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講座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講座

2024-08-01 閱讀 3822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講座

一、閱讀和閱讀教學

(一)關于閱讀

關于閱讀的定義,說法頗多。先列舉以下有代表性的幾種說法。

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即讀者以視覺感知書面語言的方式去領會和把握文章的內容實質和表達形式的思維過程。

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從看到的言語向說出的言語的過渡,在這個過渡中,不是機械地把原文說出來,而是要通過內部語言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中的思想變為讀者自己的思想。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教學就是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語文課本為憑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語文閱讀實踐活動。

2、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核心內容。

人們把語文能力歸結為聽、說、讀、寫四項能力,語文教學需要著力培養的也就是這四項基本的能力。從能力角度來說,這四項能力都是重要的,本無輕重之分。但是從語文學科特點來看,從四項能力的形成過程來看,從四項能力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程度來看,即誰對誰影響、作用更大一些;從閱讀教學所占用時間和師生所投入的精力來看,從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關系來看,閱讀教學卻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語文教學諸個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學的基礎,對其他訓練的影響、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似乎在起著制約的作用,是語文教學主體中的主體。道理很簡單,一個不具有閱讀能力的人,他的寫作能力則無從談起,這是自不待言的事情。識字無非是手段,目的是為閱讀和習作作準備。至于過去不被重視的口語教學,雖然現在已經引起了人們高度的重視,然其“度”再高,也不能與閱讀教學比肩。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雖然都是表達思想感情、進行交際的工具,但從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來看,書面語言是比口頭語言出現的晚的一種更高級的語言形式,使用書面語言是比使用口頭語言更高級的語言能力,使用書面語言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口頭語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習得,書面語言則必須經過專門的教學才能掌握。小學生入學后,就語文學科而言,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盡快地學習和掌握書面語言。閱讀教學則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曾經在全國推廣過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語文教學改革實驗和目前進行的識寫分開、多識少寫的識字教學,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盡快地進入閱讀學習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抓住閱讀教學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二、閱讀教學是側重指導學生理解書面語言的訓練。

語言一經人使用,就會使處在語言情境中、聽或讀語言的人對說或寫的語言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應,這樣的心理反應,就是對語言理解的過程。

(一)書面語言

語言存在形式有兩種,一是口頭語言,二是書面語言。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是語音、詞匯、語法的結合體,都是有意義、有內容的。所不同的是口頭語言中的語音,是由人的發聲器官發出的,是有聲響的語言;書面語言則是將聲音轉化為文字,靠文字記錄書寫的一種語言符號系統,是隱含著語音而無聲響的語言。書面語言既無聲響,就不能靠聽覺去感知,它是靠視覺所能感知的語言形式。因此閱讀是理解書面語言最重要的形式。

(二)理解書面語言應該是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和理解語言表現形式的統一體。

1、閱讀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著它的內容和形式,語言也不例外。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是無法割裂的。因此閱讀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兩層意義,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二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隨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了內容才可能有與之相適應的形式。文章也是如此。寫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內容,然后再行文,要由“意”去逮文,根據內容決定形式。沒有內容,形式也就成了空洞的、毫無意義的容器。讀者在閱讀語言文字時,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的形式,即語音。通過對語音的感知,了解語音所傳遞的信息,理解語言的內容。在此過程中,讀者雖然在同時接受語言內容和形式的刺激,但是內容刺激的強度會大大超過形式刺激的強度。此時人們往往會被生動內容所吸引,而忽視了形式的存在,小學生的閱讀尤其是這樣。這恐怕也是“內容是第一位的”在閱讀當中的體現。既然如此,閱讀教學就應該順應人們的這種閱讀心理,首先要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

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是閱讀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單純的對內容的理解,學生從中受到的教育其實是多方面的。在這樣的理解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作者所描繪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體會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豐富的感情,這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增長他們的見識,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理解過程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將得到發展,因為對內容的理解必須經過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即由對生動、具體、局部的語言材料的感性認識,經過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走向理性的認識。學生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由具體到抽象,由局部到整體,由表面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循環往復的認識過程中,思維水平將逐步得到提高。

2、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要重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和語言的表現形式

