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幼兒染紙活動小結

幼兒染紙活動小結

2024-08-01 閱讀 2614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幼兒染紙活動小結

楊秋妹

染紙是吸取我國民間印染工藝而形成的一種折紙和染色結合的手工制作活動。使用吸水性強的紙,剪裁成各種形狀,反復折疊,疊后分別在調色盤內蘸染,出現滲透、暈染的花紋。由于折疊方法不同,會產生不同形狀和深淺色彩,打開紙后出現千變萬化的對稱圖案。通過染紙,發展幼兒表現美的創造力,和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它對啟發幼兒的思維、想象,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培養美感具有獨特的作用,是幼兒園進行美術教育的一種良好形式。

一、染紙手工的材料及制作方法

(一)顏料:可用水粉、國畫顏料。將所需的顏色放入碟內,用清水溶解、稀釋待用;顏色的濃度要調配適度。

(二)紙:以吸水性較強的紙為宜。如:毛邊紙、皮紙、生宣紙、高麗紙、餐巾紙均可。根據制作的需要,將紙裁成不同的形狀。

二、在興趣中培養幼兒的染紙活動

興趣是求知的動力。當幼兒最感興趣的時候,也是他們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掌握知識技能最快的時候。我們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上采取了相應的方法。

幼兒愛聽故事,更愛看故事中的生動形象和具體事物。我們是采用了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的。這樣就可使幼兒從具體的形象感知事教師便趁機教給他們染圖案的基本方法,幼兒很快就掌握了。這樣,孩子們就在有趣味的活動中較快地學到了知識,發展了智力,訓練了技能,培養了美感。

在進行染紙活動時,把各種形狀的圖案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結合起來,幼兒就更感興趣并易于理解接受。如把方型圖案稱作花手絹或臺布;把三角形圖案說成是娃娃頭巾;把圓形的圖案稱作傘面;半圓形圖案稱作扇面;長方形圖案稱作花布或床單;梯形圖案稱作小花裙等。這樣,有利于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作的積極性。

但為了使幼兒感到有趣,我們采取了多種形式來進行。例如,我們采用“變魔術”的方式,增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很快就學會了染紙的方法。

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在剛開始活動時,對每一種形狀的染紙方法都要認真示范,使他們逐步掌握染紙手工的知識和技能。孩子的知識經驗逐漸豐富,我們就只教方型、圓形的基本染法。其余形狀的紙可讓幼兒根據折染的基本方法自己動手動腦,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如:小朋友用紅、藍、兩色染成的圖案,把中間的花蕊想象為太陽,把四周的藍色說成是藍天;還有的小朋友說染的是鮮艷的花,美麗的花蝴蝶,大花籃。幼兒的想象奇特極了,他們仿佛進入了童話的世界。

剛開始進行染紙時,顏色不宜太多,只需1-2種即可。這樣有利于幼兒集中學習折染方法,如果顏色太多,就易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的效果。隨著經驗的積累,可逐漸增加2-3種顏色。讓幼兒學會有目的地選擇顏色。活動中為幼兒準備一些色彩協調,美觀大方的圖案范例,供幼兒參考、欣賞,避免幼兒盲目地蘸顏色,逐步培養他們對色彩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由于染紙是分步進行:第一步折紙:第二步蘸染。幼兒掌握了對邊折、對角折的基本方法以后,再學習染各種形狀的圖案。手腦的配合能力加強了,我們就教幼兒用手指及棉簽等進行蘸染的方法,這樣圖案就更會新穎別致,增強了幼兒的興趣。幼兒在染紙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折折、玩玩。我們有目的地教一些能利用圖案特點組成的玩具。如孔雀、蝴蝶、花朵、衣褲等,讓幼兒學會有目的地制作。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制作能力和欣賞水平。幼兒舉著自己做出的小玩具,玩起來就特別高興,也會更加愛護。同時,我們啟發幼兒自己設計自己想像中的圖案。我們還讓小朋友用自己染的紙做成許多鮮艷的花朵和各種小動物,掛在樹上,十分美麗。由此,他們嘗到了用自己雙手創造的勞動成果來豐富游戲、美化生活和在進行染紙手工中的樂趣。

活動過程中我們還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給幼兒準備濕布。及時提醒幼兒把手上未干的顏色擦凈,以防止顏色弄到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身上,更不能進入嘴里。染紙手工活動結束后,要求幼兒把手洗干凈。

幼兒愛動手,愛手工,且染紙是一門容易入門的藝術,不受年齡的限制,容易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染紙創作過程的趣味性、實踐性,表現內容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有利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幼兒園培訓中心家長公開日活動方案

指導思想:

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原則和思想召開家長會,態度和表達方式是站在家長和幼兒成長的立場上。

活動目標:

通過召開家長會,促進家園聯系,溝通教育幼兒的經驗,增進與家長的交流,向家長宣傳新的教育觀、兒童觀,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生活學習情況;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能主動配合,做到家園互動。

1、向家長宣傳他們是幼兒園的教育合作伙伴,提出家園溝通的重要意義。

2、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生活、活動情況。

3、就本學期的教育目標和工作重點向家長們介紹,向家長提出期望,尤其是在紀律、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禮儀方面的協力配合。

4、國學班做好國學教材的使用介紹,尤其是家園聯系手冊的填寫,目的是為了使國學課的開設發揮其作用。

5、進一步提高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促進幼兒的更好發展。

活動時間:*年3月25日(上午8:00-11:30)

活動地點:各班教室

活動準備:

