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臨床路徑管理制度

臨床路徑管理制度

2025-03-04 閱讀 8154

  臨床路徑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加強臨床路徑管理,持續改進和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臨床路徑是以循證醫學證據和疾病診療指南為指導,由相關專業的診療小組人員共同針對某一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康復等建立一套具有嚴格的工作順序和目的、準確的時間要求、能夠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是一個有關臨床診療的綜合模式,最終起到規范醫療行為,減少變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作用。

  第三條臨床路徑管理應堅持:

  (一)以患者為中心,保證醫療質量、醫療安全為第一原則;

  (二)臨床工作標準化原則,責任落實到人;

  (三)院科兩級管理原則,多部門分層次監管;

  (四)持續改進原則,管理工作有記錄、有書面文件。

  第二章臨床路徑的組織管理制度

  第四條臨床路徑管理組織為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臨床路徑指導評價小組和臨床路徑實施小組。

  第五條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由醫院院長和分管醫療工作的副院長分別擔任正、副主任,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臨床專家任成員。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履行以下職責:

  (一)制訂臨床路徑開發與實施的規劃和相關制度;

  (二)協調臨床路徑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三)確定實施臨床路徑的病種;

  (四)審核臨床路徑文本;

  (五)組織臨床路徑相關的培訓工作;

  (六)審核臨床路徑的評價結果與改進措施。

  第六條臨床路徑指導評價小組由分管醫療工作的副院長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任成員。

  (一)臨床路徑指導評價小組履行以下職責:

  1、對臨床路徑的開發、實施進行技術指導;

  2、制訂臨床路徑的評價指標和評價程序;

  3、對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和分析;

  4、根據評價分析結果提出臨床路徑管理的改進措施。

  (二)各相關職能部門履行以下職責:

  1、醫務科為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常設機構,負責臨床路徑執行情況的日常督導、檢查工作;對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定期向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報告。

  2、醫務科負責協調解決臨床路徑執行過程中各科室間存在的問題;負責臨床路徑實施中依法執業日常督導、檢查工作。

  3、醫患溝通辦負責協調解決臨床路徑執行過程中醫患間存在的問題;指導患者版臨床路徑告知事項,避免和預防醫患糾紛。

  4、護理部負責組織開發與修訂護理版臨床路徑表單;負責臨床路徑實施中護士執行臨床路徑情況日常督導、檢查工作;負責監管科室臨床路徑執行情況滿意度調查工作。

  5、信息科負責配置和調試信息系統,以滿足臨床路徑管理工作的要求;負責臨床路徑相關信息的收集、統計工作;完成衛生局要求的有關臨床路徑信息上報工作。

  第七條臨床路徑實施小組由實施臨床路徑的臨床科室主任任組長,該臨床科室醫療、護理人員和相關科室人員任成員。臨床路徑實施小組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負責臨床路徑相關資料的收集、記錄和整理;

  (二)負責提出科室臨床路徑病種選擇建議,會同藥學、臨床檢驗、影像及財務等部門制訂臨床路徑文本;

  (三)結合臨床路徑實施情況,提出臨床路徑文本的修訂建議;

  (四)促進實施本科室各病種臨床路徑,制定標準化醫囑;

  (五)對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與分析,并根據臨床路徑實施的實際情況對科室醫療資源進行合理調整。

  第八條臨床路徑實施小組設立個案管理員,由臨床科室具有副高級以上技術職稱的醫師擔任。個案管理員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負責實施小組與管理委員會、指導評價小組的日常聯絡;

  (二)牽頭臨床路徑文本的起草;

  (三)指導每日臨床路徑診療項目的實施,指導經治醫師分析、處理患者變異,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四)根據臨床路徑實施情況,定期匯總、分析本科室醫護人員對臨床路徑修訂的建議,并向實施小組報告。

  第九條實施臨床路徑過程中臨床醫師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參與開發與修訂臨床路徑文本;

  (二)與個案管理員共同決定患者是否進入臨床路徑;

  (三)執行臨床路徑標準化醫囑,對變異情況進行分析、處理,并做好記錄,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四)根據臨床路徑實施情況提出修訂建議。

  第十條實施臨床路徑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依據操作規程,討論與確定與護理服務相關的部分;

  (二)監測并執行臨床路徑表單上應執行的項目;

