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煤業瓦斯煤塵爆炸演練方案

煤業瓦斯煤塵爆炸演練方案

2024-07-14 閱讀 6118

根據《瓦斯、煤塵爆炸事故(專項預案)應急救援預案》,結合我礦生產實際,經研究決定于2013年6月1日進行2013年度礦井瓦斯、煤塵爆炸演練。為使本次瓦斯、煤塵爆炸演練安全順利進行,特編制此演練方案。一、礦井瓦斯、煤塵爆炸演練的目的:1、檢驗應急救援預案和程序是否存在的缺陷,暴露應急救援預案中存在的問題。2、提高應急救援機構、各部門及人員之間的協調能力,提高整體應急反應能力,提高災害處理能力。3、進一步明確應急救援工作中各單位及各崗位的職責。4、檢驗應急救援人員的組織情況,檢驗并提高應急救援人員應急救援工作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平。5、檢查應急救援物資的儲備情況。6、檢驗員工對避災路線的熟悉程度及員工自救、互救能力,增強全體員工應急救援意識,提高應急救援能力。7、檢驗礦井通訊系統暢通情況。8、檢驗人員定位系統的可靠性。8、檢驗壓風自救系統是否完好。9、檢驗供水施救系統是否完好。10、檢驗監測監控系統的可靠性。二、演練考核項目:1、檢查井下現場人員組織撤離情況,記錄發生瓦斯、煤塵爆炸事故后全部員工撤離的時間。2、調度接到通知后全體搶險救災指揮部成員到達會議室時間。3、檢查各應急救援部門及機構和人員之間的協調能力、整體應急救援反應能力和災害處理能力。4、檢查相應的應急救援方案從制定到組織實施的時間。5、檢查并記錄各應急救援隊伍組織情況和到達指定地點的時間。6、現場檢查應急物資儲備情況及發放情況。7、檢查員工對自救器及壓風自救呼吸器的正確使用情況,檢查員工對供水施救系統使用的熟練程度,檢查人員對避災路線的熟練程度。8、檢查礦井通訊系統暢通情況。9、檢查人員定位系統運行狀況和準確程度。10、檢查壓風自救系統是否正常。11、檢查供水施救系統是否正常。12、檢查監測監控系統是否正常,檢查監控數據是否準確、可靠。三、礦井瓦斯、煤塵爆炸演練組織機構1、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機構:總指揮:盧義(礦長)副總指揮:姚海成(總工程師)指揮部成員:邊水平(通風副礦長)、周二文(安全副礦長)張鋼舉(生產副礦長)常吉林(機電副礦長)李獻英(安全副總)、曹子文(生產副總)苑樹海(基建副總)吉玉海(通風科長)?趙兵(生產科長)、雷潤憨(調度主任)李俊文(企管科長)、趙躍斌(監控主任)魏俊利(安監科長)、喬勁松(地測科長)張峰(機電科長)、崔百興(人事科長)、陳振光(綜合辦主任)、陳建國(保衛科長)孫毛小(準備隊隊長)、袁彥飛(探水隊隊長)??謝栓柱(綜采隊隊長)、李栓平(綜采副隊長)職責:負責指揮應急救援工作,負責制定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指揮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地點:公司調度室,聯系電話:0350—7356588、7356599四、演練模擬事件:2013年6月1日9時25分假定在8103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發生瓦斯、煤塵爆炸,受災區域10人,由跟班隊長但堂志發出瓦斯、煤塵爆炸事故警報,跟班隊長、班長負責組織瓦斯、煤塵爆炸地點作業人員立即沿避災路線有序向外撤離,同時向調度室匯報災害地點和災情。