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朗讀者》第二期陪伴觀后感

《朗讀者》第二期陪伴觀后感

2024-08-03 閱讀 3001

《朗讀者》第二期陪伴觀后感

陪伴,是一種溫暖,因為它意味著有人把世界最珍貴的時間給了你;

陪伴,更是一種力量,因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這是我觀看2月25日央視播出的《朗讀者》后,寫下的感觸良多的一段話。

而這一期的《朗讀者》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數鄭淵潔父子了。

鄭淵潔被稱為“中國最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童話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與他的父親鄭洪升是密不可分。

鄭淵潔上小學時,有一次因改變了老師出的作文題,寫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被老師羞辱,他則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從而被學校開除。父親看了他寫的“檢查”后,則說了一句話,“孩子,沒關系,我在家教你”。父親則開始了對鄭淵潔的“家教”模式。

還有一次,父親半夜偷偷給兒子鋼筆灌完鋼筆水,被兒子發現。父子倆聊了許久。最后父親問,“你一個人能把《童話大王》寫多少年?”鄭淵潔回答,“只要你和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它寫下去。”而父親則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父親的陪伴和對兒子的鼓勵,由此可見一斑。而父愛之深沉,也令人為之動容。

這不禁讓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年12月14日的下午5點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車,離開了生活了21年的家鄉和父母。殊不知,這一次分別讓我整整兩年再也沒見過我的父母。

因為,這是開往福建的軍列。我要去部隊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從小也沒出過遠門,求學之路:小學在村里,初中在鎮上,高中在縣里,大學在市里,我像是“溫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隊后往家里打的第一個電話,就情不自禁地哭了。這并不是因為受不了訓練的苦與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這樣,時間一晃而過,來到了*年11月。當時的我糾結于留隊還是退伍。打電話給家里,父親說,“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來吧!”

就這樣,*年12月,我毅然選擇退伍,回到了一所農村小學當老師。

現在,我已參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滿足于這樣“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會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總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總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親的人。

有人說,再多轟轟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朗讀者》第二期陪伴觀后感

在第二期《朗讀者》中,鄭淵潔、楊乃斌,蔣雯麗、林兆銘、喬榛,講述他們人生中不一樣的“陪伴”。字字句句雖平鋪直敘,不喧嘩,卻擲地有聲。

這次仍然看的周末版、央視三套的重播。是我的發小,“毅”所發感言提醒的我。她周六準時看首播。上周主題是“遇見”、是啟迪人們找一回“初心”。本周主題是“陪伴”。通過現場真實人物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同故事,詮釋怎樣才是“陪伴”,和關于人生不一樣的“陪伴”。引起觀眾內心諸多認同與共鳴,我倆聊了好大一會兒。

感動與感慨交織:人生要面對許多坎坷和艱難,要面對不同命運、不同的決擇。但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他們無償的付出與勞苦、是夜以繼日的溫情陪伴。從他們身上看到人性的向善與美好。面對兒子鄭淵潔的的輟學,父親沒有責罵,平靜地說:“沒關系,我來教你。”鄭淵潔:“父親”的涵義,是榜樣

皮皮魯和魯西西、舒克和貝塔、大灰狼羅克……“童話大王”鄭淵潔筆下的角色們曾陪伴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但學生時代的他卻并非“乖孩子”,還曾被老師開除。此后他的父親鄭洪升便在家教導他。父親的言傳身教,讓鄭淵潔從小對文字和看書產生了向往之心。現場我們一起傾聽了“童話大王”是怎樣煉成的的過程。

蔣雯麗,中國內地優秀女演員。她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從*年開始擔任預防艾滋病宣傳員,至今已有十五年之久。對于艾滋病患兒,蔣雯麗毅然決然地把他領回家,陪伴其長大,一陪就是十五年。“與他們相處中,我意識到了他們的敏感和脆弱。但是他們似乎又比別人更堅強不屈”,蔣雯麗如是說。