  (三)負責患者的活動、飲食和相關的護理措施;

  (四)協助和協調患者按時完成項目;

  (五)負責提供患者與家屬的健康教育;

  (六)制定和執行出院計劃,做好患者滿意度調查;

  (七)參與討論并提議需要改良服務的項目。

  第十一條實施臨床路徑過程中麻醉醫師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實施臨床路徑麻醉相關部分的內容;

  (二)對于進入路徑的麻醉患者,協助臨床醫生記錄麻醉變異情況,并協助分析麻醉變異原因;

  (三)參與臨床路徑文本中麻醉內容的開發與修訂工作,為其提供與本科室有關的建議。

  第十二條實施臨床路徑過程中臨床藥學人員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監測合理用藥;

  (二)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基礎上,降低用藥成本;

  (三)協助處理與藥物有關的變異,并協助分析變異原因;

  (四)參與臨床路徑文本開發與修訂工作,為其提供與本科室有關的建議。

  第十三條實施臨床路徑過程中醫技科室人員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按照時限執行臨床路徑表單上本科室輔助檢查項目;

  (二)協助處理與本科室有關的變異,并協助分析變異原因;

  (三)參與臨床路徑文本開發與修訂工作,為其提供與本科室有關的建議。

  第十四條實施臨床路徑過程中經營管理人員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參與臨床路徑文本開發與修訂工作,為其提供衛生經濟學成本核算建議;

  (二)監測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衛生經濟學指標變化情況,及時向實施小組提出建議。

  第三章臨床路徑的開發與制訂管理制度

  第十五條各臨床科室應結合本專業實際,優先實施衛生部已經制訂臨床路徑推薦參考文本的病種。

  第十六條各臨床科室自行開發臨床路徑文本時應按下列條件選擇病種:

  (一)常見病、多發病;

  (二)治療方案相對明確,技術相對成熟,診療費用相對穩定,疾病診療過程中變異相對較少。

  第十七條臨床路徑診療項目包括醫囑類項目和非醫囑類項目。

  醫囑類項目應當遵循循證醫學原則,同時參考衛生部發布或相關專業學會(協會)和臨床標準組織制定的疾病診療常規和技術操作規范,包括飲食、護理、檢驗、檢查、處置、用藥、手術等。

  非醫囑類項目包括健康教育指導和心理支持等項目。

  第十八條臨床路徑文本包括醫師版臨床路徑表、患者版臨床路徑告知單。

  (一)醫師版臨床路徑表是以時間為橫軸、診療項目為縱軸的表單,將臨床路徑確定的診療項目依時間順序以表格清單的形式羅列出來;

  (二)患者版臨床路徑告知單是用于告知患者其需要接受的診療服務過程的表單。

  第四章臨床路徑實施管理制度

  第十九條實施臨床路徑應具備以下前提條件:

  (一)具備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標準;

  (二)臨床路徑文本中所列項目醫療技術服務可及性、連續性有保障;

  (三)相關科室有良好的流程管理文本和訓練;

  (四)關鍵環節具有質控保障;

  (五)有處置緊急情況的能力。

  第二十條臨床路徑實施前應當進行相關培訓。

  (一)參加培訓的人員包括:

  1、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委員及指導評價小組成員;

  2、臨床路徑實施小組成員及個案管理員;

  3、臨床醫護人員,藥學、醫技及其他相關人員;

  4、各相關職能處室人員。

  (二)培訓內容應包括:

  1、臨床路徑基礎理論、管理方法和相關制度;

  2、各級各類人員職責;

  3、臨床路徑主要內容、實施方法和工作流程;

  4、科室級培訓內容為本專業實施病種的臨床路徑文本。

  (三)培訓形式和要求:

  1、醫院通過講座、業務例會、院刊宣傳等形式進行全員培訓;

  2、臨床科室開展內部講座學習本專業臨床路徑文本,并能以多種形式討論,充分理解臨床路徑具體實施方法;

  3、實施臨床路徑的醫護人員應通過自學掌握本專業病種臨床路徑文本,并開展臨床工作。

  第二十一條臨床路徑標準化醫囑管理

  (一)臨床科室實施臨床路徑前應依據醫師版臨床路徑文本在醫生工作站按時間(或階段)制作完成本科室各病種臨床路徑的標準化醫囑(套餐醫囑);

