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隨筆:學會傾聽
在課堂上的傾聽有三種,一種是老師聽學生說,一種是學生聽老師說,還有一種是學生聽學生說。如果能做好這三點,我想離好課堂就不遠了。今天想要聊一聊老師傾聽學生的事。
昨天下午上課,在做《小學數學》的時候,一個程度還算不錯的孩子,問了我一道題,他說:“老師,我這道題不會做呀,不知道該怎么做?!蔽乙豢茨堑李},分明就和上午講得課本上的那道題一樣嘛,只是換了數,換了形式而已,但是換湯不換藥。我心里想:完了,這道題一定是上午沒有講明白。
后來想了想,自己怎么就沒有給孩子們講明白了,原來是因為那時候,馬上就要下課了,時間不夠了,所以就領著孩子們讀完題目,自以為是的和他們一起解決了這道題,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講得有多快。沒有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更別提給夠孩子們講一講自己的想法的機會,所以,在少數的幾個孩子說出算法的時候,立刻就給出了問題的答案。
最終,因為自己沒有給夠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給夠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導致下午做題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再次出現類似的題型時,不會做的現象出現。
再遇到這樣稍微有些難度,需要孩子們思考的問題,就需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了,事后再補救,還是要浪費時間,還不如第一次就做好。跟著學生的思維走,而不是跟著自己的思維走,有時候不能為了單純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孩子們,忽略了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便失去了最好的教學時機。
今天再次拿出類似的題型來講這道題,這道題是這樣的:一根5米長的鐵絲重250克,問:2500克的鐵絲長多少米?
昨天沒有讓他們討論,只是個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先算出有多少個250克,那就有多少個5米,算式是:2500÷250=10,10×5=50(米)。
今天給夠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同桌之間討論的時間,結果孩子們就又想出了另外一種算法,先求出1米的鐵絲有多重,再求出有多少米長的鐵絲,算式是這樣的:250÷5=50(克),2500÷50=50(米)。
還有孩子提出:250克的鐵絲長5米,那2500克的鐵絲就長50米呀,因為2500克是250克的10倍,所以結果也應該是5米的10倍。
.....
這就是給夠學生思考時間,和沒有給夠學生思考時間的差別。
在課堂上,拿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拿出更多的時間去傾聽學生,遠遠比自己滔滔不絕,費勁口舌的去講解,效果要好很多。
我想,我應該做一個“懶懶的”老師,多去聽一聽孩子們的聲音,多去聽一聽孩子們怎么說,這樣才會離好課堂越來越近。
篇2:小學數學教學隨筆重視布置前置性作業
作為數學老師,我一直在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城市的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強,同樣一個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城市學生很快在課堂上理解,而我們農村的一些孩子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原因有待我們每個人去探究。而我覺得家長適當的引導應是其中之一,在遇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城市的家長會耐心的給學生解釋,而我們的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的意識,那么,我們就應當給學生補上這一課。我的做法是:布置前置性作業。比如,在學習第一單元圓的認識之前,我拿著一根繩子把學生帶到操場,老師站定,問:“老師現在站在這里不動,你們怎樣站能每個人離老師同樣的距離?”一開始學生站成了一排,結果發現中間的學生離老師近,兩邊的學生離老師遠。接著,學生們又站成了一個正方形,比比剛才差距是小了,但角上的學生不愿意。最后學生圍成了一個類似圓圈的形狀,我又拿出一根繩子檢驗學生與我的距離是否真的一樣長,結果便檢驗,學生邊挪動腳步,最后一個完美的圓誕生了。后來在講圓的圖形特點及半徑的特點時,學生很快就領悟到了。還有在學習觀察的范圍前,以我往年的教學經驗,這一方面是教學的難點,好多學生到期末都沒弄懂怎么回事?于是在上課前,我準備了這樣一個活動。我把學生集中在操場上,找了一塊兒大黑板立著,第一次是學生在黑板前排成一排,依次派一位學生從黑板后分別從半蹲、站立,站凳子三個高度觀察哪些同學你能看得見,讓學生體會站的高度不同觀察的位置也不同。第二次是讓學生在黑板前排成一行,一位學生分別從離黑板不同距離的地方觀察哪些同學你能看得見??梢哉f這一單元在去年我教的班級里學生的失分較高,但今年,上新課時,90%以上學生當堂掌握了。期中測試這一單元學生沒來及復習,但從整個卷面上分析,這一部分的失分率最低。
篇3: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課堂練習有效性初步認識
課堂練習有效性的初步認識
彭陽縣一小趙玉紅
