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放手培養小班幼兒的獨立性》后有感
讀《放手培養小班幼兒的獨立性》有感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多的照顧和溺愛不少幼兒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因此造成孩子人性嬌氣,怕困難、依賴性強、適應能力慢等現象。其實這些一直都是讓老師和家長頭疼的事情,對于我來說,在班級里也對孩子進行一些這方面的教育以及常規培養,但是大都是生活自理方面的,讀完這篇文章我才明白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僅要從生活上抓起,還要從教學上抓起。
比如文中的“在觀察活動中培養孩子自立意識和自主性”培養孩子從環境中觀察,從操作中觀察。有這樣一個例子:在開展“水的溶解”的活動中給每組幼兒準備一桶溫水和一桶涼水以及許多冰塊,讓孩子自己擺弄,幼兒的興趣很高,老師要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出問題“小朋友,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了什么?孩子們爭著說:“冰塊放到水里就化了。”那老師再引導孩子把冰塊放到不同的水里看看有什么不同的發現--溫水中化的快,這時老師要對孩子的發現給予肯定,他們也會很快掌握了水融化與水溫有關的關系。
所以通過教學,通過觀察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變的創新能力,只有當幼兒這幾方面都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培養幼兒的自立意識和自主性。
文中也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過度保護孩子,提供機會,大膽放手。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母親這樣說過:“孩子正因為我愛你,我才要把我的愛收起一半,孩子正因為我愛你,所以當你蠻橫無理時我絕不幫你找托詞,孩子正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會堅持兩個小時監督你打掃完自己的房間。”從中可以知道,沒有鍛煉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意識與自理能力就無從說起,因此,我們應該放幼兒的手腳,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踐的機會。自立應該先自理!
孩子能自主的事要讓孩子自主,只有給孩子自主的權利,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更加貼近孩子的需求,才能有助于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孩子今天的自主就是明天善于獨當一面的萌芽。
孩子如果你想上山我可以給你一條小路,如果你想過河我可以給你一葉小舟,但是路必須得你自己走!
篇2:讀書筆記讀《班主任可以這樣做有滋味》有感
暑假,妹妹南京之行帶回來了幾本書,都跟班主任的工作有關,浙江省杭州市實驗中學高級教師鄭英著的《班主任,可以這樣做的有滋味》就是其中一本。作為科任教師的我,一直對班級管理這一塊的工作無所適從,看到這個題目,不禁好奇:“班主任還能做得有滋味?”帶著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
鄭英老師,1978年出生,中學高級教師,連續7年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我看來中學教師的教學任務本來就很繁重,而班主任們除了教學任務外,還有繁瑣的班級管理任務,鄭英老師卻把班主任做的有滋味,對她而言,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雙豐收,先后成為《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雜志的封面人物。
這本書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規工作,在熟悉的地方探索美麗的風景,收錄了諸多班級管理的妙招。按照她的話來說,她就是一“教育農人”,做著班主任的常規工作,只是她多了一份細心,更多了一份用心,并注重積累。她的每一項工作都做的特別透徹,比如說:“運用名字的藝術”、“與學生對話的藝術”、“獎勵學生的藝術”、“懲戒學生的藝術”、“收作業的藝術”等。這本書解決了班主任工作中出現的很多問題。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名字的藝術。沒想到記著學生的名字這么重要。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叫出那些顯山露水的學生,他們或成績優秀,或行為出格,而對于“平平”的學生,總是印象不深。我教200多個學生,幾年下來,能說出學生的名字的少的可憐,提問有時還會張冠李戴,特別尷尬,也會拉遠與學生的距離。謝謝鄭英老師的提醒,今年我準備從記住學生的名字開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鄭老師的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把鄭老師的智慧和教育經驗,借用到工作當中,希望自己能一步一步長大,把科任教師做的有滋味!
篇3:怎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怎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讀,在學習語文中有著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課文語言、內容的功能,又有發展語言、發展思維、激發朗讀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充分表明了朗讀的重要性。
要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應該做到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只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生才能有語氣、有感情地讀好課文,如果字音還讀不準,還不知道在哪里斷句,學生就不會讀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體會。在訓練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時,對于低年級學生特別要注意:
(1)、停頓。
朗讀中的停頓主要分語法停頓和語意停頓,即知道各種標點符號所表示的不同時間的停頓,還要使學生掌握沒有標點符號的一句話之間的短暫停頓。
(2)、重音。
一句話的表意重點在朗讀上要作重音處理,以示強調。我認為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以下幾種方法。
1、教師范讀。
教師范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而且為學生樹立了樣板,對于課文中難理解的句段,教師可以分析,講解,但對于朗讀時語言的輕重緩息,光靠講解,學生仍不明白,而范讀則可把兩者結合起來,使學生聽到了正確的聲音形象,學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出來。范讀,最好是在課堂上面對面地使學生聽到聲音,看到神情,較之聽錄音效果強得多了。
2、創設情境,引發共鳴。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們的想象,借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可以用教師的語言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擬情境,用音樂烘托渲染情境……學生進入情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
3、品讀與評讀結合。
自讀品味,聽讀評議。自讀時,品味意境,找到感覺從而讀出感情;聽別人朗讀時,可以與自己的體會相比較,指出理解上的正誤與表達上的得失,從而找到朗讀的正確形象。
4、注重教師的評價。
教師在學生朗讀時給予適時適當的評價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學生的信心,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讀的更好,同時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學到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5、指導讀好重點詞語。
課文中一些優美的句子中有含義較深的詞語,讀懂并讀好這些詞語才能讀好整句話。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一些方法幫助學生,一是借助動作,二是聯系生活實際,三是借助圖片。
當然,在教學實際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朗讀,把對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實在實處,落實在每一節課,這樣,學生的朗讀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當地運用各種朗讀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效果。
師生對讀,問答讀是一種效益較高的朗讀方式,教師可與全班學生對讀或問答讀,也可以和一個學生、幾個學生對讀、問答讀。問答讀,由教師提問,學生用朗讀方式回答教師的問題,既練習了朗讀,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層次,結構。師生對讀,可由教師讀文中的解釋語,學生讀描寫人物語言的句段,由教師讀總起句,總括句,學生讀分述,具體描寫部分,在這種朗讀方式中,教師的讀,起到提示,創設情境的作用,體現了對學生的啟發、指導。
分角色讀,是指導有感情朗讀的常用的方式。特別是在寫人、敘事為主的課文中。分角色朗讀,既可在指導的初始階段,體會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語氣語調,又可展示和檢查學生朗讀的效果。分角色朗讀,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組同學或男女同學集體朗讀某個角色的語氣,教師也可參與充當某個角色,并可互換角色,反復練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朗讀興趣。
總而言之,只有在讀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地讀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讀。無論指導正確地讀還是流利地讀,都需要反復練習,因此課堂上要多讀,才會使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從語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進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