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中學一行赴廣東考察學習心得(一)
感受中山精神,展現現代素質
--廣東中山紀念中學校園文化一瞥
初二年級組zz
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市翠亨村,有一所在廣東乃至全國很有影響的學校--中山紀念中學,我們這次的教育考察之行,其中的一站就是到這里來學習。剛剛踏入學校便被那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所吸引,一時間仿佛時光穿梭,帶我回到那個危急存亡的時代,先行者擲地有聲的吶喊,讓我在歷史的氣息中感受到了民族的責任感。漫步校園之中,感受那在遠山映襯中的小橋流水悠閑,體會那厚重古香古色建筑背后的文化內蘊,同時也在古韻中,看到了學校向前邁進的時代風貌??疾鞎r間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小時,紀中獨特的校園文化已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校園占地三百余畝,環抱壽屏山,校舍依山就勢,層層而上。園中古樹參天,花草遍地,樓堂軒昂,如公園,如園林,如一座現代化的學府。校園中彌漫著古樸而清新,傳統而又現代的氛圍,走進校門,我們不難發現:“中山精神”洋溢在中山紀念中學的方方面面。
1.校門印象:
校園老區是校園的主體,她以校道筆直向壽屏山上延伸為中軸線,然后東西展開。具有中山紀念中學最大特色的主建筑,全壓軸而建。中軸線上的第一道建筑是“老校門”。老校門由中軸線上一座主牌坊門樓,加上一道長廊貫穿而成。校門下建紅色方柱,上蓋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高低有致,莊嚴美觀。主牌坊上方,寬長的白額之上,閃耀著宋慶齡親筆題寫的六個金色大字中山紀念中學?!爸猩郊o念”為“紀念孫中山”之意。巍峨而富民族色彩的校門和宋慶齡題寫的校名顯示出,此校是為紀念“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偉人”的學校,它意味著,這所學校負有將這位偉人的“寶貴的精神遺產”繼承、發揚開去的重任,負有以“中山精神”為動力,培育出“現代建設高素質的后備人才”的歷史重任??梢哉f中山紀念中學的校門為中山紀念中學的校園文化定下了“基調”。校門西接“皓東堂”,東連“壽屏堂”,這兩所建筑均為教學樓,兩堂一左一右既陪襯著校門,又像有力的雙肩,它似乎在意味著:今天在這里學習的青年將擔負著歷史賦予他們的發揚光大“中山精神”的重任。
2.中山塑像印象
穿過正門,走過這層平地,登上二十一級寬寬的臺階,一尊漢白玉雕像巍然聳立在眼前。這,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形象。孫中山先生那深沉遠望的眼神,高聳寬長的眉宇,堅毅緊閉的嘴唇和那濃密高翹的胡須無不顯示出他那“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這一精神就是中山紀念中學校園文化的“主題”。
3.逸仙堂印象
登上臺階,便來到了校園的一塊平地。在這層平地的中軸線上,赫然高聳著一座氣勢宏偉,風格別致的仿古建筑逸仙堂。逸仙是孫中山先生的號,以先生的號為名的建筑當然是校園中的“主題建筑”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認為,紀念偉人的地方其主題建筑應為至尊,所以“逸仙堂”處中山紀念中學最高位置?!耙菹商谩背吮绕渌麡翘靡幠8笸?,建筑風格也格外別致,飛檐臨空,四角高啄,每角之下懸吊一枚銅鈴。檐下四周盡繪彩圖,憑樓仰望,如臨空飄逸的仙境,有幾分飄逸入仙的神韻,與中山先生之號甚是相吻合拍。加上背后蒼翠的壽屏山山峰相襯,更家顯示出先生豐功偉績之長存,人格魅力之巨大,叫人崇拜,叫人紀念,叫人深受啟迪。
⒋校園道路、廣場等建筑印象
為了創造更好的育人環境,學校沒有忘記道路、廣場、園林、流水、塑像等文化含量。如環壽屏山山腰800米大道為“中山路”,環新區外圍800余米新路叫“慶齡路”,還有“皓東路”、“鶴齡路”、“幕貞路”等等。老校門前的廣場叫“中山廣場”,逸仙堂側的叫“逸仙廣場”,挹翠園前的叫“壽屏廣場”。四個園林中,一個是“中山公園”,一個是“壽屏廣場”;另一個叫“挹翠園”的,也沒偏離校園文化的主題。
中山紀念中學的水也別有寓意,蜿蜒穿過新區300米的小河,人稱“小蘭溪”,小蘭溪與蘭溪同一發源地,蘭溪河曾是孫中山先生游泳的地方,小蘭溪自然也賦有紀念意義。那片波光鱗鱗的湖水叫“逸仙湖”。
走在這條條道上,游覽在這綠綠的園中,小憩在這漣漣的水旁,想想它的名稱,想想它的意義,無不感到與先生同在,無不感到先生精神的永存。
5.校園活動印象
校園中的各種各類展板向我們展示了中山紀念中學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社團活動、愛心義賣、形象大使的選拔等等,活動中展示每個學生的精神風貌,培養學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活動中處處展現了“中山精神”。
