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粉塵防治—煤塵防隔爆措施
煤塵爆炸必須在3個條件同時具備時才可能發(fā)生,即粉塵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塵懸浮在空氣中并達到一定濃度;有足以點燃粉塵的熱源。
如果不讓這些條件同時存在,或者破壞已經形成的這些條件,就可以防止煤塵爆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這是制定各種防止煤塵爆炸措施的出發(fā)點和基本原則。
第一,采取防塵措施。一般情況下,生產場所的浮游煤塵濃度是遠低于爆炸下限濃度的。但是,因空氣震蕩(放炮的沖擊波)等原因使沉積煤塵重新飛揚起來,這時的煤塵濃度大大超過爆炸下限濃度。據估算4㎡斷面小巷道的周邊上,只要沉積0.04mm厚的一層煤塵,當它全部飛揚起來,就達到了爆炸下限。實際上,井下的沉積煤塵都超過了這個厚度,所以,減少巷道內的沉積煤塵量并清除出井,是最簡單有效的防爆措施。
各生產環(huán)節(jié)采用有效的防塵,降塵措施,減少煤塵的產生,降低空氣中的煤塵濃度,也就降低了沉積煤塵量。因此,綜合防塵措施既是減少粉塵危害工人健康的措施,也是防止煤塵爆炸的治本措施。
第二,杜絕著火源。井下能引起煤塵爆炸的著火源有電氣火花、摩擦火花、摩擦熱、煤自燃而形成的高溫點、爆破作業(yè)出現的爆燃以及瓦斯爆炸所產生的高溫產物等。消除這類著火源的主要技術措施有:保持礦用電氣設備完好的防爆性能,加強管理防止出現電器設備失爆現象;選用非著火性輕合金材料避免產生危險的摩擦火花;膠帶、風筒、電纜等常用的非金屬材料必須具有阻燃,抗靜電性能;采用阻化劑、凝膠或氮氣防止煤柱、采空區(qū)殘留煤發(fā)生自燃,同時,加強瓦斯管理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發(fā)生。
由于煤礦自然條件十分復雜,發(fā)生煤塵爆炸的隨機性很大,除了上述一般性的安全技術措施外,針對煤塵爆炸的特點,各國還研究了防止煤塵爆炸的專門技術,其中使用歷史最長,應用面廣、簡單易行的防止煤塵爆炸技術措施是撒布巖粉法。
第三,撒布巖粉法。這種方法是定期向巷道周邊撒布惰性巖粉,用它覆蓋沉積在巷道周邊上的沉積煤塵。巖粉層在巷道風速很低時,它的粘滯性起到了阻礙沉積煤塵重新揚起的作用。
篇2:煤礦粉塵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在煤礦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礦微粒統(tǒng)稱為煤礦粉塵,主要上煤巖和煤塵,它是在礦井生產如鉆眼、爆破、切割、裝載、落煤及運輸和提升過程中,因煤巖被破碎而產生的。不同的礦井由于煤、巖地質條件和物理性及采掘方法、作業(yè)方式。通風狀況和機械程度和不同,粉塵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礦井里,產塵的多少也因地因時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一般來說,在現在防塵措施的條件下,各生產環(huán)節(jié)產生的浮游粉塵比例大致為:采煤工作面產塵量占45%-80%;掘進工作面產塵量占20%-38%;錨噴作業(yè)點產塵量占5%-10%;其它作業(yè)點占2%-5%,各作業(yè)點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礦塵的生成量也將增大。為了保障煤礦勞動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程、標準制定本制度。
