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中學扎實開展課程輔助活動的實施方案

中學扎實開展課程輔助活動的實施方案

2025-04-26 閱讀 1949

  為進一步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提高教育質量,切實開展課程輔助活動,在活動中育德、啟智、健體,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根據《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關于扎實開展義務教育課程輔助活動的通知》(渝教基[20**]66號)、《銅梁縣教育委員會關于轉發〈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關于調整普通中小學課程計劃的通知〉的通知》(銅教委發[20**]156號)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指導思想,創設生動活潑的育人環境,進一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在活動中育德、啟智、健體。

  二、目的意義

  課程輔助活動既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發展的時間與空間。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科技、體育活動,符合廣大學生及家長的意愿。學生通過活動,能獲得更多、更廣地獲得知識和技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個性特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組織領導

  學校成立“課程輔助活動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任組長,全面負責此項工作;教務處、教科處、各年級組學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務處,由教務處負責人負責日常工作及學校整體方案的制定。各年級組學區負責人負責本學區具體活動方案的制定、活動的開展及日常管理。

  四、工作措施

  (一)將課程輔助活動納入課程計劃。學校要認真制定課程輔助活動實施方案,將課程輔助活動納入課程計劃,各年級各學區要嚴格按照課程計劃,安排落實課程輔助活動,確保課程輔助活動全面開設。

  (二)落實課程輔助活動時間。課程輔助活動安排在每天下午最后一節課。各年級不得擠占課程輔助活動時間,不得將課程輔助活動安排為文化學科輔導課、作業課等,更不得安排為文化學科課程。

  (三)豐富課程輔助活動內容。各年級組要不斷豐富課程輔助活動內容,開展以球類、田徑、體操、龍舞等為主要內容的陽光體育活動;以文藝欣賞、播音主持、琴、棋、書、畫、合唱、器樂、歌劇訓練和演出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藝術活動;以科技小制作、小發明、科普講座、科學考察、科技競賽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與手工活動;以社區服務、公益勞動、社會小調查及家務勞動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年級組要根據教師結構及學生實際,不斷創新和豐富課程輔助活動的內容,形成特色鮮明的課程輔助活動課程體系。

  (四)創新課程輔助活動的形式。各年級要以體育、藝術、科技為突破口,整合興趣小組活動、課外活動、社團活動等,根據學生興趣愛好,采取學生自主選課、走班、校內外相結合、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等多種形式開展課程輔助活動,增強課程輔助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活躍學生身心,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實踐操作能力。

  (五)突出課程輔助活動的特點。各年級要在全面開設課程輔助活動的基礎上,抓出重點,突出特色,發揮學生個性特長,要著重開設好閱讀、演講、書法、英語興趣等課程輔助活動,還可整合小班實驗學校、國際學校資源,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書寫能力和國際交流水平。

  (六)開展課程輔助活動教育科研。教務處、教科處應加強課程輔助活動的教研及科研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觀摩研討活動,不斷總結推廣開展課程輔助活動的工作經驗,隨時糾正課程輔助活動開展中的偏差問題,提高開展課程輔助活動的質量水平。

  (七)開發課程輔助活動的校外資源。各年級組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教育資源,組織學生走進農村、工廠、軍營、博物館等場所,讓學生在課程輔助活動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能力。在開展課程輔助活動不得增加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不得向學生家長收取任何費用。

  五、相關要求

  (一)各年級組(或學區)向全體教師傳達相關信息,統一思想,并根據本年級(或學區)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課程輔助活動方案,在10月15日前交教務處備案。

  (二)各年級組分管領導、學區主任、教務處、教科處要加強對活動過程的監管力度,發現問題,立即整改,確保課程輔助活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各學區精心組織課程輔助活動,校外活動必須制定好相關安全預案,確保各項活動中的安全,杜絕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

篇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區別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區別

摘要: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廣泛的推廣與使用,現今計算機技術已普及到了教育領域,從剛開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到現在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然而對于教師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和領域,容量與熟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混淆。本文分別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計算機輔助教學”進行了梳理,在兩者的比較中,明確了雙方的內涵與區別。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計算機輔助教學

在教育改革的過程,我們從最開始教育觀念的革新到計算機技術的溶入,實現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到現在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但是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計算機輔助教學”這兩者的理論和實踐都出現了一些偏差和誤區,很多教師都誤認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就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這我闡述一下本人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含義

“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的說法是從國外傳來的,因此,國際上比較權威的和認同度較高的說法是“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該標準的原文對整合的定義是:CURRICULUMINTEGRATION:Useoftechnologytosupportandenhancelearningandteachinginthedailycourseofstudyingacademiccontent.

翻譯過來是:課程整合:在學術性知識的日常學習過程中,利用技術來支持、加強學和教的過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個包含著多種思想、多樣實踐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從不同的視角對課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1)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何克抗教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與內涵是要求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尤其是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也就是促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變革,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2)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李克東教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個基本點: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

(3)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祝智庭教授:

課程整合是指把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課程融合,以促進對某一知識領域或多學科領域的學習。技術使學生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法進行學習。只有當學生能夠選擇工具幫助自己及時地獲取信息、分析與綜合信息并嫻熟地表達出來時,技術整合與課程才是有效的。技術應該像其他所有可能獲得的課堂教具一樣成為課堂的內在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