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華吟誦骨干師資培訓班中級班學習體會

中華吟誦骨干師資培訓班中級班學習體會

2024-08-01 閱讀 8136

“中華吟誦骨干師資培訓班中級班”學習體會

昔我往矣,熱浪滾滾;今我回已,滾滾熱浪。回到久別的廣州,一時很難適應這份入秋的酷熱,更加懷念清風習習、垂柳依依、綠草茵茵的首都師范大學校園,那個我們吟誦中級班學習了一個多月的地方。

記得當初決定參加“吟誦第一期中級班”學習的時候,心中滿是顧慮和擔憂:這么長的學習時間,自己能安心學完嗎?結果呢,學習真的要結束的時候,心中卻是深深的不舍:“怎么這么快就結束了?時間過得真快呀!”是呀,身在學習中,快樂不知時日過呀!

工作將近二十年,參加過無數的學習培訓活動,加起來的收獲都沒有這一次的大!這是怎么樣的學習盛宴呀--徐建順、戴學忱、周祖庠、趙敏俐、劉宏毅、孫鵬祥、張衛東、謝嘉幸、華鋒、檀作文、曾維范、楊芬......這些以往無緣接觸的頂尖專家來到我們的身邊給我們獻上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課!吟誦學、語音學、音韻學、文字學、國學、文學、古琴、昆曲、聲樂、民樂......

此等曾經望而生畏的學習內容變得如此的親切可感!“老師,再給我們上多一點課吧!”每次課后的余興未盡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向老師提出請求。老師的答應,讓我們欣喜若狂;老師的搖頭,讓我們如泄氣的皮球。這份失望難以持續,因為,下一個老師精彩的課又上演了......就這樣每天沉浸在如饑似渴的學習中,即使是休息日也是窩在酒店里拼命讀書和練習,真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呀!

這一個多月來,自己的收獲是滿當當的:

一、底氣足了。

雖然參加初級班之后一年來自己勤于實踐總結思考,也開始有自己的吟誦調,在“中華書局經典誦讀活動”這些全國大型的學習活動中也教過老師吟誦,并且得到好評。但自覺才疏學淺底子薄,對吟誦的了解還只是懵懵懂懂,真正跟別人講吟誦,底氣不足。

參加了中級班后,雖然在各種理念的沖擊下,有時候變得更迷惑了,至今還有不少疑惑未解,但是,底氣足了:我敢去講吟誦了,無論去哪里!我不同意徐老師說我們這“第一期”是最差的,在徐老師看來,“第一次”往往有不少想得不周到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后肯定會越辦越好。但是,我們第一期贏在時間!早一日學習,早一日實踐,成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我會一直以這“中級班第一期”而感到自豪!

二、使命感強了。

我們一直被徐建順老師的精神所感動。我們想,徐老師能請到這么多出色的專家不為錢不為利來給我們上課,他們肯定也是被徐老師所感動的。曾經有同學抱著“自私”的心態來學習,只想著為自己多學點東西而已,但是經過學習,他們的使命感被激發出來了,我自己的使命感更強了。難忘一次次飯桌上的把盞言志、擊桌吟誦;我們走著聽,站著吟,你教我,我學他......吟誦是快樂的,學習是充滿樂趣的,我們要把這份快樂和樂趣帶給更多的人,堅定不移地走吟誦之路,國學之路!

三、古文親切了。

徐老師有個可貴的思想:同一個學問,他會請有不同意見的專家給我們講課,即使跟他觀念相左的,他也請來,目的就是讓我們在走吟誦之路的時候不要走偏,吟誦只是一種方法,學習古詩文最正宗、最好的方法,它不是教學的全部。音韻學,他既請主流王力派給我們講,又請非主流的周祖庠老師給我們講。周老師的課,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覺得很難、很深奧的音韻學變得親切而重要了。周老師兩本有關音韻學的書我竟然夜讀不思睡。

