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案例與反思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案例與反思

2024-08-01 閱讀 2072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案例與反思

在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后,

下面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老師準備得比較充分,每個小組里都有跟黑板上一樣形狀的圖形)出示黑板上的一些圖,如下:

等腰三角行等邊三角形一般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

圓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邊形

空間觀念好的同學基本不用動手就能準確判斷,想象力稍遜的同學通過動手折一折,也知道了答案,可以看出,在逐個交流中,學生能對圖形做出正確的判斷,老師對大家的表現比較滿意。

【反思】亦步亦趨,阻塞生成。

上述教學活動中,單純地功利性地看,學生都能知道哪些圖形是哪些不是軸對稱圖形,都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意義進行判斷。但是,這節課僅僅是讓學生會判斷某個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嗎?一問一答、亦步亦趨的過程總是讓人感覺缺乏思維的碰撞與交流,缺乏個性的釋放和張揚。學生的回答要么是,要么否,絕不會節外生枝,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整個課堂順利得平淡而無味。究其原因:并不是孩子的思維不夠開闊,也不是老師不夠靈動,而是因為一問一答、亦步亦趨的設計阻塞了學生的思維的開闊,老師把所有的形狀都給學生羅列好了,他們沒有可以發揮的空間,當然就沒有了課堂上因為碰撞而有的生成,沒有思辯和跌宕,課堂就顯得無味。

同樣的素材,有的老師是這樣教學的。

師:(課件出示五種圖形)在我們學過的圖形當中也有很多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你能大膽猜一猜并動手折一折證明你的觀點嗎?

生動手操作,組內同學交換著意見。

交流成果時,生1認為長方形、正方形、圓是軸對稱圖形,其他圖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生2反對,認為三角形也是軸對稱圖形,并且拿出了手中的三角形進行驗證,這時,有同學發現了秘密:原來他們的三角形是不一樣的,最后達成共識: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等腰、等邊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接著生4提出梯形也存在著這樣的情況......

從老師的設計來看,沒有細密的分類,也沒有過多的問題牽引,而學生卻能由此及彼,由一般到特殊進行熱烈的討論和思辯交流,在這過程中“數學知識生成了,數學思想方法生成了,數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生成了”,老師的成功得益于開放的設計和細致的準備,課件上只是出示“五種”圖形讓學生判斷,而每種圖形中情況又各不相同,給學生創設了盡量多的發揮的空間,為積極的生成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同時老師為了促進生成,在學具的準備上還進行了細致的思考,給各個小組提供的學習材料有的是一般圖形,有的提供特殊的圖形,從而讓學生在交流時產生沖突,引發爭辯,進而逐步完善認識,為豐富的生成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