調度室接到災害匯報后,立即通知井下各地點所有人員(副斜井、主斜井信號工除外)立即撤離,同時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應急救援總指揮立即下令啟動《瓦斯、煤塵爆炸事故(專項預案)應急救援預案》。總指揮立即組織指揮部成員分析發生災害的原因及災害程度,制定救援方案,按救援方案組織施救。五、瓦斯、煤塵爆炸演練形式、地點和時間:1、演練形式:礦井全面演練;2、演練地點:8103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3、時間:2013年6月1日9:25至2013年6月1日11:35六、演練程序:1、2013年6月1日9時25分8103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跟班隊長但堂志向調度室匯報8103運輸順槽發生瓦斯、煤塵爆炸事故,并組織本工作面人員向副斜井井底撤離。2、值班調度員接到8103運輸順槽跟班隊長但堂志的匯報立即下達井下停產、撤人的指令,同時立即向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匯報情況,總指揮立即下令啟動《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應急救援預案》。?3、井下其它地點接到調度室撤人命令后跟班隊長、班組長迅速組織人員向副斜井井底撤離。4、各地點瓦檢員接到撤人命令在準備撤離的同時檢測并匯報所在地點的瓦斯及其它有害氣體情況。5、接到災害通知后,指揮部成員立即趕赴調度室集中,由總指揮組織制定搶險救災方案、落實責任、統一安排工作。各部門進入緊急狀態,開始搶險工作,同時通知救護隊。6、應急救援隊各隊長在接到應急救援指揮部指令后,迅速集合本隊人員進行應急救援工作。第一小隊由邊水平帶領,隨時待命,聽從指揮部的調度;第二小隊由周二文帶領,在副斜井井口進行搶險救援工作;第三小隊由張鋼舉帶領,在主斜井井口進行搶險救援工作;7、安監科派人負責主斜井、副斜井井口的人員清點和安全維護工作(演練中在副斜井清點撤出的人員)。8、供應科負責組織應急搶險救援物資的發放工作。9、各應急救援小隊按照指揮部指令進行搶險救災工作。10、演練結束后,總指揮下達演練結束命令,泰安煤礦瓦斯、煤塵爆炸演練結束。七、發生瓦斯、煤塵爆炸時的撤退路線1、8103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8103運輸順槽——輔運大巷——副斜井井底2、8103回風順槽工作面————8103回風順槽——輔運大巷——副斜井井底3、8102綜采工作面——8102運輸順槽——輔運大巷——副斜井井底4、遇到無法撤退時,應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自救;①瓦斯煤塵爆炸事故發生后,立即帶好自救器或用毛巾快速捂住口鼻,就地臥倒,若邊上有水坑,可側臥于水中。②聽到爆炸后,應趕快張大口。并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避免爆炸所產生強大沖擊波擊穿耳膜,引起永久性耳聾。③爆炸瞬間,要盡力屏住呼吸,防止吸入有毒高溫氣體灼傷內臟;④用衣物蓋住身體裸露部分,使身體露出部分盡量減少,以防止爆炸瞬間產生的高溫灼傷身體;⑤距離爆炸中心較近的作業人員,在采取上述自救措施后,迅速撤離現場,防止二次爆炸的發生。⑥如果巷道破壞嚴重,又不明撤退路線上安全與否,要到安全地點臨時躲避,安靜耐心地等待救護。躲避地點要選擇頂板堅固又無有害氣體,且有水或離水較近的地方。