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義》教研員引領課活動總結
《比的意義》教研員引領課活動總結
澄邁西達中心學校**-10-31
春的播種,秋的收獲,伴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學校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小學數學研訓工作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小數教研員在關注一線教師現實背景和實效課堂中感悟著數學的基本經驗;在關注學科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思想中感悟著數學的基本思想,在保持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中迎接新的挑戰,在反思交流研討體驗中總結我們自己的工作。
鄺香玲老師執教的《比的意義》一課,在老師的引導鋪墊練習中拉開帷幕,又在孩子們生運用舊知,討論、遷移、探究新知、運用新知中徐徐落幕。在鄺老師的課堂中我們感受著數學的魅力更感受到了鄺老師深厚的教學基本功底蘊,無論是知識教學還是課堂的調控能力還是對重、難點的把握、還、或是對孩子們的評價鼓勵特點,鄺老師都游刃有余,真真體現出了兼職教研員教師的魅力。可以說,本次示范課活動是一次對課堂教學的系統性探索。
一、聽課情況
本次活動成功營造了全體教師“聚焦課堂”的濃郁氛圍,掀起了一次聽課熱潮,很多教師特別是許多青年教師積極聽課、跨學科聽課。并且對所在學科所在年組老師的課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二、啟示反思
本次示范課活動雖已完美落幕,但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其一,是對教師自身的檢閱和提升。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是無止境的藝術,所以,盡管每一位作課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已相對成熟,但這樣的示范課,仍然是一次磨礪自己、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平臺,通過示范課將自身的教學水平推向更高的層次。
其二,是對全體教師課堂教學較好的示范和引領。應該說本次示范課或總體水平較高,具有較強的示范、研究作用,使聽課教師覺得受益匪淺。(王川琳書記評課:今天聽了鄺香玲老師這節課,給我的感觸很大。她的課堂學生是爭著說搶著說的,不像有些班上課是沒有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我覺得她的作法,開主題班會“說數學”,學生不敢說,剛開始就輪流著上講臺說,下一階段舉手說等等鍛煉學生說話的作法要在片區全面推廣才行……湯璐璐:我覺得鄺老師注重表揚鼓勵學生和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用“比”來說說它們的關系這種作法很值得我學習……)。為今后的教學活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經驗,也增進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不少老師都感慨,這樣的活動應該經常開展,甚至應該隨時開展。
其三,成功營造了全體教師“聚焦課堂”的濃郁氛圍。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本次課并非是完美無缺的,比如說學生的練習量還相對較少。不可否認,很多課的整體構架思路還可以更精妙更自然,課堂細節還可以進一步精雕細琢,課堂效率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有效教學仍然是我們必須不斷追求、不斷挑戰的境界。希望作課的教師和聽課的教師以至于全體教師都能認真總結,潛心反思,深度交流,進一步提升我校的課堂教學藝術。
三、后續發展
本次引領課活動已經落下帷幕,我們相信,本次活動已經取得了預期的影響,我們更相信,本次活動一定會在我校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持續探索實踐中不斷提升并且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
篇2:教研員新解
我是縣教研室多年的“老”教研員了,隨著“研”齡的增加,卻越來越感到自身的山窮水盡了。開始當教研員的時候,因為剛從教學實踐中走來,所以要體會有體會,要例子有例子,寫起文章來是論據詳實,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現在,雖不能說枯竭,卻總感到力不從心、勉為其難了。為什么?原因就是我離教學一線太久了,遠離講臺太久了,把“教”和“研”分開得太久了。然而“教”是研的源頭活水,是研的根本,離開了教,我們的研就沒有了生命力。雖然我們作為教研員可以深入課堂去聽老師們的課,但那總難免有隔靴搔癢、隔岸觀火之感,因為實際上我們還是脫離了教學實踐,成了“教”的旁觀者。所以,我們終究還是不能真正地、實質地讓“教”和“研”水乳交融。
