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管理方法與藝術》課程實施方案

《管理方法與藝術》課程實施方案

2024-08-03 閱讀 8404

《管理方法與藝術》課程實施方案

第一部分大綱說明

一、課程的性質、目的與任務

《管理方法與藝術》是開放教育經濟類、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通識課課程,是省開選修課,本課程開設一個學期。

通過《管理方法與藝術》課程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能初步掌握管理方法與藝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用管理方法與藝術理論與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通過學習《管理方法與藝術》這門課程,首先是要掌握該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其次作為管理學科、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管理方法與藝術》的學習將為學生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

二、課程的特點

1、本課程屬省開選修課程,授課時注重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掌握基本規程和方法。

2、本課程理論內容較多,因此,授課時在注重實際操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理論的系統化結構體系的完整,力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課程教學要求的層次

根據《管理方法與藝術》的教學內容,可以分成了解、掌握和熟練掌握等三個層次來要求。了解的內容主要是管理方法與藝術學科的一些常識,以及歷史概況和發展動態;掌握的內容主要是管理方法與藝術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的內容主要是管理方法與藝術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的應用。屬于了解層次的,考試時所占份量較輕;屬于掌握和熟練掌握層次的是考試的重點。

第二部分教材說明和教學過程建議

一、教材說明

采用的教材《管理技能開發》由劉曉艷主編,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年12月出版,為本課程的主文字教材。

《管理技能開發》共9章,主要講授管理方法與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全面、系統、具體地講解管理方法與藝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方法、工作技能要求與提高等課程內容。教學層次要求熟練掌握或應用的部分是講授的重點,約占全部知識的50%。

《管理技能開發》教材,在每章中將每個標準技能的基礎管理理念與培訓訓練結合在一起,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各種管理技能理論,而且有針對性地對各種管理技能設置了相應的案例討論、實例訓練、自我評估測驗等,以及提供了一個五步驟地學習模型,以幫助學員進行管理/領導技能的評估、學習、分析、練習與應用。

二、學時分配

《管理方法與藝術》課程總學分為2學分,總學時36學時。

20**年秋季開始開設,以后每學期滾動開設。教學環節建議采取面授、IP課件和實踐環節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具體學時分配如下:

《管理方法與藝術》學時分配

章序號教學內容課內學時錄像IP課件

1管理技能開發概述4

2自我意識4

3管理溝通40.51

4團隊管理40.5

5問題解決技能41

6壓力管理40.5

7時間管理41

8危機管理40.5

9沖突管理413624

三、教學環節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本課程的教學要注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通過自學,收看錄像、IP課件、直播課堂、網上教學輔導等方式進行學習,沒有網絡條件的地方還可以使用VCD教學,各教學點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導學助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

2、教學單位組織必要的集中輔導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應安排一定量的集中輔導。不得減少課內時數和實踐環節時數。(見課內學時分配)

3、形成性考核

《管理方法與藝術》配有形成性考核作業。形成性考核作業是學生學好本課程的一項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通過這些習題的練習,逐步加深對課程中各種概念的理解、熟悉基本理論、基本規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對管理方法與藝術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達到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形成性考核占總成績的20%。

4、考試

考試題目要全面,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同時要做到體現重點,題量適度,難度適中,題量和難度的梯度應按教學要求的不同層次安排。不出難題、怪題。

本課程考試方式:《管理方法與藝術》考試方式為閉卷,時間90分鐘。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建議

本課程的授課要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IP課件、VCD等各種教學資源,通過案例教學、實習等教學環節使學生既能掌握管理方法與藝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又能熟練掌握基管理方法與藝術基本運作規程和方法,解決管理方法與藝術企業的實際問題。避免照本宣科,灌輸純理論。

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在學習中,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又要避免為了應試死記硬背,應當結合管理方法與藝術崗位實際,請有實踐經驗的專家講課;并按計劃完成實習教學任務。只有這樣才能使學以致用,掌握管理方法與藝術基本知識與服務技能,成為合格的人才。