每屆新生一入校,首先上好兩門必修課。一是“孫中山系列教育”課。即,通過“專題材料”、“專題講座”、“專題電影《少年孫中山》”、專題電視《世紀偉人孫中山》、《世紀偉人宋慶齡》、“專題演講”、“專題心得交流”等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孫中山的光輝歷史,學習孫中山“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三個基本品質。二是軍訓。即利用軍訓,讓同學們在極嚴格、極規范、極辛苦之中學習中山精神,用“中山精神”克服軍訓中的困難,讓“中山精神”和著汗水的澆灌在同學們心田扎根,從而為三年之后獲得“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中山紀念中學畢業證書打下思想基礎,為今后走上社會獲得成功打下基礎。
為了培養學生“天下為公”、“博愛”等中山精神,學校建設了兩個“希望工程”,一個是“社會希望工程”,一個是“身邊希望工程”。希望工程部在每個教室開設了一個“希望工程箱”,號召大家將平時節省的錢“投一點進去,獻一份愛心”。錢數是有限的,但它的教育力量是無限的,它的社會效應也是無限的。這一雙雙援助的手,一個個溫暖的胸懷,一道道滾燙的愛流,在中山紀念中學匯成了一條奔騰不息的愛河,沐浴著中山紀念中學每位同學;這條愛河沖出了校門,流向了四面八方,滋潤著你,滋潤著我,滋潤著他。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胸懷,“博愛”的情感,在紀中開著花,結著果。
為了培養同學們養成孫中山先生的“博學、審問、慎心、明辨、篤行、健體”的學識和作風,學校每年舉辦一次“讀書節”、“名曲欣賞節”,活動中將中外名著、名曲介紹給大家,讓同學們明辨文化的良莠,把學識和藝術之根扎在優秀文化的沃土之中。每年舉辦一次“辯論會”,選取社會上熱點為辯題,讓同學明辨是非真偽。每年舉辦一次“藝術節”,其中有文藝演出,有書法,有繪畫,有集郵等等活動。每年一次“體育節”,一次“中山精神”的象征性長跑。
為了把“中山精神”轉化為同學們的自覺行動,在“文明班”、“先進團支部”、“文明宿舍”以及學生各種優秀的評比中,均把“中山精神”作為條件之一。提到獎勵,中山紀念中學是很有特色的,僅僅對學生單個的獎勵項目就有十二種之多,如“全面優秀獎”、“全面進步獎”、“學習進步獎”、“生活進步獎”等等,只要有進步便有獎;而且獲獎面很大,一學期三分之一同學可獲獎;評獎也靈活,只要條件成熟便給予獎勵。中山紀念中學的獎勵原則是“面向全體同學,面向每個同學全面發展,面向每個同學個性發展”。中山紀念中學的獎勵對促進同學們發揚“中山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構成了良好的機制。
篇2:外出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外出考察學習心得體會一】
六天的考察學習時間匆匆而過,經過這短暫而又充實的考察學習,我的感受頗多,若要對這六天做一個總結,只有一句話--出發時輕輕松松,是愉悅的心情;歸來時沉甸甸的,是收獲與責任。
臨行前,我對這次考察學習充滿了期待,步履輕快飛揚;考察學習后,我多了一份思考,腳步成熟而堅定。就如考察的目的而言,此次考察學習的目的在于觀摩先進,尋找差距,彌補不足。為此我鎮領導為我們安排了景點參觀、小康建設示范點參觀學習、民族文化品牌示范點參觀學習等項目,讓我們在身心上和視野上都感受了新的洗禮,使我們在考察學習中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認識了這一角色的重要性和發展的必要性,之所以這種收獲不僅讓我感受到壓力,更讓我感受到這是一種動力,這種動力是一種使命,是一種值得投資、值得傾注心血的人生價值提升方式。
在這次考察學習中,不管是景點參觀還是建設示范點參觀學習,給我的感受和反思都很多,下面我就簡要談談我的體會。
一、感受和諧打造和諧
6月24日,我鎮第二批參觀學習團開始啟程,沿著蜿蜒盤旋的巴邊江一直南下,途經景東、鎮遠、寧洱、普洱,最后到達景洪市。在這幾百公里的行程中,雖然暈車一直侵襲著我,但沿途如畫般的風景與崎嶇狹窄的山道深深吸引著我,我盡量控制我的眼瞼不讓它合上,不能錯過呀,不能錯過大自然給我的恩賜和崎嶇山道的行車法則教育。我作為無量山鎮安全生產辦公室成員,山道交通管理是我必備的經驗,這正是我現場觀摩學習的機會呀。
山道非常狹窄,行車特別的多,但是又那么的井然有序,再看看沿途的交通安全文化不禁使我愧然,他們的文化渲染是那么的濃烈,是那么的到位,使每個經過山道的駕駛員都有一種守護安全的責任感,沿途的一個個顯眼的安全警示標語就像一個個安全守護衛士在提醒著、監督著每個駕駛員是否珍愛生命,是否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一樣。
看到這些,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古語“久入魚肆,不聞其臭;久入蘭室,不聞其香”,這不就是說明環境育人的道理嗎,我們應該盡力去打造一個交通安全文化環境,讓我們的駕駛員也在安全文化環境下受渲染,去自覺地遵守交通規則。
