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初中語文一課兩讀閱讀教學模式探究

初中語文一課兩讀閱讀教學模式探究

2024-08-01 閱讀 3566

初中語文“一課兩讀”閱讀教學模式探究

隨著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研究的展開和深入,初一語文組在這一輪卓越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采用了“一課兩讀”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依托“板塊式”教學結構,深化“三先”、“四有”、“五優化”的教學理念,采用“自主導讀式”和“探究引讀式”兩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力圖在這一過程中探究高效的課堂教學,實現語文課堂的最高效率。

一篇同樣的閱讀,我們用不同的方式解讀,語文課采取這樣的上法: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說出自己領悟的東西,培養語文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起”與“合”,而讓學生自己“承”與“轉”,讓學生主動撐起課堂的天空,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

在《生命的舞蹈》這篇閱讀教學課上,充分深化了原有的“三先”、“四有”、“五優化”教學理念。學生首先以自學為主,通過預習,標志出文本中能夠讀懂的內容和不懂的問題,然后在于老師的引導下,深入分析讀懂的內容并從不同的角度賞析沒讀懂的問題。體現了語文教學中“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先試后導”的“三先”教學理念。在這一堂課上,并沒有對文本涉及的所有問題面面俱到地解決,而是將課堂重心放在幾個重點段落的重點語句的分析和解決上,使得整堂課重點突出,教學任務得到很好的落實。這體現了“四有”教學理念。就教學的有序性而言,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構成完整的教學板塊,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這得益于備課時教學設計的優化、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結構的優化,體現了“五優化”教學理念。

于啟泓老師的整堂課在深化“三先”、“四有”、“五優化”教學理念的基礎上,依托“板塊式”教學結構,采用“自主導讀式”和“探究引讀式”兩種教學方式結合,合理地處理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

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了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模式同時又有所創新。整堂課《生命的舞蹈》的教學活動分為三個并列銜接的板塊:一是通過預習和速讀,可以從文中的內容和形式上讀懂些什么;二是通過細讀和小組討論后,賞析重點段落和重點語句,看看文中還有什么內容沒讀懂;三是通過前面的自主導讀和老師的探究引讀后,在文章的寫作手法上的收獲。這三個板塊,設計并提煉主問題,以“生命的本質”作為主問題貫穿其中并列呈現出來。以一對身體殘疾的夫妻忘情的舞蹈和一個生活貧困的小女孩快樂的勞動這兩條線索來論證“生命的本質就是舞蹈”這一中心。整堂課教學線條簡單,文本處理精致,訓練活動有力,富有新意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實施教學的新角度和新思路。

首先,“自主導讀式”這一探究模式的應用。這是本堂課的第一個板塊的設計。學生以自學為主,摒棄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課前預習積累掌握最基本的文學常識,課上以自讀課文和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比如從理解文章的內容上,對于兩種舞蹈的概括,作者由眼前所見的舞蹈聯想到記憶中的舞蹈的場面過程中情感發生的變化,又如題目有哪些作用等這些比較基本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小組討論來得出答案。對于這類問題,老師不做過多的解釋,而是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用來解決大多數同學覺得理解有難度的問題。

其次,“探究引讀式”這一探究模式的應用。這是本堂課的第二個板塊的設計。對于大多數同學覺得理解起來有難度的問題,老師并不是直接將答案給出,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理解基礎上循循善誘,授之以漁。比如有的學生問及文章的第一段中“熟悉的和生疏的音樂”是否矛盾這一問題,老師引導學生“熟悉”的原因和“生疏”的原因,分開理解各個擊破,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了。又如文章的倒數第二段有一句“生命從一降生,就穿上了一雙紅舞鞋”,-制度大全整理-這句話學生都覺得不理解含義,老師引導學生以“紅色”的象征意義作為突破,體會“舞鞋”的作用,從而理解生命的本質是人在任何艱難的情況下都會歌唱和舞蹈的歡樂心境。“探究引讀式”模式需要師生的共同合作,在學生自主導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更深層的含義,從而解決問題。

在一堂閱讀課的教學上,同時關照寫作教學。作為本堂課的第三個板塊,老師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意蘊豐富的寫作手法。通過文中對一對夫婦和一個小女孩的描寫,學會寫與他人有關的事時要以議論和抒情為主,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要學寫一些有豐富意蘊的比喻句,比喻要貼切,對喻體加以合理的闡釋和描繪。同時多媒體展示相應的當堂練筆話題。

雖說語文課堂教學教無定法,在本次卓越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勇敢地嘗試了“一課兩讀”的課堂教學模式,高效率高質量地實現語文課堂的教學任務。

篇2:初中語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心得體會

初中語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心得體會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本人在新課改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在初中語文課文教學中運用自主學習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自主定向

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明確學習目標。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讓學生自主定向,使學生學有目標,攻有方向。在自主定向的過程中,學生初次與文本對話、與老師對話、與學生對話。如《小石潭記》的教學可以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整體情緒,抓住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所在,把握文章情感基調。在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在教師指導和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學習目標:通曉文章大意,了解一些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用法;寫景及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理解文章抒發的抑郁憂傷之情。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了目標,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把握文章。

二、激發疑問,讓學生主動探究習得

引導學生從教學目的出發,緊扣教材,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無論會不會答,都應給予熱情的表揚和鼓勵,贊揚他們勤于思考的可貴精神,鼓勵他們敢于在別人未發現問題的地方大膽質疑,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真正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例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較長,如果教師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學生肯定會無所適從。在教這篇課文時從文章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只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打鎮關西?二是魯提轄是怎樣打死鎮關西的?由這兩個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向標,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自由發揮提出問題。在發現問題、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放手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目標的達成是通過小組內部交流答案,探討最佳方案,教師巡查情況,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實現的。這一環節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發現問題,質疑交流。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在學生合作探討中進行自主學習

問題提出來了,如何解決,常用的辦法是以小組為單位抽樣展示嘗試結論,教師適時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便于學生舉一反三,拓展視野。學生自由發言評價,展開討論,對學生而言,這是學習語文最需要實實在在行動的一個階段,[制度大全為您編輯]學生將帶著問題回到文本中去有針對性地閱讀,展開較有深度的思維。如,在學習《同志的信任》一課時,學生提出了六十多個問題。經過分類和篩選,把學生可以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的問題,全部都交由學生自己查找討論來回答;把牽涉到文章主題的學生提問,做了一個統計和歸納:

1.這篇課文主要寫到了誰?

2.誰寫信?

3.誰收信、看信、藏信、送信?

4.這是一種什么記敘順序?

5.同志的信任到底是誰信任誰?

6.誰才是文章的主人?

7.主人公有什么樣的優秀品質?

8.這些優秀品質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9.作者又是用哪些寫作手法來表現的?

經過合并處理,重新安排后,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形成了一個層層設疑、步步啟發的提綱。在這些問題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探究與實踐中,再把比較淺顯的,仍然放手讓學生去尋根究底,充分發揮不同層次學生的互助性和互動性,讓他們在相互爭論中,去補充和校正,得出相對一致的看法,最終獲得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是全體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探究研討、合作交流的過程,而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