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數學長方體表面積教學隨筆

小學數學長方體表面積教學隨筆

2024-07-31 閱讀 6115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出示一個禮品盒,如果在禮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層精美的包裝紙,包裝紙的面積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樣求嗎?這時,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長方體的六個面的表面積。這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禮品盒,測量禮品盒的長寬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積,然后求表面積也就是包裝紙的面積。學生在動手操作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并不困難,在大家的共同討論、歸納下,學生們很快就得出了結論,知道了什么叫長方體的表面積并且還總結出了公式: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寬高+長高)2或長寬2+寬高2+長高2利用公式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通過練習,學生們對于誰乘誰能求出哪個面已經相當熟練了,可以說是脫口而出。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長方體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層商標,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在長方體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積是多少?在長方體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積是多少?等這方面的問題,學生不知是否有考慮,不管說什么,學生們總是求六個面的表面積,和實際相脫節。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這是為什么呢?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于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運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著許多不足。我們說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那么我們學的數學知識不就是要運用于生活中嗎?不正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而我們的學生卻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到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不會舉一反三,導致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去參觀一些實物建筑,讓學生們在參觀中學習計算獲取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這樣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篇2:小學數學教學隨筆重視布置前置性作業

作為數學老師,我一直在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城市的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強,同樣一個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城市學生很快在課堂上理解,而我們農村的一些孩子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原因有待我們每個人去探究。而我覺得家長適當的引導應是其中之一,在遇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城市的家長會耐心的給學生解釋,而我們的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的意識,那么,我們就應當給學生補上這一課。我的做法是:布置前置性作業。比如,在學習第一單元圓的認識之前,我拿著一根繩子把學生帶到操場,老師站定,問:“老師現在站在這里不動,你們怎樣站能每個人離老師同樣的距離?”一開始學生站成了一排,結果發現中間的學生離老師近,兩邊的學生離老師遠。接著,學生們又站成了一個正方形,比比剛才差距是小了,但角上的學生不愿意。最后學生圍成了一個類似圓圈的形狀,我又拿出一根繩子檢驗學生與我的距離是否真的一樣長,結果便檢驗,學生邊挪動腳步,最后一個完美的圓誕生了。后來在講圓的圖形特點及半徑的特點時,學生很快就領悟到了。還有在學習觀察的范圍前,以我往年的教學經驗,這一方面是教學的難點,好多學生到期末都沒弄懂怎么回事?于是在上課前,我準備了這樣一個活動。我把學生集中在操場上,找了一塊兒大黑板立著,第一次是學生在黑板前排成一排,依次派一位學生從黑板后分別從半蹲、站立,站凳子三個高度觀察哪些同學你能看得見,讓學生體會站的高度不同觀察的位置也不同。第二次是讓學生在黑板前排成一行,一位學生分別從離黑板不同距離的地方觀察哪些同學你能看得見。可以說這一單元在去年我教的班級里學生的失分較高,但今年,上新課時,90%以上學生當堂掌握了。期中測試這一單元學生沒來及復習,但從整個卷面上分析,這一部分的失分率最低。

篇3: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課堂練習有效性初步認識

課堂練習有效性的初步認識

彭陽縣一小趙玉紅

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是對教師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所進行的教學行為的評價,是教學價值的表現。因為課堂練習的開展要從每個教學基本環節出發,層層推進,環環緊扣。在數學教學中,“練”就是關鍵,“練”就是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化的橋梁,“練”也是將這些經過加工錘煉提升后外化的橋梁,只有提高了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才能保證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課堂練習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一、充分準備課堂練習

要體現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在備課中就要對練習的形式、練習內容、練習難度、練習數量、練習在課堂教學環節的切入點、練習反饋形式進行精心設計,這是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的前提。練習形式可以口頭練習、筆頭練習、操作練習、自編練習等,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適當的練習形式。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編題目給其他學生做,既拓展學生自己的思維,也加深對新知識的應用。

當然,練習的內容是最關鍵的部分,教師一定要精心選題,在大量的教學資料中去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例題、練習題、反饋題等,要選擇具有時代明顯、思維訓練有效、方法靈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題目,要使學生做題不多,但收獲很多,而不是不分題目的特點時代性,一股腦的搬到課堂上來。

在選題時,還應使題目有一定的梯度。如果只練習同一梯度的題目,是無助于學生的提高,學生只會機械的模仿;練習有梯度的題目,從基礎題開始,逐漸提高,不僅理解了新的知識,還鍛煉了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二、合理利用課堂練習時間

合理利用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是提高數學課堂練習有效性的關鍵。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課堂上能讓學生探究的就讓學生探究,教師不要代替。特別是一些探究找規律的題目。在練習中發現學生碰到此類題目他們會模仿著自己去探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教學也輕松了許多。

三、正確對待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

老師講過的新內容,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馬上掌握,教師通過練習來檢驗學生掌握的程度,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錯誤,說明他對老師講解的內容還沒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集體或個別的重新講清楚。另外,有些時候學生練習出現的錯誤是由于自己粗心或上課不認真聽講造成的,教師了解后可以督促學生細心解題和認真聽講。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失敗乃成功之母,許多時候學生都是在經歷了許多錯誤之后才真正的理解題目的含義和正確的解法。

四、對于學生的差異,要允許異步達標。

俗話說十根手指有長短,同樣,學生之間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也是正常的,老師應尊重并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個體差異。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能在接受新知識、新方法上要比其他同學慢,練習的有效性也比較低,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心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同時也可以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允許他們經過較長一點的時間達到其他同學的標準,對他們出現的錯誤要耐心提供幫助,及時鼓勵他們的進步,增強學好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他們不斷設置更高的目標。

五、數學課堂上只有練習是不夠的,還應給學生提供課堂上的即時反饋。曾有學者指出:“學習行為和反饋之間盡可能短的時間間隔是學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學習行為和反饋之間的聯系越緊密,學習就會越快發生”。同時通過反饋練習還能使教師和學生對學生學習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六、課后的反思也是很重要的,包括教師自己的反思和學生的反思。教師在課后應反思自己課前準備練習題的難度和數量是否合適,反饋題是否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反思今天教學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學生反思課堂上哪些知識沒有學會或者哪些地方還不是很理解,應及時問同學或老師,把問題解決;也可以反思課堂上學習的新方法、新思想應如何應用到新的題目中,使計算更簡便;還可以反思課堂上做的題目中有沒有其他更簡便的方法等等。學生經過不斷的反思,學生的數學學習則會不斷的進步。

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借機調動一切有利的因素,不斷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教學管理,才能不斷的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