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圓錐體積》評課稿

《圓錐體積》評課稿

2024-08-01 閱讀 9906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涇川城關馬紅霞有幸觀摩了水泉寺小學段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總體感覺這是一位正在成長中的年輕有為、活力四射的新時代教師。這堂課以闖關賽的形式設計的新穎、科學、合理。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驗為核心,引導學生探究圓錐的體積公式,充分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邊做邊思考、歸納、總結的習慣。教學中,教者思路清晰,語言準確。可以說這是一堂較成功的課例。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堂課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把握不好,導致有點前松后緊,而對于公式的簡單套用應用放在本節,對于公式的拓展應用應著力放到下節課,教者課件中安排的題型多而沒完成預設。另外,既然是闖關賽,教師的鼓動性還不夠,體現不出熱烈的闖關氣氛。建議:充分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

篇2:《圓柱與圓錐復習》評課

《圓柱與圓錐的復習》評課

大家好!龐老師為我們上的這節課是《圓柱與圓錐》的復習課。復習課既不同于新授課,也不同于練習課。它是在學生已學知識基礎上的再提高、再升華的過程。要使學生在復習中把舊知識轉化,并產生新鮮感,從而形成“網絡”,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離不開執教老師的精湛的講解、巧妙的設計、滴水不漏的過渡和妙語連珠的提問。

回顧整節課,我們看到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

一、鏈接生活,引領探究。龐老師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已有認識,用學生喜愛的劉謙玩魔術游戲引入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設計導入顯得輕松自然,巧妙新穎,注重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鏈接和溝通,還巧妙的將學生引入圓柱圓錐的自主探索之中。

龐老師這節課的第二大特點就是

二、著力引導學生探尋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內在聯系。

復習不僅是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和方法進行回顧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產生新的思考,獲得新的認識,進而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為此,龐老師著力引導學生探尋數學知識與方法的聯系,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展開探索和交流。比如說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的總結與整理之中,龐老師沒有把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適時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完成了知識的系統分類與整理。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分解教學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了一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集思廣益,增強了合作意識。學生們在思維碰撞中體驗數學、互相啟迪、訓練思維、提高數學素養,既長知識又長智慧,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在通過探討圓柱與圓錐的關系這類問題的形式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柱圓錐關系的理解,溝通了兩個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

三、把基礎知識的復習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

龐老師在引導學生回顧與整理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之后出示了第一階段的填空題,這道競賽式的填空題有效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時教師再通過組織交流的形式檢查了學生對計算公式的掌握情況后出示了第二階段的針對性練習,有判斷題、填空題、還有搶答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和方法,到了練習的第三階段,教師出示了一個滾筒刷求它的側面積,以及求工地沙堆的體積這樣一些生活實際問題。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不僅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有關圓柱和圓錐的計算公式,而且需要學生具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和空間觀念,一要在腦海中重現有關圓柱與圓錐的形狀,二要注意有序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就是來源于生活。

教師在這節課上的最后一筆就是本節課的點睛之筆了,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了課堂作業之余進入思維拓展訓練環節,讓學生計算旋轉后的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與體積。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學生正確的把握圓柱與圓錐的特征,而且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觀念和富有條理的思考能力,這個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理解,更是對復習課的一種思考與探索。本節課龐老師對課堂教學過程把握得很出色,我欣賞這樣的課堂!謝謝!

篇3:小學數學《圓柱和圓錐》復習課說課稿

一、說教材。

“復習課”作為數學課的一種基本類型,它不同于新授課的探索發現,也有別于練習課的鞏固應用。《圓柱與圓錐》復習課是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意在通過回顧梳理,使學生將零散的知識在頭腦中串成線,聯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加深各個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根據《課程標準》中對本學段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圓柱、圓錐的有關知識掌握得更加系統、牢固,能熟練應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的體積,并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通過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動,初步培養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復習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為:知識的梳理和應用

教學難點為:認識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概括為以下三句話:回顧整理,以學生為主。鞏固知識,以練習為主。拓展提高,以思維為主。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回顧梳理、形成網絡。這個環節當中,我主要設計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圓柱和圓錐》的相關知識進行分類整理,然后進行全班匯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使知識的結構不斷完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整理與復習的能力。第二部分主要是讓學生觀看動畫演示,來回顧學過的知識,這里的動畫內容主要包括了學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過程和知識點,采用這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復習課課堂趣味化,可以使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第三環節: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4組練習題:

(1)基本應用(2)靈活運用(3)熟能生巧(4)強化訓練

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只有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實際,才能使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內化。

這節課的最后,我選取了一些世博會上的精彩圖片供給學生們欣賞,一方面是作用是讓學生經歷一次短暫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是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價值,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