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爆炸危害預防措施
一、瓦斯爆炸的危害
礦內瓦斯爆炸的有害因素是,高溫、沖擊波和有害氣體。
焰面是巷道中運動著的化學反應區和高溫氣體,其速度大、溫度高。從正常的燃燒速度(1~2.5m/s)到爆轟式傳播速度(2500m/s)。焰面溫度可高達2150~2650°C。焰面經過之處,人被燒死或大面積燒傷,可燃物被點燃而發生火災。
沖擊波鋒面壓力由幾個大氣壓到20大氣壓,前向沖擊波疊加和反射時可達100大氣壓。其傳播速度總是大于聲速,所到之處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和通風設施損壞,巷道垮塌。
瓦斯爆炸后生成大量有害氣體,某些煤礦分析爆炸后的氣體成份為O26%~10%,N282%~88%,CO24%~8%,CO2%~4%。如果有煤塵參與爆炸,CO的生成量更大,往往成為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
二、煤礦井下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1、火源
井下的一切高溫熱源——電氣、放炮、摩擦、靜電
2、發生地點
掘進工作面占80%~90%,采煤工作面占10%~20%
采煤工作面發生地點上隅角,采煤機藥割附近
掘進面發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這些地點采用局扇通風,如果局扇停止運轉、風筒末端距工作面較遠、風筒漏風太大或局扇供風能力不夠,以致風量不足或風速過低,瓦斯容易積聚。另一方面,放炮,掘進機械,局扇,電鉆等的操作管理,如不符合規定,容易產生高溫火源。
三、預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一)防止瓦斯積聚
所謂瓦斯積聚是指瓦斯濃度超過2%,其體積超過0.5m3的現象。
1、搞好通風有效地通風是防止瓦斯積聚的最基本最有效方法。瓦斯礦井必須做到風流穩定,有足夠的風量和風速,避免循環風,局部通風風筒末端要靠近工作面,放炮時間內也不能中斷通風,向瓦斯積聚地點加大風量和提高風速
2、及時處理局部積存的瓦斯。
1)、采面上隅角瓦斯積聚處理;
(1)迫使一部分風流流經工作面上隅角,將該處積存的瓦斯沖淡排出
(2)全負壓引排法
(3)高瓦斯工作面采用并聯摻新的通風系統
(4)上隅角排放瓦斯
2)、綜采面處理
(1)加大工作面風量。例如有些工作面風量高達1500~2000m3/min。為此,應擴大風巷斷面與控頂寬度,改變工作面的通風系統,增加進量。
(2)防止采煤機附近的瓦斯積聚。可采取下列措施:
增加工作面風速或采煤機附近風速。國外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只要采取有效的防塵措施,工作面最大允許風速可提高到6m/s。工作面風速不能防止采煤機附近瓦斯積聚時,應采用小型局扇或風、水引射器加大機器附近的風速。采用下行風防止采煤機附近瓦斯更容易積聚。
3)、頂板附近層狀積聚處理;
(1)加大巷道的平均風速,使瓦斯與空氣充分地紊流混合。一般認為,防止瓦斯層狀積聚的平均風速不得低于0.5~1m/s。
(2)加大頂板附近的風速。如在頂梁下面加導風板將風流引向頂板附近;或沿頂板鋪設風筒,每隔一段距離接一短管;或鋪設接有短管的壓氣管,將積聚的瓦斯吹散;在集中瓦斯源附近裝設引射器。
(3)將瓦斯源封閉隔絕。如果集中瓦斯源的涌出量不大時,可采用木板和粘土將其填實隔絕,或注入砂漿等凝固材料,堵塞較大的裂隙。
4)、頂板冒落孔洞內積聚處理;用砂土將冒落空間填實;用導風板或風筒接岔(俗稱風袖)引入風流吹散瓦斯。
5)、恢復有大量瓦斯積存盲巷或打開封閉
3.抽放瓦斯
4.經常檢查瓦斯濃度和通風狀況
(二)防止瓦斯引燃
防止瓦斯引燃的原則,是對一切非生產必需的熱源,要堅決禁絕。生產中可能發生的熱源,必須嚴加管理和控制,防止它的發生或限定其引燃瓦斯的能力。
(三)、防止瓦斯爆炸災害事故擴大的措施
萬一發生爆炸,應使災害波及范圍局限在盡可能小的區域內,以減少損失。
篇2:某礦防瓦斯爆炸措施制度
一、建立健全礦井瓦斯管理的有關規定和制度,主要包括:健全專業機構,配合檢查人員,定期培訓和不斷提高專業人員技術素質,建立各級領導和檢查人員(包括瓦斯檢查工)區域分工巡回檢查、匯報制度;建立礦長、總工程師每天閱簽瓦斯日報表制度;建立盲巷、密閉啟封等瓦斯管理規定;健全放炮過程中的瓦斯管理制度;健全排放瓦斯的有關規定及瓦斯監測裝備的使用、管理有關規定。
