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教學心得
星期一,孩子們還是一如既往興高采烈的走進校園,大部分孩子甚至帶著激動的心情走進課堂,這時的課堂顯得異常的熱鬧,但是作為數學老師,好像缺少了數學課堂該有的那一絲嚴肅和緊張。今天,同樣是星期一,我變了,孩子們似乎也變了……
雖然我一直努力創造民主的、和諧的課堂氛圍,盡量多的給孩子們說的機會和權力,但是又覺得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任務重,每天每個孩子僅有這么一節數學課40分鐘,除了處理前天晚上的家庭作業,還要學習新課,腳步一刻都不能慢下,孩子們大多時候都跟著我的頻率走,有部分孩子似乎明顯的跟著跟著就懈怠了。反思自己,似乎真的做的很不到位,沒有大膽的放手,沒有讓孩子們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人。今天一反常態,而是開始的時候就總的告訴孩子們本節課的大致任務和目標,隨機依次請了三個孩子走上講臺進行百分數的應用一第二課時的學習和練習,結果卻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百分數的應用一的第二課時是在孩子們有了第一課時的引導、并且學習了百分數的有關知識和分數應用之后的應用部分,略有拔高,但旨在鍛煉孩子分析和應用百分數的意識和能力,借助畫圖等策略分析問題,擔心走上講臺的他們會膽怯,會緊張,會不自信,可是課代表帶了一個好頭,表現的異常出色,有條有理,不慌不忙,有理有據,每個同學講完都會得到同伴們的掌聲和表揚,為了讓孩子們講的更好,提高其它同學的聽課效率,我一開始就讓同伴做好點評的準備,其它同學只有認真聽講才能客觀的給予評價。
這樣的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雖然只有三個孩子走上了講臺,但是私下里問了幾個孩子,上臺的孩子覺得這樣的模式很好,即新穎又刺激,鍛煉了自己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還有傾聽的孩子說自己的同學講的聽的更仔細了,還敢于提出自己不同與小老師的看法,自己的老師跟我們是同學,一點都不緊張,原來老師也有那么多“問題”呵呵,我喜歡站在孩子們中間的感覺,做他們的朋友,喜歡下課他們三三兩兩的找我問問題,這才是作為老師的價值。我將繼續推進,慢慢的放手多一點,也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膽小的、不自信的孩子們,別害怕,一定要加油哦!相信你們都是最棒的!
篇2:六年級數學教學心得:根據素質教育特點夯實基礎教育
六年級數學教學心得:根據素質教育特點夯實基礎教育
素質教育在國內已經是炒得沸沸揚揚,人們一提到此教育,便認為是讓孩子去學吹、拉、彈、唱等十八班"武藝",傲立群雄。殊不知,此觀點錯矣!
關于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基礎教育應面向"全體"
所謂"全體性",狹義地看,素質教育的"全體性",是指為全體適齡兒童開放接受正規基礎教育的大門。
堅持基礎教育的"全體性"其主要意義在于:第一,保證使接受教育成為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接受教育是每一個兒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第二,保證使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絕新文盲的產生,中小學教育應為提高全體人民的基本素質服務,推進國家經濟發展與民主建設。第三,為貫徹社會主義"機會均等"原則,為每個人的繼續發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條件。
二、一步一個腳印打好"基礎"
所謂"基礎性"是相對于專業(職業)性、定向性而言的?;A教育向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質"而不是職業素質或專業素質,是讓學生擁有"一般學識"而不是成為某一專門領域的"小專家"或某一勞動職業的"小行家"。
比如數學,就是一門基礎學科。每個知識點既基礎又重要,是系統學習下去的奠基石。
例如:小學一年級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我在滲透連加、連減及幾個相同加數求和、連續減去幾個相同減數等時,就是為以后學習乘、除法打基礎;小學二年級學習乘法口訣表,為更加復雜的混合運算打基礎;基礎幾何圖形的認識,將為以后研究、計算其面積和體積做鋪墊;小學三年級學分數、小數的初步認識,如何確定一個物體的方向和位置,簡單幾何圖形面積和周長,時間量及單位,路程計算等等,足以看出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小學四年級學習運算定律,多位數的乘除法,小數的加、減法,基本幾何圖形的認識等,足以看出前幾年的學習是多么的基礎且重要;小學五年級學習小數的乘、除法,在理解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后,學起來自然輕松且明理,分數的加、減法,學生有了以往的經驗,學了基礎知識后,更迫切地想自主學習乘、除法,發揮主觀能動性,簡易方程,統計,多邊形形面積的計算等;小學六年級學習比和比例,認識圓,計算其周長和面積,圓柱及圓錐的體積等等,我們不難看出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基礎知識,絕對是為今后更高深的學習夯實基礎。
三、圍繞知識點多角度尋求"發展"
《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課程標準》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比一比》時,教材運用"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讓學生比多少,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什么(A)比什么(B)多?什么(A)比什么(B)少?什么(A)比什么(B)同樣多。緊接著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還能比什么?聰明的學生發現了可以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胖瘦等等。知識點發展到這個地步已達到了教學目標,但能再從不同角度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我試著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比一比",他們能比書本的厚薄、跑步速度的快慢、甚至由具體事物的比較抽象到學生之間學習積極性不同的比較。高興地同時,我抓住機會鼓勵他們是最棒的,在今后的學習中多一份主動多一份收獲!之后,我還啟發學生不要局限于兩個物體的比較,突破到多個,那么可將A與B比、A與C比、B與C比,有序比較后,得出哪個物體最高?哪個物體最矮?這將為以后的學習拓展思維空間。
四、最大化促進學生發展的"全面"性
所謂"全面性",是指素質教育既要實現功能性的目標,又要體現形成性的要求,通過實現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最優發展。
