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患者病情評估制度操作規范與程序

患者病情評估制度操作規范與程序

2024-08-02 閱讀 4299

患者病情評估制度、操作規范與程序

1、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間由有資質的醫師、護士及相關人員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

2、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等手段,明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狀況、營養狀況、治療依從情況、家庭支持情況、醫患溝通情況及自理能力等,以此為依據,制定適宜有效的診療方案,保證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

3、患者病情評估的重點范圍包括:所有住院患者評估、手術前評估、麻醉評估、手術后評估、危重病人評估、住院患者再評估,出院前評估等。

4、應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對患者的評估:

普通患者病情綜合評估應在8小時內完成,急診患者在1小時內完成,ICU患者應在15分鐘完成,特殊情況除外。

5、執行患者病情評估人員的職責

5.1在科主任(護士長)指導下,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治療,書寫醫囑和病歷。

5.2隨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并根據病情變化及疾病診療流程,適時的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

5.3在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的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患者隱私。

5.4評估結果應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患者不能知曉或無法知曉的,必須告知患者委托的家屬或其直系親屬,同時醫院啟用住院病人(或家屬)知情談話記錄,對住院患者入院后、住院病程、出院前必須要有三次談話記錄,評估結果必須在三次談話記錄中較準確的體現。

5.5積極參加患者病情評估專業教育、培訓工作,掌握專門的病情評估知識和技能,定期參與考核,持續改進評估質量。

6、醫師對患者病情評估

6.1醫師對患者的病情評估主要通過詢問病史、

體格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等手段進行。

6.2按照相關制度,在規定時限內完成首次病程記錄、入院記錄等病歷書寫。新入院患者還應在首

次病程記錄中進行首次患者病情評估及病例分型并有規范的記錄。

6.3手術(或介入診療)患者還應在術前依照《手術風險評估制度》進行術前評估。

6.4患者在入院后發生病重、病危等特殊情況的,主管醫師應及時向上級醫師請示,科應組織再次評估。必要時申請全院會診,進行集體評估。

6.5住院時間≥30天的患者、15天內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術患者,主管醫師應按照相應的評估要求進行病情評估,重點針對患者長期住院、再次入院的原因、再次手術原因進行評估。

6.6患者入院經正確評估后,本院不能治療或治療效果不能肯定的,應及時與家屬溝通,協商在本院或者轉院治療,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6.7對出院患者要進行出院前評估,完成出院記錄,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現狀、治療效果、隨訪事項、飲食注意事項、康復注意事項及尚未解決的問題等。

6.8入院48小時主治醫師查房和72小時副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查房時要對患者病情進行動態評估,并將病情評估結果記錄于病程記錄中,記錄必須要標明“病情評估”字樣.

6.9患者入院第8天,必須由上級醫師再次對患者病情評估,并在查房病程記錄中進行記錄。

6.10當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更改重要醫囑及患者實行重大操作(如血透、呼吸機輔助呼吸氣管插管等)、手術前及手術后第一日均要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并在病程記錄中完整記錄。

6.11轉科病歷必須在轉出、轉入記錄中記錄對患者的病情評估,轉入病歷視為新入院病歷,轉入后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必須在48小時或72小時內要對患者病情再次評估并記錄于病程記錄中。

7、護理對患者的病情評估

7.1初次評估:

7.1.1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后2小時內完成初次評估并記錄,主要內容包括:

①生理狀態;

②心理狀態;

③費用支付及經濟狀況;

④營養狀況;

⑤自理能力和活動耐受力;

⑥患者安全;

⑦家庭支持;

⑧教育需求;

⑨疼痛和癥狀管理;

⑩出院后照顧者和居住情況。

7.1.2鼓勵患者/家屬參與治療護理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及幫助。

7.2再次評估

7.2.1護士至少每班對危重、手術前一天、手術當天、術后三天內患者進行評估、記錄,主要內容:

①按醫囑定期測量生命體征;

②生理狀態;

③心理狀態;

④營養狀況;

⑤自理能力和活動耐受力;

⑥患者安全;

⑦家庭支持;

⑧教育需求;

⑨疼痛和癥狀管理;

⑩治療依從性。

7.2.2在下列情況下,需對患者及時評估及記錄;評估重點內容按醫囑及病情需要決定。

①判斷患者對藥物、治療及護理的反應;

②病情變化;

③創傷性檢查;

④鎮靜/麻醉前后。

8、教育監督考核機制

8.1對于具備患者病情評估資質的臨床醫師及其他崗位衛生技術人員,由醫務股、護理部每年組織1-2次患者病情評估培訓和教育,提高評估工作質量。

8.2本制度執行情況將納入到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考核體系中,與評優選先、職稱晉升和獎金掛鉤。

8.3醫務股、護理部等職能部門對患者病情評估開展情況進行不定期監督檢查,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相關科室,并限期整改。

8.4對于在執行患者病情評估過程中存在重大失誤,造成惡劣影響者,相關職能部門將根據醫院相關規定嚴肅處理。

篇2:學生身體出現異常發病情況處理制度

為加強學校傳染病疫情管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在學校內的發生與流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務院《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1.學生身體出現異常(包括發熱37.5以上、腹瀉、嘔吐、咳嗽不止、呼吸困難、面色發黃、紅眼等)時,班主任填寫“晨午檢學生身體異常發病情況上報表”。