一、依法搞好煤礦粉塵危害防治工作,企業(yè)主要負責人對粉塵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負責。企業(yè)必須設置粉塵危害防治機構,配備專職防塵人員和防塵裝備,使煤礦作業(yè)場所粉塵危害防治工作達到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
二、制定防治管理技術措施。粉塵危害防治年度計劃,落實粉塵危害防治費用。
三、制定防塵作業(yè)規(guī)劃及措施,防塵措施檢查驗收制度及實施記錄,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及管理制度、礦井定期沖刷粉塵向度、粉塵測定制度及各項管理制度,且應做到現場落實。
四、采用先進的采掘技術和有效的治理措施,使作業(yè)場所的粉塵濃度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的規(guī)定。場所空氣中粉塵標準如下:
粉塵中游離Si02含量(%)最高允許濃度(mg/m3)
總粉塵呼吸性粉塵
<1010~<80≥80102223.510.50.3
五、采煤、掘進工作面及其它作用場的粉塵危害因素進行預測且落實好防治粉塵措施,具體要求如下:
1、采掘工作面等有粉塵危害的作業(yè)場所要落實好綜合的防塵措施。
2、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tǒng)。礦井主要運輸巷、帶式輸送機斜井與平巷、上山與下山、采區(qū)運輸巷與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運輸巷與回風巷、掘進巷道、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卸載點等地點都必須整設防塵供水管路,并按規(guī)定設置水管和閥門。
3、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qū)進、回風巷,采掘工作面進、回風巷必須按規(guī)定設置凈化水幕。
4、進下煤倉放煤口、溜眼放煤口、輸送機轉載點等必須按規(guī)定安設噴霧裝置并要保證噴霧裝置能正常使用。
5、礦井巷道要及時清掃、沖洗沉積的煤塵,及時清除浮煤,定期撒布巖粉,大巷要定期刷漿。
六、采煤工作面防塵措施
1、采煤工作面進行煤層注水。有下列情況的除外:
(1)圍巖有嚴重吸水膨脹性質、注水后易造成頂板垮塌或底板變形,或者地質情況復雜、頂板破壞嚴重,注水后影響采煤的煤層;
(2)注水后會影響采煤安全或造成勞動惡化的薄煤層:
(3)原有自然水分或防滅火灌漿后水分大于4%的煤層;
(4)孔隙率小于4%的煤層;
(5)煤層很松軟、破碎、打鉆時易塌孔、難成孔的煤層;
2、采煤工作面上、下平巷定期沖刷煤塵。
3、采煤工作面上下平巷距安全出口50米處安裝風流凈化水幕并保證凈化水幕正常使用。
4、采煤機安裝內、外噴霧裝置。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外噴霧壓力要符合煤礦安全規(guī)則的規(guī)定。
5、炮采工作面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沖洗煤壁,爆破時噴霧降塵及出煤時灑水等綜合防治措施。
七、圍巖有嚴重吸水膨脹性質、掘進工作面防塵措施:
1、掘進機作業(yè)時使用內、外噴霧,內、外噴霧的壓力要符合煤礦安全規(guī)程的規(guī)定。