無論是《瓦爾登湖》,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些與動物不期而遇、而后又相互陪伴的故事令人神往也似乎遙不可及。現實中,這樣的人卻真實存在著。林兆明,18歲開始就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他獨自一個人照顧300多個動物,陪伴野生動物,那種寂寞與枯燥、孤獨與辛苦,簡直難以想象。

“沒有妻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喬榛一直這樣說。“我生病那時,她暗自神傷,在我面前卻強顏歡笑。我看到她這樣,也很心酸。”今晚,經歷過“九死一生”的他將攜妻子來到《朗讀者》,講述彼此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陪伴。喬榛說:“我的命,都是國妹給的。。。。”接著,夫妻二人深情朗讀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真情朗讀、打動全場觀眾,掌聲不時響起。而后已面對七次生死的喬榛,首次搭檔董卿再現《葉塞尼亞》配音。

一篇好文,一個好故事,一次真誠的分享。朗讀,也是一種享受。這個欄目最大的亮點就是、讓人們從中發現文字的魅力,且又不枯燥無味,結合其背后的故事,比起自己去讀、去搜、會更有感染力。而且以董卿的文字功底與文學修養,確實把控得恰如其分,彰顯此欄目與眾不同的新意。

我覺得:人生,緣始于“遇見”,情長于“陪伴”。而陪伴,是溫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給你最好的禮物。

在一片搞笑或相親類節目充斥各大衛視的今天,《朗讀者》欄目無疑是一股清流,《詩詞大會》見證了董卿的文字功底,《朗讀者》無疑會更上一個臺階!

這一期的《朗讀者》請來的嘉賓們帶給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動。

長大成人后知曉人情世故的我們仿佛已經很少被感動,即使被感動也會讓它戛然而止,因為怕受傷。長大后,我們的感情越來越稀薄,也越來越珍貴,不肯也不敢輕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獲。也往往少了對某些事某些人的執著。缺失了感動與執著的長大,是否真的快樂。

喜歡董卿在節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詩:“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著不說話。”這句詩讓我想起安妮寶貝在《薔薇島嶼》里的一段話: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占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身上挖掘到意義,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應該是,我們兩個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

我想這就是兩個人陪伴最好的姿態吧!

篇2:《朗讀者》陪伴觀后感

《朗讀者》陪伴觀后感

長大成人滋味

最黑的黑是背叛

最痛的痛是原諒

最愛的愛是陪伴

----陪伴

《朗讀者》陪伴觀后感篇1

這一期的《朗讀者》請來的嘉賓們帶給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動。

長大成人后知曉人情世故的我們仿佛已經很少被感動,即使被感動也會讓它戛然而止,因為怕受傷。長大后,我們的感情越來越稀薄,也越來越珍貴,不肯也不敢輕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獲。也往往少了對某些事某些人的執著。缺失了感動與執著的長大,是否真的快樂。

喜歡董卿在節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詩:“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著不說話。”這句詩讓我想起安妮寶貝在《薔薇島嶼》里的一段話: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占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身上挖掘到意義,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應該是,我們兩個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

我想這就是兩個人陪伴最好的姿態吧!

《朗讀者》陪伴觀后感篇2

陪伴,是一種溫暖,因為它意味著有人把世界最珍貴的時間給了你;

陪伴,更是一種力量,因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這是我觀看2月25日央視播出的《朗讀者》后,寫下的感觸良多的一段話。

而這一期的《朗讀者》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數鄭淵潔父子了。

鄭淵潔被稱為“中國最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童話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與他的父親鄭洪升是密不可分。

鄭淵潔上小學時,有一次因改變了老師出的作文題,寫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被老師羞辱,他則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從而被學校開除。父親看了他寫的“檢查”后,則說了一句話,“孩子,沒關系,我在家教你”。父親則開始了對鄭淵潔的“家教”模式。

還有一次,父親半夜偷偷給兒子鋼筆灌完鋼筆水,被兒子發現。父子倆聊了許久。最后父親問,“你一個人能把《童話大王》寫多少年?”鄭淵潔回答,“只要你和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它寫下去。”而父親則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父親的陪伴和對兒子的鼓勵,由此可見一斑。而父愛之深沉,也令人為之動容。