第三部分教學內容

第一章管理技能開發概述

第一節管理與管理者

第二節管理技能

第二章自我意識

第一節自我意識診斷

第二節自我意識基本概念

第三節技能學習

第四節自我意識管理游戲及實踐訓練

第三章管理溝通

第一節溝通能力測評

第二節溝通基本概念

第三節語言溝通

第四節非言語溝通

第五節有效的傾聽

第六節溝通管理實踐訓練

第四章團隊管理

第一節團隊管理自我診斷

第二節團隊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團隊管理技能

第四節團隊領導技能

第五節團隊激勵

第六節團隊管理實踐訓練

第五章問題解決技能

第一節問題解決技能自我診斷

第二節問題解決的程序

第三節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心理功能

第四節個人解決問題的方式

第五節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方式

第六節創造性思維的思考方法

第七節問題解決技能的方法

第八節問題解決技能訓練

第六章壓力管理

第一節壓力自我診斷

第二節壓力的科學解釋

第三節壓力管理技能

第四節壓力管理實踐訓練

第七章時間管理

第一節時間管理技能診斷

第二節時間管理理論

第三節時間管理技能學習

第四節時間管理技能實踐

第八章危機管理

第一節危機管理概述

第二節中國古代相關危機管理思想

第三節危機管理階段

第四節成功危機管理的要素

第五節高效的危機管理團隊

第六節危機管理案例學習與討論

第九章沖突管理

第一節沖突管理自我診斷

第二節沖突管理基本概念

第三節沖突管理技能學習

第四節沖突管理案例及實踐訓練

篇2:中學班主任課程培訓實施方案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啟動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的通知》和《海南省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瓊教師【*】23號)的文件精神,為促進我校班主任整體素質和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按教育廳關于組織中小學班主任參加培訓考試的通知要求,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訓目標

1.通過校本班主任培訓,建立班主任崗位培訓制度和舉行班主任培訓考試

2.通過專題講座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全體受訓者的綜合素質,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論和要求,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3.通過團隊輔導技術和個人咨詢技術的學習,初步掌握中學生心理和思想教育的新方式、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實效性。

二、培訓對象

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的全體教師。

三、培訓與內容

1.班主任工作基本規范及政策法規

2.班級管理

3.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

4.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5.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6.教師素質與班主任工作藝術

7.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

8.團隊輔導技術

9.個人咨詢技術

四、培訓時間和地點

1.時間:

2.地點:本校

五、評估考核

參加培訓的老師要按國家與省有關規定完成30個學時的必修課程培訓,并參加9月份省組織的統一考試。

篇3: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校本課程(school―basedcurriculum)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于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F在,就來看看以下兩篇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吧!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新一輪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展學生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進步,科教發展,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

二、實施目標:

1、校本課程要體現基礎性:

基礎教育要重視基礎,校本課程將立足于打好學生文化基礎、品德基礎、身心基礎為目標。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運用。

2、校本課程要體現發展性:

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兼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樹立著眼于學生發展的教育價值觀,把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當作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3、校本課程要體現現實性:

校本課程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而開設了課程,在開發過程中主要依靠學校的自身力量來完成,所以要充分考慮本校老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及學生的發展情況,還有學校的設備資金等因素,目標不能遠離實際。

4、校本課程要體現主體性:

校本課程的主體性體現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需要,教師的充分參與,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使校本課程得到更大的開發。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學生的實際,重視學生參與,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根據學生的需要完善優化校本課程。

三、實施內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課程開發體系

校本開發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長、課程專家、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學校要形成開發校本課程的組織網絡,形成領導小組――教研組――教師――學生的開發網絡,通力合作,共同創建“學習化校園”。

1、成立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課程的初步審議)

組長:蔣志敏

副組長:喬磊、趙春麗

組員:班主任、自然、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等相關教師

2、成立課程開發研究小組(負責課程的具體開發)

組長:蔣志敏

副組長:喬磊趙春麗

組員:班主任、自然、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等相關教師

(二)、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師資培訓和課題研討

1、在校本培訓中設立校本課程開發專題,進行講座輔導和自學研討,深入領會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和作用,提高認識,明確目標。

2、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實際、學校狀況、及目標導向等因素,研究開發校本教材,將此作為教研組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3、強化科研意識,以“校本教材開發”為課題展開研討,使校本教材的開發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學軌道。

