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高三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這學期就在20**年的臘月里結束了,迎面而來的是中國人盼望許久的中國奧運年,在這新舊交替的日子里,中國人習慣回顧上一年的風風雨雨,描繪來年的無限風景;在這新舊交替的日子里,我總感覺20**年是不斷給予感動的一年,這一年里我將經歷與我相密切聯系的是高三20**年高考,這件事是我的主要工作,我擔任高三的歷史教學,我要負責任;這些是多么激勵人的事啊!有了前進的熱情,自然不能缺失經驗教訓作為前進的指明燈。
教學,乃教與學,是人與人的交流,是師與生的交流,這不僅僅是藝術,更是專業。我認為藝術創造過程更多的是個人的才與情的顯現和表達,是人與物或與自己的交流,而教與學是雙向的、互動的,是活生生的人與人的交流,蘊涵太多的變數。所以教學更需要專業的駕馭能力,這里的專業可是有兩層意思,一是知識的專業,二是交流的專業。知識的專業,教師需要有一個自成體系的學識,有了這個體系方有可能讓自己在教學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例如在歷史教學中,最好能通某個領域的歷史,像政治史、經濟史、文學史、民族史、國別史、國際關系史等等。有了這個體系,你的知識智慧將源源不斷。交流的專業,就是要知道和嫻熟運用與活人進行溝通或引導活人成長的規律和技能,如果不懂得這個的話,教與學都不能真正實現,我們知道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有滿腹經綸者因為不懂與別人交流的規律和技能導致誤人子弟的事,那可是遺憾的事、可悲的事。這是我本學期來對教與學的又一次思考和心得,是我進一步前行的理論支持。
在教學技能成長方面,我常常與同一個教研組的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和請教,走進這些老師的課堂,認真聽每一堂課,欣賞這些老師的教學亮點。積極并且認真參與各種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和學科競賽,在活動中思考自己的教學特點,在活動中以別人為鏡為師。在這個過程里我不斷感到教學工作給我的推動力,只有自己不停地探求才能保證教學的新鮮活力。
在我的課堂上,我堅持我的課堂我引導。針對高三學生的學習任務和班級特點,首先我引導學生養成學習歷史學-制度大全整理-科的興趣和方法。其次,指導學生夯實歷史基礎知識,再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和分析歷史的能力。第三,保證課堂有序、寬松、和諧。第四,注意課堂上學生的有效反應。第五,多與學生談論歷史與現實,讓學生體會到歷史并不是閑談無用的知識。課堂是師生交流和教學的主要時段,一定要做到有效。
在學生的課后作業和單元檢測方面,我力求做到這幾點:一、課后作業能鞏固課堂所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適當延伸,例如:課后作業:如果你是唐朝的商人,請介紹你一天的經商故事。要求把唐朝的商業元素都用在故事里。二、單元檢測能測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以及運用水平。三、設計題目時注意語句通順,意圖表述明白,沒有理解歧意,不重復同一個知識點。只要用心和努力,真正能感受到設計題目帶來的樂趣。
一學期以來的工作心得零零碎碎,但無論多么的細微,都是自己努力工作的一枚枚印記,這些印記有的賞心悅目,給我鼓勵;有的黯然無光,令我反思。
希望自己在20**年里能工作得更好,工作得愉快!