避災中,人人都要守紀律,聽指揮,要嚴格控制礦燈的使用,照顧好傷員,并時時敲打鐵器和巖石、管道發出呼救信號,并派有經驗的老工人(至少二人同行)外出偵察,經探險確認安全后,避災負責人可組織大家向井口撤退,沿途應做出標記和信號,以便救護隊跟蹤尋找。有可能時,要尋找電話,盡早與地面取得聯系。5、礦山救護隊到達后,首先應組織人員進行偵查工作,準確探明事故性質、原因、范圍、被困人員可能的位置,以及巷道通風、瓦斯等情況,積極搜索被困人員。礦山救護隊員井下搶救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①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及時救助遇險人員,盡量減少人員傷亡;②為了防止二次爆炸,要及時通知供電部門切斷災區電源;③在監測系統沒有遭到破壞時,要隨時觀察災區的瓦斯,及一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確認無二次爆炸可能時,要及時恢復被破壞的巷道和通風設施,恢復正常通風;④應根據事故地點、范圍,決定是否改變礦井通風方式;為保證人員呼吸,原則上不得停止主要通風機運行。6、在災區附近新鮮風流中選擇安全地點設立井下搶救基地,及時對井下傷員進行救護并組織升井。7、爆炸停止,遇難人員救出后,進一步檢查整個采區的情況,若有瓦斯超限或冒頂堵塞巷道,要采取措施進行排放和處理,只有查明整個采區確無隱患的情況后全面進行災后處理、恢復。八、演練要求及演練考核工作安排1、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應急救援總指揮部人員及有關單位必須按照要求認真組織人員,參加并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2、在各采、掘工作面撤人過程中安監科安排各工作面安檢員負責抽查考核員工對壓風自救呼吸器使用的熟練情況及所負責區域壓風自救系統的完好情況同時做好記錄并匯報到安監科。3、通風科安排各工作面瓦檢員負責抽查考核員工對供水施救系統的熟練程度及所負責區域供水施救系統的完好情況同時做好記錄并匯報到通風科,通風科安排各地點瓦檢員在接到撤人命令準備撤離的同時檢測并匯報所在地點的瓦斯及其他有害氣體情況,。4、在演練過程中安檢科負責派人在副斜井井底統計撤人情況并派人到副斜井口模擬進行安全維護工作;監控室通過井下人員定位系統核實撤人情況、記錄人員全部撤離到副斜井底的時間。安檢科和通風科分別派人協同在副斜井底負責抽查員工對自救器使用操作的熟練程度。5、調度室負責記錄指揮部人員到達指揮部的情況及時間、應急救援方案從制定到組織實施的時間。6、通風科安排輔助救護隊員檢測并匯報各井口風流中有害氣體情況。7、機電隊安排人員檢查匯報主扇運行情況及其輔助設施的完好情況。6、供應科負責檢查各應急救援隊伍組織情況和救援物資的儲備情況。8、監控中心負責檢查通訊系統的暢通情況、人員定位系統的運行情況和監測監控系統的運行情況,并核實有害氣體、溫度等監測數據。9、通風科在接到井下發生事故的通知后立即派主管技術人員準備好通風系統圖、網絡圖、防塵及防滅火系統圖到調度室,機電科準備好供電系統圖、供水施救系統圖、壓風系統圖到調度室,生產技術科準備好采掘平面圖等到調度室。九、演練總結演練結束后,總指揮組織相關成員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總結演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形成書面總結報告和改進建議。