二、建立完善合理的礦井通風系統,做到穩定、可靠、連續地向井下所有用風地點輸送足夠數量的新鮮空氣,以保證及時排放和沖淡礦井瓦斯和粉塵,使井下各處的瓦斯濃度符合《規程》的要求,實行分區通風,各采區要有單獨的專用回風道,不得串聯通風。
三、加強盲巷和采空區瓦斯的日常管理
四、加強排放瓦斯的分級管理。凡因停電或停風造成瓦斯積聚的采掘工作面,恢復瓦斯超限的停工區或已封閉的停工區以及采掘工作面接近這些地點時,通風部門必須編制排放瓦斯安全措施。不編制排放瓦斯的安全措施,不準進行排放瓦斯工作。
五、加強放炮過程中的瓦斯管理,放炮地點附近20m以內風流中的瓦斯濃度達到1%時,嚴禁放炮,放炮時,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放炮”制度。
六、加強瓦斯引爆火源的治理
1、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爆破作業和嚴格執行瓦斯管理制度。
2、防爆電氣設備入井前應檢查其“產品合格證”“防爆合格證”“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以及安全性能;檢查合格并簽發合格證后,方準入井;電氣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必須確保完好,消滅失爆。
3、嚴格消除明火、電火花、電弧、井下火災以及機械摩擦火花等。
七、防止瓦斯爆炸災害擴大
1、礦井每年必須編制有針對性的、切合實際的“礦井災害預防處理計劃”每季度根據礦井變化的情況及時修訂和補充,并組織職工認真學習、貫徹,使每個入井人員都了解和熟悉一發生瓦斯爆炸時的撤出和躲避路線,每年由礦長組織一次實戰演習。
2、必須安裝防突風門、反風裝置、隔爆設施等安全裝置、每個入井人員必須隨身佩帶自救器。
篇3:某某煤礦瓦斯爆炸事故調查組組成
一、事故經過
20**年1月26日8時,某煤礦92人下井作業,分四個組作業,一個組到413采煤工作面17號眼出煤,2個組到17號切眼掘進。另外一個組去采面回風巷回收鐵棚子,他們8時左右到達工作場所開始進行回收作業,完成任務后往外走,感到雙耳突然氣壓增大,約兩min聽不到任何聲響,他們感覺出事了,可能是413采煤工作面發生了瓦斯爆炸,立即報告調度室。調度室接到報告后立即通知救護隊、醫院、礦領導及有關人員,煤礦組成搶險救災領導小組,派救護隊進入413工作面進行搶救。救護隊連續工作20多個小時,先后發現28名遇難人員尸體,搶險救災領導小組考慮救護隊已非常疲勞,且遇難的29人中已有28人已找到,因此決定27日上午讓救護隊員休息半天,下午再繼續尋找另1名遇難者。27日12:00搶險救災領導小組安排救護隊到413工作面尋找另1名遇難者的同時,又安排26人到413工作面外進風巷清理維修,為尋找另1名遇難人員做準備,當救護隊和維修作業人員還未到達作業地點時發生了第二次爆炸,使走在前面的21人當場死亡,5人受傷。
問題:
一、事故調查組成員應該具備那兩方面的條件,具體到這起事故,主要需聘請哪方面的專家進行爆炸技術鑒定。
二、這起事故是由兩次事故組成的,第一次是在生產作業時發生的事故,第二次時在搶險救災過程中發生的事故,兩次事故的性質不同,是否應該按兩次事故進行調查和處理。
三、這起事故應該由哪一級的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組織調查。
四、調查組應該由哪些部門參加。
參考答案:
一、調查組成員應該具備的條件:
1.具有事故調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專長;
2.與所發生事故沒有直接利害關系。
這起事故應該聘請瓦斯爆炸方面的專家進行技術鑒定。
二、按照《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這是一起特別重大事故,不能按兩起特大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三、這是一起特別重大事故,應當由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組織調查。
四、調查組應該由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公安部門、煤炭管理部門、監察部門和工會組織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