4、創造條件,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技能培訓。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程序:

1、成立組織。

2、通過學生座談等了解學生各種需求。

3、全面評估分析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

4、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

5、培訓教師―教師申報課程―對教師申報課程進行審議―編訂《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6、向學生公布《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7、組織學生選擇課程。

8、確定校本課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10、任課教師擬訂具體的《課程綱要》。

(四)、校本課程的結構:

根據學校實際,完全靠自己開發的校本教材

藝術課程:美術、書法

技能課程:生物、物理實驗、各興趣小組

專題課程:心理輔導等

(五)、校本課程的評價

1、學生學習評價:問卷調查

2、學習效果評價:信息反饋

3、課程評價體系

(六)幾點要求

1、加強校際間的校本課程交流借鑒

2、注重特長生的培養

3、體現特色課程設計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確立現代教育觀、課程觀、質量觀,利用課程分級管理的體制,優化學校課程結構,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作為課程基本理念,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精心組織,扎實有效地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實施目標

以課改為載體,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磨練學生的意志,使學生形成知難而進的品格,消除畏難心理;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因勢利導,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三、校本課程組織機構

1、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課程的初步審議)

組長:***(校長)

副組長:***(教導主任)***(政教主任)

組員:班主任、學科組長

2、課程開發研究小組(負責課程的具體開發)

組長:***(教導主任)***(政教主任)

副組長:學科組長

音樂、美術、體育、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等相關教師

3、課程實施督察小組(負責課程實施的督察)

組長:***(校長)組員:班主任、物理、化學、地理、綜合實踐課程

副組長:政教主任年級主任

組員:班主任、學科組長

四、課程內容

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學校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努力發掘本地教育資源,開發出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擬設置符合學生興趣、需求、促進學生發展的七大類課程:

1、認知類:認識自身以及身邊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齡、生日等)

2、欣賞制作類(攝影、剪紙、折紙、面食制作、繪畫、圖片――當地名勝風景)

3、音樂類(民歌、小曲調、樂曲、舞蹈等)

4、體育類(球類、跳繩、毽子等規則、技能)

5、禮儀教育(道德規范、文明用語、語言藝術、常用交際用語、英語常用交際口語等。)

6、地方人文(本縣歷史名人故事、縣名及村名的由來及變遷等。)

7、信息技術(計算機基本知識及技能)

五、實施辦法

1、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對教師及其提供的課程材料進行綜合評估,確定開設科目和開設時間。

2、布初評通過的校本課程科目及教師名單,推出校本課開設科目菜單供學生詢問和選擇。

3、加強校本課程的計劃性。開學初始認真制訂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學工作必須根據教學計劃展開,做到認真備課、上課、考核,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

4、選擇有特長,有事業心、有創新精神的年輕教師,擔任校本課程的教學工作,定期組織他們學習“課程理論”,掌握校本課程的管理原則和實施方法,逐步提高他們的實踐水平。

5、重教師和學生的參與過程,給教師和學生一個客觀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為主。

6、在開展課程研究的過程中請有關專家和上級領導及時指導、幫助,以使課題研究獲得成功。

六、課程評價

(一)對課程的評價

每學期結束時,學校要召開任課教師會議,聽取任課教師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及時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時,要對實施的年級進行問卷調查或召開座談會,關注學生喜好的程度,也聽取學生乃至家長、社會人士的建議和意見。

(二)對學生的評價

在該課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過程性評價。一是建立成長檔案袋,讓學生自己收集學習過程中反映自己成長的資料,如學習時收集到的故事、照片,辦的剪貼報,寫的采訪日記、調查報告,家長、教師、社會人士的評價等。二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評價表,隨時進行評價。最后在一學期結束時,進行終結性的評價,評價的形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體現多樣性。

(三)對教師的評價

一是教師自我反思性評價:每一個主題內容的教學完成后,認真進行反思總結

二是教學督察評價:學校重點檢查備課、教師收集的資料及課堂教學。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學習、發展、成長的過程。我們愿繼續努力,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的洪流中,去開拓、去創新,用智慧和汗水譜寫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