篇2:綜合防塵預防隔絕煤塵爆炸管理制度

1、必須對所有煤層的煤塵爆炸性進行鑒定。煤塵的爆炸性由國家授權單位進行鑒定,鑒定結果必須報公司通風管

理部。根據鑒定結果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2、在產生粉塵和受粉塵威脅的所有地點都必須采取煤塵措施。沒有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和防塵設施不得生產。

地面永久性水池每季檢查一次,根據情況及時清挖,確保防塵用水的水量和水質。

3、防塵用水管路應鋪設到所有能產生粉塵和沉積粉塵、需要用水沖洗和噴霧的所有巷道和地點,包括:主要進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聯絡巷道、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開掘巷道,井上、下所有轉載。所有防塵管路和設施必須指定專人管理,至少每周巡檢一次,管路不得通過封閉區域。防塵管路統一標準色為消防紅。管路要吊掛平直、不拐死彎、接口不花接不漏水。管路中的支管和閥門(手把)要齊全靈敏,井下灑水管路所有支管和閥門的規格型號必須統一,膠帶巷的所有沖洗、轉載噴霧、凈化水幕的閥門都要安設在巷道行人側。

4、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面進回風巷、開掘巷道、裝煤點和井上下其它需要風流凈化的巷道都必須安設風流凈化水幕并正常使用,運輸巷內還應設水幕。水幕要吊掛平直,噴霧能封閉巷道全斷面,霧化效果好。

5、井上下煤倉和溜煤眼放煤口及所有轉載點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并正常使用(必要時封閉)。所有皮帶轉載點還要設噴霧,噴霧要安裝穩固,能封閉塵源,霧化效果好。轉載點落差宜≤0.5m,否則安裝溜槽或導向板。井下所有轉、裝、卸載點總粉塵的降塵率應≥85﹪。煤倉和溜煤眼都應保持一定的存煤,有涌水時可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閘板必須關閉并設置引水管。

6、每季度填制一次防塵系統圖,標明水池位置及容量,管路布置長度及管徑,設施布置。

7、定期沖刷巷道積塵,沖洗前要先清凈浮煤,沖洗時要做到無死角、無粉塵堆積,特別是各類聯絡巷、通風硐室等處,且要制定相關措施進行及時清掃沖洗。對容易造成煤塵堆積的地點要隨時進行沖洗,巷道內嚴禁出現厚度超過

2mm,連續長度超過5m的煤塵堆積。

8、采煤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工作面必須安裝使用外噴霧裝置,霧化效果好,無水或噴霧損壞時必須立即更換。

9、炮掘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必須采取濕式鉆眼,供水壓力0.3MP左右,但應低于風壓0.1-0.2MP,耗水量2-3L/min,使排出的煤粉呈糊狀;炮眼內應填塞充水量為200-250ML的自封式水炮泥;放炮前后對工作面30m的范圍沖洗巷道和落煤,出煤時進行噴霧、灑水。

10、錨噴作業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拌料前要灑水預濕,混合料粒粒徑不超過15mm。噴射機上料口及排氣口應配備捕塵除塵裝置。低風壓近距離噴射時輸料管長度≤50m、工作風壓0.12-0.15MPa、噴射距離0.4-0.8m。

11、對于固定防塵設施安裝后,其供水的壓力和流量先測定一次,防塵系統變化時再測定一次,正常情況每季測定一次。對于如采、掘工作面等隨時變化的防塵設施,其供水壓力和流量每月至少測定一次。所有噴霧、水幕都要選用流量小、壓力大并符合規定的噴頭,壓力和流量達不到規定和需求時要配置增壓增流設施。

12、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用具。

13、按公司《礦井粉塵測定實施細則》進行粉塵濃度測定工作。

14、必須有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礦井的主要大巷、集中運輸巷和回風巷設置主要隔爆棚;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煤和半煤巖掘進巷道,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其它巷道設置輔助隔爆棚。隔爆水棚布置為集中式。隔爆水棚必須按規定進行安設,實行掛牌專人管理,棚架要固定穩固,槽袋規格統一,擺掛整齊,不得用鐵絲固定。隔爆水棚的說明牌要懸掛于進風側的第一排水棚巷道頂板中部,牌上標明安設地點、巷道斷面、水棚類型、棚區長度、水槽(袋)數量、水槽(袋)容量、設計水量、實際水量、排間距、槽(袋)間距、管理單位、管理人員。每周至少檢查1次隔爆設施的安裝地點、數量、水量及安裝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巷道內設置了隔爆棚,也應按《防塵規范》相關規定撒巖粉。

篇3:礦井綜合防塵措施預防隔絕煤塵爆炸措施管理制度

礦井必須建立各級領導綜合防塵齊抓共管責任制。礦長是防治粉塵危害的第一責任者,負責配備足夠的防塵測塵人員、測塵設備、儀器、儀表;總工程師對粉塵的防治工作負技術責任;礦井必須完善防塵系統。