(一)場地布置

(1)學具擴音器材120支藍色中性筆椅子礦泉水家長簽到表、簽離表意見反饋表公開課程早操音樂

(2)各班級適宜安排家長座椅,總體環境具有漢文化特色、幼兒作品展示區。

(二)人員安排

金星教師兩名負責家長簽到發放礦泉水和活動流程表

個配班老師負責家長秩序管理,安排就坐(*老師)

各班主任負責接待帶領家長參觀幼兒平日作品,就班級課程的教學情況向幼兒家長作簡單介紹

活動流程:

(一)幼兒按一日時間表進行一日活動,教師帶領幼兒走廊排隊如廁洗手,并有秩序的進入餐廳排隊坐好等待阿姨分發早餐,家長跟隨觀看。(8:40-9:20)

(二)家長與幼兒一同參與親子早操。(9:20-10:00)

(三)各班班主任公開課,家長隨堂觀看,配班老師維持課堂紀律。(10:00-10:30)

(四)各班班主任召開家長會,宣傳教育理念與教學特色,指導家長如何觀察孩子各方面表現,善于發現幼兒的發光點,制作好調查問卷做好家長會活動記錄與反饋。(10:30-11:00)

(五)活動結束配班教室引導家長到班主任處填寫簽離表,家長離校,幼兒如廁洗手吃午飯。

篇3:幼兒區域活動概念辨析培訓方案

“幼兒區域活動概念辨析”培訓方案

培訓目的:

1.能大膽向同事推銷手中的材料,提高溝通能力。

2.理解區域活動的概念、特點及創設方法,初步掌握區角材料調整的策略。

培訓材料:

織布機、影集、餐巾紙盒、玩具若干

培訓步驟:

一、創設游戲情境

(一)游戲一:玩玩具(3分鐘)

1.請兩位教師上臺操作一架玩具織布機,并請其他教師觀察她們在操作過程中產生的情緒變化。

2.請體驗者談感受

3.請觀察者談感受

小結:當孩子對教師投放的材料不感興趣時,教師就反

思材料所存在的問題:是否幼兒沒有掌握玩的方法;是否材料操作方法太難,偏離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是否太容易,對幼兒缺乏挑戰;是否投放時間過長造成厭倦重復感;是否游戲指向太單一,缺乏選擇性等問題。因而當遇到孩子對游戲材料不感興趣時,教師就應敏銳地意識到并進行材料調整。“平行游戲法”是指當小班孩子對新出現的玩具材料不感興趣、不喜歡或只喜歡某一類游戲時,成人在他們附近進行暗示性指導,孩子便樂于模仿游戲。中、大班的孩子則適用“交叉游戲法”、“游戲經驗分享法”。前者指孩子在游戲中需要成人參與或介入指導時,邀請成人參與游戲或成人自己扮演角色參與游戲,通過成人與孩子、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作用;后者是為孩子提供一段時間,讓孩子在游戲中的過程體驗、存在問題、創意想法等表述出來并討論,引導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分享經驗,而成人在整個過程中只是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

(二)游戲二:推銷體驗(5分鐘)

1.請2個組選派一名教師選擇一樣物品,與本組人員共同商量推銷方案,并在現場確定顧客進行產品推。

2.請推銷者談自己成功或失敗的感受。

3.旁觀者補充感想。

小結:活動區是幼兒的天地,它總在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趁機投放各種材料滿足幼兒的需求的材料才能得到幼兒的認可,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而興趣的把握,重要是靠觀察。教師要學會觀察幼兒對所投放材料的反應。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外顯動作和語言表達以及對材料的擺弄狀況,分析出幼兒的需求,及時調整材料。它關系到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材料本身效益的發揮,是幼兒成功與材料互動進行建構學習的基礎。此時的觀察,可以是對游戲的全面觀察,也可以是對具體對象的重點觀察。可以是有目的觀察,也可以是隨機觀察,可以有即刻觀察的分析調整,也可以是過程后的分析調整。這樣的觀察不僅可以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同時了解兒童社會性情感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強項;不僅了解兒童的經驗背景,同時注重兒童富有個性特質的學習風格;不僅了解兒童建構結果,同時了解兒童建構過程表現;不僅了解兒童建構過程外在的一般的表現狀態,同時了解兒童隱含的、潛在的能力傾向。我們試圖從多種角度充分的觀察孩子,簡單易行的記錄分析孩子,其價值不是為了評價孩子,而是為推進兒童建構的系統運轉提供策略依據。為材料調整奠定基礎。

二、解析“區角活動”(講義另附)

三、區域調整的藝術

(一)情境創設:建筑區(5分鐘)

1.請教師圍攏坐在一起,并為其提供大量的建筑區玩具,請教師各取所需進行搭建活動。

2.主講者觀察教師情緒變化及行為發展情況,為后續梳理總結提供依據。

3.游戲結束后,請教師自主發表個人在游戲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后續所講內容做經驗鋪墊,有助于教師在體驗之后,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區域調整的必要性。

小結:當孩子在建筑區中頻頻發生肢體沖撞與糾紛時,教師應反思是否場地空間提供過小,不利于孩子在區域中的走動,從而因擁擠,導致撞倒同伴正在搭建的作品,或與同伴產生肢體上的碰撞。另外還要避免將多種桌面玩具混放于玩具筐中,不利于孩子拿取所需材料,避免因讓孩子長時間在玩具筐中找尋材料,而導致游戲時間隱性浪費。

(二)講解區域調整藝術(講義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