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參加語文教師閱讀教學論壇有感

參加語文教師閱讀教學論壇有感

2024-08-01 閱讀 1410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語文老師的基本能力無疑是寫作能力和對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形成的。然而我又花了多少時間在閱讀上?悟出多少關于閱讀教學的方法?

中學語文教學步入瓶頸,對于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閱讀教學而言,作為語文老師的我該怎樣教學?此次的培訓,幾位專家的講座不正是在提醒我,反思自己的教學嗎?

對初中閱讀教學深有研究的浙江省初中語文教研員zz提出“先學后教”的模式。她指出這是當下提倡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的需要,是走出語文教學困境的有效出路更是落實課標與實施課改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成為有效推動語文教學的原動力。

盡管她介紹的是一些適合初中閱讀教學的具體方法,但在我看來,初中和高中的教學其實也有相通之處的。比如:注重語文課堂的備課形式:提出確立“集體備課”研討主題,定期開展備課組活動;將學習理論形成教學策略,實施組員分工備教;每月推出不同文體的主題教研,實施同課異構,聯袂教研等,想來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使用也應該是有成效的,我們學校也正在做。只要老師心中真正做到突破思維定式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誘導而不是棒殺,多了解學生,多聽聽學生的講話,定能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見成效。

來自南京市教研室的zz老師在談“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時說,語文這門學科其實很講求課程與教材融通起來,語文學科課堂教學要求我們強調人文性,要有大語文的觀念。

到底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自己的特征,上出語文味呢?他強調教師要有“泛語文”的觀念,能“依體而教”讓學生“遵體而學”。

他還拿自己上的說明文《死海不死》與錢夢龍的《死海不死》作比較分析,從而告訴我們分清哪些是不必教、不必學的;哪些是需要重心發力、重錘敲打的(如核心價值觀);哪些是還可以教的。他提出每個老師手上要有十幾個不同文體的好的課例,反復閱讀(即要擁有息壤)。研究這些“母課題”,明確為什么教,學生為什么學,學生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教師教到什么程度。

以《金岳霖先生》為例,分析小學、初中、高中分別教什么。小學抓“趣”字,童真童趣;初中抓“真”字,赤子之心的真人;高中抓“苦”字,學文字背后的東西。

正如zz老師所說,當下我們的閱讀教學存在著幾種現象:1、考點化教學2、同質化教學(不分年級不分文體)3、共性化教學(也叫做零起點教學,把學生當作白癡,不知道學生的起點在哪里。總是問“喜歡文章哪里?為什么喜歡?結合文本談談。”)其實這就是沒有明確教與學是要發生關系的,教緊貼著學生的學,我們只有提供思想之后才能解放學生的思想。

聽了zz老師的講座,我開始反思小說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們知道小說三要素,對小說里的人稱、視角、懸念、誤會、敘述結構、節奏有涉及嗎?在學詩歌時有沒有將新詩與古典詩歌的不同比較過?帶孩子們閱讀魯迅先生的雜文,我有從雜文的特點入手嗎?這些我做得還遠遠不夠,那是為什么呢?一切皆因我是否閱讀了。

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前提,但實際教學中,我們一線語文教師對教參過于依賴,甚至完全以教參和教案為主要標準,頭腦里全部是墨守成規的定論,吃著人家炒了千百次的剩飯,咀嚼不出一點味道。拿到教材后,不去認真地閱讀文本;或者即便閱讀,也是抓住文章的知識點,乃至于課外背后的研討與思考,直奔主題而去。沒有形成自己的體驗、理解、感悟。所以要想促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真正讀出味道,提出不一樣的見解。就得如此次講座的另一位老師浙江省特級教師,任杭州上城區教育學院學生發展研究中心語文學科研究員兼任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吳丹青所說,“學作品最重要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體驗,體驗是用自己的生命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體驗教學的視點不在知識體系,而是--指向心靈。”

培訓已經結束,但是正如北大研究員zz教授所說,我們的閱讀教學研討才剛剛起步,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需要銘記:好老師是“讀”出來的,好老師是“磨”出來的,好老師是“煉”出來的......

感謝這次培訓,借用此次培訓中北大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高綿老師的一句話:培訓讓我更清楚的認識到閱讀是教育的頭等大事,也是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

相信在明天明媚的春光和迷人的春色中,我會堅定自己閱讀的信心,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轉化為學生的解讀,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再讀出他們的味道,讓閱讀教學變成一次奇妙的靈魂旅行。

篇2: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須從深入解讀課文開始

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須從深入解讀課文開始

做語文教師的都知道課文解讀的重要,曾有教育專家老師指出:教師要上好一節閱讀課,有三個關鍵:一是對課文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語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課文解讀問題,而課文解讀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確定“教什么”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研究“怎么教”很可能南轅北轍。在新課程背景下,要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真正凸顯語文學科的功能,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實現高效課堂,深入解讀課文無疑成為閱讀教學的根本之根本,從某種意義上說,課文解讀,已成為制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高低、精彩與否的關鍵。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通過深入解讀課文來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呢?

品味精彩優美的語言文字,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走進作者內心,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獲得與作者、課文的感情共鳴,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還可以在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推敲、咀嚼、鑒賞中獲得美感與語感。同時,品味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規范學生語言表達內化課文語言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細膩的、入微的、動態的,對學生來講是刻骨銘心的,學生通過品讀感悟到難以言表的愉悅感,這就是課文解讀有效性的最好見證。

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這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語文教師,是學生與課文間的一座橋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必須擔負起深入解讀課文的責任,認真鉆研教材,大到整篇課文,小到一個詞語,都要反復品味,仔細琢磨,整體觀照,力求讀通、讀厚、讀薄、讀準。只有這樣,我們在課堂上才能成為一個諳熟一切的向導,在前邊引領著,提示著,點拔著;學生才能自己讀,讀明白,讀得“言”“意”兼得,才能既看到課文表面的風景又領略到課文背后的絢麗。

篇3: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淺談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始終不放心、不放手,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滿堂灌”,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中心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激發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投入到書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興趣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培養。一般說來,學生對某科的學習目的是能夠明確的,問題是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師進行閱讀目的教育時,學生就“熱”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冷”了,這時需要教師注意適時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小學四年級上冊學了《語文園地二》中的成語故事“胸有成竹”,后來學生對成語很感興趣,于是我讓學生課外搜集更多的成語故事來讀,讀完后讓學生來揣摩成語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導閱讀,授之以“漁”

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首先是指導精讀。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學《觀潮》第3、4自然段時,先讓學生細讀課文,想象畫面。再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形狀,并分別用波浪線和直線畫出作者描寫錢塘江涌潮聲音和形狀的語句。這樣,學生才會設身處地、入境入情地讀書。既理解了內容,體會了感情,有領悟和學習了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導速讀。在現代社會當中,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和篩選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則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所需選擇讀物進行速讀,當然在速讀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們就能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課外延伸。為了使學生逐步學會讀書,豐富學生的生活,開拓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同學們閱讀的有關報刊、書籍,經常開展閱讀課外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如我教學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關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話”;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對我們的公共利益有所貢獻,我就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視朗讀,讀出“其義”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學《去年的樹》,我讓學生找出小鳥與樹、樹根、大門和小姑娘之間的對話,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讀出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讀寫結合,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匯、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寫隨筆,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提高小學生的思維和豐富學生視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