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粉塵監測職業危害防治措施

粉塵監測職業危害防治措施

2024-07-15 閱讀 9936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我礦職工的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改善生產作業環境,搞好職業衛生工作,促進我礦的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的規定及《煤礦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規定》,特制定以下安全措施:一、煤礦職業危害主要指以下職業危害因素:粉塵:煤塵、巖塵、水泥塵等;化學物質: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氫等;物理因素:噪聲、高溫等。二、建立健全職業危害防治管理機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負責職業危害防治日常管理工作。三、指定專職或兼職職業危害因素監測人員,配備足夠的監測儀器設備,按照有關規定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日常監測。監測人員按特種作業人員管理,持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上崗。四、要積極依靠科技進步,應用有利于職業危害防治和保護從業人員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堅決限制、逐步淘汰職業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和產品。五、通過優化生產布局和工藝流程,使有害作業和無害作業分開,盡礦職業安全衛生個體防護用品配備標準》(AQ1501)規定,為接觸職業危害的從業人員提供符合要求的個體防護用品,并指導和督促其正確使用。可能減少接觸職業危害的人數和接觸時間。六、嚴格按照《煤七、煤礦粉塵危害防治(一)煤礦作業場所粉塵接觸濃度管理限值判定標準如下:粉塵種類游離SiO2含量(%)呼吸性粉塵濃度(mg/m3)煤塵≤55.0巖塵5~102.510~301.030~500.5≥500.2水泥塵<101.5(二)粉塵監測采樣點的選擇和布置要求如下:類別生產工藝測塵點布置回采工作面采煤機落煤、工作面多工序同時作業回風側10~15m處司機操作采煤機、液壓支架工移架、回柱放頂移刮板輸送機、司機操作刨煤機、工作面爆破處在工人作業的地點風鎬、手工落煤及人工攉煤、工作面順槽鉆機鉆孔、煤電鉆打眼、薄煤層刨煤機落煤在回風側3~5m處掘進工作面掘進機作業、機械裝巖、人工裝巖、刷幫、挑頂、拉底距作業地點回風側4~5m處掘進機司機操作掘進機、砌碹、切割聯絡眼、工作面爆破作業在工人作業地點風鉆、電煤鉆打眼、打眼與裝巖機同時作業距作業地點3~5m處巷道中部錨噴打眼、打錨桿、噴漿、攪拌上料、裝卸料距作業地點回風側5~10m處轉載點刮板輸送機作業、帶式輸送機作業、裝煤(巖)點及翻罐籠回風側5~10m處翻罐籠司機和放煤工人作業、人工裝卸料作業人員作業地點井下其他場所地質刻槽、維修巷道作業人員回風側3~5m處材料庫、配電室、水泵房、機修硐室等處工人作業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露天煤礦鉆機穿孔、電鏟作業下風側3~5m處鉆機司機操作鉆機、電鏟司機操作電鏟司機室內地面作業場所地面煤倉等處進行生產作業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三)呼吸性粉塵濃度監測應在正常生產時段進行,呼吸性粉塵可采用定點或個體方法進行。