2、炮掘工作面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沖洗煤壁,爆破時噴霧降塵及出煤時灑水等綜合防治措施。
3、距工作面50米左右處安裝風流凈化水幕并保證凈化水幕正常使用。
八、加強個體防護,錨噴工人要佩戴送風口罩或壓風呼吸器,機級司機、鉆眼工、放炮員、移支架工、回柱放頂工、皮帶司機等要佩帶防塵口罩。
篇3:煤礦井下粉塵防治規(guī)范
為了貫徹執(zhí)行《煤礦安全規(guī)程》中關于防治粉塵危害的各項規(guī)定,消除井下粉塵危害,防止煤塵爆炸事故發(fā)生,保護職工的安全和身體健康,實現安全生產,特制定《煤礦井下粉塵防治規(guī)范》。
第一章?防?塵
第一節(jié)?一般規(guī)定
第11條?設計和建設礦井時,必須采取綜合防塵措施,并建立完善的灑水系統(tǒng),即:
一、地面建設的永久性水池其容量不得小于200m3,并設有備用水池,貯水量不得小于井下連續(xù)2小時的用水量。
二、防塵用水管路應鋪設到所有能產生和沉積粉塵的地點,并且在需要用水沖洗和噴霧的巷道內,每隔100米或50米安設一個三通及閥門。
三、防塵用水系統(tǒng)中,必須安裝過濾裝置,保證水的清潔,水中懸浮物含量不得超過l50mg/l,粒徑不大于0.3mm,水的pH值應在6-9.5的范圍內。
第12條?《規(guī)程》第156條:井下風速必須嚴格控制,增大風量或改變通風系統(tǒng)時,必須相應地調節(jié)風速,防止煤塵飛揚,即:
一、井巷中風流速度應符合《規(guī)程》中第105條的規(guī)定。
綜合機械化采煤工作面,當采取煤層注水濕潤煤體和采煤噴霧降塵等措施后,經礦總工程師批準,可以適當加大風速,但不能超過5m/s。
二、回采工作面,當風速超過2.5m/s時,必須加強煤層注水或噴霧等防塵措施。其它巷道,當接近最高風速時亦須加強防塵措施。
第13條?《規(guī)程》第157條:產生粉塵的地點,必須采用有效的防塵措施,即:
一、掘進工作面必須符合《規(guī)程》第14條的規(guī)定;開鑿井筒或掘進巖巷、半煤巖巷和煤巷時都必須采用濕式鉆眼、刷洗井幫巷壁,采用水炮泥、放炮噴霧、裝巖(煤)灑水和凈化通風等綜合防塵措施。
二、回采工作面應采取煤層注水、水炮泥、噴霧、灑水或其它防塵措施。綜合機械化采煤工作面必須采取煤層注水;
三、采煤機、掘進機都應安裝有效的內外噴霧裝置,無噴霧裝置的采煤機、掘進機不得工作。生產礦井中,如果采煤機、掘進機不帶有內噴霧裝置,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掘進機還必須采用除塵器。新生產的采煤機必須安裝有效的內外噴霧裝置;新生產的掘進機必須安裝有效的外噴霧裝置并配有防塵器,否則不得出廠使用。
四、井下所有礦車都應保持完好,防止漏煤;
五、井下煤倉、溜煤眼、翻罐籠、運輸機、裝煤機和其它轉載地點,都應進行噴霧灑水或設置除塵器。
噴霧、灑水、捕塵設備應指定專人管理和維護,不得任意拆除。
第二節(jié)?采煤工作面防塵
第14條?預先濕潤煤體
一、煤層注水
如果煤層厚度大于1.3m,煤層傾角穩(wěn)定,沒有或有較小的走向斷層,頂底板吸水后不會影響生產及煤的孔隙率大于4%時應采用長鉆孔注水。
當煤層厚度小于1.3m,或圍巖有嚴重吸水膨脹性質,或地質情況復雜,煤層傾角變化大,或煤的孔隙率小于4%時,應采用短鉆孔注水。當煤層厚度小于1.3m,或者煤體的自然水分大于5%時,經礦務局總工程師批準后,可以不進行煤層注水。
二、采空區(qū)灌水
當采用下行陷落法分層開采厚煤層時,可以采取在上一分層的采空區(qū)內灌水,對下一分層的煤體進行濕潤。開采近距離煤層群時,在層間沒有不透水巖層或夾矸的情況下,也可在上部煤層的采空區(qū)內灌水,對下部煤層進行濕潤。