2.按報表填寫內容逐項填寫,班主任簽字(追蹤情況一欄由醫務室填寫),必須在當天上報醫務室,出現漏報、遲報將追究責任。

3.要求學生及時就醫。在家休息期間,須向學校報告每日體溫及身體狀況,待身體恢復正常(體溫?37.5)三天后返校上課。

4.學生到校時須持就診醫院所開據的假條及門診病歷交醫務室(如系水痘、甲肝、乙肝、肺結核、痢疾、腮腺炎、麻疹、流行性乙腦炎等傳染病須由二甲以上醫院出據的痊愈復課診斷證明及地段保健科開據的復課證明)

5.到校后不能直接進教室,應先到醫務室進行體溫檢測,檢測正常后由醫務室老師開據復課證明,班主任接到復課證明后學生方可進教室上課。

篇3:患者病情評估制度操作規范與程序

患者病情評估制度、操作規范與程序

1、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間由有資質的醫師、護士及相關人員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

2、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等手段,明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狀況、營養狀況、治療依從情況、家庭支持情況、醫患溝通情況及自理能力等,以此為依據,制定適宜有效的診療方案,保證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

3、患者病情評估的重點范圍包括:所有住院患者評估、手術前評估、麻醉評估、手術后評估、危重病人評估、住院患者再評估,出院前評估等。

4、應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對患者的評估:

普通患者病情綜合評估應在8小時內完成,急診患者在1小時內完成,ICU患者應在15分鐘完成,特殊情況除外。

5、執行患者病情評估人員的職責

5.1在科主任(護士長)指導下,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治療,書寫醫囑和病歷。

5.2隨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并根據病情變化及疾病診療流程,適時的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

5.3在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的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患者隱私。

5.4評估結果應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患者不能知曉或無法知曉的,必須告知患者委托的家屬或其直系親屬,同時醫院啟用住院病人(或家屬)知情談話記錄,對住院患者入院后、住院病程、出院前必須要有三次談話記錄,評估結果必須在三次談話記錄中較準確的體現。

5.5積極參加患者病情評估專業教育、培訓工作,掌握專門的病情評估知識和技能,定期參與考核,持續改進評估質量。

6、醫師對患者病情評估

6.1醫師對患者的病情評估主要通過詢問病史、

體格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等手段進行。

6.2按照相關制度,在規定時限內完成首次病程記錄、入院記錄等病歷書寫。新入院患者還應在首

次病程記錄中進行首次患者病情評估及病例分型并有規范的記錄。

6.3手術(或介入診療)患者還應在術前依照《手術風險評估制度》進行術前評估。

6.4患者在入院后發生病重、病危等特殊情況的,主管醫師應及時向上級醫師請示,科應組織再次評估。必要時申請全院會診,進行集體評估。

6.5住院時間≥30天的患者、15天內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術患者,主管醫師應按照相應的評估要求進行病情評估,重點針對患者長期住院、再次入院的原因、再次手術原因進行評估。

6.6患者入院經正確評估后,本院不能治療或治療效果不能肯定的,應及時與家屬溝通,協商在本院或者轉院治療,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6.7對出院患者要進行出院前評估,完成出院記錄,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現狀、治療效果、隨訪事項、飲食注意事項、康復注意事項及尚未解決的問題等。

6.8入院48小時主治醫師查房和72小時副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查房時要對患者病情進行動態評估,并將病情評估結果記錄于病程記錄中,記錄必須要標明“病情評估”字樣.

6.9患者入院第8天,必須由上級醫師再次對患者病情評估,并在查房病程記錄中進行記錄。

6.10當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更改重要醫囑及患者實行重大操作(如血透、呼吸機輔助呼吸氣管插管等)、手術前及手術后第一日均要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并在病程記錄中完整記錄。

6.11轉科病歷必須在轉出、轉入記錄中記錄對患者的病情評估,轉入病歷視為新入院病歷,轉入后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必須在48小時或72小時內要對患者病情再次評估并記錄于病程記錄中。

7、護理對患者的病情評估

7.1初次評估:

7.1.1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后2小時內完成初次評估并記錄,主要內容包括:

①生理狀態;

②心理狀態;

③費用支付及經濟狀況;

④營養狀況;

⑤自理能力和活動耐受力;

⑥患者安全;

⑦家庭支持;

⑧教育需求;

⑨疼痛和癥狀管理;

⑩出院后照顧者和居住情況。

7.1.2鼓勵患者/家屬參與治療護理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及幫助。

7.2再次評估

7.2.1護士至少每班對危重、手術前一天、手術當天、術后三天內患者進行評估、記錄,主要內容:

①按醫囑定期測量生命體征;

②生理狀態;

③心理狀態;

④營養狀況;

⑤自理能力和活動耐受力;

⑥患者安全;

⑦家庭支持;

⑧教育需求;

⑨疼痛和癥狀管理;

⑩治療依從性。

7.2.2在下列情況下,需對患者及時評估及記錄;評估重點內容按醫囑及病情需要決定。

①判斷患者對藥物、治療及護理的反應;

②病情變化;

③創傷性檢查;

④鎮靜/麻醉前后。

8、教育監督考核機制

8.1對于具備患者病情評估資質的臨床醫師及其他崗位衛生技術人員,由醫務股、護理部每年組織1-2次患者病情評估培訓和教育,提高評估工作質量。

8.2本制度執行情況將納入到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考核體系中,與評優選先、職稱晉升和獎金掛鉤。

8.3醫務股、護理部等職能部門對患者病情評估開展情況進行不定期監督檢查,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相關科室,并限期整改。

8.4對于在執行患者病情評估過程中存在重大失誤,造成惡劣影響者,相關職能部門將根據醫院相關規定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