1、必須對所有煤層的煤塵爆炸性進行鑒定。煤塵的爆炸性由國家授權單位進行鑒定,鑒定結果必須報煤業公司通風處。根據鑒定結果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2、在產生粉塵和受粉塵威脅的所有地點都必須采取煤塵措施。沒有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和防塵設施不得生產。地面永久性水池每季檢查一次,根據情況及時清挖,要安裝過濾和凈化設施,必要時還要有防凍和防雜物掉入的措施,確保防塵用水的水量和水質。

3、防塵用水管路應鋪設到所有能產生粉塵和沉積粉塵、需要用水沖洗和噴霧的所有巷道和地點,包括:進回風井、主要進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聯絡巷道、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開掘巷道,井上下所有裝載、轉載、卸載點。所有防塵管路和設施必須指定專人管理,至少每周巡檢一次,管路不得通過封閉區域。防塵管路統一標準色為消防紅。管路要吊掛平直、不拐死彎、接口不花接不漏水。防塵管路系統中按系統等級和需要安設入井前、采區、工作面、重點噴霧區域等多級水質過濾器并及時清洗,防塵用水的水質每半年化驗一次。管路中的支管和閥門(手把)要齊全靈敏,井下灑水管路所有支管和閥門的規格型號必須統一,膠帶巷的所有沖洗、轉載噴霧、凈化水幕的閥門都要安設在巷道行人側。

4、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面進回風巷、開掘巷道、裝煤點和井上下其它需要風流凈化的巷道都必須安設風流凈化水幕并正常使用,運輸巷內還應設自動水幕。水幕要吊掛平直,噴霧能封閉巷道全斷面,霧化效果好。

5、井上下煤倉和溜煤眼放煤口,篩選點、破碎點、及所有轉、裝、卸載點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并正常使用(必要時封閉)。所有皮帶轉載點還要設自動噴霧,噴霧要安裝穩固,能封閉塵源,霧化效果好。轉載點落差宜≤0.5m,否則安裝溜槽或導向板。井下所有轉、裝、卸載點總粉塵的降塵率應≥85﹪。煤倉和溜煤眼都應保持一定的存煤,有涌水時可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閘板必須關閉并設置引水管。

6、每季度填制一次防塵系統圖,標明水池位置及容量,管路布置長度及管徑,設施布置及類別,水量水壓測定位置及數據,并報公司通風處1份。

7、定期沖刷巷道積塵,沖洗前要先清凈浮煤,沖洗時要做到無死角、無粉塵堆積,特別是各類聯絡巷、通風峒室等處,且要制定相關措施進行及時清掃沖洗。對容易造成煤塵堆積的地點要隨時進行沖洗,巷道內嚴禁出現厚度超過2mm,連續長度超過5m的煤塵堆積。

8、采煤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采煤機必須安裝使用內外噴霧裝置,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霧化效果好,無水或噴霧損壞時必須停機。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4.0MPa。噴霧系統應與采煤機聯動,工作面的高壓膠管應有安全防護措施,耐壓強度應大于噴霧泵站額定壓力的1.5倍,泵站應設置兩臺噴霧泵,一臺使用,一臺備用。割煤測點(機組回風側10-15m處)總粉塵的降塵率應≥85﹪。液壓支架安設風水噴霧降塵系統。移架和放煤下風側10-15m處的總粉塵降塵率都應≥75﹪。破碎機必須安裝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回風巷測點(距工作面10-15m處)的總粉塵降塵率應≥75﹪。

9、綜掘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掘進機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霧化效果好。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3.0MPa,外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1.5MPa。噴霧流量應于機型相匹配。如果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小于3MPa或無內噴霧裝置,則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除塵器。割煤測點(機后4-5m處的回風側)總粉塵和呼吸性粉塵的降塵率應分別≥90﹪和75﹪。