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是對教師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所進行的教學行為的評價,是教學價值的表現。因為課堂練習的開展要從每個教學基本環節出發,層層推進,環環緊扣。在數學教學中,“練”就是關鍵,“練”就是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化的橋梁,“練”也是將這些經過加工錘煉提升后外化的橋梁,只有提高了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才能保證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課堂練習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一、充分準備課堂練習
要體現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在備課中就要對練習的形式、練習內容、練習難度、練習數量、練習在課堂教學環節的切入點、練習反饋形式進行精心設計,這是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的前提。練習形式可以口頭練習、筆頭練習、操作練習、自編練習等,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適當的練習形式。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編題目給其他學生做,既拓展學生自己的思維,也加深對新知識的應用。
當然,練習的內容是最關鍵的部分,教師一定要精心選題,在大量的教學資料中去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例題、練習題、反饋題等,要選擇具有時代明顯、思維訓練有效、方法靈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題目,要使學生做題不多,但收獲很多,而不是不分題目的特點時代性,一股腦的搬到課堂上來。
在選題時,還應使題目有一定的梯度。如果只練習同一梯度的題目,是無助于學生的提高,學生只會機械的模仿;練習有梯度的題目,從基礎題開始,逐漸提高,不僅理解了新的知識,還鍛煉了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二、合理利用課堂練習時間
合理利用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是提高數學課堂練習有效性的關鍵。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課堂上能讓學生探究的就讓學生探究,教師不要代替。特別是一些探究找規律的題目。在練習中發現學生碰到此類題目他們會模仿著自己去探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教學也輕松了許多。
三、正確對待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
老師講過的新內容,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馬上掌握,教師通過練習來檢驗學生掌握的程度,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錯誤,說明他對老師講解的內容還沒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集體或個別的重新講清楚。另外,有些時候學生練習出現的錯誤是由于自己粗心或上課不認真聽講造成的,教師了解后可以督促學生細心解題和認真聽講。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失敗乃成功之母,許多時候學生都是在經歷了許多錯誤之后才真正的理解題目的含義和正確的解法。
四、對于學生的差異,要允許異步達標。
俗話說十根手指有長短,同樣,學生之間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也是正常的,老師應尊重并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個體差異。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能在接受新知識、新方法上要比其他同學慢,練習的有效性也比較低,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心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同時也可以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允許他們經過較長一點的時間達到其他同學的標準,對他們出現的錯誤要耐心提供幫助,及時鼓勵他們的進步,增強學好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他們不斷設置更高的目標。
五、數學課堂上只有練習是不夠的,還應給學生提供課堂上的即時反饋。曾有學者指出:“學習行為和反饋之間盡可能短的時間間隔是學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學習行為和反饋之間的聯系越緊密,學習就會越快發生”。同時通過反饋練習還能使教師和學生對學生學習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六、課后的反思也是很重要的,包括教師自己的反思和學生的反思。教師在課后應反思自己課前準備練習題的難度和數量是否合適,反饋題是否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反思今天教學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學生反思課堂上哪些知識沒有學會或者哪些地方還不是很理解,應及時問同學或老師,把問題解決;也可以反思課堂上學習的新方法、新思想應如何應用到新的題目中,使計算更簡便;還可以反思課堂上做的題目中有沒有其他更簡便的方法等等。學生經過不斷的反思,學生的數學學習則會不斷的進步。
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借機調動一切有利的因素,不斷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教學管理,才能不斷的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