例如:在教學六年二期的《有趣的平衡》時,我讓學生將在家準備好的1根米尺、1根繩子、2個完全一樣的塑料袋、若干顆相同的棋子或彈珠帶來,分小組進行實踐活動。在指定了小組長和記錄員后,學生們開始躍躍欲試了,在嘰嘰喳喳中展開的動手操作......有的小組很和諧,在組長的分工下,各盡其能,各盡其職,工具設計和制作都井然有序;而有的小組爭執不休,大喊大叫,甚至動手推打。我趕緊走過去平息了,并輕言細語地教育他們有理不在聲高,要學會用事實說話,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思路一一列舉。每個人想得到他人的尊重時,首先要學會尊重對方。其實在平時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中,言語表達是很重要的個人素養體現,在基礎教育的同時,我們要時刻灌輸素質教育。實驗工具終于在8個小組合作中脫穎而出優秀的一組,那便是之前我發現最有團隊合作意識的第5小組,只見他們用修正紙將米尺上"分米"的刻度都貼住,以免干擾他們找刻度,在米尺的正中間的修正紙上標上"0"刻度,分別從"0"刻度的左右兩邊等距位置標上"1、2、3......"。這個恰當的修改得到了全班同學的一致認可,并給以了熱烈的掌聲加以肯定。大方而得體的行為舉止,正是個人素養的真實體現,在基礎教育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都可以向學生滲透并進行教育。
制作完實驗工具后,我便開始讓學生帶著問題邊探討邊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初步體會杠桿原理。問題1:如果塑料袋掛在米尺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組織學生實驗后,我便開始了巡視,言談舉止上他們都有所收斂,文明了許多,看來基礎教育的同時,時刻敲敲素質培養的警鐘還是頗有成效的。通過集體的智慧,學生探討后匯報:如果塑料袋掛在米尺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數量的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問題2:如果左右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他們移動到什么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很快學生們在和諧的氛圍中探討得出:如果左右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距中點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吹綄W生的小小成績,我非常欣慰。那么在距中心左右什么位置、棋子數量如何變化,兩者之間究竟有什么數量關系呢?這將是杠桿原理的核心所在,也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能逐步攻破難關,我設置了3個問題。問題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入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問題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在刻度2上呢?學生在我的鼓勵和指導下個個積極參與思考、討論,最終得出結果。還總結出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左邊的刻度數×左邊的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右邊的棋子數。最后,為了讓學生應用規律,體會比例關系,我提出了問題3: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在刻度2上呢?當學生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什么問題對他們來說,都將不是問題,而是更迫切地去靠個人的綜合素質解決。很快根據比例的關系,他們明確了:右邊刻度數增大,棋子數反而減少;刻度數減小,棋子數反而增大。因此,右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反比例關系。多么值得讓我替他們驕傲的一群學生?。∥揖镁枚歼€陶醉在這樣優質的學習效果中,不能自拔......學生在這樣一次從制作實驗工具、觀察、討論、探究、實驗、推理、匯報證明、得出規律等一系列過程中得到了言行舉止、心智、思維等各方面的全面鍛煉,這不正是我們基礎教育下所渴望見到的全面發展的一個個素質高的優秀個體嗎?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仍會將素質教育貫徹始終。
五、不斷學習、進取,為了學生的"未來"
所謂"未來性"是指立足于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學目標或就業需求。一般說來,教育具有較強的隋性和保守性,它總是在努力使年輕一代學會老一代的思維、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們在批評現代學校教育體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時候,往往批評它是根據"昨天"的需要而設計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標是使年輕一代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這對我們教師而言,便有著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根據當代孩子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孩子需要一滴水,我們將不再只擁有一桶水,而要化身成源源不斷的一條小溪......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現在我們來放眼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我們今天的基礎教育就是為今后能培養出廣義意義上的高素質人才做充足準備!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基礎教育返樸歸真,重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基礎教育。實質上也就是基礎教育回歸自身、重新定位、尋求自身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征的過程。我想夯實基礎教育,還任重道遠,但我將以滿腔熱情、孜孜不倦地刻苦專研教育教學,有針對性地、全面地為去培養一批批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篇3:六年級數學教學心得:教學中巧用quot;遷移類推quot;法
六年級數學教學心得:教學中巧用"遷移類推"法
從教短短幾年,我已將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教學打了個通關。發現越教到后面越輕松,其中有一個好的方法很是值得貫穿于教學始終,那便是"遷移類推"法。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現象普遍存在于人的活動中,凡有學習的地方就會有遷移。由于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并且總是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利用學生先前獲得的知識對后繼學習施以積極的影響,可以使新知通過遷移而類化。恰當地運用比較的方法,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一、通過比較,遷移舊知類推新知