篇2:總結高三歷史老師學期末教學反思
**年總結高三歷史老師學期末教學反思
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給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歷史教學在進入高三以后,時間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了。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學期在教學過程中
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給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歷史教學在進入高三以后,時間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了。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學期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致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通過研讀**年考綱預測今年歷史科的命題趨向。變化主要體現在《題型示例》上有一定的調整。這樣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就可以參照樣卷展示的題量題型的大致比例分布,幫助學生了解高考試卷的分布,同時它又是往年高考題的精選,是可以借鑒的。等**年考綱到來后,再插缺補漏。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不管在新課教學或是在第一輪復習中就將考點置之其中,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為后面的復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應當在這一方針下進行。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后,加強落實、檢測,我們應當靈活的應用考試的“指揮棒”作用,通過適度控制試卷的內容,如:基礎知識與問答題的分值比例,控制問題的難易程度等等,通過考試的方式向學生傳達我們的要求,使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逐漸達到我們的工作要求,完成學業。這樣做有可能造成第一輪時間較緊,但是,這卻是考試成敗的關鍵,所以,在復習中我沒有因此而趕進度。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后,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并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專題復習并沒有都放到第二輪的當中,所以學生在第一輪復習完成之后,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之后第二輪復習我所用時間并不多。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涂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復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于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置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后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后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聯系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范,問什么答什么,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后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系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了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并不明顯。因此,復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后,高考的沖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題海,回歸課本。在這個階段里,學生自主復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通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回歸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篇3:溪安八中高三歷史復習總結
溪安八中高三歷史復習總結
**年高考文綜試卷(全國I)歷史試題,與**年的試題相比,在保持了試卷題型穩定和難度穩定的基礎上,命題的形式和內容又有了一些改進和創新,值得我們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和高考備考反思。
第一、穩中有變。**年全國卷一歷史試題體現了穩中求變的原則。形式、內容穩定,分值安排、題量大小與往年保持一致。變化有取消專題題組。考查范圍更廣。
第二、回歸教材,考查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基本沒有出現偏題、怪題。去年全國卷一的選擇題突出特點是“劍走偏鋒”,一些題在教材中找不到知識的依托,今年選擇題部分一改去年考查許多小字知識。基本圍繞主干知識和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考查。第13題考查新思想萌發,知識分子觀念的轉變;14題考查洋務運動。15題考查科學技術的雙重作用;16題考查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體現了政治民主化主題。17題考查抗戰時期中國外交成果;18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題考查工業文明;20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21題考查1929-1933年經濟危機。22題考查二戰后國際關系和德國分裂、統一;23題考查朝鮮半島形勢。除了第12題和第23題。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這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第三、情景化試題明顯增多,突出能力的考查。運用文字、照片、表格形式呈現。12道選擇題中,情境命題有9道之多。第13、14、15、16、17、19、20、21題以文字材料形式出現。第22題以圖片形式出現。材料有新意,如15題科學萬能說,19題格拉斯.諾斯假設,20題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等等。主觀題每題材料都有一個表格呈現。把新課程的精神和理念滲透到高考試題中,有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健康發展。
第四、以文明史范式、整體范式和現代化范式設計試題。如第13、20題考查精神文明史,第17、18、19題考查政治文明史,第21題考查整體史觀。第14、15、19題考查物質文明史。第37題考查制度文明史。
第五、不回避熱點問題,反映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如13題與思想解放大討論的時政熱點相關;第20題與大國崛起相關,第22、23題與臺灣問題、國家統一相關,第37題與gg開放30周年,重建社會公平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關.39題與西藏問題相關..試題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體現了以史為鑒的功能。
針對**年高考文綜試卷(全國I)歷史試題的特點,對**年高考的復習備考提幾點建議:
第一,要轉變復習思路,連續三年的高考文綜歷史試題難度一年比一年加大,而它竟然沒有引起我們老師足夠的重視,把希望寄托在今年難度應該不會象去年那嗎大把。復習的思路沒有變,結果就可以想象了。
第二,針對題型的變化取消專題題組,考查范圍更廣。我們不要過份注重專題的復習。
第三,回歸教材,注重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要注重第一輪復習特別是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要教育學生學會大膽放棄,不要因為碰到偏題、怪題而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掃除偏題、怪題的過程中,忽視了我們學習的重點。因為高考可能會偶爾出現偏題、怪題,但基本上都是以考查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為主。
第四,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現在的高考雖然考的是重點知識,但都不是簡單的再現可以一眼看到答案,而是考查學生的知識理解、運用能力,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考查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這樣的能力考查與新課程的理念是吻合的,也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平時的講課應該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主,而不是滿堂灌,應該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否則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得不到提高,面對新情景將手足無措,那樣想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
第五,要加大備課組活動力度。備課組活動可以針對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歷史高考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交流,畢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第六,要加大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和做題方法的訓練。掌握學習歷史的主要方法就是要重視解題能力的訓練,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特別是新情景的試題和能力要求較高的試題。
最后,衷心祝愿09屆的考生在09屆老師的指導下再創新高,為我們八中的發展再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