三、預先濕潤煤體效果的檢查
1.防塵效果的檢查
防塵效果表現為降塵率的高低,按下式計算:
C=(G下-G上)-(G′下-G′上)/(G下-G上)
式中C--降塵率,%;
G下--開采未預濕煤體時,塵源下風側風流中的煤塵濃度,mg/m3;
G上--開采未預濕煤體時,塵源上風側風流中的煤塵濃度,mg/m3;
G′下--開采預濕煤體時,塵源下風測風流中的煤塵濃度,mg/m3;
G′上--開采預濕煤體時,塵源上風測風流中的煤塵濃度,mg/m3;
2.濕潤煤體效果的檢查
觀察法:觀察注水孔兩側煤邦或煤壁“出汗”的位置,以此判斷濕潤范圍。
分析法:隨著工作面的推進,在工作面的煤壁上采取煤樣,分析水分,由預濕煤體前、后的水份變化求出煤體的濕潤范圍及濕潤程度。
第15條?機采防塵
一、采煤機截齒必需鋒利,對磨損的截齒,在前角減到零之前必需更換新齒。
二、各種滾筒采煤機在一定的截割深度條件下,采煤機的牽引速度與滾筒轉速之間,存在著一個產量最低的、最佳匹配值。應對開采煤層通過試驗找出并采用這個最佳匹配值進行采煤。一般規(guī)律是滾筒轉速增高或降低時,牽引速度也隨之而增高或降低。
三、采煤機割煤必須噴霧并滿足以下要求:
1.進入采煤機噴霧及冷卻系統(tǒng)的水必須經過過濾器凈化,確保水質清潔。
2.內外噴霧的噴霧參數必須與采煤機要求的噴霧參數相匹配。
3.采煤機上原有的噴霧系統(tǒng)如果降塵效果達不到要求時,必須采用適當的抑塵器進行噴霧降塵。
4.加強噴霧系統(tǒng)的管理和維修,除準備班必須對噴霧系統(tǒng)進行全面維修外,在割煤過程中必須隨時更換損壞的噴嘴和疏通被堵塞的噴嘴。
5.在靜壓供水的水壓達不到噴霧要求時,必須設置噴霧站,其供水壓力及流量必須與采煤機或包括液壓支架的噴霧參數相匹配。
6.泵站需備兩臺噴霧泵,一臺使用,一臺備用。
第16條?自移式液壓支架防塵
1.新生產的自移式液壓支架應裝有移架時能自動控制開關水閥的噴霧系統(tǒng),并滿足以下要求:
(1)噴霧系統(tǒng)?各部件的設置,應能可*地防止砸壞,并便于從工作面一側進行安裝和維修;
(2)進入噴霧系統(tǒng)的水必須經過有效的過濾凈化。
2.支撐式液壓支架的噴霧系統(tǒng),應安設向頂梁上的巖屑噴霧的噴嘴及下放頂梁時向采空區(qū)噴霧的噴嘴;支撐掩護式液壓支架的噴霧系統(tǒng),應安設向相鄰支架之間的頂梁、采空區(qū)乃空間進行噴霧的噴嘴,噴霧壓力達到0.8-1.5MPa。
3.己投人使用而無噴霧系統(tǒng)的自移式液壓支架,應裝有自動式或手動控制水閥的噴霧系統(tǒng),在此之前,可在控制區(qū)內每10m左右安設2個傘形噴嘴,移架時打開下風流側的控制水閥,造成凈化風流的水幕。
第17條?炮采防塵
1.打眼工序必須采取濕式作業(yè),供水壓力0.2一lMPa,耗水量為5-6L/min,使排出的煤粉呈糊狀。
2.炮眼填塞自封式水炮泥,水炮泥的裝填方式采用外封式,即在孔口一端緊貼包裝填一個水炮泥,然后用黃泥堵塞剩余的炮眼空間。水炮泥應充足水的容量為200-250mL,工作面順槽內應安設水炮泥注水器。
3.放炮時采用射程較遠,水滴較粗的扁頭噴嘴進行噴霧。
4.在放炮前后要分別沖洗一次煤壁、頂板,并澆濕底板和落煤,在出煤過程中,邊出煤邊灑水。
第18條?采面巷道防塵
1.運輸順槽的轉載點、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機處必須安裝噴霧或密閉罩、防塵器等防塵裝置,并有專人負責管理。
采用自溜運煤時,應向溜槽中的煤上噴霧。
2.回風順槽應在距工作面50m內設置凈化風流水幕,并確保正常使用。
3.上下順槽必須定期清掃或沖洗煤塵,并清除堆積的浮煤。清掃或沖洗周期由礦總工程師確定。
第19條?通風防塵