10、炮掘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必須采取濕式鉆眼,供水壓力0.3MPa左右,但應低于風壓0.1-0.2MPa,耗水量2-3L/min,使排出的煤粉呈糊狀;炮眼內應填塞充水量為200-250ML的自封式水炮泥;放炮時必須在距工作面10-15m處安裝頂頭風流凈化水幕,霧幕覆蓋全斷面并在放炮后連續噴霧5min以上;放炮前后對工作面30m的范圍沖洗巷道和落煤,出煤時噴霧、灑水。鉆眼測點(4-5m)總粉塵和呼吸性粉塵的降塵率應分別≥85﹪和80﹪,放炮測點(放炮15min后工作地點)總粉塵和呼吸性粉塵的降塵率應分別≥95﹪和80﹪。

11、錨噴作業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拌料前要灑水預濕,混合料粒粒徑不超過15mm。噴射機上料口及排氣口應配備捕塵除塵裝置。低風壓近距離噴射時輸料管長度≤50m、工作風壓0.12-0.15MPa、噴射距離0.4-0.8m。作業地點下風流100m內設兩道以上水幕,噴漿時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拋灑在巷道中的灰漿和煤巖要在其未干前清理干凈。作業人員工作地點總粉塵的降塵率應≥85﹪。

12、對于固定防塵設施安裝后,其供水的壓力和流量先測定一次,防塵系統變化時再測定一次,正常情況每季測定一次。對于如采、掘工作面等隨時變化的防塵設施,其供水壓力和流量每月至少測定一次。所有噴霧、水幕都要選用流量小、壓力大并符合規定的噴頭,壓力和流量達不到規定和需求時要配置增壓增流設施。當采掘工作面采用高壓噴霧降塵和袋式除塵器等新技術時要分別符合國家Q1021-2006《煤礦采掘工作面高壓噴霧降塵技術規范》和Q1022-2006《煤礦用袋式除塵器》等標準的相關規定。

13、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用具。

14、按公司《礦井粉塵測定實施細則》進行粉塵濃度測定工作。建立專門的粉塵化驗室,化驗室要專人管理,靠近井口,要防高溫、防曬、防潮、防震,還要配備烘干箱、干燥器、穩固平整的操作平臺和足夠的電源插座、測塵儀器和分析天平,測塵儀和天平要按期檢查校驗,測塵人員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數量充足。

15、必須有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礦井的主要大巷、集中運輸巷和回風巷、煤倉與其相連通的巷道間設置主要隔爆棚;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煤和半煤巖掘進巷道,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其它巷道設置輔助隔爆棚。隔爆棚按材料分為水棚和巖粉棚;水棚按用途分為主要隔爆棚和輔助隔爆棚,按布置分為集中式和分散式(只作輔助水棚),按包裝又分為水槽和水袋,水槽和水袋必須符合規定,水袋宜作為輔助棚。在應設輔助棚的巷道應設多組水棚,每組距離不大于200m。隔爆水棚必須按規定進行安設,實行掛牌專人管理,棚架要固定穩固,槽袋規格統一,擺掛整齊,不得用鐵絲固定。隔爆水棚的說明牌要懸掛于進風側的第一排水棚巷道頂板中部,牌上標明安設地點、巷道斷面、水棚類型、棚區長度、水槽(袋)數量、水槽(袋)容量、設計水量、實際水量、排間距、槽(袋)間距、管理單位、管理人員。因條件限制設分散式水棚,以及設巖粉棚時按《防塵規范》相關要求執行。在煤及半煤巖掘進巷道中可設自動隔爆裝置,但必須符合有關規定。每周至少檢查1次隔爆設施的安裝地點、數量、水量及安裝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巷道內設置了隔爆棚,也應按《防塵規范》相關規定撒巖粉。

16、掘進工作面、回采工作面放炮后必須進行噴霧灑水的降塵措施。17、入井人員必須配戴防塵口罩。

18、井下各巷道、工作面的風量、風速必須符合“規程”要求。

19、井下各工作面爆破前,必須將人員撤到安全地點(進風巷道中),爆破距離必須符合《規程》要求。

20、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井下巷道,采掘工作面必須輔設滅塵供水管道,以便迅速排除井下粉塵及煤塵。

