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生本教育有感
20**年4月20號到4月29號,本人在廣州參加了生本教育中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班活動,期間聽了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所作的《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方法報告》,聽了廣州增城港僑中學胡首雙校長所作的《生本教育實驗報告》,聽了廣州香江中學封明強副校長所作的《生本教育實驗與操作方法報告》,聽了四川廣元上西中學康仕平校長所作的《生本數學教學專題講座》。觀摩了廣州增城新塘中學喬長春老師的《平面向量復習課》,觀摩了深圳市華僑城中學荊志強老師的《試卷評講課》等等。通過學習,收獲頗多。
一、進一步認識了生本教育是基于人、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的教育,是為學
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認識生本教育數學課程與教學重構的特點是數學課程路線的改變,即從知識點考點的路線,轉變為思維點的路線,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來學習數學。并在報告中學習到“慧根”的含義,知識之根和人性之根,合起來叫做慧根。慧根論第一定律:慧根都具有根本簡單開放的形態。只有找到根本才能找到簡單,只有根本簡單才能開放。數學課程教學的重構就是在尋找根本簡單上下功夫。根本:是數學學科的金標準,直指學科內容的本質;簡單:就是讓人人會做,但我認為,簡單也有個度的把握,應簡單到不失去內容的探究價值,例如,高中數學圖像的平移的根本就是點的平移,因為點構成圖像。慧根論第二定律:人人皆有慧根,都能成才,在乎他遇到好的教育。慧根加上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帶來了四有的狀態,有根基,有時間,有空間,有勢頭。學生創造的熱情,求知的欲望得到滿足,知識,學生會對一切都感興趣,德育的真正基礎在于兒童的美好學習生活,當每一個兒童都能夠懂得并且能夠享受他的成功的時候,他們的德育水平必然提升,知識是由他自己創造的,他們必然會熱愛知識,擁有扎實的知識同時形成能力。
二、開展生本教育四個主要過程:1.設計前置學習(自學);2.小組合作探究(對學);3.學生上臺展示(群學);4.評價激勵超越(落實)。
三、開展生本教育五大特點:1.一條主線:以“問題”為主線,圍繞問題的發現、
分析、解決組織學生活動;2.二個關系:教師講與不講的關系,學生能自學會的、能討論會的教師不講;3.三個充分:學生充分自學,小組充分討論,學生充分展示;4.四個先后:先學后教,先議后展,先展后評,先評后講;5.五大要素:自學、討論、展示、總結、評價。
四、生本教育上課的課型可以分為:新授課,復習課,和評研課。對于新授課,老師要提前布置學習內容(即前置作業),提前下發先學研究,學生根據教材、自選參考資料,獨立思考先學;老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先學,盡量自主解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自學能力的培養對生本教育開展至關重要,要讓學生有對話的資本。注意先學研究要做到設置的問題根本、簡單、開放,就是問題能“擇地生根”,并能長成大樹。對于復習課,讓學生自主提綱,自找題目,互動學習。廣州增城新塘中學z老師的《平面向量復習課》就是學生上課前已經自己找到有關平面向量的題目,并在上課期間進行展示他們的解題思路,然后和班上全體同學進行探討研究。對于評研課,讓學生自做題,自評測,自研討。像深圳市華僑城中學z老師的《試卷評講課》,就是讓學生上臺研討他們做錯的題目,效果很好。
總之,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生本的過程就是讓生命的種子簡單自然、健康快樂地成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通過在廣州的幾天的培訓學習,讓我意識到生本教育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可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可以加強學生的團結意識、集體意識,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去學習、去探討、去實踐......
篇2:聽教育講座有感老師高興上課學生快樂學習
昨天,農大附小一位省級名師來學校做課。他是一名英語老師,課后他做了半個小時的報告。在這個半小時里,全校老師都被這位老師的上課激情感染了,老師們被他逗的笑得前仰后合的。這位英語老師一張口說話就神采飛揚的,一雙手隨著講課的內容不停地左右擺動,眼神和表情一直處于亢奮的狀態。看著他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眉飛色舞的語言神態。我們都不由自主的完全沉浸在教和學濃郁的氛圍中。
這位老師上課的最大特點是真實的展現自己,以高興熱情的姿態來征服學生。以豐富的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自己先沉醉在知識領域里,而后再和學生高興地互動。如果哪位學生學習中情緒不高漲,這位老師先想方設法抓住教育契機讓學生高興起來,怎樣恰當利用教育契機采取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呢?道理只有兩條:一是豐富的知識,蘇格拉底說:“在所有的事業,凡是受到尊敬和贊美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二是要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受歡迎的老師,要以熱情、真誠、善良、寬容的品性真誠的去感染學生。
教師的課堂情緒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性,教師的工作本身帶有娛樂性,而且有較強的示范表演性。因此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以積極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不管昨天發生了什么,不管昨天的自己有多難堪,有多無奈,有多苦澀,都過去了不會再來,也無從更改。我們就從昨天把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所有的痛遠遠的帶走吧。而今天、明天我們要收拾心情,重新上路。以快樂的教態去影響學生快樂的學習。
篇3:小學老師讀書感悟《教育中心理效應》有感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我認為教育更是一個慢藝術.師者何以為師?我想大概就是示以美好,授以希望吧.
剛接觸一年級孩子時,不太了解他們的年齡特征,教學有些吃力,直到朋友給我推薦了這本劉儒德編寫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后,我發現,平時的任何事情都存在心理效應,這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切心理活動,把不同的事情現象用不同的心理效應進行總結歸納,給我們一個方向,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做,真是得益匪淺。教師需要掌握各種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需求,教案在精心設計,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得到學生的共鳴。
書中主要歸納了64條心理效應和規則,而且每篇小文前添加了一個小故事,使得一些原本容易忽略的事情變成一個個心理學的規律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眼前一亮,更加讓讀者容易了解。本來以為心理學是一本很難理解的學科,可是放了一個個小故事就讓人輕松易懂,讓人知道很多事情多存在的心理效應,這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是很有幫助和啟發的。在教授教學任務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會進行頻繁的交流,相互感染,造成心理和情緒上的共鳴,從而形成集體心理氣氛。體育教學就是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中形成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是“貼標簽效應”,教師中有一些禁語,比如“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之類,其實這就是“貼標簽效應”。時間長了,這位學生就真的成了教師所說的“笨蛋”了。因為這樣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學生的上進心,傷害了學生的自尊。所以,教師必須在語言上進行控制。比如某大年紀的學生欺負低年級的學生,在被你發現時,不同的語言會起到不同的效果。“你是怎么搞的,你比他大你就欺負他丫,看我跟你父母反應好好教育教育你”另一則是“我知道你不是一個愛欺負弱小的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負小朋友對吧”兩種說法,結果會截然不同。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教師應該嚴格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從學生的心理出發,讓孩子們心理上健康的成長。
作為在一線教師,只有在心理上了解學生后,才能發現他們身上的巨大潛能,不斷鼓勵,讓他們的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讀了這本書后,讓我深深感覺到,教師不僅要在業務上進行提高,更要在心理上對學生進行關心,只當一個教書匠是不行的,要讓學生快樂的學生。教師多看看心理學的書籍是非常有幫助的,了解更多的學生心理活動,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