  (二)臨床路徑實施小組應對標準化醫囑進行審核確認;實施小組組長是標準化醫囑的第一責任人;

  (三)標準化醫囑由臨床路徑實施小組負責修改,未經過實施小組同意任何醫師不得隨意修改;

  (四)醫院建立臨床路徑管理系統后,按相關規定權限管理。

  第二十二條進入臨床路徑的患者應滿足以下條件:診斷明確、沒有嚴重的合并癥、能夠按臨床路徑設計流程和預計時間完成診療項目。

  第二十三條臨床路徑實施流程:

  (一)經治醫師完成患者的檢診工作,會同科室個案管理員對住院患者進行臨床路徑的準入評估;

  (二)符合準入標準的,按照臨床路徑確定的診療流程實施診療,根據醫師版臨床路徑表開具診療項目,并將評估結果和實施方案通知相關護理組;

  (三)對于進入臨床路徑患者應履行知情告知義務,根據患者版臨床路徑告知單內容,向患者介紹住院期間為其提供診療服務的相關事宜;

  (四)相關護理組在為患者作入院介紹時,向其詳細介紹其住院期間的診療計劃(含術前注意事項)以及需要給予配合的內容;

  (五)經治醫師會同個案管理員根據當天診療服務完成情況及病情的變化,對當日的變異情況進行分析、處理,并做好記錄;

  (六)醫師版臨床路徑表中的服務項目完成后,執行(負責)人應在相應的簽名欄簽名。

  第二十四條進入臨床路徑的患者出現以下情況之一時,應當退出臨床路徑。

  (一)在實施臨床路徑的過程中,患者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需要改變原治療方案的;或需要轉入其它科室實施治療的;

  (二)在實施臨床路徑的過程中,患者要求出院、轉院或改變治療方式而需退出臨床路徑的;

  (三)發現患者因診斷有誤而進入臨床路徑的;

  (四)其他嚴重影響臨床路徑實施的情況。

  第二十五條臨床路徑緊急情況警告值管理

  (一)警告值是指患者在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出現嚴重異常情況,處于危險邊緣的情況,應當迅速給予患者有效的干預措施和治療;

  (二)經治醫師或值班醫生應按規定查房,及時發現緊急情況警告值,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入徑患者的病情變化,發現緊急情況警告值,應立即向值班醫生報告;

  (三)入徑患者出現緊急情況警告值時,經治醫師或值班醫生應立即給予適宜的處理,同時向上級醫生報告,以確定或調整診療方案;

  (四)上級醫師根據病情決定是否按變異處理或是否退出臨床路徑;

  (五)已經退出臨床路徑的病例,當緊急情況警告值解除后,是否再進入臨床路徑,應重新進行入徑評估。

  第二十六條臨床路徑的變異是指患者在接受診療服務的過程中,出現偏離臨床路徑程序或在根據臨床路徑接受診療過程中出現偏差的現象。變異的處理應當遵循以下步驟:

  (一)記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將變異情況記錄在醫師版臨床路徑表中,記錄應當真實、準確、簡明;

  (二)分析:經治醫師應當與個案管理員交換意見,共同分析變異原因并制訂處理措施;

  (三)報告:經治醫師應當及時向實施小組報告變異原因和處理措施,并與科室相關人員交換意見,提出解決或修正變異的方法;

  (四)討論:對于較普通的變異,可以組織科內討論,找出變異的原因,提出處理意見;也可以通過討論、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探索解決或修正變異的方法。對于臨床路徑中出現的復雜而特殊的變異,應當組織相關的專家進行重點討論。

  第二十七條各醫技科室做好配合工作,保證按規定時限完成各項輔助檢查,不得延誤臨床路徑工作的實施。

  第五章臨床路徑評價與改進制度

  第二十八條臨床路徑實施小組每月常規統計病種評價相關指標的數據,并上報指導評價小組;指導評價小組每季度對臨床路徑實施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并提出質量改進建議。臨床路徑實施小組根據質量改進建議制訂質量改進方案,并及時上報指導評價小組。