人們常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幾乎都是在比較中實現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比較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在新知識的比較中思考、分析、理解,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學生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開展的,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可以讓學生觀察發現新舊知識的異同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由舊知遷移推出新知。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四(5)班上課內容為《億以內數的認識》。我充分利用了遷移推出法。我先從萬以內的數的讀法、寫法、數位及數的組成等舊知入手,讓學生把數量單位都找出來,并一一有序地排列好,......萬、千、百、十、個(一)。接著由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教學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百萬是(一千萬);10個千萬是(一億),并且讓他們一一按各個計數單位數數,認知。說到一億時,孩子們都張大了嘴,那驚訝的神情,真的好搞笑,可見還是對一億這個大數有些許感知,我順勢介紹:1億是一個很大的數,我們每秒鐘在紙上畫一個點,一刻也不停的畫,要畫3年2個月;如果1億個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說得他們一愣一愣的,呵呵。緊接著,排出了更多的計數單位......億、千萬、百萬、十萬、萬、千、百、十、個(一)。"計數單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我把"數位"的概念介紹給了學生,邊講邊在計數單位下面添上了"位"字,并引導他們認識到一個數占幾個數位,我們就稱它為幾位數。讓學生區分了"計數單位"和"數位"后,我任意在一個數位上寫上數字,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意義。例如在萬位上寫上"8",學生很快說出表示8個一萬,是八萬;在百萬位上寫上"5",學生很快說出表示5個一百萬,是五百萬。我試著讓他們把一個較大的數的讀法寫出來:48651890。當然自學過的學生很快交了滿意的答卷,但也有不停抓后腦勺的,這都很正常,我鼓勵他們,只是試試,沒寫出來都沒關系。通過數位表的認知,有的學生不由自主地一一對應將數寫在各個數位上,也有提前預習過的學生會按四位分級寫出讀法。順勢我便說:"寫得快的同學還是有小竅門的,他們會將數用小逗號分成幾段。"于是我便介紹:按我國的計數習慣,數位從個位起,按順序把每四個數位分為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億位在億級。我用紅筆將"數級"劃分好,我試著讓學生領悟學習了這個"小竅門"后,又練習了一個較大的數,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讀萬級的數,通過做得又快又好的學生介紹經驗后,便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按個級的讀法去讀,只是在后面加讀一個"萬"字。我總是想難倒我的學生,于是故意"刁鉆"的出了中間和末尾有0的較大的數,竟然還沒難道這些"小不點"。最后補充小結,每級末尾的0不讀,中間不管有幾個0,只讀一個0。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我上得很舒心,學生也學得輕松、愉快而扎實!從后面學習《億以上數的認識》,我明顯能體會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靈活性。這不正應證了劉潤玉教授所言:"一本書要越教越薄"。與其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授學習的方法與思想。
二、在多例學習比較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數學知識各有其確定的內涵,同時又以各種形式,各種結構聯系在一起,以尋同為主,根據對象共有的本質特征組織比較,在歸納與概括中發現知識的本質屬性,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相遇問題"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題組:
1.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從乙地開往甲地,每小時行40千米,兩車同時開出,幾小時后相遇?
2.客車和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40千米,3小時后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客車和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3小時后相遇。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上面這組題目都是相遇問題。第1題是相遇求時間;第2題是相遇求路程;第3題是相遇求速度。這3道題目是根據時間、速度、路程的相互關系進行結構變換的。通過多例練習使學生能夠從解答這一組題目過程中掌握知識結構。
三、在辨析、判斷練習比較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對于一些相似、相近和相關的知識,學生容量混淆,如果根據知識間的差異進行以辨析,判斷為主要形式的比較,可以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其間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
例如,在上《排隊中的數學問題》時,我編寫了三個題目讓學生加以辨別:
1、小羊們排隊做操,喜洋洋前面有5只羊,后面有7只羊,這一列共有幾只羊?
2、小羊們排隊做操,從前數,喜洋洋排在第5;從后數,喜洋洋排在第7,這一列共有幾只羊?
3、小羊們排隊做操,從前數,喜洋洋排在第5,它后面有7只羊,這一列共有幾只羊?
讓學生們明白排隊數數時,不重復、不遺漏及既不能重復又不要遺漏。
四、在題組練習的比較中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
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形成階段,以題組形式組織變式練習,幫助學生從事物的各種表現形式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一位數除幾位數是除法的基礎,其中商中間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是教學的難點,可以設計一組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辨析,在比較中理解和鞏固:
400÷4=448÷4=428÷4=
因為在教學中,我經常用設計一些巧妙的教學環節和習題,漸漸地,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今后的教學中,我定將"遷移類推"法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