吸附空氣中的離子而產生電荷。非金屬性塵粒及酸性氧化物礦塵如二氧化硅、鋁釩土等帶正電荷;金屬性塵粒及堿性氧化物礦塵如石灰石塵粒等帶負電荷。塵粒的荷電量與塵粒的比重、濕度、溫度有關。溫度升高,荷電量增加。濕度增加,荷電量降低。

礦塵的荷電性對礦塵在空氣中的穩定程度有影響。同性電荷相斥,增加了塵粒浮游在空間的穩定性,異性電荷相吸,可使塵粒撞擊而凝聚,加速沉降。超聲波除塵就是利用了這一特性。

4礦井粉塵的危害

礦井粉塵是礦井幾大危害之一,粉塵可以導致大量工人患有塵肺病、矽肺病等,是數量最多、最嚴重的職業病。粉塵也可導致機電設備損壞,影響正常工作及其壽命。具有爆炸傾向性的粉塵一旦爆炸條件具備,在適當的能量和點火源作用下可發生粉塵爆炸,其危害程度不亞于瓦斯爆炸。所以研究粉塵危害已成為礦井安全生產的重中之重。

4.1主要健康危害

而煤礦中的有害粉塵為煤塵和巖塵,煤塵達到一定濃度并且具各條件時發生爆炸,滅害程度嚴重,粉塵嚴重影響井下人員的身體健康,輕者引起呼吸道炎癥,重者導致塵肺病、矽肺病、煤肺病等此外,煤礦向大氣排放放的粉塵對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對生活環境、植物生長環境可能造成嚴重破壞因此,粉塵危害極大,是礦井防范職業危害的重點,生產中對其濃度必須嚴加監測與控制。

礦井粉塵的危害重要有以下幾點:

(1)全身作用:作業人員長期吸入較高濃度粉塵可引起肺部彌漫性纖維化為主的全身疾病,礦井粉塵會直接或間接引起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煤肺、矽肺、煤矽肺煤礦綜采作業中的粉塵或者帶有二氧化硅,或者帶有其他的有毒氣體,這樣的粉塵若直徑小于707納米,則會被工作人員呼吸到肺里,若是長期吸收這類粉塵,煤礦綜采作業的工作人員將染上各類的肺部疾病,其最常見的肺部疾病有以下幾種:塵肺,塵肺可分為煤肺、矽肺、煤矽肺等,煤礦綜采作業工作人員工作的位置不同,接觸的粉塵類別不同,可能會染上不同類型的塵肺病;慢性肺病,煤礦綜采作業工作人員長期在有粉塵的工作環境下工作,會染上各類慢性肺病,如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病等;經醫學研究發現,煤礦綜采作業人員染上肺癌的概率比其他的工種更高,其發病的原因與肺部長期吸入粉塵有關。

(2)局部作用:接觸或吸入粉塵,首先對皮膚、角膜、粘膜等產生局部的刺激作用,并產生一系列的病變。如粉塵作用于呼吸道,早期可引起鼻腔粘膜機能亢進,毛細血管擴張,久之便形成肥大性鼻炎,最后由于粘膜營養供應不足而形成萎縮性鼻炎。還可形成咽炎、喉炎、氣管及支氣管炎。作用于皮膚、可形成粉刺、毛囊炎、膿皮病。對于煤礦粉塵中含有大量的煤塵,增加了粉塵對皮膚、呼吸道等局部的刺激作用。

(3)致癌作用:對于一些接觸鎳、鉻、鉻酸鹽的粉塵,可引起肺癌;接觸放射性粉塵,容易生成肺癌等。在煤礦生產過程中,常有伴生礦物,伴生礦物中可能含有某種致癌因子,增加的煤礦工人的致癌機率

4.2煤塵爆炸

煤塵爆炸是空氣中氧氣與煤塵急劇氧化的反應過程。煤是復雜的固體化合物,被破碎成煤塵后,其吸氧和被氧化的能力大大增強,在外界高溫熱源的作用下,懸浮的煤塵單位時間內能吸收更多的熱量,大約300℃~400℃時,就可放出可燃氣體。這些氣體集聚于塵粒周圍,形成氣體外殼,當這個外殼內的氣體達到一定濃度并吸收一定能量后,連反應過程開始,游離基迅速增加,燃燒循環地進行下去;由于燃燒產物的迅速膨脹而在火焰波波陣面前方形成壓縮波,壓縮波在不斷壓縮的介質中傳播時,后波可以趕上前波;這些單波疊加的結果,使火焰面前方氣體的壓縮逐漸增高,因而引起了火焰傳播的自動加速;當火焰速度達到每秒數百米以后,煤塵的燃燒便在一定臨界條件下跳躍式地轉變為爆炸。

