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班區域游戲活動計劃

小班區域游戲活動計劃

2024-08-02 閱讀 4203

小班區域游戲計劃

幼兒園的區域游戲活動具有多樣性,自由性和趣味性,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幼兒園的各種活動的探索過程要比探索的結果重要,區域游戲活動正好為幼兒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加以認知,區域游戲活動不僅是集中教育活動的延伸、拓寬與補充,而且應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教師通過觀察記錄,根據活動情況及時進行修正、補充。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對于區域游戲的玩法、規則十分陌生。為此,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區域游戲計劃:

小班幼兒剛入園,動手能力較弱,不會自己制作游戲材料,主要是通過現有的游戲材料進行游戲活動。為此,教師應該提供足夠的游戲材料供幼兒開展游戲活動。小班幼兒剛入園大多處于平行游戲階段。為了讓小班幼兒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加強社會交往的能力,小班幼兒的區域游戲活動主要是以角色性區域游戲為主,學習性區域游戲為輔。在這一前提下,我為幼兒們準備了以下區域游戲:

角色區:兩個娃娃家(寶寶家、貝貝家)。提供的游戲材料主要有:洋娃娃、電視機、煤氣灶、小碗等各種廚房用具,餃子、餛飩、年糕、火腿腸等等小點心,以及爸爸、媽媽、寶寶的掛牌,幫助幼兒認識自己扮演的角色,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美工區:主要以涂色為主。各種顏色的蠟筆,多放些蘋果、梨子、香蕉等水果的簡筆畫供幼兒涂色。根據幼兒的發展能力,相應的逐步提高難度。在學期中期慢慢的增加一些復雜的動物、風景簡筆畫供幼兒涂色,在學期后半段可以鼓勵幼兒自主添畫。除了涂色還可以放一些拓印工具、橡皮泥等供幼兒游戲,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

表演區:放置一些小動物的頭飾供幼兒自由模仿,以及表演一些小動物的音樂游戲等。

閱讀區:主要防止一些簡單的親子閱讀繪本,教師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學一學,提高孩子們的語言能力,以及觀察能力。

建構區:各種形狀的塑料積木、雪花片。小班小朋友的動手能力,想象力相對比較弱一些,小朋友之間還不會合作,為此,教師可以多拍攝一些簡單的作品放置在建構區供幼兒觀察、模仿,從而提高幼兒的建構能力。

益智區:各種各樣的小拼圖,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不同顏色的圖形寶寶以及不同圖形寶寶的家若干個,讓幼兒送圖形寶寶回家的過程中認識圖形。小貓釣魚讓幼兒初步具有數概念。

小班幼兒剛入園,他們對于區域游戲還沒有認知。在教師的引導下希望孩子們能初步認識并學會各種小班區域游戲,簡單了解各類區域游戲的玩法與要求,并進行適當的豐富拓展。在游戲中能學會與人友好相處,相互合作,懂得體諒別人,關心別人,不爭、不搶玩具,愛護玩具。并且在各種材料的吸引下積極參加活動,在活動中感到快樂,知道各種材料的特征和作用,并能較充分、合理地運用各種材料的同時孩子們能熱情主動地和同伴交往,和同伴共同協商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最后,在活動中,希望孩子們能自覺地遵守活動規則,從而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控制能力和責任心。學習獨立地、較有秩序地收拾、擺放玩具及活動材料。

篇2:小班區域游戲情境化實施策略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小班區域游戲情境化的實施策略

區域游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它將教育目標滲透于其中,是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最佳的手段,也是對集體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然而小班幼兒對世界的認識是本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那么如何創設一個既能滿足小班幼兒情感、交往、模仿、表達與表現等方面的需求,又能充分發揮區域游戲的實效,讓幼兒在生活化的區域游戲情境中,在與情境化的材料相互作用中,在與教師和同伴的游戲互動中獲得新的經驗和情感體驗呢?通過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了小班區域游戲情境化的特點,形成了一些實施策略。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策略

1、情境創設來源于幼兒生活

對于小班幼兒而言,其思維正處在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帶有很大的情緒性,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周邊環境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為其營造一個自然逼真的、與他們生活有關的、能再現生活情境的區域游戲情境,讓每個幼兒的個性在游戲中得以不加掩飾的張揚,使他們在真實的游戲情境中反映和積累生活經驗。