監測周期如下:監測種類監測地點監測周期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采、掘(剝)工作面3個月1次其他地點6個月1次定點呼吸性粉塵1個月1次粉塵分散度6個月1次游離二氧化硅含量6個月1次(四)粉塵監測人員及設備配備要求如下:測塵點數量測塵人員數量測塵儀器數量<20≥1人≥2臺20~40≥2人≥4臺40~60≥3人≥6臺>60≥4人≥8臺露天煤礦和地面工廠≥2人≥4臺(五)建立完善的防塵灑水系統。永久性防塵水池容量不得小于200m3,且貯水量不得小于井下連續2小時的用水量,并設有備用水池,其貯水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塵水池的一半。防塵管路應鋪設到所有可能產生粉塵和沉積粉塵的地點,管道的規格應保證各用水點的水壓能滿足降塵需要,且必須安裝水質過濾裝置,保證水質清潔。(六)掘進井巷和硐室時,必須采用濕式鉆眼,沖洗井壁巷幫,使用水炮泥,爆破過程中采用高壓噴霧(噴霧壓力不低于8MPa)或壓氣噴霧降塵、裝巖(煤)灑水和凈化風流等綜合防塵措施。(七)在煤、巖層中鉆孔,應采取濕式作業。煤(巖)與瓦斯突出煤層或軟煤層中瓦斯抽放鉆孔難以采取濕式鉆孔時,可采取干式鉆孔,但必須采取捕塵、降塵措施,其降塵效率不得低于95%,并確保捕塵、降塵裝置能在瓦斯濃度高于1%的條件下安全運行。(八)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壓力不得低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低于4MPa,如果內噴霧裝置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得低于8MPa。無水或噴霧裝置不能正常使用時,必須停機;液壓支架必須安裝自動噴霧降塵裝置,實現降柱、移架同步噴霧;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并加裝噴霧裝置或用除塵器抽塵凈化。放頂煤采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須安裝高壓噴霧裝置(噴霧壓力不低于8MPa)。掘進機掘進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和除塵器構成的綜合防塵系統,并對掘進頭含塵氣流進行有效控制。(九)采掘工作面回風巷應安設至少2道風流凈化水幕。(十)井下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以及地面帶式輸送機走廊,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作業時進行噴霧降塵或用除塵器除塵。其中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采用噴霧降塵時,噴霧壓力不得低于8MPa。(十一)錨噴支護防塵。打錨桿眼應實施濕式鉆孔。錨噴支護作業時,沙石混合料顆粒的粒徑不得超過15mm,且應在下井前灑水預濕。距離錨噴作業點下風流方向100m內,應設置2道以上風流凈化水幕,且噴射混凝土時工作地點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十二)轉載及運輸防塵。轉載點落差應小于0.5m,若超過0.5m,必須安裝溜槽或導向板。