從燃燒轉變為爆炸的必要條件是由于化學反應產生的熱能必須超過熱傳導和輻射所造成的熱損失;否則,燃燒劑不能持續發展,也不會轉為爆炸。

5煤礦綜采作業中粉塵污染的治理

5.1有效地防塵

1.濕式防塵法

濕式防式法是利用部分粉塵親水的特性進行防塵,濕式防塵法開展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濕式打眼法,就是在需要作業的地方鉆眼,該孔眼中有壓力水通過,由于水吸附著粉塵,能使粉塵不易揚起并飄散;濕式鑿巖法,這種方式是改善電鉆的結構,該電鉆本身具有濕潤的作用,在作業時,它能利用粉塵的吸水性使粉塵不易揚起并飄散;水泡泥法,它是將塑料袋裝水代表泡泥放在炮眼中,如果粉塵因為物理作用或化學作用產生爆炸,水泡泥水的水會因為汽化作用撲滅爆炸產生的火星,同時,水泡泥水的水添加有粘塵劑、濕潤劑等化學藥品,它能利用粉塵的親水性產生降塵的作用;預濕煤體防塵技術,這種防塵技術是指在綜采作業時,給需要綜采作業的煤層注水,這種方式能夠利用煤炭本身的親水性來減少粉塵地揚起和擴散;采空區注水法,是指利用煤礦作業分層挖掘的特點,給作業區的上一層采空區注水,利用水的滲透性濕潤整個作業區,使之抑制粉塵地揚起和擴散。

2.干式捕塵法

干式捕塵法是利用改進采掘機的物理結構,使煤礦作業的流程本身可以減少粉塵的產生。目前為了抑制粉塵的產生,采掘機通常使用鎬形刀刃粗截齒的造型,這種采掘機采掘的煤礦體積越大,其固壓核就越小,產生的粉塵就越少。如果有必要,還可減少截齒數進一步減少粉塵的產生。干式鋪塵的方法還包括干式抽取粉塵法,它可在缺水的礦井中使用,如果在缺水的煤礦作業區作業以前先打好干式孔底捕塵洞,它與抽塵管連接,抽塵管能將粉塵吸入捕塵管里,粉塵通過捕塵管進入捕塵袋,煤礦綜采作業地區的粉塵就會減少。

3.物理降塵法

物理降塵技術,即利用粉塵的物理特性使它減少揚起和擴散的概率。這是目前較常用的防塵方式之一,它是在水中添加降塵劑,再將這些液體滲透到煤礦綜采作業的場合,這種方法配合濕式防塵法能取得良好的防塵效果。目前較常使用的物理降塵法有泡沫降塵法、磁化水降塵法等。

4.外部防塵法

外部防塵法是指作業人員利用外部的保護道具防塵,使人體肺部和皮膚可能少接觸粉塵。煤礦綜采作業人員最常使用的外部防塵工具為、動力送風過濾式個體防塵用具;隔絕式壓風呼吸器。

5.2有效地通風

在煤礦綜采作業里,粉塵如果聚集在局促的環境里,會使煤礦綜采作業人員接觸到大量的粉塵,還有可能引起爆炸事件,然而如果粉塵能即時的擴散出去,則粉塵在空氣中稀釋,它的危害性會降低。要避免粉塵產生的危害,可以使用有效地通風來抑塵。目前比較常用的排塵通風方式為總風壓通風方式、擴散通風方式、引射器通風方式等。

5.3有效地防爆

如果能夠有效地降低粉塵環境的溫度與粉塵的密集程度,那么就會減少粉塵爆炸的可能性,然而為了進一步減少煤礦綜采區粉塵引起的爆炸現象,煤礦綜采區還需要進一步做好防爆的措施。目前常見的防爆措施為撒布巖粉法,這種方法是定期向煤礦綜采作業區撒布惰性巖粉,它能覆蓋地下的積塵,配合其他降塵或除塵的方法能產生較好的防爆效果。在必要的時候,煤礦綜采作業區可設置一個隔爆區,使粉塵在某區域內集中爆炸,而不會影響其他的作業區。

6結語

隨著煤礦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開采強度的增大,以及塵肺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危害度日益增大,致使礦井的防塵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做好礦井粉塵的防治措施,對保障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以及改善礦井工作條件有極大的作用同時也希望能了解各種除塵措施的優缺點及適用環境.有利于選擇出有效的除塵措施。

