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八年級新學期常規語文實踐活動反思

八年級新學期常規語文實踐活動反思

2024-08-01 閱讀 7798

我認為語文課就是學習和鑒賞語言的藝術。鑒于此,本學期我決定開展兩項常規語文實踐活動:每周一次演講,每周辦一期班級雜志。

我對演講要求是:主題自定,3到5分鐘內進行脫稿演講,文字稿上交。我對班級雜志的要求:第一、可原創可摘抄,需在文中做標記。第二、一節課內完成。第三、文字部分必須是手寫,字數不得少于三百;配圖可手繪可貼圖。

**年8月27日是這兩項活動啟動的第一天,根據今天的反饋,我有了如下反思。

第一,對于這兩項活動,我還沒有一個詳細的方案,我想到了就立刻做了。我覺得需要增強學生的語言表現力,怎么做呢?之前我做過擴大閱讀量的“110計劃”(仍然在堅持,班級圖書館有110本書,每天讀10分鐘書寫讀書筆記),這份作業有作用,可是效果有限。于是我想到演講,演講實際上就是口頭的寫作,最能鍛煉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班級雜志我認為是有多想功能的,首先是增加閱讀量,要讀得多讀得好,否則班級雜志里自己的那一頁就拿不出手;其次是練字,對自己有要求的學生,愛面子的學生是會認真寫的;再次是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這不是作文,沒有限制,所以學生們寫什么都可以,自己說了算。另外,還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將來作為班級的歷史是一份非常好的成長材料,如果將來學校有條件,完全是可以印制的。簡單一想,我就開始實踐了,雖然沒有完備翔實的計劃,我覺得邊實踐邊摸索不見得是壞事,如果要等那不一定會等多久才能做出來。

第二,學生實際是有想法的。根據我的統計,約二分之一的學生是原創。學生是想分享自己觀點的,通過演講和辦班級雜志,他們多了正式的渠道。后面附圖,可以看看我們班學生的思想。

第三,關于演講,原計劃是一節課進行8個人,實際中發現6個人是最合適的。今天的演講,三位同學脫稿并表現出色,三位同學基本上脫稿,偶爾想要瞄一瞄放在桌子上的稿件。語言表達上,有兩位同學主題不集中,內容雜亂。一位同學講得比較無趣。綜上,對學生進行了集中點評,包括制作PPT時要注意的事項。預計以后的演講會越來越好,因為起步的第一次算是不錯的。后面附圖幾張,看看他們自然大方的樣子吧!

綜上,總體上我對兩項語文實踐活動的啟動日的成績還是滿意的,如果一個學期僅僅限于死扣一本語文教材,僅僅為了一次期末考試排名,那本來豐富的語言藝術就會無聊致死。我預計隨著實踐的推移,學生們會越來越重視這兩項語文活動,并且他們的表現會越來越出色。

篇2:正確處理好語文實踐活動中幾個關系

正確處理好語文實踐活動中的幾個關系

語文實踐活動要充分發揮其優勢,真正取得實效,還有賴于活動過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調控,尤其要辯證地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1.課外與課內的關系。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防止和克服“只重課外,不重課內”的錯誤傾向。誠然,語文實踐活動多數可以在課外開展,但有些活動也應在課上適當聯系,如辦手抄報等;有些則可以直接引進課堂教學中來,如課外閱讀指導與交流、開故事會、即興演講、模擬采訪、制作讀書卡片、表演課本劇等。如此,可以避免課內與課外人為的割裂,加強課內外的聯系、溝通與整合。

2.主體與主導的關系。語文實踐活動無疑必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切忌越俎代皰。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讓學生隨意“實踐”。活動前的設計,活動中的引導、點撥,活動后的總結、點評,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關鍵的問題是教師要增強自己的“導演”意識,在“引導”上下功夫,而不要把自己易位為“演員”,在“表演”上白費力。

3.生動活潑與切實有效的關系。語文實踐活動無疑應該講究生動形象、活潑有趣,但決不能因此去片面追求形式的趣味生動,而忽視語文學習的扎實有效。要考慮什么樣的語文教學內容適宜采用什么樣的活動形式,怎樣的活動過程對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有促進作用,使實踐活動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使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各有所得。

