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安八中高三歷史復習總結
溪安八中高三歷史復習總結
**年高考文綜試卷(全國I)歷史試題,與**年的試題相比,在保持了試卷題型穩定和難度穩定的基礎上,命題的形式和內容又有了一些改進和創新,值得我們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和高考備考反思。
第一、穩中有變。**年全國卷一歷史試題體現了穩中求變的原則。形式、內容穩定,分值安排、題量大小與往年保持一致。變化有取消專題題組。考查范圍更廣。
第二、回歸教材,考查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基本沒有出現偏題、怪題。去年全國卷一的選擇題突出特點是“劍走偏鋒”,一些題在教材中找不到知識的依托,今年選擇題部分一改去年考查許多小字知識。基本圍繞主干知識和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考查。第13題考查新思想萌發,知識分子觀念的轉變;14題考查洋務運動。15題考查科學技術的雙重作用;16題考查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體現了政治民主化主題。17題考查抗戰時期中國外交成果;18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題考查工業文明;20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21題考查1929-1933年經濟危機。22題考查二戰后國際關系和德國分裂、統一;23題考查朝鮮半島形勢。除了第12題和第23題。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這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第三、情景化試題明顯增多,突出能力的考查。運用文字、照片、表格形式呈現。12道選擇題中,情境命題有9道之多。第13、14、15、16、17、19、20、21題以文字材料形式出現。第22題以圖片形式出現。材料有新意,如15題科學萬能說,19題格拉斯.諾斯假設,20題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等等。主觀題每題材料都有一個表格呈現。把新課程的精神和理念滲透到高考試題中,有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健康發展。
第四、以文明史范式、整體范式和現代化范式設計試題。如第13、20題考查精神文明史,第17、18、19題考查政治文明史,第21題考查整體史觀。第14、15、19題考查物質文明史。第37題考查制度文明史。
第五、不回避熱點問題,反映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如13題與思想解放大討論的時政熱點相關;第20題與大國崛起相關,第22、23題與臺灣問題、國家統一相關,第37題與gg開放30周年,重建社會公平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關.39題與西藏問題相關..試題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體現了以史為鑒的功能。
針對**年高考文綜試卷(全國I)歷史試題的特點,對**年高考的復習備考提幾點建議:
第一,要轉變復習思路,連續三年的高考文綜歷史試題難度一年比一年加大,而它竟然沒有引起我們老師足夠的重視,把希望寄托在今年難度應該不會象去年那嗎大把。復習的思路沒有變,結果就可以想象了。
第二,針對題型的變化取消專題題組,考查范圍更廣。我們不要過份注重專題的復習。
第三,回歸教材,注重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要注重第一輪復習特別是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要教育學生學會大膽放棄,不要因為碰到偏題、怪題而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掃除偏題、怪題的過程中,忽視了我們學習的重點。因為高考可能會偶爾出現偏題、怪題,但基本上都是以考查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為主。
第四,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現在的高考雖然考的是重點知識,但都不是簡單的再現可以一眼看到答案,而是考查學生的知識理解、運用能力,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考查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這樣的能力考查與新課程的理念是吻合的,也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平時的講課應該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主,而不是滿堂灌,應該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否則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得不到提高,面對新情景將手足無措,那樣想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
第五,要加大備課組活動力度。備課組活動可以針對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歷史高考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交流,畢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第六,要加大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和做題方法的訓練。掌握學習歷史的主要方法就是要重視解題能力的訓練,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特別是新情景的試題和能力要求較高的試題。
最后,衷心祝愿09屆的考生在09屆老師的指導下再創新高,為我們八中的發展再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篇2:電影作品在歷史復習中新運用
電影作品在歷史復習中的新運用