在煤層傾角小于12度的采煤工作面,或大于12度,但能滿足《規(guī)程》118條規(guī)定要求的采煤面,可采用下行通風。
第三節(jié)?掘進工作面的防塵
第20條?濕式作業(yè)
一、機掘作業(yè)的防塵
1.掘進機的截齒必須保持完整、鋒利,損壞或磨損后應立即更換。
2.進入掘進機噴霧系統(tǒng)的水必須先經過濾器凈化。一般要求的供水壓力應達到1-1.5MPa,供水量應達到噸煤30一40L。
二、炮掘作業(yè)防塵
(一)打眼工序必須采取濕式作業(yè),供水壓力以0.3MPa左右為宜,但應低于風壓0.1-0.2MPa;耗水量以2-3L/min為宜,以鉆孔流出的污水呈乳狀巖漿為準。
為提高防塵效果,可在水中添加濕潤劑(又稱降塵劑)。
(二)封眼采用水炮泥,裝填方法與第17條之二相同。也可采用里外均填有水炮泥的混合式裝填方法,水炮泥的裝填數量應使其長度達到裝藥長度的一半。
(三)放炮前必須對工作面30m范圍內的巷道周邊進行沖洗。
(四)放炮時必須在適當地點(約有距工作面10-30m的支架或管路上)安裝風水噴霧器,實施放炮噴霧,水幕應復蓋全斷面,并在放炮后連續(xù)噴霧10-15分鐘。
(五)放炮后、裝巖前,必須對距工作面30m范圍內的巷道周邊和巖堆灑水,在裝巖過程中,邊裝巖、邊灑水,采用鏟斗裝巖機時,裝巖機應安裝自動或人工控制水閥的噴霧系統(tǒng),實施裝巖噴霧。
三、用風鎬修整巷道輪廓或維修巷道時,必須采用水風鎬或在干式風鎬上安噴嘴或者水環(huán)等,實施濕式作業(yè)。
第21條?通風除塵
一、機掘工作面必須采用長壓短抽或長抽短壓(前抽后壓)混合式通風方式,并采用除塵器(或除塵風機),巷道中的風速不得低于0.25m/s。
二、風筒口到工作面的距離,要經常保持符合規(guī)定的要求,保證工作面有足夠的排塵風量;
三、通風除塵裝備應指定專人管理。
第22條?其它防塵措施
1.轉載點的落差不得大于0.5m,否則應采用溜槽式導向板轉輸。
2.距工作面50m內,設置一道凈化風流的水幕。
3.距工作面20m范圍內的巷道,每班應沖洗一次;2Om以外的巷道每天或每周沖洗或清掃一次,并清除堆積浮煤。
第四節(jié)?錨噴支護的防塵
第23條?打錨眼必須實施濕式鉆孔
第24條?錨噴支護作業(yè)的防塵
一、將混凝土的砂、石混合料在地面先灑水預濕,然后按配比進行拌料,拌好的料應當是手捏成團,打開即散,嘴吹無灰,采用的骨料粒徑不得超過15mm。
二、使用錨噴機時,應在裝料礦車與噴射機之間,安放接料盤,上料時,使灰溜進噴射扒料斗內,減少粉塵飛揚。
三、為避免噴射機上料口及排氣口的粉塵逸出,應配捕塵除塵裝置。
四、噴射混凝土應采用產塵量低的噴射機及回彈率低的噴頭。
五、采用低風壓近距離的噴射工藝,其重點是控制以下參數:
輸料管長度小于或等于50m
工作風壓0.12-0.15MPa
噴射距離0.4-0.8m
第五節(jié)?轉載及運輸的防塵
第25條?轉載點防塵
一、刮板輸送機及皮帶輸送機的轉載落差,均不得超出0.5m,如果超過0.5m,則應安裝合適的溜槽或導向板轉輸。
二、各轉載點均應設置噴霧系統(tǒng),轉載時實施自動控制或人工控制噴霧,或采用局部密閉罩與小型除塵器凈化除塵。
三、應設專人負責管理噴霧除塵設施。
第26條?裝煤站防塵
一、煤倉放煤口,距礦車上邊緣的距離不得大于O.4m。
二、放煤口應采用手動機械式或電控自動式控制水閥的噴霧裝置,實現放煤同時噴霧,霧流必須罩住煤流和礦車。
三、在裝煤點下內側20m內,設置一道凈化風流的水幕。
第27條?卸載點防塵
載煤礦車向煤倉卸煤時,應采用自動噴霧控制裝置,實現卸煤同時噴霧,或采用除塵器,對含塵氣流進行抽出凈化。
第28條?運輸大巷防塵
一、軌道運輸大巷的重車道側應安設自動噴霧裝置,對通過的重車進行自動噴霧。?