4.加強實踐與改革評價的關系。沒有評價改革的教改是沒有生命力的。以往那種知識概念和課文內容復現式的語文考試方式,使教師不得不死教一冊書的二十來篇課文,死灌教參上擬定的結論,使學生不得不抱著課本和習題疲于奔命。要使語文實踐活動扎實、持久地開展下去,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語文評價方式。要牢固確立“突出能力,強化積累,注重運用,聯系生活”的命題思路,以“課標”和教材所規定的三維目標要求為依據,在學生的生活中選取鮮活的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從“應試”的苦海中解救出來,使他們撲進學語文、用語文的生活海洋里,盡情遨游,奮力弄潮。

篇3:語文實踐與同學主體性發展研究課題工作計劃

一、總體目標:

本學期我校將在總結上學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研究和實踐,充沛挖掘現有的校本資源,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落實理論,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教師成為“研究者”和“實踐者”,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

二、具體工作:

1、總結交流上階段研究效果:

上一階段的實驗中,我校教師通過理論學習,課前設計,課堂實踐,教學反思等已初步了解如何在生成性課堂中發揮同學的主體性,并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在本學期初進行交流和梳理,為下一階段的實驗找到方向,鋪平道路。

2、制定本學期研究計劃

組織課題組成員制定本學期的課題研究計劃,確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研究的內容要結合上階段的主要問題,并在低、中、高年段分別設立不同的子課題,使各年級老師能更好地根據同學的實際情況,確定研究目標和內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進行課題研究。

3、確定本學期研究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要追求真實性,要有真正的研究效果,因此本學期確定的研究方法要切實可行,緊緊圍繞課題的總體方案展開:

(1)、深入了解同學

語文課堂教學怎樣生成?在哪些地方建立教學的生長點?關鍵是把同學看作重要的教育資源,以同學為本。各實驗班老師首先要摸清本班同學的實際情況,如:學習習慣、思維特點、發言水平、合作能力、學習興趣、知識積累等,收集后要分析、研究、概括,為課題組研究做好準備,也使接下來的實驗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2)、落實實驗要點:

A、深入挖掘動態生成點:課堂的生成是動態的,任何環節都有生成的因素和條件,教師要能抓住關鍵點、精彩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激發同學思維的火花。

B、靈活運用動態生成法:教師要深入研究,大膽創新,在原有的情境生成法、題目生成法、詞句生成法等基礎上繼續探索。

C、精心設計動態生成預案:在實驗中的教學預案必需著眼于生成,著力于設計。教學目標要有意義;教學內容要尋找生長點;教學過程要引導同學實踐;教學戰略要發揮同學的主體性:從直線式走向分支式、板塊式,從“西洋畫”走向“中國畫”講究“留白”等。

4、繼續以反思促生長

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積累、善于總結,和時記載研究中的真實故事,對故事的論述要善于尋找理論依據。同時對課題研究開展的活動情況要和時進行總結,認真加以分析每次活動的勝利與缺乏,并和時進行交流,對各子課題的活動方案在實施過程中不時調整,使方案更趨于完善,各課題組成員要根據研究的內容撰寫優秀論文,在學期結束時組織一次交流。

三、月份工作布置:

9月份:

(1)總結上一階段的經驗,進行交流。

(2)摸清本班同學的實際情況,如:學習習慣、思維特點、發言水平、合作能力、學習興趣、知識積累等,為課題組研究做好準備。

(3)制定研究計劃,選擇低、中、高年級子課題。

(4)將課題工作計劃上交到區教研室。

10月份:

(1)研究有關同學學習行為等方面的文獻,概括出一些理論觀點和實踐經驗。

(2)確定選擇低、中、高年級子課題。

(3)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

11月份:

(1)繼續研究有關教師教學行為、教學評價、教師評價等方面的文獻,概括出一些理論觀點和實踐經驗。

(2)繼續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

(3)和時反思交流。

12月份:

(1)繼續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

(2)和時反思交流。

(3)對階段性實驗后同學課堂學習性行為評價進行調查研究,完成調查報告

1月份:

(1)組織交流研究案例。

(2)針對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舉行一次研討活動。

(3)小結課題組工作。

(4)整理課題相關資料。

(5)實驗教師撰寫相關課題報告、優秀論文或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