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對“教研員”的概念進行重新審視,不能總是固執地把教研員解釋為教學研究人員,必需賦予教研員新的內涵。顧名思義,“教”即教學,“研”即研究,“員”即人員。新形勢下我們應該而且可以把“教研員”的內涵解釋為“把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的人員”。能夠真正把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的人員是誰,當然只有教師。也就是說,只有教師才是實質意義的教研員。今天的教師肯定不同于保守的教師,今天的教師應該具有學者的氣質和研究員的魅力,應該不時追求專業的發展。專業發展的方法是多元的,但做一個“把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的人員”即“教研員”,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老師們開始可能不太接受這個觀點,甚至有些抵觸情緒,但只要我們執著地去滲透這種觀念,老師們一定是會慢慢接受的。
那么教師怎么才干把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怎么才干走上“教研員”的道路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目標:達到行為自覺
今天的教師必需樹立這樣的觀念:我不只僅是一個教師,我同時也是一個研究者,我應該以研究者的姿態進入我的工作。不少優秀教師的經驗說明,有了這樣一種主觀意識,那么教師對待教學的思維方式就會發生改變,處置教學的態度就會隨之改善,體現在教學中的行為就會變得有“說服力”。從主觀上說,新世紀的教師也應該為自身定下“達到行為自覺”的目標。
二、戰略:不時解決“自身的”“具體的”問題
教師做一個優秀“教研員”的總體戰略就是要不時地解決教學中不時發生的具體問題。教學中的問題總是存在的,越是“能以研究者的角色姿態切入教學”的教師越能發現問題,發現的問題越有價值。這些問題其實就是要研究解決的課題。中小學現在搞課題研究的氣氛很濃,但我經常發現不少的學校、不少的教師研究的并不是他們自身的問題,而是他人的問題。這樣教師就不能真正地將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不能真正地走上優秀“教研員”的道路。
三、方法:優選行動研究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但最適合中小學教師的應該是行動研究法。這種方法對中小學教師來說最易操作,最能解決問題,最有效,它不像實驗研究那樣需要控制很多變量,需要準確的計算和統計,需要嚴格的對比。簡單地說,行動研究就是用具體的行動去解決具體的問題,而不是停留于“紙”上的研究效果。比方某老師在教學中發現了一個具體的問題,那么這個教師就尋找一種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然后用行動去驗證研究這個方法是否可行,假如不行,就要再想第二種方法,再用行動去驗證研究這種方法是否可行……直到問題得到解決。行動研究是把“教”和“研”結合得最緊密的方法,是最能把教師引上“教研員”道路的方法。
四、過程:教學反思貫穿始終
把教學和研究結合起來,必需落實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日常的教學常規“備、上、批、輔、考、研”,在新課程背景下應該由“反思”這條紅線貫穿,而不應該像有的學校規定的那樣每周或每月反思一次。同時,我認為應該將教學反思作為課堂教學常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定下來,也就是說現在的一篇完整的教學設計就應該包括這樣一些主要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學校應該把教學反思定為一個制度,并采取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措施加以落實。比方每節課后必需有“課后小記”等等,敦促教師形成反思的職業習慣。習慣就是素質。教師要走上優秀“教研員”的道路,反思的職業習慣務必形成。
(作者單位系重慶市巫山縣教研室)
來源于《中國教師報》
篇3:某小學自然課教研員工作總結
教研員是做教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是由制度大全整理的小學自然課教研員工作總結,歡迎閱讀。
**馬年奔騰而過。回顧**年,本人作為區自然教研員密切配合市小教部的教研工作,以優化課堂教學為中心,組織廣大教師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努力提高廣大自然教師的教學與教研水平,在全區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較圓滿的完成了14年的工作任務。現將**年度的工作總結匯報如下:
一、加強政治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的政治素質。
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定期向黨組織遞交思想匯報,14年暑期參加了區教委舉辦的非黨積極分子培訓班。認真參加政治學習并作好筆記,自愿訂閱黨員刊物,積極主動參加教委組織的各項活動,不斷提高個人的政治素質。
二、搞好教師培訓,轉變教師觀念
