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動力邏輯研究
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動力與邏輯基礎研究
在gg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資產的運營與管理效率低下,gg開放之后國有資本運營制度開始漸進調整,制度創新層出不窮,那么國有資本運營的制度創新何以會產生,其創新的動力何在,整個制度創新的邏輯基礎是什么?這些都是關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重大問題。
一、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動力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在于利益集團的驅動,諾斯模型闡述了制度創新的過程,分析了制度創新的經濟學原因,也揭示了行動集團作為創新動力在制度變遷(創新)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制度變遷的成本和收益比較對于促進或推遲制度變遷起關鍵作用,只有在于其收益大于預期成本的情形下,行為主體才會去推動直至最終實現制度的變遷,反之亦反,這就是制度變遷的原則。”當這一原則得到滿足時,創新者才有動力通過制度創新形成規模經濟、使外部性內部化、規避風險和降低交易費用,才能使人們的總收入增加,創新者才能在不損害任何人利益的情況下獲取收益。
制度變遷的一般過程可分為五個步驟:形成推動制度變遷的第一行動集團,提出有關制度變遷的方案,根據制度變遷的原則對方案進行評估和選擇,形成推動制度變遷的第二行動集團,兩個集團共同努力去實現制度變遷。制度創新的主體分為三種不同的層次,即由個人、團體、政府來分別承擔創新職責的制度創新。在創新動力的實施者方面,更為重要的研究來自林毅夫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在林毅夫的論述中,國家這一核心概念得到了強化,推動經濟體制改革這樣的大事件很難由個人或組織完成,誘致性制度變遷本身有不可忽略的局限。他認為,“因為制度安排是一種公共貨品,而‘搭便車’問題又是創新過程中所固有的問題,所以如果誘致性創新式新制度安排的唯一來源,那么一個社會中制度安排的供給將少于社會最優。”他定義了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前者是指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個)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后者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
我國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動因是創新成本收益的經濟學分析,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時,創新才有動力;并且,推動我國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相關行動集團是制度創新的首倡者,其創新的目的也是為了增加收益。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第一行動集團往往是來自各個基層的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而制度創新的推廣則由政府倡導完成。整個過程可按諾思模型細分為以下幾個過程:第一,基層國有企業、國有資本運營管理部門形成推動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第一行動集團,要求對當下國有資本運營制度進行改革;第二,第一行動集團內的不同主體形成(可能互不相同的)制度變遷方案;第三,制度變遷要求引起政府重視,并且政府通過衡量成本收益對方案進行評估與選擇;第四,政府通過試點推廣等方式開始試行方案,從而使廣大國有資產經營單位開始關注改革,并成為第二行動集團;第五,政府推動兩個行動集團進一步推廣方案的廣泛實施。
由此可見,我國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因其自身“國有”的特殊性,加之整個經濟體制歷經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因此,制度創新實際是從公有產權向混合產權或私有產權轉化的過程,這一點與西方學者的研究有所區別。
二、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邏輯基礎
(一)國有資本運營向資本屬性的回歸
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資本運營大多表現為單一形態的簡單再生產的特征,體制上的制度約束嚴重阻礙了國有資本實現自身價值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資本都具備以盈利為目的的屬性,資本的運動必然要求符合增值的經濟規律,國有資本當然也不能例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資本不僅單純是資本運動,更表現為資本運營的特征,國有資本要實現保值增值,必須通過資本運營參與市場競爭,以資本運營取得收益進行再投資,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這樣就必然要求國有資本運營向資本屬性回歸。資本本身擁有追求利潤、實現價值、增值的特征,這是資本的經濟職能(或功能)。國有資本向資本屬性回歸就是要向國有資本保值增值這一要求回歸。在保值和增值方面,國有資本和私人資本都需要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它們沒有根本區別;在資本運動方面,國有資本和私人資本表現出資本積累、資本擴張的特征,因此它們也不存在根本區別。國有資本不能脫離其資本的本質要求而存在,它必須同私人資本一樣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是資本本身的屬性,也是國有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最重要的屬性。
(二)國有資本運營向企業屬性的回歸
國有資本運營的微觀基礎是具有國有經濟成分的企業(或企業集團),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另一邏輯基礎是其向企業屬性的回歸,即尊重國有資本微觀運營的“企業”屬性。與向資本屬性回歸同樣,企業能否搞好,與所有制沒有必然聯系。國有企業基本屬性是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不同的是所有者是國家。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有其自身發展規律。搞好國有企業,必須遵循企業發展規律,通過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這也是落實*****的重要體現。國有資本的微觀運營要依托企業來完成,企業本身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經濟組織,國有資本微觀層面的運營也是要保證投資與生產實現經濟利益,從而也就保證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國有企業的企業屬性不容忽視,企業作為一個經濟體時刻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它的本質不會因為所有制的不同而改變,國有資本運營的經濟目標與國有企業的經濟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保證實現經濟效率,除非宏觀制度扭曲了它的經濟目標。