  第二十九條臨床路徑實施的過程評價內容包括:相關制度的制訂、臨床路徑文本的制訂、臨床路徑實施的記錄、臨床路徑表的填寫、患者退出臨床路徑的記錄等。

  第三十條手術患者的臨床路徑實施效果評價應當包括以下內容:預防性抗菌藥物應用的類型、預防性抗菌藥物應用的天數、非計劃重返手術室次數、手術后并發癥、住院天數、手術前住院天數、住院費用、藥品費用、醫療耗材費用、患者轉歸情況、健康教育知曉情況、患者滿意度等;

  第三十一條非手術患者的臨床路徑實施效果評價與分析應當包括以下內容:病情嚴重程度、主要藥物選擇、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天數、住院費用、藥品費用、醫療耗材費用、患者轉歸情況、健康教育知曉情況、患者滿意度等;

  第三十二條執行臨床路徑的病例,將平均住院日、診療效果、30日內再住院率、再手術率、并發癥與合并癥等指標列入重點監測范圍。

  第六章臨床路徑信息統計與申報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條信息統計管理

  (一)加強臨床路徑管理與醫院信息統計系統的銜接;

  (二)各科室臨床路徑實施小組每月常規統計病種評價相關指標的數據,由專人負責報送醫院信息科及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醫院信息科按要求上報市衛生局;

  (三)醫院信息科根據相關職能科室對臨床路徑管理指標的需求情況提供相關數據。

  第三十四條臨床路徑申報管理

  (一)各臨床科室新開發或重新修訂的臨床路徑擬實施前應申報;

  (二)申報程序

  1、各臨床科室將開發、修訂完成的臨床路徑文本及實施臨床路徑申報表報送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

  2、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對臨床路徑文本進行審核;

  3、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委員按要求進行評估,提出是否同意在臨床科室實施的意見,并簽字;

  4、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提出修改意見的臨床路徑文本,臨床科室應予以修改。

  (三)臨床路徑文本應標記“某年某月版”,新版本下發后,舊版本同時作廢。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五條未按要求執行本制度的科室,將依據醫院相關規定予以考核。

  第三十六條本制度由醫務科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本制度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篇2:不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

不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

(2009年版)

一、不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不穩定性心絞痛(ICD-10:I20.0/20.1/20.9)

行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ICD-9-CM-3:36.06/36.07)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內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不穩定心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2007年)及2007年ACC/AHA與ESC相關指南

1.臨床發作特點:表現為運動或自發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緩解。

2.心電圖表現:胸痛發作時相鄰兩個或兩個以上導聯心電圖ST段壓低或抬高>0.1mV,或T波倒置≥0.2mV,胸痛緩解后ST-T變化可恢復。

3.心肌損傷標記物不升高或未達到心肌梗死診斷水平。

4.臨床類型:

(1)初發心絞痛:病程在1個月內新發生的心絞痛,可表現為自發性與勞力性發作并存,疼痛分級在III級以上。

(2)惡化勞力型心絞痛:既往有心絞痛史,近1個月內心絞痛惡化加重,發作次數頻繁,時間延長或痛閾降低(即加拿大勞力型心絞痛分級[CCSI-IV]至少增加1級,或至少達到III級)。

(3)靜息心絞痛:心絞痛發生在休息或安靜狀態,發作持續時間通常在20分鐘以上。(4)梗死后心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發病24小時后至1個月內發生的心絞痛。

(5)變異型心絞痛:休息或一般活動時發生的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顯示ST段一過性抬高,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僅有少數可演變為心肌梗死。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內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不穩定心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2007年)及2007年ACC/AHA與ESC相關指南

1.危險度分層:根據TIMI風險評分或患者心絞痛發作類型及嚴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續時間、心電圖和心肌損傷標記物測定結果,分為低、中、高危三個組別。

2.藥物治療:抗心肌缺血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調脂藥物。

3.冠脈血運重建治療:在強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中高危患者可優先選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

(1)PCI:有下列情況時,可于2小時內緊急冠狀動脈造影,對于沒有嚴重合并疾病、冠狀動脈病變適合PCI者,實施PCI治療:①在強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靜息或小運動量時仍有反復的心絞痛或缺血發作;②心肌標志物升高(TNT或TNI);③新出現的ST段明顯壓低;④心力衰竭癥狀或體征,新出現或惡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動力學不穩定;⑥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無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時內進行早期有創治療。