在閱讀教學中,理解內容僅僅是理解語言的一個方面,理解語言還有著另一個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即對語言表現形式的理解。學生的閱讀在經歷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的過程之后,還應該從語言文字的運用角度,對課文作進一步的閱讀理解。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句,流傳至今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它的思想內容,二是它的表現形式。但更重要的還是它的表現形式。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在當時卻并非什么新鮮的思想,正是它在形式上有獨到之處,比表達類似思想的語言高出一籌,才使它獨領風騷,千古不朽,成為語言的經典。無論是從它的精煉簡約上,還是整齊對仗上,以及它的大俗大雅上,都堪稱無與倫比,都可寫出一篇賞析的大文章,因此,它就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如果在教學中僅引導學生理解其思想內容,忽視了對它的形式的理解,那實在是糟蹋這句話的寶貴價值。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課文,名為《凡卡》,是一篇小說。內容生動感人,但并不復雜。正是小說的作者采用了新穎的、別致的,與其內容相適應的寫作手法和表現形式,才使這樣一個簡單而不復雜的故事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說的主旨在于表現凡卡離開家鄉到莫斯科學徒的悲慘遭遇,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小說的內容,是用凡卡寫信的過程這一線索貫穿的。凡卡寫信,既是小說的內容情節,更是小說的形式。正是這一形式的運用,才使小說的內容有了更為廣闊的表現的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傾訴自己的遭遇,表達急切想回家的心情;在信外,凡卡可以盡情地回憶過去在家里的美好的日子。信里、信外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反差。由此看來,作者運用寫信的這一形式,對所要表現的內容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在對寫信這一形式的運用上,不是僅到寫完信為止,又在凡卡寫完信后,安排了凡卡寫的信封地址不詳,夢中實現愿望的結尾,這樣不僅深化了主題,增強了作品的悲劇色彩,而且更使人感受到了作者在使用寫信形式上的匠心獨運,一封信,貫穿小說的始終,使其內容緊湊、結構嚴謹,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統一。由此觀之,小說之所以產生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顯然和作者運用的寫作形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理解文章和語言表現形式的重要意義

1、對形式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對內容的理解

2、了解語言的豐富性,認識更多的語言現象,有利于語言的積累

課文可以說是書面語言的海洋,里面的語言形式豐富多彩,語言現象數不勝數,語言風格多種多樣。那生動、貼切的比喻,那鏗鏘有力、富于節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擬人,那充滿音韻美、工整的對仗;那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之筆,那精煉的一語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賞的詼諧與幽默......或莊重、或諧謔;或樸實、或典雅;或粗獷、或細膩;可以說,各種語言現象、各種語言形式、各種語言的風格應有盡有,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這些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語言的形式,體會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修飾文字的,體會到這些語言文字的準確之處、鮮明之處、生動之處。這樣,學生對語言的意義和內容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談得上運用,進而熟練地運用,得心應手地運用。否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總是在課文的內容上繞來繞去,對語言的形式卻了解甚少,這就基本失去了學習語文的意義,丟掉了語文學科的主要特點。

3、理解語言和文章的的表現形式,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的語言貧乏,是造成他們感到作文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有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語言世界,這些與成年人相比,有的時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們的習作所表現的恰恰就因該是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如果依據他們的認識能力,而不是有意或無意去拔高他們的認識能力,再加上得力的、足夠的語言訓練,比如他們對語言現象、語言的形式有了較多的了解和積累,對一個意思可以選擇更加準確乃至于帶有一點生動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對習作也許就不會感到太困難。起碼文從字順是不難做到的。也就是說,習作的內容對小學生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作文教學無非就是解決寫什么和怎樣寫的問題,寫什么屬于內容的范疇,主要靠學生的生活積累;怎樣寫屬于形式的范疇,主要靠的是學生閱讀的積累。怎樣寫要涉及到寫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涉及到語言的積累,語言的積累不僅要掌握一定數量的的詞匯,了解一些語言現象和語言的形式,還要有對語言比較敏銳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以上這些,不是作文教學所能解決的問題。作文課是實踐性極強的課,大量的時間用來讓學生動筆去寫;當然,作文課上教師的指導是必要的,但作文課畢竟不是寫作知識的講座,在作文課上企圖對學生系統地傳授寫作知識是不可取的,那種急功近利的采取所謂習作例文的方法或給學生開一個本次寫作所需使用詞語清單的做法是有害無益的,這樣的讀寫結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寫結合,說不好聽一點是語文教學中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因為有關寫作的知識和技能,語言的積累的問題,主要應在閱讀教學中加以解決,但恰恰就是在閱讀教學的這一處,目前尚未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依然是一片空白,一片蒼白,是一塊軟肋,是一個薄弱環節,是一處本應為碩果累累的卻長期未得到開墾的處女地。這樣大的一片空白,企圖用作文教學去填補,教師們感到勉為其難,感到力不從心,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閱讀教學就應該結合對課文內容理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理解語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使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選材、安排層次結構和遣詞造句的。當然,有關立意、選材、層次結構等寫作知識應該是小學生化了知識,所謂小學生化了的知識,就是將有關知識用最淺顯的、適應小學生認知能力語言來表述。比如,不妨將“立意”