煤礦除塵工作在礦井生產中至關重要,直接關系著作業環境的安全,關系著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今后,要進一步成立專門防塵小組,時時監控,加強對防塵的監督和管理,推廣對于防塵重要性的認識,提高警惕。要治理好煤礦綜采作業區的粉塵,就要做好防塵、通風、防爆這三個方面的工作。

礦井粉塵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人一物一環境一管理等多方而因素,因此,通過強化現場防塵管理,提升職工的防塵意識和粉塵危害認識,使用好防塵設施和防護用品,根據煤礦不同點作業時粉塵產生的方式,采取相應的粉塵控制技術和防塵、降塵措施,可有效地防止粉塵對人體的危害,確保作業人員身體健康和礦井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衛計委關于2013年職業病防治工作情況的通報[z].

[2]張國樞.通風安全學[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3]艾存慧.煤塵爆炸特征及預防措施[j].煤炭技術.200524(7):25一26.

[4]李艷強,王福生,柳曉莉等.礦井粉塵危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應有用研究[j].中國礦業,2010,19(5):100-103.

[5]蔣仲安.濕式除塵機理的研究與應用[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1994.

[6]陳衛紅,邢景才.粉塵的危害與控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7]楊勝強.粉塵防治理論及技術[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7.

[8]鄭偉,李曉民,張團部,等礦井粉塵治理的創新與應用[j]中州煤炭,2010(7):107-108.

篇2:煤礦粉塵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在煤礦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礦微粒統稱為煤礦粉塵,主要上煤巖和煤塵,它是在礦井生產如鉆眼、爆破、切割、裝載、落煤及運輸和提升過程中,因煤巖被破碎而產生的。不同的礦井由于煤、巖地質條件和物理性及采掘方法、作業方式。通風狀況和機械程度和不同,粉塵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礦井里,產塵的多少也因地因時發生著不同的變化。一般來說,在現在防塵措施的條件下,各生產環節產生的浮游粉塵比例大致為:采煤工作面產塵量占45%-80%;掘進工作面產塵量占20%-38%;錨噴作業點產塵量占5%-10%;其它作業點占2%-5%,各作業點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礦塵的生成量也將增大。為了保障煤礦勞動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程、標準制定本制度。

一、依法搞好煤礦粉塵危害防治工作,企業主要負責人對粉塵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負責。企業必須設置粉塵危害防治機構,配備專職防塵人員和防塵裝備,使煤礦作業場所粉塵危害防治工作達到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

二、制定防治管理技術措施。粉塵危害防治年度計劃,落實粉塵危害防治費用。

三、制定防塵作業規劃及措施,防塵措施檢查驗收制度及實施記錄,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及管理制度、礦井定期沖刷粉塵向度、粉塵測定制度及各項管理制度,且應做到現場落實。

四、采用先進的采掘技術和有效的治理措施,使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規定。場所空氣中粉塵標準如下:

粉塵中游離Si02含量(%)最高允許濃度(mg/m3)

總粉塵呼吸性粉塵

<1010~<80≥80102223.510.50.3

五、采煤、掘進工作面及其它作用場的粉塵危害因素進行預測且落實好防治粉塵措施,具體要求如下:

1、采掘工作面等有粉塵危害的作業場所要落實好綜合的防塵措施。

2、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礦井主要運輸巷、帶式輸送機斜井與平巷、上山與下山、采區運輸巷與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運輸巷與回風巷、掘進巷道、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卸載點等地點都必須整設防塵供水管路,并按規定設置水管和閥門。

3、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進、回風巷,采掘工作面進、回風巷必須按規定設置凈化水幕。

4、進下煤倉放煤口、溜眼放煤口、輸送機轉載點等必須按規定安設噴霧裝置并要保證噴霧裝置能正常使用。

5、礦井巷道要及時清掃、沖洗沉積的煤塵,及時清除浮煤,定期撒布巖粉,大巷要定期刷漿。

六、采煤工作面防塵措施

1、采煤工作面進行煤層注水。有下列情況的除外:

(1)圍巖有嚴重吸水膨脹性質、注水后易造成頂板垮塌或底板變形,或者地質情況復雜、頂板破壞嚴重,注水后影響采煤的煤層;

(2)注水后會影響采煤安全或造成勞動惡化的薄煤層:

(3)原有自然水分或防滅火灌漿后水分大于4%的煤層;

(4)孔隙率小于4%的煤層;

(5)煤層很松軟、破碎、打鉆時易塌孔、難成孔的煤層;

