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認識鐘表》同課異構總結

《認識鐘表》同課異構總結

2024-08-01 閱讀 8737

《認識鐘表》同課異構總結

有幸能在這次同課異構課中與同事們進行學習與交流。這次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通過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應具備的好習慣,和老師面對同一課題,不同老師展現不同的教學風采,促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我們授課的內容是《認識鐘表》。《認識鐘表》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學中,楊兆英老師的教學流程安排如下:猜謎語導入新課----去鐘表店認識各種鐘表(電子表)----學習鐘面知識----認識時刻----學習計時法---動手操作(撥時刻)----情景練習(珍惜時間)等;王瑜玲老師的教學流程做了很好的改良,具體安排如下:猜謎語導入新課----學習鐘面知識----(情境中)認識時刻、學習計時法---動手操作(撥時刻,修理鐘表,)----情景練習(時間觀念的培養,珍惜時間)等。通過仔細觀察---小組合作----展示、匯報交流---撥一撥---說一說等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充分體現了生本課堂的教學理念。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一上課我們就利用課件通過猜謎語并且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于振奮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了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整節課以老師引導、學生探索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面,修理鐘表等學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的新課標理念。同時,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我們注重了學生“認真傾聽、說完整的話、組內合作、交流達成共識、認真書寫以及寫規范字等好習慣的培養。

3、在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課件,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12個大格、分針和時針。并且通過他們的自主探索,總結出整時的認識方法: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是幾時,通俗易懂。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

1、由于我們對學生不經常訓練操作實踐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表達出來,有的學生無所適從。再就是,認識時針、分針時,讓學生分辨不夠深入,致使學生表達時刻時不夠熟練。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部分學生語言描述不完整,也有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知識遷移和舉一反三,如不會用剛學會的方法(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是幾時)認讀鐘面整時。

2、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多,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于形式,特別是楊兆英老師的課是在10月份進行,學生對合作學習還沒有形成思維意識,王瑜玲老師的課在11月份,合作效果稍好,合作中,學生粗略地進行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于和小組內同學去說,對所學知識不夠深刻,更有的同學,說著說著就說到與課題無關的事情去了。

3、在上課過程中,由于兩位老師都是新進老師,課堂常規與教學能力有限,有“拔苗助長”的傾向,重點難點突破力度不夠。同時老師一心想著按自己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提出的一些背離教學設計的問題,采取避而不理或是繞過的方式進行處理,如楊老師的課堂,學生認識12時時,說出了120,老師沒給出反應。王老師的課堂,一個學生說撿到一條項鏈,老師說下課再說。

在今后的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要充分關注每一個學生,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爭取做到都能得到突破。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愛上老師,愛上數學課堂。

篇2: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總結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總結

聽課人:王延捍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民和“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這次同課異構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此項教研活動是真實地發生在課堂教學情境中的教師研究活動,針對需要研究的教學內容,由李蓉老師和鄭首才老師兩人開展課例教學。再進行反思、課例點評的。同事之間的互助指導式的聽課,可以通過聽課和聽課后的教師在此次的課題方面提出的問題及對問題的分析和研討,來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作為聽課者的教師既是學習者,又是研究者。這種活動不僅將聽課具體化,還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同時也給教師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同課異構”即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已有的教學經驗、學生狀況、教學風格及教學技能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上出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使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做到“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就形成了同一內容不同結構的課。“同課異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真“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經過教師一輪“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我認為建立在備課基礎上的“同課異構”則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礎上,形成大體的框架和思路,已經是集體智慧作為鋪墊,這種“異構”體現的是教師的個人風格、個人高超教學技能、個人的教學風采。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學過程,這種“異構”必然會張揚教師的個性特長,讓課堂更精彩,讓教師在“異構”中感悟自我,讓教師在“異構”中學習他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聽課期間,我不僅能認真去聽、去想、去感悟,還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置身于課堂中,傾聽著老師們一堂堂精心準備的課,在這里,我親身領略著他們對教材的深刻解讀,感受著他們對課堂的準確把握,體會著他們對學生的密切關注。他們在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同時,也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引發了我對課堂最優化的思考。通過聽課我受益匪淺,讓我近距離的領略到每位教師的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雖然這兩節課的教學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鑒的東西。課堂上老師們都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合本班學生的特點,采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交流培養學生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的能力!

新課改新理念,同課異構教學,各校之間的交流讓每位老師都受益,同時也能傳遞新的教學理念。總之,每位老師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為教師不僅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還要在這“好”字上下功夫,怎樣才能上好課,上出讓學生喜歡的課?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多琢磨,多學習,要走出自我。

總之,我覺得參加這次同課異構活動非常有意義有內涵,給我們教師注入了一份新鮮的血液,我也會以此次積累教學經驗,更好地應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堂。為我們身邊那些求知若渴的學生們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