?21、主要運輸巷、上山與下山、采區運輸巷與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運輸巷與回風巷、掘進巷道、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卸載點等處敷設防塵供水管路,并安設支管和閥門。

22、井下所有煤倉和溜煤眼都應保持一定的存煤,不得放空。有涌水的煤倉和溜煤眼,可以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閘板必須關閉,并設置引水管。

?23、溜煤眼不能兼做風眼使用。

?24、炮采工作面應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應沖洗煤壁,爆破時應噴霧降塵,出煤時灑水降塵。

25、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采區,回風巷及礦井總回風巷必須懸掛防塵水袋。

26、每班必須及時清除巷道中的浮煤,每10日清掃和沖洗回風巷中煤塵。

27、礦井各掘進、回采、運輸、轉載點及回風巷必須安設灑水裝置,固定牢固、靈敏可靠、使用正常、防止煤塵出去。同時風速又不宜太高,以免粉塵二次揚起。

28、按照《礦井綜合防塵制度》嚴格要求,進一步完善礦井防塵系統,礦井主要運輸巷道、采區回風巷道、皮帶斜井、皮帶運輸平巷、采區上下山、回采工作面上下巷、掘進巷道、溜煤眼及轉載點等處,均要設置防塵管路,皮帶運輸巷必須間隔50m設一個三通,井下所有的轉載點、裝載點、卸載點,必須有完善的噴霧裝置,采區進回風道、主要進風大巷、進風井、回采工作面上下巷、掘進頭必須有凈化風流水幕,各區隊應配合通風隊維護使用好這些防塵設施,做到靈敏可靠,并對所轄巷道安周期沖塵。

29、工作面回采前必須進行煤體注水(煤體自然水份大于4%,經集團公司批準的可以不注),生產科制定嚴格的驗收考核制度,確保煤體注水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煤體注水后煤的水份含量應至少增加1個百分點。

30、采掘工作面必須實行濕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20m范圍內灑水滅塵。在距工作面30~50m以內必須設置第一道凈化水幕,第二道水幕距回風口不得超過50m,水幕要掛牌管理。

31、所有煤倉、溜煤眼要存放一定量的煤,不得放空

32、錨噴作業必須采用潮料噴漿機或甩漿機、噴漿吸塵器、氣流拌料機等措施降塵。

33、區隊要每周對所負責的巷道進行沖塵、清掃,以防煤塵堆積,并定期撒布巖粉,并每年對大巷進行一次刷白。

34、礦井所有接觸粉塵作業人員必須配戴防塵口罩,并且定期更換。

35、粉塵監測,作業場所的總粉塵,井下每月測定2次;總粉塵的分散度,每6個月測定1次;呼吸性粉塵、班個體呼吸性粉塵監測,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1次;定點呼吸性粉塵監測每月測定1次;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每6個月測定1次,在變更工作面時也必須測定1次。

36、礦井的兩翼、相鄰的采區、相鄰的煤層和相鄰的采煤工作面間,煤層掘進巷道同與其相連的巷道間,煤倉同與其相連通的巷道間,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層爆炸危險的其他地點同與其連通的巷道內,必須用水棚或巖粉棚隔開,用水量按巷道斷面計算,不小于400L/㎡。采煤工作面,煤及半煤巖巷掘進工作面必須安設輔助隔爆水棚,用水量按巷道斷面計算,不小于200L/㎡。。

37、巷道中的浮煤必須定期清掃運出。依照《綜合防塵、檢測》制度,按計劃對井巷定期進行沖冼煤塵和刷漿工作,消滅煤塵堆積現象。對易造成煤塵堆積的地點,要加強煤塵沖洗力度,不應局限于煤塵沖掃周期。

38、礦井每年應制定綜合防塵措施,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措施及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礦井應每周至少檢查1次,煤倉隔爆設施的安裝地點、數量、巖粉量及安裝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39、建立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

(1)、敷設防塵供水管絡。在地面修建水池,對井下采掘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溜煤口、卸載點進行噴霧灑水,凈化風流。