6月25日和6月26日我們參觀了西雙版納的熱帶植物園、傣族園和野象谷。這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古樸的民族風情、秀麗如畫的熱帶植物和悠然自得的野生動物悄然構置了我們奮斗了幾代人的和諧社會。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我們也有連綿起伏的無量山和逶迤滂沱的哀牢山,它們曾經一度是那么的鐘靈神秀,那么的生機勃勃,相信這里也曾經是一片和諧的世界,那現在為何黯然失色,我們作為無量山鎮的建設者,理應反思我們的建設思路和管理模式。
我們理應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把無量山鎮也打造成又一個和諧社會示范點,當然就得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努力去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局面,我相信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一定能成功,一定能把無量山鎮打造成一個綠色產業旅游文化基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示范基地,我相信會有這一天,而且我能等到這一天。
二、抓住機遇創造機遇
6月26日下午我們驅車到達了云南第一村“大營街”,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來不及細致的參觀大營街的風貌和了解大營街的發展歷程,幸好鎮領導為我們搞到了一張介紹大營街發展歷程的光碟,回到政府后領導及時組織了全鎮職工收看。這不僅是大營街發展的歷程,更是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一個例證。從這一鮮活的建設例證中我們可以感知,大營街能步入小康社會,我們也能步入小康社會,我們不可以照搬大營街的建設模式,但可以學習大營街的集體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難險阻的改革創新精神。
我們在今后的發展中要不斷加強教育,不斷地注入改革創新的新活力,團結協作,積極尋找戰略伙伴,努力去尋找機遇、創造機遇,我相信在我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有這個潛力,更有這個實力把無量山鎮建設成為物產豐富、鄉風文明的全面小康社會。
三、打造民族品牌文化挖掘無限旅游資源
6月28日我們參觀了楚雄的彝人古鎮。彝人古鎮位于云南楚雄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安大道以北、太陽歷公園以西、龍川江以東、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占地約1740畝,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該古鎮齊聚了吃、購、住、游、住五大功能,它不僅體現了彝族文化的靈魂,更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資源。
該古鎮不僅給楚雄人民提供了經濟上的創收,更成為了楚雄人民與外界交流的窗口,這充分體現出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消費需求,在物質的必要需求達到基本滿足的今天,人們對古老的、民族的和具有神秘的生存能力的品牌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就像許多人喜歡吃雜菜一樣,楚雄彝人古鎮讓古老的彝人習俗復活在喧鬧的現代社會之中,讓所有到彝人古鎮旅游的人們都流連忘返,這不僅給游客帶去了不虛此行的感覺,更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這就是古老的品牌文化的魅力,古老的文化我們具有,但品牌文化我們需要去打造,這不僅是歡迎客人的儀式,更是吸引投資的方式;我們也具有古老的彝人習俗,比如彝人跳采、、彝人“打歌”、彝人酒歌等等,而且這些彝人習俗就在我們身邊,我縣也在不斷的打造彝人文化品牌,但我認為品牌文化建設也必須為經濟建設服務,我們應該盡力去尋找二者之間的切入點。
我相信,我們的領導也在考慮如何讓古老的文化為現代經濟發展做貢獻,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相信總有一天我們南澗的彝人文化品牌會走向世界,成為現代社會的消費需求。
