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課堂語文教學感悟
《呂氏春秋》課堂語文教學感悟
文言文擁有與現(xiàn)代文完全不同的語言形式,因此在備課中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也經(jīng)歷了一改再改的過程。最初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引導學生掌握實詞,尤通過實詞的掌握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故事,并引導學生從文中懂得為寓言的寓意。在和帶教老師傅老師及教研員周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后,決定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朗讀感受文言文的語言形式上。通過學生的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文言文簡短精煉的語言特點,同時通過對兩則寓言的梳理和理解,概括歸納出寓言的特點。
完成了《呂氏春秋》兩則的教學之后,反省自己的優(yōu)缺點及得失,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是值得探討的:
首先,古文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反復朗讀。只有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朗讀練習,學生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節(jié)奏、句式,進而體會到文言文朗讀時的特點。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并結合寓言這一文體,體會語言的精煉之美。
其次,文言文的教學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文本既是文言文,又是兩則寓言。既然將教學的難點設定為寓言的寓意理解,那么就需要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各方面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對作者態(tài)度的批注和討論,讓學生能夠在讀的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作者的態(tài)度其實是對人物和事件的議論,從而明確寓言想要告訴讀者的道理和啟示。[制度大全為您編輯]
但在本節(jié)課中,還有一些細節(jié)部分是需要我去改正的。例如在這節(jié)課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指出PPT上的一個“!”打錯了變成“?”,關于這個問題我在課堂上就只是表揚了這位學生的細心。課后看來這一行為未免不夠成熟,有些敷衍。在周老師的點撥下,我了解,其實在課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一位成熟的老教師會順勢提問,兩句的句式和語氣以及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從中讓學生感受不同語言形式的表達效果。作為新教師這時需要我在教學教研活動中不斷去學習的地方。
總結而言,本堂課的教學的過程中是能夠完成課前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的,同時也能夠在完成教學的目標,而課堂上不少的細節(jié)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也需要自己去不斷地調整和學習。
篇2:小學語文教學成長感悟在歷練中成長
開學一個多月來,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樁事情接著一樁事情。每天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讓人感覺壓抑,心中如同打翻的五味瓶,忐忑不安,在和同事的聊天中我說到則“怎么像回到高考的那段日子了?”語文素養(yǎng)大賽讓我看到了自己語文素質、心理素質的淺薄,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語文老師那多彩的一面。
整整一天五場的比賽,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答辯時在外面等待的分分秒秒,空氣似乎凝固了,自己也莫名地感到心慌,選手們都在抓住最后時刻積極地準備著,當時我還心存僥幸心理,希望手氣好點抽個好答點的題目,當看到考場的門推開的一瞬間,大家不由地走向前去問這問那,“什么題目呀?”“有準備的時間嗎?”“一次進去幾個人?”“《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什么?”呀!心理暗暗地嘀咕著,這可怎么答呀,萬一也抽到就完了,無數(shù)個問號回蕩在眼前,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避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趕快地上網(wǎng)查找答案,抓住僅有的時間去硬性地背誦,自我安慰吧!
現(xiàn)在想想當時怎么那么的狼狽呀,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知識太匱乏了,如果自己滿腹經(jīng)綸,如果自己博覽群書,太多的如果在此時顯得那么地微不足道,此時此刻讓我清醒看到與他人的差距,更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要不斷地充實自己。
每一次的講課、比賽,雖然在身心上都是一種煎熬,但是我們正是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歷練自己,迅速成長,這同樣是一筆財富,累并收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