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小學生日常行為管理細則

小學生日常行為管理細則

2024-08-03 閱讀 3528

小學生日常行為管理細則

一、上學

  1.每周一升旗儀式:學生服裝整齊,擔任升旗儀式的班級提前做好準備。升旗時,每個同學做到嚴肅認真,少先隊員行隊禮,唱國歌要大聲、動情。

  2.每天離家前和父母有禮貌地道別并按時到校,不曠課,有特殊情況不能到校必須請假,人人背好書包,到校后自覺安排讀書活動。

  3.每日穿好衣服,少先隊員佩戴好紅領巾(夏季佩戴隊徽),做到衣著整潔,儀容大方,舉止文雅,談吐文明。

  4.遇到師長要敬禮問好。

  5.值周學生認真做好值日,遇到老師和來賓要敬禮問好。

二、上課

  1.課前準備好一切學習用品,整齊放在課桌上。

  2.預備鈴響后,應迅速、有秩序地回到教室端正就座,精神飽滿,靜侯老師上課。

  3.上課鈴響后,老師宣布“上課”,值日生喊“起立”,師生問好,老師還禮后,學生方可坐下,遲到的同學應站在教室后門,經老師示意后,方可進教室。

  4.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課,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5.上課期間,要打開教室后門。

三、下課

  1.老師喊“下課”,值日生喊“起立”,互相敬禮后下課,待老師離開教室或經老師示意后,有秩序地離開教室。值日生擦凈黑板并把門窗打開,使空氣流通。

  2.學生準備好下節課的學習用具,并把凳子放到課桌下面后方能出教室,課間教室的桌椅要保持整齊。

  3.課間開展有益活動,不在走廊、教室內或操場上追逐打鬧、喧嘩擁擠、不做有危險的活動,不亂丟紙屑,不隨意吐痰,不吃零食(特別是口香糖),不在大堂、過道踢球、礦泉水瓶等。

  4.進教師辦公室喊“報告”,經同意后再進入。

  5.上下樓梯慢走、靠右行。

  6.同學間不講粗話,愛護學校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保護環境衛生,離開教室要關燈、關風扇。

  7.遇到老師和來賓要敬禮問好。

四、活動

  1.準時參加課間操,集合做到快、齊、靜。路隊整齊,做操認真、準確、有力。

  2.認真做好間操,動作到位。

  3.充分利用現有場地、器械,積極參加課外文藝、體育等活動。

  4.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五、放學

  1.放學后,各班的路隊要整齊、安靜,在老師的護送下走出校門,并有禮貌地與老師道別。

  2.放學后,值日生要關好電燈和門窗。下午放學,值日生要把教室、走廊及門前包干區打掃干凈,待老師檢查以后方能離校。

  3.學生不準騎自行車進校,放學路隊要遵守秩序。

  4.按時回家,回家后有禮貌地向父母問好,并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5.回家科學安排時間,做到有復習、有預習,獨立完成作業,并抽時間多讀有益的課外書籍。

篇2:家長參與低年級班集體建設與學生行為管理重要性

關于家長參與低年級班集體建設與學生行為管理的重要性

吳自珊師小佳

班集體是影響學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班集體是由全班學生組成的一個正式組織,是學校的基本單位。它是班主任工作的對象,又是學生進行各種活動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本組織形式,它對學生的影響是其它的教育形式所無法取代的。可見,建設一個適合學生特征的優秀班集體非常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學生家長是最了解學生行為的,因此在開展班集體建設與學生行為管理工作時要充分的利用這一因素進行。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除了在學校接觸同學老師以外,接觸最多的就是家長。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與老師以及同學接觸的時間最多也只有兩年,而與家長接觸的時間從出生就開始了,可以說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可謂了如指掌,而且他們對孩子行為的了解還是全面的,比如,家長除了在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的學習行為,而且還可以從他們的日常吃住穿行等各方面了解到班主任所不能了解的東西。可以說家長就是學生行為信息的儲存器

家長掌握的學生的行為特征的信息比老師掌握的更為得可靠,現如今的小學生是比較早熟的,低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大多數學生行為特征都表現出兩面性,即:在學校里,學生為了博得老師以及同伴的稱贊,在各個方面都表現的較好,比如,上課能夠認真聽講,不遲到,不早退,按時完成作業,積極認真的搞好值日等,然而好的行為一旦回到家里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也非常優越,受家長們的寵愛以及他們年齡特征的影響,在家中他們個個是家里的“小皇帝”,在行為上表現出對家長的極為的不尊重,就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但是這些行為他們在學校里面卻表現的不是很明顯,因此,可以說家長了解到的行為才是最本真的行為。充分利用家長掌握的信息展開學生行為管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長行為時時刻刻影響學生行為。低年級的學生一方面有著較強的模仿能力,另一方面沒有形成判斷是非的標準,不能夠客觀的評價自己,所以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他們的行為往往帶有長輩們的印記,同時家長的印記是最多,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學生。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案例做一分析:

我們班有一個孩子有很強的攻擊行為,動不動就和同學吵架,打同學,不吃一點虧。后來在于他的談話中我的這一切都拜他父母所賜。他告訴,他爸爸說:“誰要是打你一拳,你就要還他一拳”。聽了這句話我驚呆了,天底下竟有這樣教育孩子的父母。

在前面已經寫到家長了解到地低段學生的信息要比班主任老師的更為全面更為本真,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雖然家長了解地學生行為的信息多,但是在采取措施有效性方面班主任老師的就更為有效,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經驗豐富,更重要的是有小學地段孩子的行為特征所決定的。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對老師非常的崇拜,老師只要一說什么,他們就會很聽話的去做,然而對家長的話卻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因此家長要及時地想老師反映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信息,配合班主任展開有效地班集體建設工作,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地養成。

俗話說的好:“言教不如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接受能力也強,家長的言行孩子們看在眼里學在心里,久而久之,他們的行為就會呈現出家長的萌芽。同時小學低年級學生沒有形成一個評判是非標準,在他們行為思想混亂時候,他們往往以家長行為標準來衡量判斷。由此可見家長行為的重要性。因此家長們在平時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顧及到孩子,盡量把自己最文明的行為展現給孩子,以促使他們也從中學到良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