大多數給我們上課的老師采用文本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在的我,讀繁體字跟讀簡體字無異,毫無滯澀感。老師引用的上古深奧的語句,我亦能讀之泰然。課余時間更是一邊借助詞典一邊啃古文,甚至試過幾次連中午飯忘記吃了。什么是“廢寢忘食”?這算切身體會到了。開始能沉下心去讀古文了,“凡觀千劍而后識器,凡操千曲而后曉聲”,有目標,有動力,自會濾盡浮躁,沉心求學了。這揭橥我新的學習生涯開始了。

學習足,感受深,筆頭難抒盡。對為中級班付出辛勤勞動的老師、工作人員和同學表示深深的謝意。我會一如既往地“以感恩之心走吟誦之路”。

篇2:師資培訓班學習體會:創新寫作教學

師資培訓班學習體會:創新寫作教學

20**年暑假我有幸參加了第三屆中小學表達教學師資培訓班的學習,聆聽了趙士英主任,王廷波校長等權威人士的講座,是我對表達教學和讀寫結合有了新的理解,更令我心潮澎湃的是聽了何捷老師一節別開生面的口語交際課《特別的自我介紹》,著實讓我興奮不已。特別羨慕何捷老師的學識、課堂組織能力及指導作文教學的能力,使我對一直熟視無睹的口語交際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是受益匪淺!

習作教學歷來是所有老師為之困惑甚至束手無策的話題。“上輩子殺了人,今生罰你教語文,上輩子殺了N個人,今生罰你批作文”這句話看似滑稽,卻說出了所有語文教師的無助和茫然。從何捷老師的發言中我了解到當今小學生作文的幾大弊端:1、長:對作文字數要求太多,有的時候學生只好挖空心思的去填字湊字,其實作文長短并不是衡量作文好壞的標準。學生基礎不同,教師也要關注他們的個性差異,對其提出不同的習作要求。2、美:多數教師都追求學生寫美文,不希望學生的作文里有任何的瑕疵,諸多的修改改變了學生習作的初衷,也增加了教師的負擔。3、高:作文內容要求思想健康向上,這不容置疑,但是不要讓學生總是圍繞著“撿夾子、讓位子、抱孩子、拎包子”等事情選材構思,要允許學生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避免虛假。對以上這幾點我頗為贊同,老師適當對學生降低一下要求,會發現習作也不是難于上青天,會發現語文學習其樂無窮。

從此次培訓中,我學到一些習作教學的做法:

一、善積累

習作不是玩文字游戲”。而習作又是建立在文字之上的,如果沒有文字、生活、知識的積累,就會導致習作枯燥無味。“厚積薄發”正是注重了過程中大量的積累,才有了后期的順暢之作。在習作教學中正是注重了把學生的目光、思維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做積累素材的有心人,為初步的表達、寫作儲備材料,讓學生逐步踏上“小作家”之路。

1、走進生活。

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就能以活動本身生動活潑的形式去激發其習作興趣。在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場地不限于課堂,以社會為背景,走出校門,寫活動作文,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讓學生帶著問題在活動中進行觀察,讓興趣和愛好吸引學生去參與活動,去思考問題。學生有所認識,有所感受,“情動而辭發”,寫作就成為實踐性活動的延續和深化,而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

2、豐富素材庫。

以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參與生活,以實踐為契機,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使學生善于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庫”,為習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一個人天資再高,要想長久記住讀過的書是困難的,所以“有志于學者,抄書之功斷不可省”。可見一個人讀書,除了眼勤、腦勤、口勤外,還要手勤。在平時引導學生每當讀書,遇到有價值的資料,譬如好詞、佳句、優文,讓學生抄寫、背誦。使學生的大腦中儲存大量的好詞好句、優秀篇章。久而久之,由量變到質變,便會出口成章,妙筆生花。利用每周的活動搞一些活潑有趣運用詞語的訓練,促使學生樂于摘記,并靈活運用摘記的詞句。通過“看誰形容的形象準確”、“看誰的比方打的巧”、“看誰的聯想妙”、“看誰連接的好”等活動的訓練,激發了學生摘記的興趣,摘抄的多了,研究和寫作就方便了,不必再去搜腸刮肚,東拼西湊。同時對學生提出要求,摘抄必得選擇,在選擇中加深理解,選擇必須分析,通過分析才能得其要領,取其精華。故而摘抄對提高習作能力大有裨益。