2、采煤工作面上、下平巷定期沖刷煤塵。

3、采煤工作面上下平巷距安全出口50米處安裝風流凈化水幕并保證凈化水幕正常使用。

4、采煤機安裝內、外噴霧裝置。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外噴霧壓力要符合煤礦安全規則的規定。

5、炮采工作面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沖洗煤壁,爆破時噴霧降塵及出煤時灑水等綜合防治措施。

七、圍巖有嚴重吸水膨脹性質、掘進工作面防塵措施:

1、掘進機作業時使用內、外噴霧,內、外噴霧的壓力要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

2、炮掘工作面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沖洗煤壁,爆破時噴霧降塵及出煤時灑水等綜合防治措施。

3、距工作面50米左右處安裝風流凈化水幕并保證凈化水幕正常使用。

八、加強個體防護,錨噴工人要佩戴送風口罩或壓風呼吸器,機級司機、鉆眼工、放炮員、移支架工、回柱放頂工、皮帶司機等要佩帶防塵口罩。

篇3:煤礦井下粉塵防治規范

為了貫徹執行《煤礦安全規程》中關于防治粉塵危害的各項規定,消除井下粉塵危害,防止煤塵爆炸事故發生,保護職工的安全和身體健康,實現安全生產,特制定《煤礦井下粉塵防治規范》。

第一章?防?塵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11條?設計和建設礦井時,必須采取綜合防塵措施,并建立完善的灑水系統,即:

一、地面建設的永久性水池其容量不得小于200m3,并設有備用水池,貯水量不得小于井下連續2小時的用水量。

二、防塵用水管路應鋪設到所有能產生和沉積粉塵的地點,并且在需要用水沖洗和噴霧的巷道內,每隔100米或50米安設一個三通及閥門。

三、防塵用水系統中,必須安裝過濾裝置,保證水的清潔,水中懸浮物含量不得超過l50mg/l,粒徑不大于0.3mm,水的pH值應在6-9.5的范圍內。

第12條?《規程》第156條:井下風速必須嚴格控制,增大風量或改變通風系統時,必須相應地調節風速,防止煤塵飛揚,即:

一、井巷中風流速度應符合《規程》中第105條的規定。

綜合機械化采煤工作面,當采取煤層注水濕潤煤體和采煤噴霧降塵等措施后,經礦總工程師批準,可以適當加大風速,但不能超過5m/s。

二、回采工作面,當風速超過2.5m/s時,必須加強煤層注水或噴霧等防塵措施。其它巷道,當接近最高風速時亦須加強防塵措施。

第13條?《規程》第157條:產生粉塵的地點,必須采用有效的防塵措施,即:

一、掘進工作面必須符合《規程》第14條的規定;開鑿井筒或掘進巖巷、半煤巖巷和煤巷時都必須采用濕式鉆眼、刷洗井幫巷壁,采用水炮泥、放炮噴霧、裝巖(煤)灑水和凈化通風等綜合防塵措施。

二、回采工作面應采取煤層注水、水炮泥、噴霧、灑水或其它防塵措施。綜合機械化采煤工作面必須采取煤層注水;

三、采煤機、掘進機都應安裝有效的內外噴霧裝置,無噴霧裝置的采煤機、掘進機不得工作。生產礦井中,如果采煤機、掘進機不帶有內噴霧裝置,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掘進機還必須采用除塵器。新生產的采煤機必須安裝有效的內外噴霧裝置;新生產的掘進機必須安裝有效的外噴霧裝置并配有防塵器,否則不得出廠使用。

四、井下所有礦車都應保持完好,防止漏煤;

五、井下煤倉、溜煤眼、翻罐籠、運輸機、裝煤機和其它轉載地點,都應進行噴霧灑水或設置除塵器。

噴霧、灑水、捕塵設備應指定專人管理和維護,不得任意拆除。

第二節?采煤工作面防塵

第14條?預先濕潤煤體

一、煤層注水

如果煤層厚度大于1.3m,煤層傾角穩定,沒有或有較小的走向斷層,頂底板吸水后不會影響生產及煤的孔隙率大于4%時應采用長鉆孔注水。

當煤層厚度小于1.3m,或圍巖有嚴重吸水膨脹性質,或地質情況復雜,煤層傾角變化大,或煤的孔隙率小于4%時,應采用短鉆孔注水。當煤層厚度小于1.3m,或者煤體的自然水分大于5%時,經礦務局總工程師批準后,可以不進行煤層注水。