但正如前所述,當制度約束降低了經濟效率時,制度創新便開始醞釀。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體現出國有資本運營向企業屬性回歸的特征。gg開放以后,國有企業經歷了放權讓利(1979~1986)、轉換經營機制(1987~1994)、現代企業制度目標確立(1994~20**)、國有資產管理制度確立(20**~現在)等四個階段。以上改革的目標即破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對國有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制約,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資產投資、監督與管理體系,體現出國有資本運營從經營國有企業到管理國有資產演變的特征。改革之初,國有企業的發展面臨嚴重困境,國有企業在財務指標上反映出經濟效率低下,但同時其全要素生產率卻很高,產生了所謂的“國有企業效率悖論”,其原因在于我國轉型時期國有企業的特殊功能定位:國有企業不僅要實現經濟效率,更要實現作為宏觀經濟的穩定者、技術轉移和擴散的中心、社會福利的提供者、國家控制轉軌進程的工具和系統性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協調者等功能,政府投資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卻產生不了經濟效率,宏觀與微觀目標的矛盾印證了國有企業功能定位目標的復雜性及矛盾性,也體現出國有企業改革急切呼喚尊重其企業自身屬性的要求。隨著改革的進行,建立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成為國有資本運營微觀制度創新的主要內容,國有企業進入融合公有制與現代產權制度的關鍵時期,目標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第一,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動力在于利益集團的驅動,更深層次原因在于政府與各層次行動集團的成本收益比較,只有進行制度創新的收益大于成本,才會對行動集團產生激勵,政府才會推動制度創新的實現,這也是一切制度創新的動力基礎。
第二,從宏觀層面上來看,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邏輯基礎在于其向“資本”屬性的回歸。國有資本運營制度變遷的過程印證了這一特征,國有資本運營必須以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為目標,只有這樣才會實現國有資本的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在實現效率的同時增進福利。
第三,從微觀層面上來看,國有資本運營制度創新的邏輯基礎在于其向“企業”屬性的回歸。國有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應該予以強調與支持,制度約束下的目標沖突是造成國有企業不能實現其經濟目標的主要原因。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印證了國有資本運營向企業屬性回歸的特征,只有在微觀上保證國有企業實現經濟利益,才能在宏觀上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第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國有資本運營的效率與福利目標需要政府的積極推動。我國國有經濟領域制度創新模式往往是“自下而上提出、自上而下推動”的形式,從政府角度考慮,國有資本運營不但要實現經濟效率,更要提高社會福利。因此在推動制度創新時,出于轉型經濟的原因,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賴于政府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力量。
第五,以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為契機,積極推動國有資本運營在宏觀層面上向資本屬性的回歸。向資本屬性回歸的提法更有利于實現也更為直觀地體現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目標,應在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時,充分注重資本屬性的要求,各項監督和管理制度要以有利于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為第一目標;同時,國有資本在宏觀層面上的戰略調整與配置要重視經濟效率的目標,避免國有經濟資源的浪費和低效利用。只有這樣,國有資本運營才能在宏觀上具備實現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的基礎。
第六,以建立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契機,積極推動國有資本運營在微觀層面向企業屬性回歸。向企業屬性回歸的提法有利于深化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本文也證實了要向企業性質回歸的必然性,因此應該以建立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契機,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制定配套措施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不但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更要真正推動治理結構各部分發揮應有作用,做到互相制衡、互相促進,提高國有企業的治理效率。
篇2:資本運營運營經理崗位職責
資本運營經理"崗位職責:
(1)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有國有大型企業集團總部資本運營、投融資或財務部門工作經歷3年以上,工作業績突出的,可放寬至全日制本科學歷。
(2)金融、投資、財務、法律等相關專業。具有注冊金融分析師、注冊會計師、法律職業資格的優先錄用。
(3)具有2年以上券商、銀行、基金、信托、投資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上市公司等工作經歷。參與過并購、上市、資產證券化、定向增發等業務的優先錄用。"
"崗位職責:
(1)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有國有大型企業集團總部資本運營、投融資或財務部門工作經歷3年以上,工作業績突出的,可放寬至全日制本科學歷。
(2)金融、投資、財務、法律等相關專業。具有注冊金融分析師、注冊會計師、法律職業資格的優先錄用。
(3)具有2年以上券商、銀行、基金、信托、投資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上市公司等工作經歷。參與過并購、上市、資產證券化、定向增發等業務的優先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