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總結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真的是這樣,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永不存在。聯系自己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
第二、了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誘導教育他們。孩子都是有各自獨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學生的前提下下結論,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篇2: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發展這一評價根本目?
怎樣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
發布者:張林誠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要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學生道德學習的積極性。
2.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3.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
4.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師在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必須以本課程評價目標與實施要求為依據,綜合多方面獲取的考查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作出正確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導向性,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更不能在招生考試中放棄或弱化思想品德課程考查。
篇3:談讓《品德與生活》課活起來
談如何讓《品德與生活》課活起來
隨著《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頒布,這門新課程就在全國教育園地的土壤中開始生根了。我校也全啟動了《品德與生活》的課改實驗,隨著課程的實施,站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實實在在地感覺這門課程的新鮮氣息,也感受到課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這門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
一、轉變角色,發展自我。
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執行者。教學活動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師領著孩子從一個環節轉向另一個環節。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學新理念的指導下,每一節課,每一位教師都需要轉變以前“教書匠”的身份。而這門課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導教師改變自己的做法,改變自己的角色。她不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位對兒童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支持者和作者。她與學生的關系通過一次次地教學,也不再是一位至高無上、不可侵犯的老師了,而是一位能與孩子一塊兒活動、一塊兒學習、一塊兒游戲的好朋友。
如教學《品德與生活》第二冊教材中第三單元的《我們分享我們快樂》是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它旨在從人和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說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人之間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與人分享快樂是一種人間真情交流和心靈溝通。根據品德社會課活動性這一特點,我把整節課設計以游戲的形式展開。具體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組,每組8人。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融合,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我設計了如下游戲:
師:(過渡)小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課件出示:下雨天,同學們陸續回家了。一個同學站在校門口,焦急地望著天空。這時,小明同學拿著傘剛要回家,小明該怎么辦呢?
師:你們想小明會幫助他嗎?怎么幫助?老師補充一下,小明家離學校很近。請大家小組內以游戲的形式演一演。
游戲結束后,出現了這樣三種情況:
1、小明把傘借給那個同學,自己冒雨回家。
2、小明讓這個同學在學校等他,他回家取傘給他。
我讓學生根據這三種情況進行集體討論,生1:選第二種。因為小明離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傘借給這個同學。
師:為什么選第二種而不是選第一種或第三種呢?生2:選第一種情況,小明自己衣服會淋濕,會著涼感冒。第三種情況也不合理。如果同學家很遠,他就會走很長的路,花很長時間,所以是第二種情況合理。
師:對,在生活中你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老師希望你們在幫助別人時,能正確選擇最好的辦法。
在上面的游戲中,學生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動中,鼓勵學生邁出自己的小天地,與同學進行交流,多聽聽別人的見解,發表自己的意見,從中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獲得新的啟迪。在游戲活動中,同學之間互相關愛,公平對待,通過角色的轉變,獲得自身的發展。
二、結合實際,暢所欲言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經驗少,但是教學時如果教師能注意引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喚起他們對生活對周圍環境的所見所聞,這時同學們的發言會特別積極,如教學《家鄉變了》這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情況,知道“三廢”污染的嚴重性,理解環境為什么亮出了“黃牌”,這時可讓學生談一談身邊看到的污染的情況。這時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爭先恐后,搶著回答:“工廠冒的黑煙,污染空氣,灰塵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領子就很黑了。”有的說:“工廠排除的污水流入新汴河,河水被污染了,魚常常被毒死很多”。有的說:“廢渣、垃圾處處可見,看到可難受了。”有的說:“有的人不講文明,垃圾亂扔,蒼蠅到處飛。有的還從樓上往下亂扔東西,都砸到了過路行人。”……這時老師再引導大家說一說,環境污染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這時,同學們又爭先恐后地說了,有的說:“我們要多種些花草樹木,美化我們的家鄉。”有的說:“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要用法律法規來保護我們的家鄉”。有的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就這樣,在同學們激昂的發言中,課結束了,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學《江南水鄉》一課時,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所見所聞,談一談發展經濟的意義,這個問題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但是只要引導好,孩子們同樣能說出所以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