二、采空區灌水

當采用下行陷落法分層開采厚煤層時,可以采取在上一分層的采空區內灌水,對下一分層的煤體進行濕潤。開采近距離煤層群時,在層間沒有不透水巖層或夾矸的情況下,也可在上部煤層的采空區內灌水,對下部煤層進行濕潤。

三、預先濕潤煤體效果的檢查

1.防塵效果的檢查

防塵效果表現為降塵率的高低,按下式計算:

C=(G下-G上)-(G′下-G′上)/(G下-G上)

式中C--降塵率,%;

G下--開采未預濕煤體時,塵源下風側風流中的煤塵濃度,mg/m3;

G上--開采未預濕煤體時,塵源上風側風流中的煤塵濃度,mg/m3;

G′下--開采預濕煤體時,塵源下風測風流中的煤塵濃度,mg/m3;

G′上--開采預濕煤體時,塵源上風測風流中的煤塵濃度,mg/m3;

2.濕潤煤體效果的檢查

觀察法:觀察注水孔兩側煤邦或煤壁“出汗”的位置,以此判斷濕潤范圍。

分析法:隨著工作面的推進,在工作面的煤壁上采取煤樣,分析水分,由預濕煤體前、后的水份變化求出煤體的濕潤范圍及濕潤程度。

第15條?機采防塵

一、采煤機截齒必需鋒利,對磨損的截齒,在前角減到零之前必需更換新齒。

二、各種滾筒采煤機在一定的截割深度條件下,采煤機的牽引速度與滾筒轉速之間,存在著一個產量最低的、最佳匹配值。應對開采煤層通過試驗找出并采用這個最佳匹配值進行采煤。一般規律是滾筒轉速增高或降低時,牽引速度也隨之而增高或降低。

三、采煤機割煤必須噴霧并滿足以下要求:

1.進入采煤機噴霧及冷卻系統的水必須經過過濾器凈化,確保水質清潔。

2.內外噴霧的噴霧參數必須與采煤機要求的噴霧參數相匹配。

3.采煤機上原有的噴霧系統如果降塵效果達不到要求時,必須采用適當的抑塵器進行噴霧降塵。

4.加強噴霧系統的管理和維修,除準備班必須對噴霧系統進行全面維修外,在割煤過程中必須隨時更換損壞的噴嘴和疏通被堵塞的噴嘴。

5.在靜壓供水的水壓達不到噴霧要求時,必須設置噴霧站,其供水壓力及流量必須與采煤機或包括液壓支架的噴霧參數相匹配。

6.泵站需備兩臺噴霧泵,一臺使用,一臺備用。

第16條?自移式液壓支架防塵

1.新生產的自移式液壓支架應裝有移架時能自動控制開關水閥的噴霧系統,并滿足以下要求:

(1)噴霧系統?各部件的設置,應能可*地防止砸壞,并便于從工作面一側進行安裝和維修;

(2)進入噴霧系統的水必須經過有效的過濾凈化。

2.支撐式液壓支架的噴霧系統,應安設向頂梁上的巖屑噴霧的噴嘴及下放頂梁時向采空區噴霧的噴嘴;支撐掩護式液壓支架的噴霧系統,應安設向相鄰支架之間的頂梁、采空區乃空間進行噴霧的噴嘴,噴霧壓力達到0.8-1.5MPa。

3.己投人使用而無噴霧系統的自移式液壓支架,應裝有自動式或手動控制水閥的噴霧系統,在此之前,可在控制區內每10m左右安設2個傘形噴嘴,移架時打開下風流側的控制水閥,造成凈化風流的水幕。

第17條?炮采防塵

1.打眼工序必須采取濕式作業,供水壓力0.2一lMPa,耗水量為5-6L/min,使排出的煤粉呈糊狀。

2.炮眼填塞自封式水炮泥,水炮泥的裝填方式采用外封式,即在孔口一端緊貼包裝填一個水炮泥,然后用黃泥堵塞剩余的炮眼空間。水炮泥應充足水的容量為200-250mL,工作面順槽內應安設水炮泥注水器。

3.放炮時采用射程較遠,水滴較粗的扁頭噴嘴進行噴霧。

4.在放炮前后要分別沖洗一次煤壁、頂板,并澆濕底板和落煤,在出煤過程中,邊出煤邊灑水。

第18條?采面巷道防塵

1.運輸順槽的轉載點、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機處必須安裝噴霧或密閉罩、防塵器等防塵裝置,并有專人負責管理。