(2)、及時清除巷道浮煤和沖刷巷道周邊煤巖塵。

40、采掘工作面綜合防塵措施

(1)、掘進機和采煤機要采用內外噴霧。

(2)、掘進巷道每200米安設1道風流凈化水幕。每300米安設一組隔爆水袋。

(3)、敷設防塵水管到工作面的距離不得大于25米。裝巖(煤)時應先灑水。

(4)、凈化風流,保持工作面風流清新。

41、個人防護

工作人員鉆眼、裝載時必須佩戴粉塵防護用品。

42、加強管理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防塵、測塵機構和制度

(2)、加強對防塵、測塵的工作管理,將防塵、測塵的工作納入礦井安全生產議程

(3)、做好職業病預測、預防。

43、防塵措施

(1).打鉆時的防塵

①.濕式鑿巖。濕式鑿巖的實質,是隨著鑿巖過程的進行,連續地將水送至鉆眼底部,以沖洗巖屑和濕潤巖粉,達到減少巖塵的產生和飛揚的目的。

②干式捕塵;干式捕塵主要用于缺水、高寒地區和某些特殊條件下的巖石巷道掘進工作面。

③噴霧;噴霧是爆破時一種簡單易行的降塵措施。噴霧器多為風水聯合作用,以壓風為主要動力,將低于風壓98kPa~196kPa的水噴射出去,使之霧化。它的射程大、霧粒細、噴射面寬、降塵效果好。

④水幕;掘進工作面放炮時,水幕也是一種降塵與消煙的有效措施。同時,水幕也設在采煤工作面的回風巷或塵源豐富的巷道中,用以降塵和凈化風流。

(2).裝巖(煤)時的防塵

掘進或采煤工作面爆破之后,一般是先用水沖洗煤幫、巖幫,以清除沉積粉塵,然后對煤堆或巖堆進行灑水,最后再裝運。

①人工灑水;總的要求是讓爆破下來的煤或巖石充分濕潤,不僅要在裝運前灑水,隨著裝運的進行還要經常地灑水,這樣可使粉塵濃度降到2mg/m3?左右。

②噴霧器灑水。

(3).運輸時的防塵主要措施是噴霧灑水。

(4).個體防護措施由于煤礦中的吸呼性粉塵對礦工的身體危害很大。因此,個體防護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常用的個體防護器具有:

①自吸式防塵口罩。自吸式防塵口罩是靠人體肺部吸氣使含塵空氣通過口罩的濾料而凈化的。它分無換氣閥和有換氣閥兩種。

②送風式防塵口罩。送風式防塵口罩是用微型通風機將含塵空氣送至濾料凈化,凈化后的空氣再通過蛇形管送至口罩內供呼吸之用。

44、防爆措施防止煤塵生成和防止煤塵引燃的措施稱為防爆措施。

(1).清掃沉積煤塵積聚在巷道周邊、支架及設備上的沉積煤塵要定期清掃。我國煤礦多為人工清掃,灑水后清掃,以防煤塵飛揚,清掃的煤塵要運走。

(2).沖洗沉積煤塵定期用水沖洗巷道頂、幫和支架上的沉積煤塵,沖洗下來的煤塵要清理運出。

(3).刷漿對主要巷道和硐室要進行刷漿。刷漿材料是生石灰和水,其體積比為1:1.4,用人工或機械噴灑在巷道幫、頂上。其作用是易觀察巷道中煤塵沉積情況,同時,還可覆蓋和固結已沉積的煤塵,使之不再飛揚。

(4).撒布巖粉;巖粉是惰性粉塵,在巷道周邊撒布巖粉,能增加沉積煤塵中的不燃物質,可以防止和控制煤塵爆炸。但是,巖粉的防爆作用只有在煤塵中達到一定比例時,才能有效地發揮。隨著煤塵產生量和煤塵沉積強度的增大,需頻繁重復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