二、運輸大巷中應安設自控式凈化風流的常開水幕,以實現有行人通過時能自動停止噴霧,過后能自動恢復噴霧。
三、噴霧自控裝置及水幕系統(tǒng),應有專人負責管理,定期檢修。
第六節(jié)?個人防護
第29條?在采取一系列防塵措施后,仍不能使作業(yè)場所的粉塵濃度達到工業(yè)衛(wèi)生標準時,作業(yè)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用具。
第二章?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
第一節(jié)?一般規(guī)定
第32條?礦長必須組織人員按計劃對井巷定期進行清掃,沖洗煤塵和刷漿工作,巷道中的浮煤必須定期清掃。
第33條?開采有煤塵爆炸危險煤層的礦井,在礦井的兩翼,相鄰的采區(qū),相鄰的煤層和相鄰的工作面,都必須用巖粉棚或水棚隔開,在所有運輸巷道和回風巷道中必須撒布巖粉。
設有水幕,進行噴霧、灑水或有其它隔絕煤塵爆炸措施的地點以及潮濕巷道中,可以不設巖粉棚,不撒布巖粉。
巖粉的撒布,巖粉棚或水棚的設置以及管理制度等由礦長每年組織制定。
第二節(jié)?預防煤塵爆炸
第35條?采用人力對運輸機巷道、轉載點附近、翻罐籠附近及裝車站附近等地點的機積煤塵定期進行清掃。清掃周期參照第36條,并將堆積的煤塵和浮煤清除出去。
第36條?對煤塵沉積強度較大的巷道,可采取水沖洗的方法、凈洗周期,按煤塵的沉積強度及煤塵爆炸下限濃度決定。在距塵源30m的范圍內,沉積強度大的地點,應每班或每日沖洗一次;距塵源較遠,或沉積強度小的巷道,可幾天或一周沖洗一次,運輸大巷可半月或一個月沖洗一次。
第37條?運輸大巷每年刷漿一次,用石灰制漿。
第三節(jié)?隔絕煤塵爆炸
第39條?主要采用被動式隔爆棚(水棚或巖粉棚),也可采用自動隔爆裝置,隔絕煤塵爆炸的傳播。隔爆棚分為主要隔爆棚及輔助隔爆棚分別設置在以下地點:
一、主要隔爆棚,應在下列地點設置:
1.礦井兩翼與井筒相連通的主要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
2.相鄰采區(qū)之間的集中運輸巷道和回風巷道;
3.相鄰煤層之間的運輸石門和回風石門;
二、輔助隔爆棚,應在下列地點設置:
1.采煤工作面進風、回風巷道;
2.采區(qū)內的煤和半煤巖掘進巷道;
3.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其它巷道。
第40條?水棚
一、水棚包括水槽棚與水袋棚,水槽與水袋必須符合檢驗標準的要求,水袋棚宜作為輔助隔爆水棚。
二、水棚分為主要隔爆棚及輔助隔爆棚,各自的設置地點見到條。按布置方式又分為集中式與分散式,分散式水棚只能作輔助水棚。
三、水棚用水量
集中式水棚的用水量按巷道斷面積計算:主要水棚不小于400L/m2;輔助水棚不小于200L/m2。分散式水槽棚的水量按棚區(qū)所占巷道空間體積計算,不小于1.2L/m3。
四、水棚設置位置
1.水棚應設置在直線段巷道內。
2.水棚與巷道交叉口、轉彎處的距離須保持50一75m;與風門的距離須大于25m。
3.第一排集中水棚與工作面的距離須保持60-200m,第一排分散式水棚與工作面的距離必須保持30-60m。
4.在應設輔助隔爆棚的巷道應設多組水棚,每組間距不大于200m。
五、水棚排間距離與水棚的棚區(qū)長度
1.集中式水棚排間距離為1.2-3.Om分散式水棚沿巷道分散布置,兩個槽(袋)組的間距離為10-30m。
2.棚區(qū)長度:集中式主要水棚的棚區(qū)長度不小于3Om;集中式輔助棚的棚區(qū)長度不小于20m,分散式水棚的棚區(qū)長度不得小于200m。
六、水棚的安裝方式
1.水槽棚的安裝方式,既可采用吊掛式或上托式,也可采用混合式。
2.水袋棚安裝方式的原則是:當受爆炸沖擊力時,水袋中的水容易潑出。
3.水槽(袋)的布置必須符合以下規(guī)定:
斷面S≤10m2時,nB/L×100≥35%;
斷面S≤12m2時,nB/L×100≥50%;
斷面S≥12m2時,nB/L×100≥65%;
式中:n一一排棚上的水槽(袋)個數。
B一一水棚迎風斷面寬度。
L一一水棚所在水平巷道寬度。
4.水槽(袋)之間的間隙與水槽(袋)同支架或巷壁之間的間隙之和不得大于1.5m,特殊情況下不得超過1.8m;兩個水槽(袋)之間的間隙不得大于1.2m;
