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號教室奇跡》讀書筆記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書筆記
利用閑暇時間,讀完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的心中充滿了感動與感悟。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
正因為有著對教育的執著和熱愛,雷夫從一個普通的教師向一個偉大的教師轉變,“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在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是沒有捷徑的”。以下是我感受較深的部分。
該書的第一部分“家最溫暖”。在這一部分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第56號教室為孩子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風雨的天堂。讀完這一部分對我的震憾是最大的,因為我就是雷夫筆下那一個教室中的“老大”,每每在教室里發飚,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害怕,來滿足我那虛偽的內心。其實除了害怕的除了學生,還有教師,還有那些領導們。這個才是教室管理的真正問題所在。在書中用這么一個故事來說明問題。一位從事特殊教育的優秀教師繼承了一顆無價的簽名球,上面有傳奇的1967年紅襪隊全體隊員的簽名。當年幼的兒子找他一起玩球時,理所當然地,他警告兒子絕不能拿簽名球來玩。兒子問他理由時,他覺得1967年紅襪隊的成就對兒子來說毫無意義。于是他沒有花時間解釋原委,只對兒子說,不能用那顆球是因為“球上寫滿了字”。過了幾天,兒子又找他一起玩球。當老爸再次提醒兒子不可以拿滿寫字的球來玩時,小男孩表示他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理所當然,老爸氣得想痛打兒子。但他心念一轉,便明白兒子根本沒有做錯事。自從那天起,他無論去什么地方都帶著那顆空白的簽名球。這顆球提醒他:不不定期是教導學生還是子女,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
我真的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那么多年的教育可以說都是錯誤的,但還好我及時發現了并準備轉變過來。任取代恐懼: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應該明確的,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我以往都會用訓斥和批評來教育學生,我感覺這樣才有教師的威嚴,我想我錯了,應該和學生之間建立最起碼的信任,
書中還寫到:“紀律必須合乎邏輯:老師可以嚴格,但不公平的老師會被學生看不起。”這此年來我一直遵循這一原則,對于表現好的學生和表現不好的學生都一樣,有時候會對表現好的學生更嚴格一些,這樣做真的可以讓學生信服。我以前也有讓學生不去上體育課、音樂課的行為,原先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自己大錯特錯了,“因為對不當行為最嚴厲的懲罰就是不準參加發生不當行為時所進行的活動。”
用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學生,用嚴明的紀律去要求每一個學生,這很重要,它也是一塊班級的基石,是一塊培養學生習慣和能力的基石。我會努力的,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篇2:《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奇跡》讀后感閱讀體會
《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閱讀體會
柯碧云
書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朋友。書的魅力無法阻擋,書的作用更是神奇無比。從中我們學到了知識,受到了熏陶,它就像一面鏡子,告訴我們哪里不對,哪里需要改進,哪里要做得更好。
《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是我們本學期要閱讀的書籍。打開《第56號教室的奇跡》就久久不愿放下,它給作為教師的我很多啟發。雷夫老師用一年的時間創造了改變學生一生的奇跡。書中處處傳遞給我們雷夫作為老師的信念:“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的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無捷徑。”
正如書的序中提到的:“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局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
篇3:《第56號教室奇跡》讀書筆記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書筆記
利用閑暇時間,讀完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的心中充滿了感動與感悟。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
正因為有著對教育的執著和熱愛,雷夫從一個普通的教師向一個偉大的教師轉變,“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在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是沒有捷徑的”。以下是我感受較深的部分。
該書的第一部分“家最溫暖”。在這一部分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第56號教室為孩子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風雨的天堂。讀完這一部分對我的震憾是最大的,因為我就是雷夫筆下那一個教室中的“老大”,每每在教室里發飚,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害怕,來滿足我那虛偽的內心。其實除了害怕的除了學生,還有教師,還有那些領導們。這個才是教室管理的真正問題所在。在書中用這么一個故事來說明問題。一位從事特殊教育的優秀教師繼承了一顆無價的簽名球,上面有傳奇的1967年紅襪隊全體隊員的簽名。當年幼的兒子找他一起玩球時,理所當然地,他警告兒子絕不能拿簽名球來玩。兒子問他理由時,他覺得1967年紅襪隊的成就對兒子來說毫無意義。于是他沒有花時間解釋原委,只對兒子說,不能用那顆球是因為“球上寫滿了字”。過了幾天,兒子又找他一起玩球。當老爸再次提醒兒子不可以拿滿寫字的球來玩時,小男孩表示他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理所當然,老爸氣得想痛打兒子。但他心念一轉,便明白兒子根本沒有做錯事。自從那天起,他無論去什么地方都帶著那顆空白的簽名球。這顆球提醒他:不不定期是教導學生還是子女,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
我真的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那么多年的教育可以說都是錯誤的,但還好我及時發現了并準備轉變過來。任取代恐懼: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應該明確的,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我以往都會用訓斥和批評來教育學生,我感覺這樣才有教師的威嚴,我想我錯了,應該和學生之間建立最起碼的信任,
書中還寫到:“紀律必須合乎邏輯:老師可以嚴格,但不公平的老師會被學生看不起。”這此年來我一直遵循這一原則,對于表現好的學生和表現不好的學生都一樣,有時候會對表現好的學生更嚴格一些,這樣做真的可以讓學生信服。我以前也有讓學生不去上體育課、音樂課的行為,原先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自己大錯特錯了,“因為對不當行為最嚴厲的懲罰就是不準參加發生不當行為時所進行的活動。”
用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學生,用嚴明的紀律去要求每一個學生,這很重要,它也是一塊班級的基石,是一塊培養學生習慣和能力的基石。我會努力的,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