采用自溜運煤時,應向溜槽中的煤上噴霧。

2.回風順槽應在距工作面50m內設置凈化風流水幕,并確保正常使用。

3.上下順槽必須定期清掃或沖洗煤塵,并清除堆積的浮煤。清掃或沖洗周期由礦總工程師確定。

第19條?通風防塵

在煤層傾角小于12度的采煤工作面,或大于12度,但能滿足《規程》118條規定要求的采煤面,可采用下行通風。

第三節?掘進工作面的防塵

第20條?濕式作業

一、機掘作業的防塵

1.掘進機的截齒必須保持完整、鋒利,損壞或磨損后應立即更換。

2.進入掘進機噴霧系統的水必須先經過濾器凈化。一般要求的供水壓力應達到1-1.5MPa,供水量應達到噸煤30一40L。

二、炮掘作業防塵

(一)打眼工序必須采取濕式作業,供水壓力以0.3MPa左右為宜,但應低于風壓0.1-0.2MPa;耗水量以2-3L/min為宜,以鉆孔流出的污水呈乳狀巖漿為準。

為提高防塵效果,可在水中添加濕潤劑(又稱降塵劑)。

(二)封眼采用水炮泥,裝填方法與第17條之二相同。也可采用里外均填有水炮泥的混合式裝填方法,水炮泥的裝填數量應使其長度達到裝藥長度的一半。

(三)放炮前必須對工作面30m范圍內的巷道周邊進行沖洗。

(四)放炮時必須在適當地點(約有距工作面10-30m的支架或管路上)安裝風水噴霧器,實施放炮噴霧,水幕應復蓋全斷面,并在放炮后連續噴霧10-15分鐘。

(五)放炮后、裝巖前,必須對距工作面30m范圍內的巷道周邊和巖堆灑水,在裝巖過程中,邊裝巖、邊灑水,采用鏟斗裝巖機時,裝巖機應安裝自動或人工控制水閥的噴霧系統,實施裝巖噴霧。

三、用風鎬修整巷道輪廓或維修巷道時,必須采用水風鎬或在干式風鎬上安噴嘴或者水環等,實施濕式作業。

第21條?通風除塵

一、機掘工作面必須采用長壓短抽或長抽短壓(前抽后壓)混合式通風方式,并采用除塵器(或除塵風機),巷道中的風速不得低于0.25m/s。

二、風筒口到工作面的距離,要經常保持符合規定的要求,保證工作面有足夠的排塵風量;

三、通風除塵裝備應指定專人管理。

第22條?其它防塵措施

1.轉載點的落差不得大于0.5m,否則應采用溜槽式導向板轉輸。

2.距工作面50m內,設置一道凈化風流的水幕。

3.距工作面20m范圍內的巷道,每班應沖洗一次;2Om以外的巷道每天或每周沖洗或清掃一次,并清除堆積浮煤。

第四節?錨噴支護的防塵

第23條?打錨眼必須實施濕式鉆孔

第24條?錨噴支護作業的防塵

一、將混凝土的砂、石混合料在地面先灑水預濕,然后按配比進行拌料,拌好的料應當是手捏成團,打開即散,嘴吹無灰,采用的骨料粒徑不得超過15mm。

二、使用錨噴機時,應在裝料礦車與噴射機之間,安放接料盤,上料時,使灰溜進噴射扒料斗內,減少粉塵飛揚。

三、為避免噴射機上料口及排氣口的粉塵逸出,應配捕塵除塵裝置。

四、噴射混凝土應采用產塵量低的噴射機及回彈率低的噴頭。

五、采用低風壓近距離的噴射工藝,其重點是控制以下參數:

輸料管長度小于或等于50m

工作風壓0.12-0.15MPa

噴射距離0.4-0.8m

第五節?轉載及運輸的防塵

第25條?轉載點防塵

一、刮板輸送機及皮帶輸送機的轉載落差,均不得超出0.5m,如果超過0.5m,則應安裝合適的溜槽或導向板轉輸。

二、各轉載點均應設置噴霧系統,轉載時實施自動控制或人工控制噴霧,或采用局部密閉罩與小型除塵器凈化除塵。

三、應設專人負責管理噴霧除塵設施。

第26條?裝煤站防塵

一、煤倉放煤口,距礦車上邊緣的距離不得大于O.4m。

二、放煤口應采用手動機械式或電控自動式控制水閥的噴霧裝置,實現放煤同時噴霧,霧流必須罩住煤流和礦車。

三、在裝煤點下內側20m內,設置一道凈化風流的水幕。

第27條?卸載點防塵

載煤礦車向煤倉卸煤時,應采用自動噴霧控制裝置,實現卸煤同時噴霧,或采用除塵器,對含塵氣流進行抽出凈化。

第28條?運輸大巷防塵

一、軌道運輸大巷的重車道側應安設自動噴霧裝置,對通過的重車進行自動噴霧。?