各轉載點應實施噴霧降塵(噴霧壓力應大于0.7MPa)或采用密閉塵源除塵器抽塵凈化措施。在裝煤點下風側20m內,必須設置一道風流凈化水幕。運輸巷道內應設置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十三)定期進行巷道粉塵沖刷和清掃,杜絕粉塵積聚。(十四)嚴格控制各類巷道風量,禁止風量過大引起粉塵飛揚,造成工作環境破壞。八、煤礦噪聲危害防治(一)煤礦作業場所噪聲危害判定標準:煤礦作業場所從業人員每天連續接觸噪聲時間達到或者超過8小時的,噪聲聲級限值為85dB(A);每天接觸噪聲時間不足8小時的,可根據實際接觸噪聲的時間,按照接觸噪聲時間減半、噪聲聲級限值增加3dB(A)的原則確定其聲級限值,最高不得超過115dB(A)。(二)煤礦作業場所噪聲每年至少監測1次。(三)井工礦在通風機房室內墻壁、屋面敷設吸聲體;在壓風機房設備進氣口安裝消聲器,室內表面做吸聲處理;對主井絞車房內表面進行吸聲處理,局部設置隔聲屏;在巷道掘進中應使用液動鑿巖機或鑿巖臺車;在采煤工作面應使用雙邊鏈條刮板輸送機等措施控制噪聲。九、煤礦高溫危害防治(一)煤礦生產礦井采掘工作面的空氣溫度不得超過26℃,機電設備硐室的空氣溫度不得超過30℃;當空氣溫度超過上述要求時,必須縮短超溫地點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并給予高溫保健待遇。采掘工作面的空氣溫度超過30℃、機電設備硐室的空氣溫度超過34℃時,必須停止作業。(二)進行高溫監測時,作業場所無生產性熱源的,選擇3個測點,取平均值;存在生產性熱源的,選擇3~5個測點,取平均值。作業場所被隔離為不同熱源環境或通風環境的,每個區域內設置2個測點,取平均值。(三)常年從事高溫作業的,選擇在夏季最熱月測量;不定期接觸高溫作業的,選擇在工期內最熱月測量;作業環境熱源穩定時,每天測3次,工作班開始后及結束前0.5h分別測1次,工作班中間測1次,取平均值。(四)應當實行通風降溫,采取減少風阻、防止漏風、增加風機能力、加強通風管理等措施保證風量,并采用分區式開拓方式縮短入風線路長度,降低到達工作面風流的溫度。十、煤礦職業中毒防治(一)煤礦作業場所主要化學毒物濃度限值如下:化學毒物名稱最高允許濃度(%)一氧化碳CO0.0024氧化氮(換算成二氧化氮NO2)0.00025二氧化碳CO20.5硫化氫H2S0.00066(二)化學毒物監測時應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業地點,其中應包括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最高、作業人員接觸時間最長的作業地點。采樣應在正常生產狀態下進行。在不影響作業人員工作的情況下,采樣點要盡可能靠近作業人員,空氣收集器盡量接近作業人員工作時的呼吸帶。(三)氮氧化物至少每3個月監測1次、硫化氫至少每月監測1次、碳氧化物至少每3個月監測1次,煤層有自燃傾向的,根據需要隨時監測。(四)加強礦井通風,采用通風的方法將各種有害氣體濃度稀釋到《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標準以下;加強個體防護,佩戴合格的個體防護用品。(五)工作面采空區應及時予以封閉,設立警示牌,需要進入時,必須首先進行有害氣體檢查,確認安全后方可進入;需要進入閑置時間較長的巷道進行作業的,必須先通風、后作業。盲道或廢棄巷道應及時予以密閉或用柵欄隔斷,并設立警示牌。(六)煤礦井下實施爆破后,為防止氮氧化物中毒,局部通風機風筒出風口距工作面的距離不得大于5m,加強通風增加工作面的風量,及時排除炮煙。人員進入工作面進行作業前,必須把工作面的炮煙吹散稀釋,并在工作面灑水。爆破時,人員必須撤到新鮮風流中,并在回風側掛警戒牌。