我們在創設夏天主題中“洗澡泡泡多”的區域情境時,根據生活中的真實情況,創設了寶寶洗澡的情景,提供了洗澡用沐浴露、毛巾、香皂、洗澡盆等幼兒感到熟悉和親切的物品,使幼兒如同在自己的家里一樣放松自如的游著:……他們樂此不疲地再現他們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做,游戲場面生動而豐富,幼兒的表現投入并富有創造性,很好地發展了幼兒的知識、技能、情感。

2、游戲材料再現生活情境

新《綱要》強調教材內容來源于生活、又服務、回歸于生活。因此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觀察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應及時提供貼近幼兒生活、貼近幼兒的實際的游戲材料,使幼兒在游戲中再現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與教師和同伴的游戲互動中獲得新的經驗和情感體驗,這是體現游戲價值的關鍵所在。

如在娃娃家里提供了爸爸、媽媽、寶寶三個娃娃,以及不同大小的碗筷、衣服、鞋子等物品,讓幼兒根據不同的特征、大小等分別送給爸爸、媽媽和寶寶,從而獲得了有關比較事物的異同(如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的能力,也積累了生活的經驗。

此外,我們在提供區域游戲材料時還注意到:

(1)在幼兒游戲過程中,要及時關注幼兒對游戲材料的態度,及時增添游戲情節發展所需的材料和刪減或更換已經沒有游戲價值的材料,保證游戲材料的新鮮感和情境化。

(2)教師為幼兒準備的游戲材料,包括游戲時所用的道具和各角色游戲中的成品與半成品材料,都要以幼兒的需要和興趣為出發點。這是創設游戲情境化的前提條件。

(二)創設角色參與情境策略

1、角色扮演激起參與興趣

小班幼兒具有喜歡模仿、扮演角色的特點,一個幼兒最熟悉、最感興趣的角色能讓他(她)很快投入到游戲中,不僅能保持較長的時間,而且能使幼兒全神貫注于所玩的游戲。因此我們有必要滿足幼兒扮演角色的需要,通過讓幼兒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參與游戲,全身心的投入游戲,從而體驗游戲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滿足,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我們結合《動物花花衣》主題,模擬創設了一個“動物樂園”的情境化環境,讓幼兒扮演“動物飼養員”角色,讓幼兒根據小動物不同的習性或一定的要求喂給它們不同的食物,如給大熊貓喂竹子、給喜歡三角形的小兔喂三角形的餅干等等。同時還引導動物飼養員們去幫助遇到困難的小動物,如“幫小動物找家”,根據小動物的身上的點子數找相對應的數字門牌號,在根據該動物的生活習性送動物喜歡的食物等。

2、游戲情節激發參與興趣

小班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尤為突出,他們喜歡擺弄形象、有趣、豐富的各種操作材料,我們就可以在區域游戲中為他們提供操作性強的、具有情境性的游戲材料,讓不同的游戲材料構成一個連貫的游戲情節,誘發幼兒參與區域游戲的主動性,激發游戲興趣,從而體驗游戲的快樂。

同樣在夏天主題區域里,我們開設了涼帽、涼鞋鋪,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喜歡的涼帽、涼鞋,做好后幼兒戴戴、穿穿,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通過情境的創設、操作材料的投放,幼兒的游戲水平不止停留在擺弄單一的材料上,他們的自主性得到了發揮,參與游戲的興趣、持久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創設師幼互動情境策略

1、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戲

小班幼兒年齡小,喜歡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區域游戲,把自己在區域游戲中的活動想象為在現實情境中的活動,把自己當成了某一情境中的人物。這就需要教師成為一個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兒一起游戲的大孩子,以游戲角色的身份介入到幼兒的游戲中,并通過自身的交往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協助幼兒打開思路,拓展游戲。

以“寶寶舞臺”游戲為例,蘇季祺成為了寶寶舞臺的小演員,她正在認真地表演節目,可是沒有人去觀看,于是我就以觀眾的身份參與到了游戲中蘇季祺一下子打起了精神,很賣力地表演了“洗澡”等節目,在教師以角色身份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讓幼兒在情境化的游戲中學習表演各種動作,使幼兒的表現力得到提高。

2、以生動語言指導游戲

由于小班幼兒理解語意的能力差,教師在指導游戲的過程中應突出直觀性、趣味性。這就要求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語言去啟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

