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特級教師評選經過隨記課題匯報點滴感受

特級教師評選經過隨記課題匯報點滴感受

2024-08-01 閱讀 7051

4.1今天上午很緊張,因為3.29那天的課題匯報審核與答辯,我的課題入了專家的眼,在十多個準特級的匯報中,居然選中我的課題參加以后一天的論文總答辯,說實在的,雖然嘗試做了課題,但課題答辯究竟是怎么回事,真不太明白,沒有人告訴我該怎么做,做什么,一直以來都是摸石頭過河,而且在那么多專家年前真的很忐忑,怕丟人,可是有這機會真的難得,因為我真的想做一個課題,而且特別希望能得到專家的指點,陶教授發來信息讓我提前做好ppt,王博士發來信息,說我們如果沒法打印,直接發給他幫我們打印,看到兩位老師對我們如此盡心盡職,我能有理由說不認真嗎?當天晚上,朝東海實驗小學馮尊祥校長借了電腦,將課題簡單初步修改,又按照課題要求把ppt做了出來,做老師,實踐有了,理論層次卻不夠,很多東西敷于表面,挖不到深層的東西。自己也簡單的做了資料的收集與梳理。馮校長的電腦幫了大忙,晚上熬到一點多,把ppt做好,又寫了一天的參觀心得,總覺得感覺來了,如果不立刻抓住就忘記了。趁著這陣子的學習激情還沒消退,趕緊整理整理,否則又懈怠了。ppt格式設計按照我想要的弄好了,自己看著覺得還行,但總覺得不夠神似,但時間倉促,也只得先初步整理,回家細化了。

昨天又把課題內容簡單細化,發給王博士,請他一并打印。今天匯報,我第一個,真沒有經驗,所以只能照稿讀稿了。最后我把我的課題題目,以及我在網上搜到的課題題目相似性請專家幫我把脈問診,看看有沒有可能立項,得到許明局長的認可,并且束教授,李院長都對我的課題提出了非常實用的意見。

尤其在請專家提意見建議時,細節中深受感動,李院長細心的讓我去拿支筆記錄專家意見和建議,并把筆遞給我,我沒好意思拿,回到位置拿了筆,認真的記錄專家的意見,記錄下來。但運氣不好,筆還沒記錄一頁紙時,沒油了,郁悶,只得空筆芯在白紙上硬劃,留下痕跡,回到座位上,自己又找來一支筆順著原先的痕跡描畫起來。

快結束時,泗洪葉長浩老師發來信息,把我的發言視頻資料考給我。領導說的太快,還有一些沒記下來,于是我又求助解放路小學的江莉莉校長,她是個細心人,一問得知她果然都錄下來了,真是讓人喜出望外的好消息,而且江校長很爽快的答應我,幫我剪輯好發給我。

陶教授的細心,王博士的周到,崔主任的及時抓拍,馮校長的樂于助人,江莉莉的爽直等等,讓我感受到大家互相友愛,樂于助人,感謝各位準特級了。

篇2:名師上課開場白及評析大全(特級教師課堂導語)

集錦一名借班上課的老師站在一個陌生的班級面前,如何第一時間走進學生,縮短因師生不熟悉而產生的心理距離?我們無數次地追問,千百次地嘗試,但總覺得與學生之間有距離。“山窮水盡”之時,我們不妨暫時從這個問題的深思中走出來,去聽聽名師們是怎樣進行開場白的?也許會受到一點啟發,找到一些答案,也許會迎來“柳暗花明”。

案例1:

人物:【于永正】

風格:簡約而不簡單

【經典片段】:

師:小朋友們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你們認識我嗎?

生:不認識。

師:那我得自我介紹一下。(師板書:于永正)你們應該怎么叫我?

生:于老師。

生:于爺爺。

師:還可以怎么叫呢?(生默然,師指著名字)誰敢叫我的名字?

生:于永正。

師:(立正)到。還有誰愿意叫的?

生:(大聲)于永正。

師:(雙手抱拳)在下便是。(全場笑聲)

師小結:名字是給人叫的。你們可以叫我于老師、于爺爺,也可以對我直叫其名。這不是沒禮貌,因為我是你們的大朋友。總之,你們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評析】:

“簡約是一種境界。”聽于永正老師的課,給人的第一感覺:這種開場白方式真簡便,不就是讓學生“想怎么叫就怎么叫”自己的名字嗎?再一聽語言也十分簡樸,似乎每個老師平時都在這樣說。細一想,又不是這樣的,我們老師平時這樣說的,多半是在課下,一到課上,“師道尊嚴”,立馬扮演起“法官”、“傳道士”的角色。于永正老師真正地把新課程倡導的“你

篇3:聽特級教師王愛華講座《語文教學三味》心得

5月21日,我校組織部分人員前往如東縣賓山小學參觀學習。在**年度省教育廳組織的結隊幫扶活動中,如東縣賓山小學是幫扶我校的結隊名校。今年1月份,他們學校曾組織了8位老師到我校送教,8位教師的課都相當出色。這次學習,首先聽取了南通市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愛華執教的小古文《世無良貓》,以及她所作的講座。

我認為,著名特級教師的標志性特征在于能有自己的主打研究課題。

特級教師王愛華的省級精品課題《三味課堂》,指的是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與情智語文、文化語文、生命語文、詩意語文等等相比,三味課堂顯得不夠大氣,不夠個性,卻又很接地氣,具有普適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王愛華老師指出,語文味是指向語文科課程性質,即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律與習得。許多名師,很會討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刮哪邊風向哪邊倒,發表了很多文章,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在語文教學又傾向于語文主體性知識:語、修、邏、文的時候,王老師依然堅持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味,是指語文教學應以尊重、理解、發展兒童為要義,根植于兒童的靈性之根,喚醒兒童的發展潛能,發展兒童蝗言語智慧,在實踐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語品質,具有兒童的情味。她認為兒童的特征是真,兒童不完全追求美。王老師講了個真實的故事:孩子隨母親去參觀解放軍叔叔疊被子,看到他們的被子疊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塊。回家后,媽媽要孩子像解放軍叔叔學習疊被子,孩子實話實說做不到。孩子是真實的。教學中,為什么要讓孩子接受成人的言語范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王老師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語文課堂的情態方式。公開課示范課畢竟很少,而且也無法像公開課示范課那樣去上每一節語文課。忽視了家常味,我們的課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語文教學的真了。

王老師不僅找出了語文教學中三味缺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她所提出的順應策略、催發策略、主感策略,是基于自己的實踐研究發現,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聽了她的講座,我深刻地感受到特級老師要是不能立足實地發展自己,只靠吃老本遲早會坐吃山空。那么,我們普通教師,要是不能讀書學習與時俱進,只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只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