隨著課改的深入,歷史課程的學習更加強調對學生學習、探究能力的提高,但任何的能力培養都是以扎實的知識儲備為基礎的,因此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學習不能忽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與構建。而在記憶與構建歷史知識中,復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指出:“我們應當‘鞏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補已經崩潰的建筑物’”。根據人的記憶特征,復習在人的知識存儲中有很大的作用,所以組織識記后的復習是與遺忘進行斗爭的首要條件。其實每位教師都清楚復習在教學和學生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去更好的落實好這個教學環節呢?這是一個值得每個歷史教師思考的問題。
復習這一教學環節更多的被安排在了課后,教師如何更好地延伸教學成效,調控學生的課后復習使之更加有效呢,這更多地要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有了積極的學習動機和充分的學習動力。生活在信息時代的這些孩子,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是多樣的,教師可以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中選取其中一種用于學生的課后復習。而我選擇的方式是電影。電影作品在歷史教學中,更多的運用在了課堂的導入、背景的產生或者是事件的介紹上,而且也多采用的是電影中的片段。而本文想要論述的則是充分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通過觀賞完整的影視作品來另辟蹊徑地開展歷史復習。
利用電影作品,掌握歷史事件,清晰歷史線索
電影這種方式輕松而生動,學生可以在娛樂中去學習歷史知識。同時,由電影場景所引發的情景記憶是一種難得的長時記憶方式,深刻而有效。在歷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以構建清晰的歷史線索,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推薦一些電影,讓學生在觀影的過程中熟悉相關的歷史知識。下面,就以中國近代史中的部分內容為例,來談談如何利用電影展開歷史基礎知識的復習。
由于高中歷史教材編排的特點,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對“北洋軍閥”統治階段的歷史涉及較少,這一部分內容的缺失,讓本來歷史知識就不太豐富的學生,無法很好的落實相關知識點,從而出現常規性的知識錯誤。而且還直接導致了學生無法很好的銜接“辛亥革命”到“國共十年對峙”階段的歷史,也無法很好的解讀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也難以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為了讓學生較好地掌握這段課本中“缺失”的歷史,我給他們留的課外作業是觀看影片《建黨偉業》,并讓他們將影片中的重要場景記錄下來,完成此階段的歷史大事表。
學生在電影《建黨偉業》中,看到了轟轟烈烈的“武昌起義“,并通過“宋教仁案”、“護國運動”等歷史事件了解到民主與專制間的艱巨斗爭;學生看到了“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及其“張勛復辟”,明白了封建專制思想在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從而理解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學生看到了北大校園里的新文化運動,了解到了“民主”、“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特別是劇中關于“五四運動”的場景更讓學生對這場轟轟烈烈地學生運動有了一個更深刻的感性認識;最后,通過整部電影,學生對黨成立的背景有了一個更詳細的了解,特別是電影中對當時中國社會現狀的反映,也讓學生更能理解“黨綱”內容制定的歷史必然性,更加深刻地懂得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該電影生動地刻畫出了黨的一大召開的相關細節,讓學生看到了中國革命的曲折性和艱難性。
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學生通過觀看《建黨偉業》大業一片,學生獲取到了較大的信息量,對相關的歷史知識有了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和更全面的復習,比教師單純講授復習效果更好。因此,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可以挖掘更多的電影素材來調動學生的復習積極性,提升復習的時效性。如《建黨偉業》的姊妹片《建國大業》也可以在中國革命史的復習中起到不錯的效果。
利用電影作品,提升歷史能力,拓展歷史思維
在歷史學習中,除了了歷史知識的記憶能力外,對歷史知識的拓展和聯想能力也很重要,只有具備這種能力,才可以很好的對歷史知識進行縱向或橫向的對比,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復習的效果。這也是高考備考中所要求的一項重要能力。
在歷史復習課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電影作為拓展歷史思維能力的手段。下面就以剛剛熱映的影片《金陵十三釵》為例,來談談如何合理使用電影素材在復習中如何去提高學生的歷史聯想能力。
《金陵十三釵》是大家熟悉的一部熱映電影,安排學生在課后觀看此電影,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而學生看過此片后會想到書本中的哪些知識呢?他們告訴我,想到了“南京大屠殺”,想到了“抗日戰爭”。為此,作為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復習和掌握與“抗日戰爭”這一知識點有關的內容,如戰爭爆發的原因、標志、過程,國共的兩個戰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等。
但如果僅限于此,我們拓展思維的目的仍然沒有達到。在復習中,教師還可以繼續圍繞《金陵十三釵》的情節進行設問,啟發學生在對電影情節的回憶中去聯想更多的歷史知識。
場景一:李教官帶領的部分戰士企圖抵抗日軍,但在日軍的猛烈炮火下功虧一簣。