這不禁讓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年12月14日的下午5點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車,離開了生活了21年的家鄉和父母。殊不知,這一次分別讓我整整兩年再也沒見過我的父母。

因為,這是開往福建的軍列。我要去部隊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從小也沒出過遠門,求學之路:小學在村里,初中在鎮上,高中在縣里,大學在市里,我像是“溫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隊后往家里打的第一個電話,就情不自禁地哭了。這并不是因為受不了訓練的苦與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這樣,時間一晃而過,來到了*年11月。當時的我糾結于留隊還是退伍。打電話給家里,父親說,“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來吧!”

就這樣,*年12月,我毅然選擇退伍,回到了一所農村小學當老師。

現在,我已參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滿足于這樣“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會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總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總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親的人。

有人說,再多轟轟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朗讀者》陪伴觀后感篇3

自從看完《朗讀者》第一期,我就深深地愛上了這檔節目,并對下一期充滿了期待。昨天晚上散步歸來,早早坐在電視機,靜候央視一套即將播出的《朗讀者》第二期。二十點零五分,伴隨著青年鋼琴家吳牧野的琴聲,主持人董卿一襲白裙,款款走來,以顧城的詩句開場:“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著不說話”,引出了昨天《朗讀者》的主題“陪伴”,而嘉賓們選擇的朗讀內容背后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

1.“我的爸爸雖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個男子漢,他知道怎么愛我。我要讓他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鄭淵潔《父與子》

“童話大王”鄭淵潔邀請86歲的父親鄭洪升一同上臺,朗讀自己寫的《父與子》。

這是鄭淵潔寫給兒子鄭亞旗的,鄭淵潔屬羊,鄭亞旗屬豬:

“我是羊,我生了一頭小豬,我感到幸福和愜意。如果在這個世界上,羊只能生羊,馬只能生馬,那該成什么樣子了?我愛我的小豬兒子。如果他是雞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樣愛他,一樣讓他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為我是他爸爸。”

《父與子》一文也同樣適用于鄭淵潔和父親鄭洪升。鄭淵潔回憶,他把老師的作文題目改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因為調皮被學校開除,而鄭洪升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孩子,沒關系,我在家教你。”

在虎媽狼爸的傳統中,鄭洪升卻甘愿當一只羊。也正是父親的影響,使得鄭淵潔熱愛讀書,成為獨樹一幟的童話大王。

2.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親面前,仰著臉問:“媽媽,你到底為什么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額,抵住我的前額,溫柔的,不遲疑地說:“不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兒!”冰心《不為什么》。

“同桌媽媽”陶艷波用16年的光陰陪伴失去聽力的兒子楊乃斌一起上課,陶媽媽記錄下每個知識點,回家一遍遍講解。后來,楊乃斌考上了重點大學,大學畢業后有了一份滿意的工作。他在現場朗讀冰心的《不為什么》。

3.艾滋病的孩子更需要人們的關愛與陪伴,著名演員蔣雯麗朗讀林清玄的《百合花開》,直抵觀眾心靈最柔軟的那根弦。

4.林兆銘工作在野生動物救護中心,5年的時間只有他一人堅持在這里陪伴這些動物。這些受傷的動物有一些能康復,回歸大自然,有一些則因傷勢過重很快離世,在陪伴中林兆銘每天都在感受著喜悅與失去的悲傷。他朗讀美國作家梭羅的自然主義名著《瓦爾登湖》選段,獻給他的動物朋友們。

這段出自《瓦爾登湖》的其中一章《冬天的禽獸》,用的是徐遲翻譯的版本。

5.只要我的愛人,是珊瑚似的夕陽,傍著我蒼白的臉,顯出鮮艷的輝煌。裴多菲《我愿是激流》

配音演員喬榛從1985年開始7次面對生死,妻子唐國妹一路陪伴,并給予他康復的力量。喬榛與妻子共同朗讀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他們倆聲情并茂的朗讀,脈脈含情的眼神,詮釋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