此次考察學習碩果累累,要在有限的篇幅上展現得淋漓盡致是不大可能的,現在散散數言,僅代表我的一時所感和所想。我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就是一個景點的觀察和反思我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想。當然,這篇總結中我沒有提到我鎮建設的許多優點,因為我是帶著一個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的心態去考察學習的。我堅信只要帶著一個學習的心態去看待每一件事情,我們都會有收獲,同時也會有失落;只要我們拋開失落而去抓住收獲,我們得到的將會是一份永遠的感激和喜悅。
【外出考察學習心得體會二】
**年5月18日至19日,郭總帶隊組織公司各車間班長和明星員工赴青島港進行參觀學習。此次一行雖兩日時間,節奏安排的非常緊湊,但受益頗深。
18日,我們到達青島港后,對青島港進行了參觀,主要針對青島港的班組管理和精細化管理工作進行學習。此次參觀我們看到了自己班組管理與青島港班組管理的優勢和劣勢,解放了思想,提升了境界。在此次參觀中我有以下幾點心得:
一、精細化管理要細到每一個點
青島港的班組管理工作可謂是精細化管理的模范標桿,我們在日常的基層管理工作中許多的細微地方得過且過,雖然在公司精細管理的條框里按章操作,但沒有一個系統科學的方法來領會精細化管理的精神。青島港的班組管理有許多亮點,如員工的更衣櫥貼上照片及個人的座右銘,讓每個員工上班換衣服時,就提醒自己要努力工作。還有工作場地上每個細角點都有清晰醒目的標識,讓員工能夠有章可循。這些細節都值得我們借鑒。
二、認真的程度值得我們學習
青島港每天參觀的人數很多,但在我們參觀的時候,青島港的員工都在聚精會神的工作,絲毫沒有因為我們的到來而影響到他們的心態。這種認真的習慣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長期的積累,就如同張總常說的“部隊正步走理論”,這一點在我們班組的建設活動中,在團隊建設中,很受啟發。青島港的記錄填寫也非常的清晰明了,都是用電子打印版,我們公司現在還在用手寫記錄,雖有形不同,但意境相同,都需要認真的貫徹落實。
三、學習培訓的環境
青島港的培訓學習工作落實的很到位,他們班組有專門的培訓室,讓員工們在工作之余可以在培訓室里進行學習充電。他們的設備管理培訓非常新穎,利用設備的橫切面模型,讓員工們可以直接的看到設備的內部結構和運行原理,讓職工們能夠更好的學習,幫助其更好的理解。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也對職工進行培訓,但就好比是蜻蜓點水般,只停留的理論培訓的層面,真正想讓員工從根本上理解設備的性能機構,還要向青島港學習借鑒。
這幾點心得,是我學習后的感受,回來之后還要仔細的體會,認真的分析出我們的不足和差距,把別人的優點借鑒到我們的工作中,努力把別人的好方法變成我們自己的,這樣才會是工作更好的開展。
在參觀結束后我們在青島的棧橋和五四廣場上進行了游玩,參觀了海底世界,19日我們登上了嶗山。沐浴著陽光,海風吹拂著臉龐,好自在的藍天、碧海、金沙灘。素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的嶗山,蔥嶺風光別具一格,感受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愉悅,讓我們感覺到幸福的剎那美妙如初。
同樣,我們也感受到了公司帶給我們的幸福,讓我們能夠在緊張的工作節奏中,出來開拓思路,感受新穎的東西,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我們只有在未來的日子里努力的工作,努力實踐精細化管理的精神,和我們的兄弟姐妹們一起努力,把我們的公司建設的更加美好。
祝愿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
篇3:南周中學一行赴廣東考察學習心得(三)
中山紀念中學考察有感
高二年級年級組zz
4月18日晚在王月林校長的帶領下,南北兩校各年級年級組長一行20人,前往廣東省廣州市和中山市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學習考察工作,兩天里,感覺眼界大開,收獲頗多。
19日上午,我們來到了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這是一所風景優美的花園式學校,整個校園占地850畝,布局合理,校內建筑風格雅致,古色古香,既有中山先生的紀念園,又具有一所現代化學校所必須的一切設施,身處其中,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寧靜和放松,試想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將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呀?
這所學校是1931年由孫中山的兒子孫科所創立,學校選址于孫中山先生故居之側,學校最初是占用孫氏的祖墳山之地,經后代逐步擴建到現在的規模,這與我們南周中學朱劍凡先生毀家興學是何等的相似,先人的義舉,又何嘗不是后人努力工作的動力?