二、運輸大巷中應安設自控式凈化風流的常開水幕,以實現有行人通過時能自動停止噴霧,過后能自動恢復噴霧。

三、噴霧自控裝置及水幕系統,應有專人負責管理,定期檢修。

第六節?個人防護

第29條?在采取一系列防塵措施后,仍不能使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達到工業衛生標準時,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用具。

第二章?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32條?礦長必須組織人員按計劃對井巷定期進行清掃,沖洗煤塵和刷漿工作,巷道中的浮煤必須定期清掃。

第33條?開采有煤塵爆炸危險煤層的礦井,在礦井的兩翼,相鄰的采區,相鄰的煤層和相鄰的工作面,都必須用巖粉棚或水棚隔開,在所有運輸巷道和回風巷道中必須撒布巖粉。

設有水幕,進行噴霧、灑水或有其它隔絕煤塵爆炸措施的地點以及潮濕巷道中,可以不設巖粉棚,不撒布巖粉。

巖粉的撒布,巖粉棚或水棚的設置以及管理制度等由礦長每年組織制定。

第二節?預防煤塵爆炸

第35條?采用人力對運輸機巷道、轉載點附近、翻罐籠附近及裝車站附近等地點的機積煤塵定期進行清掃。清掃周期參照第36條,并將堆積的煤塵和浮煤清除出去。

第36條?對煤塵沉積強度較大的巷道,可采取水沖洗的方法、凈洗周期,按煤塵的沉積強度及煤塵爆炸下限濃度決定。在距塵源30m的范圍內,沉積強度大的地點,應每班或每日沖洗一次;距塵源較遠,或沉積強度小的巷道,可幾天或一周沖洗一次,運輸大巷可半月或一個月沖洗一次。

第37條?運輸大巷每年刷漿一次,用石灰制漿。

第三節?隔絕煤塵爆炸

第39條?主要采用被動式隔爆棚(水棚或巖粉棚),也可采用自動隔爆裝置,隔絕煤塵爆炸的傳播。隔爆棚分為主要隔爆棚及輔助隔爆棚分別設置在以下地點:

一、主要隔爆棚,應在下列地點設置:

1.礦井兩翼與井筒相連通的主要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

2.相鄰采區之間的集中運輸巷道和回風巷道;

3.相鄰煤層之間的運輸石門和回風石門;

二、輔助隔爆棚,應在下列地點設置:

1.采煤工作面進風、回風巷道;

2.采區內的煤和半煤巖掘進巷道;

3.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其它巷道。

第40條?水棚

一、水棚包括水槽棚與水袋棚,水槽與水袋必須符合檢驗標準的要求,水袋棚宜作為輔助隔爆水棚。

二、水棚分為主要隔爆棚及輔助隔爆棚,各自的設置地點見到條。按布置方式又分為集中式與分散式,分散式水棚只能作輔助水棚。

三、水棚用水量

集中式水棚的用水量按巷道斷面積計算:主要水棚不小于400L/m2;輔助水棚不小于200L/m2。分散式水槽棚的水量按棚區所占巷道空間體積計算,不小于1.2L/m3。

四、水棚設置位置

1.水棚應設置在直線段巷道內。

2.水棚與巷道交叉口、轉彎處的距離須保持50一75m;與風門的距離須大于25m。

3.第一排集中水棚與工作面的距離須保持60-200m,第一排分散式水棚與工作面的距離必須保持30-60m。

4.在應設輔助隔爆棚的巷道應設多組水棚,每組間距不大于200m。

五、水棚排間距離與水棚的棚區長度

1.集中式水棚排間距離為1.2-3.Om分散式水棚沿巷道分散布置,兩個槽(袋)組的間距離為10-30m。

2.棚區長度:集中式主要水棚的棚區長度不小于3Om;集中式輔助棚的棚區長度不小于20m,分散式水棚的棚區長度不得小于200m。

六、水棚的安裝方式

1.水槽棚的安裝方式,既可采用吊掛式或上托式,也可采用混合式。

2.水袋棚安裝方式的原則是:當受爆炸沖擊力時,水袋中的水容易潑出。

3.水槽(袋)的布置必須符合以下規定:

斷面S≤10m2時,nB/L×100≥35%;

斷面S≤12m2時,nB/L×100≥50%;

斷面S≥12m2時,nB/L×100≥65%;

