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學年第一學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計劃

學年第一學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計劃

2024-08-01 閱讀 4337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學年第一學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以“高效互動”課堂構建為重點,深入開展學科教材的深度研究,扎實推進優質學科資源開發,組織有主題的、“參與式”教學研討活動,探索“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學科教研與教學新范式。

二、工作要點

1.開展學科目標體系的結構梳理。在認真研習課程指導綱要,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明確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組織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共同體成員把學科教學目標序列化、具體化,細化到年段、單元、課時,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具體的指導與參照。

2.推進優質資源開發與學科應用。目前,信息技術學科做到了每一課有一個微課,但知識點體系不夠全、不夠細,微課制作的針對性還不夠,課堂應用也不夠。本學期重點做好三點:一是對各年段的知識點進行再梳理,再細化,構建一個有結構、有層次、好定位的學科知識點體系;二是組織全員性微課資源的再開發。在量上做到知識點全覆蓋,在質上符合學習需求;三是引導微課的有效運用。微課開發與應用不脫節,開發是基礎,核心是應用,在應用中優化,在應用中提升。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都要在課堂教學中思考微課有效應用的策略,并及時反思,為開發與應用積累經驗。

3.組織高效互動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別開展“高效互動”為主題的課堂教學研討與展示,其中小學段側重“學案引領、微課支持”研究;初中、高中段側重“基于MOODLE平臺嵌入微課與及時性評測”研究,進一步探尋技術支持下的信息技術高效互動教學范式。

4.深化“一師一優課”曬課推優工作。啟動第二批“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曬課、評課活動,落實參與對象,強化設計與教學指導,提供技術支撐,讓參與教師在曬課與評優過程中得到提升。

5.舉行有關師生競賽活動。教師方面,包括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優質課評比、全體信息技術教師的微課制作評比;學生方面,包括省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競賽等,為師生搭建好展示與交流平臺,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四、具體工作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篇2: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

摘要:近年來由于電腦的普及、城鄉差別等原因,使得班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而我們的信息技術課本內容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都是從零開始,也就是從最基礎的東西開始教起,這就造成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很被動,很難掌握教學內容,教的深了、淺了都達不到教學效果,很難兩者兼顧。然而不管學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參差不齊,教師都要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而只有選取最佳的教學形式,才能真正讓學生對每節課都有新鮮感。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最佳教學形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團隊意識評價機制

在近幾年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我發現由于城鄉差別的原因,班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因城市中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早已掌握了課本上的操作內容,實際操作也很熟練,因此上課時根本不愛聽,不是上網,就是玩游戲;而有一部分農村來的學生,由于從來都沒有使用過計算機,甚至連鼠標都不敢動,生怕把計算機弄壞了……因此在課堂上教得深了,一般學生接受不了,教得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又坐不住了。講操作技巧時,我邊講邊在主機上演示,自認為做的盡心盡力,可是到下面一看,會的學生在干其他的事,問他們為什么不聽講,說是會,讓他們操作,有時他們比我操作的還熟練;另一部分沒接觸過電腦的學生是一問三不知,等于你是白在上面表演了一番,連個合格的觀眾都沒有。因此剛上班那陣子特苦悶,經過這幾年的學習、摸索,我覺得不管學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參差不齊,教師都要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而只有選取最佳的教學形式,才能真正讓學生對每節課都有新鮮感。我個人認為作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的、也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和組織實施的學習方式

篇3: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滲透德育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如何滲透德育

汪清縣第二實驗小學校朱東春

【摘要】

教書育人,是指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其根本的本質包含著“教書”和“育人”兩個層面。漢代大思想家王充曾說:“德不優者,不能懷遠。”可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我們每一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責任。我們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會學生操作計算機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本文將從培養學生習慣、根據教學內容滲透德育和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網絡道德三方面粗淺論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如何滲透德育。

【關鍵詞】信息技術德育滲透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必須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促使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我始終奉行“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的教學理念,注重信息技術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要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還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網絡道德、團隊協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責任感,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立志成才。

一、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習慣可以使人終身受益。學生時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尤其在上機實踐過程中,首先強化認識,規范學生操作。我們要教育學生愛護計算機設備,要引導他們遵循操作規范,比如,在介紹關閉計算機的時候,要特別強調在Windows中關機的步驟,不能直接關閉電源,并使他們了解這樣做可以避免計算機內的數據遭到破壞,延長計算機使用壽命等。

其次,教師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教師不僅是知識淵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榜樣。教師本身就是學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師在課堂示范和指導過程中,也應該有良好的習慣。比如,在平時文件的存放上,學生保存文件時毫無目的性,經常是下節課來上機實踐時,就找不到自己的文件。對于這點,我在演示保存和另存文件時,會在D盤目錄下建立一個相應的文件夾,注意了這個問題,有助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分門別類存放文件的好習慣。

最后,注意常規與有意識訓練相結合。良好的習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也可以靠有意識的訓練來培養。教師可以把培養愛護機器設備、遵守機房規則、正確的使用電腦、合理的操作軟件等良好習慣當作一項基本任務和重要職責。從早抓起,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

二、在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德育教育。

雖然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沒有現成的德育內容與形式,但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情感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中信息的表現形式及其應用,認識計算機和網絡信息的處理和傳輸,初步感性認知信息,并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道德和素養。據此,教師可以把教材當成德育的載體。

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知識、鍵盤指法、電腦畫圖、文字處理、演示文稿和網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把握教材內涵,明確教育目的,充分挖掘教材本身蘊含的情感因素,恰當地插入事例,以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逐漸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追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直至“內化”成品質。比如,在講授計算機的發展史時,其中明確提到中國的八卦學說對二進制理論有指導作用;中國的算盤是最早的運算工具;中國研制的巨型計算機神威系列、銀河系列性能都擠身于世界前列。從中找出我國科技與國際科技的距離并不遠,從而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我們可以根據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進行德育的滲透,這些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富有時代感。應因勢利導,把德育滲透到信息技術教育中,力求達到真正“授業解惑”,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全方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