在此場景中,引導學生思考“日本人四天內輕易攻下當時中國的國都南京、迅速占領大半個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而引發學生去對比中日兩國的國情,分析明治維新在其日本近代化中的巨大作用,并繼續引導學生將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進行對比,從而提升學生比較學習的努力,并對兩國的近代化進程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場景二:電影中假扮牧師的美國人約翰
篇3:溪安八中高三歷史復習總結
溪安八中高三歷史復習總結
**年高考文綜試卷(全國I)歷史試題,與**年的試題相比,在保持了試卷題型穩定和難度穩定的基礎上,命題的形式和內容又有了一些改進和創新,值得我們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和高考備考反思。
第一、穩中有變。**年全國卷一歷史試題體現了穩中求變的原則。形式、內容穩定,分值安排、題量大小與往年保持一致。變化有取消專題題組。考查范圍更廣。
第二、回歸教材,考查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基本沒有出現偏題、怪題。去年全國卷一的選擇題突出特點是“劍走偏鋒”,一些題在教材中找不到知識的依托,今年選擇題部分一改去年考查許多小字知識。基本圍繞主干知識和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考查。第13題考查新思想萌發,知識分子觀念的轉變;14題考查洋務運動。15題考查科學技術的雙重作用;16題考查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體現了政治民主化主題。17題考查抗戰時期中國外交成果;18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題考查工業文明;20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21題考查1929-1933年經濟危機。22題考查二戰后國際關系和德國分裂、統一;23題考查朝鮮半島形勢。除了第12題和第23題。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這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第三、情景化試題明顯增多,突出能力的考查。運用文字、照片、表格形式呈現。12道選擇題中,情境命題有9道之多。第13、14、15、16、17、19、20、21題以文字材料形式出現。第22題以圖片形式出現。材料有新意,如15題科學萬能說,19題格拉斯.諾斯假設,20題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等等。主觀題每題材料都有一個表格呈現。把新課程的精神和理念滲透到高考試題中,有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健康發展。
第四、以文明史范式、整體范式和現代化范式設計試題。如第13、20題考查精神文明史,第17、18、19題考查政治文明史,第21題考查整體史觀。第14、15、19題考查物質文明史。第37題考查制度文明史。
第五、不回避熱點問題,反映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如13題與思想解放大討論的時政熱點相關;第20題與大國崛起相關,第22、23題與臺灣問題、國家統一相關,第37題與gg開放30周年,重建社會公平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關.39題與西藏問題相關..試題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體現了以史為鑒的功能。
針對**年高考文綜試卷(全國I)歷史試題的特點,對**年高考的復習備考提幾點建議:
第一,要轉變復習思路,連續三年的高考文綜歷史試題難度一年比一年加大,而它竟然沒有引起我們老師足夠的重視,把希望寄托在今年難度應該不會象去年那嗎大把。復習的思路沒有變,結果就可以想象了。
第二,針對題型的變化取消專題題組,考查范圍更廣。我們不要過份注重專題的復習。
第三,回歸教材,注重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要注重第一輪復習特別是教材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要教育學生學會大膽放棄,不要因為碰到偏題、怪題而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掃除偏題、怪題的過程中,忽視了我們學習的重點。因為高考可能會偶爾出現偏題、怪題,但基本上都是以考查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為主。
第四,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現在的高考雖然考的是重點知識,但都不是簡單的再現可以一眼看到答案,而是考查學生的知識理解、運用能力,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考查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這樣的能力考查與新課程的理念是吻合的,也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平時的講課應該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主,而不是滿堂灌,應該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否則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得不到提高,面對新情景將手足無措,那樣想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
第五,要加大備課組活動力度。備課組活動可以針對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歷史高考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交流,畢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第六,要加大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和做題方法的訓練。掌握學習歷史的主要方法就是要重視解題能力的訓練,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特別是新情景的試題和能力要求較高的試題。
最后,衷心祝愿09屆的考生在09屆老師的指導下再創新高,為我們八中的發展再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