式中:n一一排棚上的水槽(袋)個數。

B一一水棚迎風斷面寬度。

L一一水棚所在水平巷道寬度。

4.水槽(袋)之間的間隙與水槽(袋)同支架或巷壁之間的間隙之和不得大于1.5m,特殊情況下不得超過1.8m;兩個水槽(袋)之間的間隙不得大于1.2m;

5.水槽(袋)邊與巷壁、支架、頂板、構筑物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1m;水槽(袋)底部至頂梁(頂板)的距離不得大于1.6m,如果大于1.6m則必須在該水槽(袋)的上方增設一個水槽(袋)。

6.水棚距巷道軌面不應小于1.8m;水棚應保持同一高度,需要挑頂時,水棚區內的巷道斷面應與其前后各20m長的巷道斷面一致。

7.當水袋采用易脫勾的布置方式時,掛勾位置要對正,每對掛勾的方向要相向布置(勾尖與勾尖相對),掛勾4-8mm的園鋼,掛勾角度為60士5度,彎勾25mm。

七、水袋棚的管理

1.要經常保持水袋的完好和規定的水量。

2.每半月檢查一次。

第42條?在煤及半煤巖掘進巷道中,可采用自動隔爆裝置;根據選用的自動隔爆裝置性能要求進行布置與安裝。

第三章?粉塵檢測

第一節?測塵組織機構、職責及報告制度

第47條?各礦測塵單位,必須根據本礦的生產情況配備足夠數量的測塵人員,年產45萬噸以下的礦井可配備2人,年產45-120萬噸的礦井可配備4-6人,年產120-300萬噸可配備6-8人,300萬噸以上的礦井可配備8-10人。

第48條?測塵員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兩年以上的井下作業工齡,必須接受專門的測塵技術培訓,經考試取得合格證書者方能獨立從事測塵工作,為保證測塵工作的質量,測塵人員的工作應保持相對穩定,不能隨意調動。

第49條?各級機構及人員職責:

一、礦測塵管理機構,應負責本礦范圍的測塵,管理和指導工作,負責檢查本礦測塵人員的工作質量。了解評價防塵情況,定期公布和上報防測塵情況,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嚴重超標的應及時向主管部門匯報,以便采取措施改善作業環境。

二、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進行井上下作業場所粉塵測定工作,按照各項有關規定進行準確無誤的操作和填寫表格、統計、計算和上報,測塵員有權監督井上、下防塵措施執行情況,發現有違章作業者,應及時制止工作,令其改正,如條件不可能時,上報有關部門研究處理。

三、各級測塵管理機構和測塵人員,必須按本規定及時總結上報本單位測塵結果和防塵情況,以便各級領導掌握防塵、測塵情況和采取對策。

測塵員每半月向本礦測塵管理機構提供一份測塵結果;

礦的測塵機構每半月向本礦各級領導提供一份測塵結果報告,每月向局測塵管理機構上報一份測塵結果;?

第二節?粉塵測定方法

第54條?煤礦粉塵濃度測定除按上述標準測定全塵濃度外,還應按本規范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

游離二氧化硅測定,除按上述標準規定用焦磷酸質量法測定外,有條件的單位,應開展紅外線光譜測定。

第55條?煤礦井下粉塵測定點的選擇及布局除按GB5748-85國家規定的原則確定外,還應根據本單位生產情況按原煤炭部《粉塵濃度和分散度測定方法》(MT79-84)中有關規定進行合理的選擇和布置。

第56條?煤礦井上下粉塵測定時間

一、對井下每個測塵點的粉塵濃度每月測定二次。

二、年產百萬噸以上的礦井的每個工作面,每季度應進行一次全工班連續粉塵測定。

三、粉塵分散度每季測定一次。

四、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煤層、巖層采掘工作面有變動時應及時進行游離二氧化硅測定。

五、煤礦粉塵濃度測定結果按季度綜合上報有關部門。

第57條?測塵儀器

一、用于測定煤礦井下作業場所空氣中呼吸性粉塵濃度的儀器主要采用粉塵采樣器,粉塵采樣器分為兩大類:

1.常規粉塵采樣器,即用以進行短時、定點采集含塵空氣中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測定和分析的采樣器。

2.連續粉塵采樣器,即在一個工班內,連續采集含塵空氣,進行全塵、呼吸性粉塵平均質量濃度測定和分析的采樣器。

二、用快速直讀測塵儀測定粉塵濃度時,必須以粉塵采樣器測得的質量濃度為準,對測定的數據進行換算,換算后的數據方可上報。

?說明:本規范自下發之日起由各單位組織學習并簽字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