篇2:煤礦粉塵監測制度范本

一、按照《煤礦安全規程》和粉塵防治規范要求,配備專職測塵員,進行粉塵測定工作。

二、根據《粉塵濃度和分散度測定辦法》(MT79-84)中有關規定結合本礦現在的生產布局,設置合理的井下測塵地點。

三、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監測:總粉塵,井下每月測定2次,地面每月測定1次。呼吸性粉塵: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監測,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1次,每個采樣工種分2個班次連續采樣,1個班次內至少采集2個有效樣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樣品不得少于4個。粉塵分散度,每6個月測定一次。定點呼吸性粉塵監測每月測定1次。粉塵測定結果每月上報技術負責人。

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每6個月測定1次,在變更工作面時也必須測定1次;各接塵作業場所每次測定的有效樣品數不得少于3個。

四、每季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進行一次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監測。所涉及到的井下各單位要積極配合,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班次、工種進行監測。

五、測塵員有權監督防塵措施執行情況,發現有違章作業的或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嚴重超標的應及時向主管部門匯報,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煤礦

2011年3月19日

篇3:礦井粉塵監測規定范本

為規范和加強煤礦作業場所的粉塵監測工作,分析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的危害程度,保護職工的安全和健康,現依據《煤礦安全規程》、《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規范》等的規定,特制定本規定。一、測塵機構設置(一)各礦井必須設置專職測塵機構,建立粉塵測定實驗室和配置專職測塵人員。專職測塵人員的配備每個采區不少于1人。(二)測塵員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兩年以上的井下工齡,并經專門培訓取得合格證書后方能從事測塵工作。(三)礦通風科負責本礦范圍的測塵管理和指導工作。負責檢查測塵人員的工作質量,了解、評價防塵情況,定期公布和上報測塵結果。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嚴重超標的應及時向主管部門匯報,以便采取措施改善作業環境。(四)粉塵測定實驗室按規定配備感量不低于0.0001g的分析天平、烘箱、采樣器、氣體流量計、秒表(計時器)、干燥器、濾膜等儀器和材料。(五)使用的粉塵檢測儀器儀表,必須具有有效的計量檢驗合格證。二、測塵時間(一)作業場所的總粉塵(以下稱“全塵”)濃度:井下每月測定2次(每半月測定1次),地面每月測定1次。(二)定點呼吸性粉塵:每月測定1次。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它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1次。(三)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和粉塵分散度:每6個月測定1次。采掘工作面有變動時,應及時進行SiO2測定。(四)采掘工作面每個月應進行1次全工作班連續粉塵(全塵和呼吸性粉塵)測定。三、測塵方法及合格率計算(一)測塵點的選擇和布置測塵點應布置在塵源的回風側粉塵擴散的較均勻地區的呼吸帶(井上下作業場所測塵點的選擇和布置見附表1)。呼吸帶是指作業場所距巷道底板高1.5m作業人員呼吸的地帶。在薄煤層及其它特殊情況下,呼吸帶高度應根據實際情況隨之變化。(二)測塵方法1.煤礦粉塵濃度(全塵、呼吸性粉塵)、游離SiO2含量和粉塵分散度測定應按GB5748《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規定的方法進行。2.GB5748規定的用采樣器進行采樣測定的方法為基本方法,如果使用其它儀器或方法(如快速直讀測塵儀)測定粉塵質量濃度時,必須以粉塵采樣器測得的質量濃度為基準,對測定的數據進行換算,換算后的數據方可上報。3.不具備測定游離SiO2含量和粉塵分散度條件的單位,可按規定采樣后,送集團公司通風實驗室或其它有測定條件的單位測定。(三)測塵合格率計算1.按以下原則計算全礦井測點數N(1)采煤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迎頭按以下工序計算測點①炮采面:打眼、放炮、回柱放頂、多工序作業、其它工序(濃度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②炮掘面:打眼、放炮、多工序作業、裝巖(機械或人工)、其它工序(濃度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2)轉載點測塵點:按巷道長度計算,不足1000m的巷道,取各轉載點粉塵濃度的平均值作為一個測點。大于1000m的巷道作為兩個測點。(3)主要峒室:包括材料庫、配電室、水泵房、機修室等都作為單獨一個測點。2.按以下方法計算測塵合格率*=(M/N)×100%式中N---實測粉塵點數(個);M---合格粉塵測點數(個)。指實測粉塵濃度符合煤礦粉塵濃度衛生管理標準的測點總數。《煤礦安全規程》第七百三十九條規定的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總粉塵、呼吸性粉塵)濃度標準見附表2。四、測塵報表管理(一)礦井要建立粉塵濃度測塵結果報告制度。通風科和測塵人員必須按以下規定及時總結上報測塵結果,以便各級領導掌握防塵、測塵情況和采取對策。1.測塵員每半月向通風科和礦領導上報一份粉塵濃度測定半月報。2.礦通風科每月向公司指揮中心上報一份粉塵濃度測定月報。(二)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進行粉塵測定和填寫測塵表格,統計、計算和上報測塵結果。測塵員有權監督井上、下防塵措施執行情況,發現違章作業,應及時制止。(三)礦井要建立完善粉塵測點設置計劃、粉塵濃度稱量分析記錄、粉塵濃度測定臺賬、粉塵濃度測定半月報、粉塵濃度測定月報等報表和資料。測塵員現場測塵時,必須攜帶現場測塵手冊。五、切實加強綜合防塵工作,認真落實各項防塵措施,從源頭上治理粉塵危害,有效降低粉塵濃度,使測塵合格率達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