區域游戲“西瓜真甜啊”中,幼兒很快根據標記找到西瓜生長的地方后覺得接下來不知該做什么,于是,我對孩子說:“哎呀,天氣真熱,大家的很渴,怎么辦呀?幼兒馬上想到把西瓜切開來給大家分享,幼兒會根據盤子上的數字或點子裝對應數量的西瓜給別人分享,既有數量的匹配,又有情感的交流。

3、以情境再現評價游戲

成功的游戲評價能夠引導幼兒對游戲中的各種體驗、感受進行梳理、整理,幫助幼兒分享并形成正確的經驗,以便提高下一次游戲的水平。而情境化的游戲評價能讓幼兒對游戲的體驗更為直接、具體和深刻,對游戲內容和角色的理解與把握更深一層次,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游戲經驗,而且提高了幼兒的游戲水平。

游戲結束時,我不急于讓幼兒收拾整理,而是以照片、視頻的方式再現的游戲中的情境來進行評價,對幼兒在游戲中的新玩法、想法和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梳理、討論,形成正確的經驗,共同分享。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篇3:總結:在區域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規則意識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如何在區域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的規則意識

區域游戲是幼兒樂于參與的活動之一,區域常規的建立不僅是集體區域活動的需要,還有益于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區域游戲中,幼兒主要通過具體操作、探索來掌握技能、獲得知識、發展各方面能力,可以起到培養良好情緒、形成一定行為習慣、促進幼兒活動能力提高的作用。區域規則作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規范引導行為方向,促進幼兒活動質量,提高能力和身心發展水平的作用。因此,活動中幼兒規則意識的強弱、遵守規則的情況將直接影響活動的質量。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的能力不僅影響幼兒的社會性適應,也將影響一個人終生適應社會的程度。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是區域活動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我們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將有助于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新入園的小班幼兒規則意識較差,區域游戲時,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好奇心強,隨意性大。作為教師,要在游戲中有意識地對幼兒施加一定的教育影響,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提高幼兒的各項技能,因為規則意識的培養對幼兒秩序感的建立及對幼兒長遠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區域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的規則意識呢?

一、利用各種標記圖,幫助幼兒理解游戲規則

剛入園的小班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他們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動,因此,教師對于孩子的引導教育更要細致、耐心。小班孩子具有自己獨特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他們不喜歡硬性的說教,比較青睞于用實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玩游戲時,孩子心里知道規則,但常常會忘掉規則。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利用各種標記圖為媒介,讓標記圖和孩子們說話,讓他們在和標記圖的互動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較輕松地接受和理解游戲規則。如:在開展閱讀區游戲時,我們和孩子一起商討制定需要遵守的規則與要求,并根據大家討論出的這些規則要求,老師再和幼兒一起用圖片的形式將這些規則一一畫下來。如:畫一張張開的嘴巴上打一個叉叉,代表“不要大聲說話”;在一本書的旁邊畫一只手,代表“一頁一頁翻看”……這些圖片形象生動、充滿童趣,由于這些規則是孩子和老師共同討論、制定出來的,因此幼兒更容易理解,并且更樂于接受。這些溫馨的規則圖片張貼到相關區域后,幼兒時刻都能看到,不僅幫助幼兒理解了游戲規則,而且美化了區域環境,給予幼兒隨時必要的提示,讓幼兒遵守規則變得自主,遵守規則的意識也大大增強了。