自然學科的宗旨就是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求我們自然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學觀念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目的、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核心”的新的自然學科教學觀念。這是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我舉辦了自然教師的全員培訓和科學實驗教師的培訓。為老師們打印《科學課程標準》的有關內容;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理論文獻和文章。改變以往的教研員主講的培訓方式,以“參與式(活動式)學習”為主要培訓形式,以具有“問題中心、自主探究、重在發現、發展能力”的特征的“做中學”探究式教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探究活動設計、課例解剖等方式展開研究,既有理論性,又突出了實用性,讓教師感到非常受用。教師們根據版本和所教年級自主劃分小組,確立一名小組負責人;一名記錄員,每個小組提出2~3個在教學中存在的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并把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每個小組選出自己小組能解決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討。改變培訓的形式旨在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用新觀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三、注重對骨干教師和新教師的培養。
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看待這個問題,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重點培養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學骨干,使其成為自然教學戰線上的生力軍。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及肯鉆研的新教師參加省市級新課程培訓。幫助教師訂閱學科雜志《科學課》以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定期聽骨干教師的課,課后組織骨干教師座談,由教師本人談自己的教學思路及課后反思,共同探討在教學中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并注重讓骨干教師以點帶面,使全區的自然教學水平有一個較明顯的飛躍。在聽課調研中,發現肯鉆研的新教師,就追蹤聽課,課后教研員和教師一起分析思路及反思教學,使新教師快步成長。
四、以科研帶教研,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
我區有六所學校參加國家、省、市級的科研課題,14年末《小學自然(科學)自主探究》科研課題接受驗收。我區濱河路小學和礦工街小學在省科研課題研討會上交流了各自學校的特色,受到與會領導及老師們的認可和好評。
教師們在幾年的課題實驗中,發現問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使自己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不斷提高:設計思路--上觀摩課--介紹經驗--整理材料--形成終端實驗報告。為了全區能夠順利進行自然課的常規教學,我在每學年的培訓中都安排觀摩課,還組織舉辦研討會,由骨干教師為全區自然教師作引路課,使教師們在常規課的基礎上有發展,做到“保底不封頂”。
五、**年的成果
礦工街小學、濱河路小學在省課題研討會中交流成果。
中華路小學承辦市學科年會。新華小學承辦中央教科所舉辦的《科學》教材回訪座談會。
1、教師的成績
濱河路小學郝春光老師在遼寧省首屆“視頻案例”評比活動中成績優秀,被報送參加國家級評選。此視頻案例在地方教育電視臺多次播放。
礦工街小學吳翠萍在省優質課評選中獲獎。
中華路小學宋瑩老師在市優課評比中課例突出,在年會中一展風采。
西華園小學張繼偉老師在市學具教學研討會中所上的課獲一等獎。
濱河路小學郝春光老師撰寫的論文立意新穎,在年會中得以交流。
在14年里,自然學科獲省優課8節、優秀論文5篇、優秀教學設計7篇。市優課7節、優秀論文8篇。
2、本人的成績
撰寫的論文在14年全國學科年會中獲國家級優秀論文。
參加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教材《科技教育》的編寫,教材已出版發行,學生開始使用。
撰寫的論文《關注發展有的放矢》在國家級刊物《中國當代教育雜志》中發表。
參加省級學科骨干教師培訓,成績合格,頒發合格證書。
在省級學科骨干培訓中完成“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的培訓,頒發結業證書。
設計的自然課《保護大自然》在遼寧省創新教育優秀課評比中獲省一等獎。
指導的自然課《日食和月食》在**年度省小學優秀課評選活動中獲指導獎。
指導的自然課《認識導體和絕緣體》在全市學具工作研討會中獲指導獎。
六、下學期的工作打算
1、繼續開展扎實有效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培訓。事先征集教師的合理建議和好的提案。
2、繼續加強對骨干教師的追蹤調研,使骨干不斷成熟,發揮作用。
3、分區域開展教研活動。調動不同地區自然教師的教研積極性,擴大自然教師展示自己的機會。
推薦閱讀:自然教師年終工作總結自然教師工作總結自然教學個人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