中山紀念中學現有學生6000多人,管理上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蛇@所學校管理的細致與高效,都是讓我驚嘆的。我們在校園的兩個小時中,除了看見學生在教室上課外,生活區一個學生也沒見到,一度讓我產生錯覺,今天是否是周日?路過學生寢室,陽臺上晾曬的衣服整整齊齊,統一淺藍色的校服在外,深色校褲在內,連角度都是一致,宛如一排儀仗隊;紀中的校園面積是我校的兩倍還多,一路上,我仔細的觀察路面衛生,可除了南國的草木蔥蘢,真的沒有一片多余的紙片。這不得不讓人欽佩。
紀中的文化成績在廣東位列前列,一本上線率60%以上,二本上線率達到90%,這樣一所文化成績優異的學校文藝活動也絲毫不差。據介紹,該校每年要舉行類似我校元旦晚會規模的演出達8臺,還有各種類型的其他活動,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鍛煉了能力。每臺晚會,都由學生自己到外拉贊助,由于學校聲譽好,學生素質高,一臺晚會拿到3萬元的贊助也毫不在話下,正因為如此,紀中的晚會乃校園一大文化盛事,成為紀中人津津樂道的美好回憶。我想,一個學生需要的,除了文化知識之外,還應該有這樣一些青春的符號;一個學校需要的,除了文化底蘊外,還應該有這樣一些活潑的因子。素質教育決不能是文化素質一門獨大,學生也不能人人都成為科學家,如何提供發現自身潛力的平臺,并激發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學習的動力,才是學校最應該做的事情。
中山紀念中學和我校一樣,有著得天獨厚的德育素材,紀中人把這些素材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例如:將孫中山先生的頑強拼搏、屢挫屢戰、百折不撓、后來居上、敢為天下先的品質升華為中山精神;將有理想、有道德、有競爭意識、進取意識、有廣博的知識、強健的身體健康的心理等視為現代素質,并將兩者整合成具有紀中特色的“高尚品德、高強才智、高質身心”的三高育人目標。以四大品牌:第一個品牌:一種德育模式:高遠志向、高尚人格、高雅情操的三高德育模式;第二個品牌:一條德育途徑:德育即生活、德育重踐行、德育靠自我;第三個品牌:一節主題班會:素材型班會;第四個品牌:一支德育隊伍:班主任隊伍專業化建設。以及“一本書”,“一臺戲”為推手,在德育陣線上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這一方面,我校完全可以做的更好。百年南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可挖掘的德育素材實在很多,可提升的空間也很大。學校的文化,不一定要有多么標新立異,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能貼合自身。
看到先進學校的優秀,我們每個人都心生艷羨。然而,再輝煌的事業,都是人干出來的,再美好的前景,都需要所有的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走出來。在德育一線,紀中人無疑給我們帶了一個好頭。在紀中,年輕老師爭當班主任,為了能當好班主任,每個年輕老師都必須先像小學生一樣,虛心學習,當一年實習班主任,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科學的管理班級方法,積累工作經驗,只有考核過關的老師才能走上班主任崗位。當然,紀中的班主任也獲得了學校的充分重視,班主任年會,班主任運動會,優秀班主任周評、月評、期評,獎金也是相當不菲。
紀中的德育品牌中的王牌即zz老師的“素材”班會。zz老師十多年的積累,自己搜集資料,整理加工,形成了一系列德育素材,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德育工作,其效果遠超一般說教,成為高效德育教育的一面旗幟。目前該校在王老師的帶領下,形成了一個團隊,專門成立課題組,他的做法和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此行的一大收獲。在我們周圍的一些老師心目中,班會好像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形式主義,所以不認真對待。其實,在德育工作中,班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好的班會,能讓人終身受益,通過班會也能促進師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感情交流,優秀的,有經驗的班主任都會用各種形式來組織班會。當然,要想開好一堂班會,絕不是件簡單的事,絕不是幾個班干部花一中午時間隨便下幾段文字,幾幅圖片就能解決問題的,一定需要zz老師那樣的有心,才能真正使學生獲得心靈的滌蕩。
總之,紀中人的好成績,也是南周人所向往的,要想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好,把我們的學校建設得更有競爭力,把我們的學生培養得更優秀,不能只靠發怨氣和發牢騷。我由衷的希望學校所有同仁,能以學校發展為己任,在學校發展的關鍵時期埋頭苦干,早日將我們的南周推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取得學校、學生、社會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