一般的區域游戲時常受投放材料、場地布置等限制,因此都有規定參加的人數,而小班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特別嚴重,不管別人是否已經在這個區域玩了,這個區域也已經人滿為患了,還是喜歡一窩蜂地去爭搶。如:在“玩具大家玩”的主題中,我們開設了“卡通尼樂園”游戲區,并在該區域中投放了很多玩具,有毛絨的、遙控的、電動的、充氣的、拖拉的、上發條的等等。這些玩具有的是小朋友自帶的,有的是幼兒園提供的。種類繁多的玩具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每次玩區域游戲時,孩子們總是一窩蜂地往“卡通尼樂園”游戲區擠,時常是人滿為患,也是場面最為混亂的地方(玩具扔滿地、玩后不會送回家,玩玩具時有的孩子不會輕輕拿、輕輕放,爭奪、獨占、損壞玩具的狀況時有發生。)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觀察到這一現象后,我們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班級的具體情況,設計了一些游戲標記圖,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明確游戲規則,學習愛護玩具、“玩具大家玩”、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體驗游戲的快樂。如:為了讓幼兒明確“卡通尼樂園”游戲區的參加人數,我們就在“門口”粘貼了幾只小腳印,并告訴幼兒:去“卡通尼樂園”玩的小朋友必須把鞋子脫了放在上面,如果小腳印上放滿了鞋子,其他孩子就不能進入“卡通尼樂園”玩了,這樣一來,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游戲區人數的規定問題。每當有孩子不脫鞋子或還有人要進入該區域玩的時候,其他孩子就會提醒他:“你不能進來了,沒有小腳印了!”針對孩子在游戲中亂扔玩具、不會輕輕拿、輕輕放,爭奪、獨占、損壞玩具等狀況,我們一方面及時給予制止、引導、教育,另一方面運用標記圖給予幼兒正面引導。如:將班中孩子一起友好地玩、會合作玩玩具、游戲結束后一起收拾玩具等畫面打印出來后張貼在游戲區,以暗示、提醒孩子向他們學習,讓幼兒在與標記圖的互動中理解游戲規則,并逐漸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和習慣。

各種標記圖的巧妙運用,讓我們教師省去了不少苦口婆心,同時還幫助幼兒理解了游戲規則,使幼兒遵守規則變得自主。

二、采用多種指導策略,促進幼兒形成規則意識

教師在區域游戲中的指導策略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區域活動的指導過程中,教師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注意每一個幼兒的動向,了解他們的活動情況。對那些表現好的或者是有進步的幼兒,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摸一摸他的頭,投以贊許的目光,或翹翹大拇指,給他額頭上貼個小五星等,以進一步提高他的積極性。如果哪個孩子違反了規則,則應馬上提醒他,引導他注意規則,鼓勵他向旁邊的好榜樣學習。通過指導,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幫助每一個孩子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

小班孩子年齡小,他們的自覺性、自制力及堅持性都比較差,盡管每次玩區域游戲時,我們都反復強調規則,幼兒也明確了要求,知道該怎么做,但在活動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執行。因此,如果我們在指導幼兒玩區域游戲時能采用多種方法,啟發幼兒內在的積極性,加強對幼兒具體行為的指導,不斷地提出具體的要求,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控制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那么,幼兒的規則意識一定能在區域游戲活動中進一步得到強化。例如:玩區域游戲時,要求幼兒安靜地進行活動這一點,小班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往往會將之拋于腦后,對此,我將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吵吵鬧鬧的聲音偷偷錄制了下來,游戲結束講評時放給他們聽,讓大家聽聽這是什么聲音,這樣的聲音大家是否喜歡聽?很多孩子在聽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小耳朵,我順勢問他們為什么要捂住耳朵,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太吵了!太吵了!”“我的耳朵不舒服!”“吵得我的耳朵都快聾了!”……我告訴他們:這個聲音就是我們小朋友剛才在玩區域游戲活動時發出來的聲音,由此幫助幼兒明白大聲說話、吵吵鬧鬧的聲音不好聽,同時向幼兒講解噪音的危害及安靜環境的好處,讓幼兒知道自己以后玩區域游戲活動時應該保持安靜。幼兒在游戲時,為了讓他們能較好地控制音量,我們在指導時對孩子進一步提出要求。如:講話時只講悄悄話,如果是和旁邊小朋友交流,聲音只要能讓他聽清楚就夠了,不能給其他人(包括老師)聽到。有了老師的這些具體到位的指導要求,幼兒做起來就容易多了,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

小班孩子易記易忘,有時我們在觀察指導幼兒游戲中發現一些好的言行想讓他們在講評時講給大家聽,但是真的請他們上來講的時候很多孩子卻顯得很茫然。他們往往講不清、記不住自己剛才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語。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指導幼兒游戲時,將觀察到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幼兒游戲情況隨時用手機及時拍攝錄像或照片,講評時,就借助錄像、照片等媒介,引導孩子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X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幫助幼兒回憶、講述區域游戲活動中的情況,并正面引導孩子向錄像、照片中的孩子學習,模仿他們好的言行表現。在評價過程中再次強化規則要求,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可見,如果教師在指導幼兒玩區域游戲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指導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

有這樣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在區域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的規則意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仍將努力而為之,逐步培養和監督幼兒遵守規則,以增強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