5.水槽(袋)邊與巷壁、支架、頂板、構筑物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1m;水槽(袋)底部至頂梁(頂板)的距離不得大于1.6m,如果大于1.6m則必須在該水槽(袋)的上方增設一個水槽(袋)。
6.水棚距巷道軌面不應小于1.8m;水棚應保持同一高度,需要挑頂時,水棚區(qū)內的巷道斷面應與其前后各20m長的巷道斷面一致。
7.當水袋采用易脫勾的布置方式時,掛勾位置要對正,每對掛勾的方向要相向布置(勾尖與勾尖相對),掛勾4-8mm的園鋼,掛勾角度為60士5度,彎勾25mm。
七、水袋棚的管理
1.要經常保持水袋的完好和規(guī)定的水量。
2.每半月檢查一次。
第42條?在煤及半煤巖掘進巷道中,可采用自動隔爆裝置;根據選用的自動隔爆裝置性能要求進行布置與安裝。
第三章?粉塵檢測
第一節(jié)?測塵組織機構、職責及報告制度
第47條?各礦測塵單位,必須根據本礦的生產情況配備足夠數量的測塵人員,年產45萬噸以下的礦井可配備2人,年產45-120萬噸的礦井可配備4-6人,年產120-300萬噸可配備6-8人,300萬噸以上的礦井可配備8-10人。
第48條?測塵員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兩年以上的井下作業(yè)工齡,必須接受專門的測塵技術培訓,經考試取得合格證書者方能獨立從事測塵工作,為保證測塵工作的質量,測塵人員的工作應保持相對穩(wěn)定,不能隨意調動。
第49條?各級機構及人員職責:
一、礦測塵管理機構,應負責本礦范圍的測塵,管理和指導工作,負責檢查本礦測塵人員的工作質量。了解評價防塵情況,定期公布和上報防測塵情況,作業(yè)場所粉塵濃度嚴重超標的應及時向主管部門匯報,以便采取措施改善作業(yè)環(huán)境。
二、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進行井上下作業(yè)場所粉塵測定工作,按照各項有關規(guī)定進行準確無誤的操作和填寫表格、統(tǒng)計、計算和上報,測塵員有權監(jiān)督井上、下防塵措施執(zhí)行情況,發(fā)現有違章作業(yè)者,應及時制止工作,令其改正,如條件不可能時,上報有關部門研究處理。
三、各級測塵管理機構和測塵人員,必須按本規(guī)定及時總結上報本單位測塵結果和防塵情況,以便各級領導掌握防塵、測塵情況和采取對策。
測塵員每半月向本礦測塵管理機構提供一份測塵結果;
礦的測塵機構每半月向本礦各級領導提供一份測塵結果報告,每月向局測塵管理機構上報一份測塵結果;?
第二節(jié)?粉塵測定方法
第54條?煤礦粉塵濃度測定除按上述標準測定全塵濃度外,還應按本規(guī)范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
游離二氧化硅測定,除按上述標準規(guī)定用焦磷酸質量法測定外,有條件的單位,應開展紅外線光譜測定。
第55條?煤礦井下粉塵測定點的選擇及布局除按GB5748-85國家規(guī)定的原則確定外,還應根據本單位生產情況按原煤炭部《粉塵濃度和分散度測定方法》(MT79-84)中有關規(guī)定進行合理的選擇和布置。
第56條?煤礦井上下粉塵測定時間
一、對井下每個測塵點的粉塵濃度每月測定二次。
二、年產百萬噸以上的礦井的每個工作面,每季度應進行一次全工班連續(xù)粉塵測定。
三、粉塵分散度每季測定一次。
四、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煤層、巖層采掘工作面有變動時應及時進行游離二氧化硅測定。
五、煤礦粉塵濃度測定結果按季度綜合上報有關部門。
第57條?測塵儀器
一、用于測定煤礦井下作業(yè)場所空氣中呼吸性粉塵濃度的儀器主要采用粉塵采樣器,粉塵采樣器分為兩大類:
1.常規(guī)粉塵采樣器,即用以進行短時、定點采集含塵空氣中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測定和分析的采樣器。
2.連續(xù)粉塵采樣器,即在一個工班內,連續(xù)采集含塵空氣,進行全塵、呼吸性粉塵平均質量濃度測定和分析的采樣器。
二、用快速直讀測塵儀測定粉塵濃度時,必須以粉塵采樣器測得的質量濃度為準,對測定的數據進行換算,換算后的數據方可上報。
?說明:本規(guī)范自下發(fā)之日起由各單位組織學習并簽字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