篇2:聽特級教師王愛華講座《語文教學三味》心得

5月21日,我校組織部分人員前往如東縣賓山小學參觀學習。在**年度省教育廳組織的結隊幫扶活動中,如東縣賓山小學是幫扶我校的結隊名校。今年1月份,他們學校曾組織了8位老師到我校送教,8位教師的課都相當出色。這次學習,首先聽取了南通市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愛華執教的小古文《世無良貓》,以及她所作的講座。

我認為,著名特級教師的標志性特征在于能有自己的主打研究課題。

特級教師王愛華的省級精品課題《三味課堂》,指的是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與情智語文、文化語文、生命語文、詩意語文等等相比,三味課堂顯得不夠大氣,不夠個性,卻又很接地氣,具有普適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王愛華老師指出,語文味是指向語文科課程性質,即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律與習得。許多名師,很會討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刮哪邊風向哪邊倒,發表了很多文章,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在語文教學又傾向于語文主體性知識:語、修、邏、文的時候,王老師依然堅持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味,是指語文教學應以尊重、理解、發展兒童為要義,根植于兒童的靈性之根,喚醒兒童的發展潛能,發展兒童蝗言語智慧,在實踐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語品質,具有兒童的情味。她認為兒童的特征是真,兒童不完全追求美。王老師講了個真實的故事:孩子隨母親去參觀解放軍叔叔疊被子,看到他們的被子疊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塊。回家后,媽媽要孩子像解放軍叔叔學習疊被子,孩子實話實說做不到。孩子是真實的。教學中,為什么要讓孩子接受成人的言語范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王老師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語文課堂的情態方式。公開課示范課畢竟很少,而且也無法像公開課示范課那樣去上每一節語文課。忽視了家常味,我們的課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語文教學的真了。

王老師不僅找出了語文教學中三味缺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她所提出的順應策略、催發策略、主感策略,是基于自己的實踐研究發現,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聽了她的講座,我深刻地感受到特級老師要是不能立足實地發展自己,只靠吃老本遲早會坐吃山空。那么,我們普通教師,要是不能讀書學習與時俱進,只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只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篇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指導中年級學生課前預習

中年級的學生有利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預習不僅僅停留在新字的字形、結構上;詞語的意思上,還要要求學生嘗試著理解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詞語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其次,要求學生能把課文分為幾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第三、能根據自己預習的課文內容,在網上或者其他途徑查到相關或者類似的知識。

比如,我在指導學生預習《人類的“老師”》這一課,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自己說說,你打算如何預習《人類的“老師”》?學生的回答大體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把課文分段等等,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令我滿意,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們還可以上網或者查資料,了解一下人類還有哪些發明創造與自然界的生物有關。”正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很多學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我順勢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時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我們課堂上在進行交流,也可以把你自己找到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寫在書上,課堂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收獲。

事實證明孩子的預習能力是很強的,課堂上經常有我出乎預料的情況發生,孩子們的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老師去發現、去引導。現在的網絡、科技這么發達,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這樣的課堂內容的理解就更深一步,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不要再像以前那樣“填鴨式”的教學,老師直接在課堂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失去了自己學習、提問、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