3、與書為友,大量閱讀。

“熱愛讀書,他會使你的生活五彩繽紛,會使你的人生變得光彩燦爛。”在習作教學中,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是豐富學生詞匯、引導學生積累、提高習作水平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從目標的多維性、內容的層次性、實踐的全程性、交流的經常性、活動的系統性等角度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模式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引導學生讀書時做到三個強化:強化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強化朗讀思考;強化自主學習。為了督促學生的閱讀,學校為每個班級開設了閱讀課,各班建立了閱讀量記錄卡,每到周五讓學生填寫一周來讀了哪些書,收到了哪些效果,再根據學生的填寫每組抽查,核實學生的閱讀量及閱讀效果。在抽查時教師必須參與,以便更好的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

二、樂練筆

1、落實練筆計劃。切實可行的計劃是指導習作教學進行系統訓練的有效保障,每學期寫人、記事、寫景、應用文等題材我們都按計劃訓練,做到有的放矢,扎實推進。

2、規范課堂教學,突出習作方法的指導。即改革習作課課堂教學,上好各類型習作課(包括寫前指導、習作評改等),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3、加強片段訓練。

(1)經常性:練習量加大,保證每周至少三篇。

(2)適時性:結合季節變化、教學進度、政治時事情況隨時進行。

(3)專題性:如專門對外貌描寫、場面描寫、景物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動作描寫等等進行訓練。

如結合課文學了《少年閏土》,讓學生寫出人物的外貌。《迷人的張家界》一課,讓學生寫出一處景物。學習了《豐碑》、《白楊》讓學生以老軍需處長、白楊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寫習作,學習了《桃花心木》讓學生以“養成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為題寫習作。聯系生活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培養了學生人文素養。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練筆,春天一到,大地蘇醒,繁華似錦。讓學生借春游之際觀察自然景物,引導學生說說自己重點觀察的景物的特點,寫寫觀察引起的聯想。農民收獲繁忙的景象更是學生寫作的好素材,每到這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觀察大自然,觀察農民收獲的喜悅和忙碌的情景。學生覺得新奇有趣,容易產生表達的欲望,達到“情動而辭發”的情景。

另外,讓學生寫觀察周記、記讀書筆記、寫學后收獲、古詩譯文、語文實踐活動的體會等,通過這些各種形式的練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多途徑

通過多途徑的習作教學使師生在思想上經歷了由忽視到重視,從畏難到喜歡的過程。通過多種途徑的訓練,使學生打消了習作畏難的情緒。多途徑改單調為豐富,變枯燥為興趣,使死水成活源。既有效訓練了學生習作的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1、自辦手抄報。給學生一塊自由的小天地,讓他們自由去耕耘,在實踐中感受寫作的樂趣,領悟寫作的奧妙與真諦,讓他們在歡快愉悅的環境中讀同學的作品,寫小報的稿子,盡情的展示自己表現自我。辦手抄的活動調動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閱讀與習作的濃厚興趣。

2、加強口語交際的訓練。在口語交際的訓練途徑中,除了把語文課堂教學作為主渠道,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之外,還創設各種情景強化口語表達訓練。如在“口語交際”課上,我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最看不慣的一種現象”,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進行口述。學生討論熱烈,發言積極,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指出了班內的一些不良現象和個人的不良行為,既解決了班務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開辟“談天說地”欄目。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班級的不同情況,抓住各種有利的時機,如課前五分鐘、晨讀、班會、閱讀課等來組織小型的、隨機的話題演講;變“寫日記”為“說日記”,將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口語表達出來,從而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4、“說作文”比賽。

5、訓練“快速成文”。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必須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切實從轉變教育思想入手,讓學生學會能習作、會習作,從提高素質人才著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觀,改革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習作實踐和探索,使習作教學溢放出科學化的縷縷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