(2)CABG:對于左主干病變、3支血管病變或累及前降支的2支血管病變,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首選。

4.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在強化藥物治療后仍有心肌缺血復發,在完成冠狀動脈造影和血運重建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可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

5.保守治療:對于低危患者,可優先選擇保守治療,在強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病情穩定后可進行負荷試驗檢查,擇期冠脈造影和血運重建治療。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

(四)標準住院日為7-10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I20.0/20.1/20.9不穩定性心絞痛疾病編碼。

2.除外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檢查和治療),也不影響第一診斷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0-3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血型、尿常規+酮體、大便常規+潛血;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損傷標記物、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

2.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查:

(1)血氣分析、腦鈉肽、D-二聚體、血沉、C-反應蛋白或高敏C-反應蛋白;

(2)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負荷試驗;

(3)心肌缺血評估(低危、非急診血運重建患者)。

(七)選擇用藥。

1.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常規聯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對擬行介入治療的中、高危患者,可考慮靜脈應用GPIIb/IIIa受體拮抗劑。

2.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等。

3.抗心肌缺血藥物: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鈣離子拮抗劑等。

(1)β受體阻滯劑:無禁忌證者24小時內常規口服。

(2)硝酸酯類: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靜脈滴注維持,病情穩定后可改為硝酸酯類藥物口服。(3)鈣拮抗劑:對使用足量β受體阻滯劑后仍有缺血癥狀或高血壓者,如無禁忌可應用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

4.鎮靜止痛藥: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緩解癥狀或出現急性肺充血時,可靜脈注射嗎啡。

5.抗心律失常藥物:有心律失常時應用。

6.調脂藥物:早期應用他汀類藥物。

7.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用于左心室收縮功能障礙或心力衰竭、高血壓,以及合并糖尿病者。如無低血壓等禁忌癥,應在24小時內口服。不能耐受者可選用ARB治療。

8.其他藥物:伴隨疾病的治療藥物等。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0-7天(如需要進行手術)。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術方式:冠狀動脈造影+支架置入術。

3.手術內置物:冠狀動脈內支架。

4.術中用藥:抗血栓藥(肝素化,必要時可使用GPIIb/IIIa受體拮抗劑)、血管活性藥、抗心律失常藥等。

5.介入術后即刻需檢查項目:生命體征檢查、心電監測、心電圖、穿刺部位的檢查。

6.必要時,介入術后住重癥監護病房。

7.介入術后第1天需檢查項目: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心肌損傷標記物。必要時根據病情檢查:大便潛血、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超聲心動圖、胸片、血氣分析等。(九)術后住院恢復3-5天,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

1.觀察患者心肌缺血等不適癥狀,及時發現和處理并發癥。

2.繼續嚴密觀察穿刺部位出血、滲血情況。

(十)出院標準。

1.生命體征平穩。

2.血流動力學穩定。

3.心肌缺血癥狀得到有效控制。

4.無其他需要繼續住院的并發癥。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冠脈造影后轉外科行急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2.等待二次PCI或擇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3.病情危重。

4.出現嚴重并發癥。

二、不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不穩定性心絞痛(ICD-10:I20.0/20.1/20.9)

行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ICD-9-CM-3:36.06/36.07)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住院號: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標準住院日7-14天發病時間:年月日時分到達急診科時間:年月日時分

篇3:慢性膽囊炎臨床路徑中華醫學會

慢性膽囊炎臨床路徑

(縣級醫院2012年版)

一、慢性膽囊炎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慢性膽囊炎或合并膽囊結石(ICD-10:

K80.1/K81.1)

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ICD-9-CM-3:51.23)。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黃家駟外科學》(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等。

1.癥狀:右上腹持續性隱痛或脹痛,可放射到右肩胛區,高脂餐后加劇;反復發作的胃灼熱、噯氣、返酸、腹脹、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

2.體征:部分患者有膽囊點的壓痛或叩擊痛。

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可不升高,少數患者轉氨酶

升高。

4.影像學檢查:B超檢查可明確診斷,合并膽囊結石且發生過黃疸、胰腺炎的患者應行MRCP或CT等檢查了解膽總管情況。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黃家駟外科學》(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等。

擬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四)標準住院日為6-7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K80.1/K81.1慢性膽囊炎或合并膽囊結石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