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科學課教學工作總結
上學期科學課教學工作總結
隨著時間的推移,期末即將到來了。回顧這一學期的工作,收獲很多。新的一輪教育改革,教師的角色發生著愈來愈深刻的變化,教師的教育行為方式發生著可喜的轉變,在本學期教學過程中我立足科學課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現對科學學科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組織學生在課內探究。
1、進行發散性提問的訓練。
2、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多種假設來預測,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好方法。問題提出后要鼓勵全體學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幾個人,這就要求教師善于鼓勵,激發興趣。
3、引導學生思考、研討,自己得出結論。創設探究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以問題為核心開展進行猜測,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有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創設條件,加強實驗教學。
計劃是實驗教學的依據。開學初認真鉆研教材,了解實驗要求,根據教材內容制定一學期的實驗計劃。注意各項資料的撰寫、積累,把實驗教學落到實處,做到有計劃、有安排、有落實。小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編輯:制度大全)在實驗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動手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視引導,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活動。同時作好科學課的課外延伸,課內反饋,抓好探究活動的落實。通過科學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的興趣,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了,學習也就更加積極主動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提高。
總之,在過去的一個學期里,有付出,有收獲,添了幾分經驗,也多了幾分教訓。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學習將有新的開始,今后,將本著求真務實、銳意進去、勇于開拓的精神,在探索和實踐中再接再厲,努力做好科學教學工作。
篇2:科學教師實驗教學培訓方案
小
一、培訓目標
通過對我校科學教師三至六年級科學實驗教學,尤其是分組實驗教學中的疑點難點培訓學習,切實提高我校科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科技輔導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我校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二、培訓內容
三、四、五、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材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
三、培訓形式
各組教師對本年級實驗教學認真備課并準備相關實驗器材,對全校教師進行實驗教學講解演示培訓,具體負責教師如下:
三年級
實驗演示教師:*
四年級
實驗演示教師:*
五年級
實驗演示教師:*
六年級
實驗演示教師:*
四、培訓時間
x年x月x日――x月x日每日放學后4:00-5:00,請全體科學教師準時到實驗室參加培訓。
備注:每學期每個班級至少開出兩個分組實驗,其它實驗能分組的分組進行,不能分組的必須演示。實驗由同一年級教師合作完成,負責實驗準備、器材回收整理及實驗記錄材料的建立歸檔。
*二小教導處
x年x月x日
篇3:科學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創造優質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科學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創造優質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安達小學李艷笑
**年6月,我國頒布《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學習工具”。從國家的高度明確地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要求提出來,這既反映了目前教育發展的趨勢,也說明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對教育對培養創新人材的重要性。
現代信息技術走進校園,一方面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生機,但是我們也要謹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中的一些誤區。只有正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中的“利”和“弊”,合理地把信息技術與課程優化結合,既不能夸大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也不應忽視其中某一方面的效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信息技術成為我們提高教學質量的法寶。
一、信息技術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力四射
現代信息技術走進校園,一方面使知識信息快速增長,“一書一嘴”站講臺的授課技術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新技術成果在教育中的應用使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生機。
(一)創造了教與學的立體環境,提高了教學效率。
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了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形式上,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在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同時,加上教師的精講與啟發,再結合學生的質疑和討論,學生可以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和仔細觀察,得出正確結論,改變了過去那種只靠教師“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我們要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恰當運用新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快樂與新奇的氛圍。我們要讓學生每一雙眼睛都因為渴求知識而流光溢彩,要讓學生的每個細胞都因為身臨其境而異常活躍。
(二)擴大了信息量,拓寬了教學資源。
大家都知道,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是親身經歷的生活體驗,但是電視、電影、網絡、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它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使課堂教學與外界聯系更加緊密。利用網絡提供的信息資源環境學習,突破了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開闊思路,在廣闊的知識海洋里遨游。以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垃圾帶來的煩惱》為例,垃圾的危害,學生往往只能從身邊的生活經驗談起。作為農村或城市孩子的體驗都是較片面的,而互聯網的介入,境況就大不相同了。學生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區垃圾的危害情況,而且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區垃圾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災難。學生的視野寬闊了,垃圾的危害將給學生產生深刻的觸動,感受也自然會更深刻。
(三)展現事物的一步步發展過程,又可將微觀、抽象的問題直觀顯現,利于突破教學難點。
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動態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功能,它可以形象地呈現事物的現象,具體地表達事物發展的過程,生動地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種子發芽及生長過程。孩子的課外實踐是必須的,但課堂總結也是必要的,而這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只有靠多媒體才能生動展現。動感的再現加上教師適時適度的講解,就會把知識化難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對應掌握的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將抽象的、微觀的、不可見的和難以解釋的內容,加以形象化、直觀化,給學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抽象枯燥的內容容易理解,并引起興趣,這是大家認可的。那種效應是任何解說難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