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找到文言文閱讀考場答題清晰思路

找到文言文閱讀考場答題清晰思路

2024-07-31 閱讀 6538

找到文言文閱讀考場答題的清晰思路

文言文閱讀考場答題與平時答題有明顯不同。在平時,準確答題僅僅是一個簡單要求,其重點是通過做題,強化文言知識的積累,而考場答題則要求快速準確答題,輕松得分,這就需要有一個清晰有效的答題思路。

清晰有效的答題思路從何而來?從文章中來。考場答題有三大錯誤思路:一是閱讀沒有明確的目的,二是通讀后才依次做題,三是脫離原文就題論題。這樣既浪費時間,也容易出錯。其實,文言文答題最為重要的思路是,每道題都應放在原文中去做。所以,讀懂文章是關鍵。在讀原文前可先瀏覽“對原文概括和分析”一題,這樣能大致了解文意。同時要注意讀文章和做試題有機結合,具體表現為把讀的重點與試題常見的命題點統一起來。

讀原文時,若為傳記,要以事件為序勾畫層次,尤其是當所給文言文是一大段時,更應如此;若為議論文,要勾畫論述的層次;若為游記,要以時間或游蹤為序勾畫層次。這有助于快速找到“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一題所對應的語境。

讀原文時,若為傳記,要強烈關注事情的結果;若為議論文,要關注文章的中心問題、作者的觀點、論證的方法,以及問題的原因等;若為游記,則要關注寫作的目的、抒發的感情等。這有助于完成“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一題,因為這些要點是該題的一大命題方式。

【試題】李疑……堅持照顧一位孕婦,但此人卻不知感恩。(20**年北京卷)

【分析】原文“不取其報”指的是李疑不要她的回報。

【試題】作者因寫時文而遭毀譽……(20**年浙江卷)

【分析】原因錯誤。原文“大改其為,庶幾有立。然言出而罪至……”,說的是因文風改變而遭毀譽。

讀原文時,若為傳記,要注意出現了不止一個人物的地方,一定要理清其關系,理解句子的主語和賓語所指的對象;若為議論文,則一定要理清是作者的觀點,還是別人的看法;若為游記,則一定要理清所寫之景在何處這一細節。這有助于完成“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一題,因為這些要點也是該題的另外一大命題方式。

【試題】王楨……,濟陽公……,他們都獲得朝廷的封贈。(20**年重慶卷)

【分析】由原文可知,“獲贈于朝”的主語是王楨。

【試題】潮音巖有一塊雄偉平坦且可坐數十人的巨石。(20**年福建卷)

【分析】由原文看,該“巨石”是作者登頂時所見,而非在潮音巖。

此外,20**年的江蘇卷、全國新課標卷均有題屬此類錯誤。

讀文章時,強烈關注加點詞語,結合語境與試題進行判斷。

錯因之一:脫離語境“以今釋古”

【試題】景淳竟死。竟:居然。(20**年北京卷)

【分析】“竟”在文中應解釋為“最終”。

另外,20**年的遼寧卷(“橫”:強行)湖南卷(“劫”:劫持)、江西卷(“勞”:煩勞)、全國大綱卷(“冒”:貿然)等都同此。

錯因之二:詞性錯誤

【試題】躬履途泥,率先期門。躬:彎腰。(20**年山東卷)

【分析】在語境中“躬”是副詞,“親自”。另外“履”名詞作動詞,為“行走”義。

另外,20**年福建卷(履蒼莽中。履:鞋子)也屬此類錯誤。

最難判斷的錯誤解釋恰恰需要結合所處語境才能下結論。而此種方式能真正考查考生的能力,故理應成為今后命題的重點,須引起考生足夠的重視。

【試題】察官闕,朝論多屬燧。闕:失職。(20**年全國新課標卷)

【分析】以“失職”來釋“闕”,句意雖通,但文意難通。“先是,察官闕,朝論多屬燧,以未歷縣,遂除左司諫。”若理解為“失職”,則下文一般應說“查究”“懲處”等,但下文說的是蕭燧因沒有擔任縣官的資歷,而最終被授予左司諫。其實,“闕”為“空缺”義。“以前,察官一職空缺,朝臣大多屬意于蕭燧,但因他沒有擔任縣官的資歷,而最終被授予左司諫。”

另外,20**年的浙江卷、天津卷、江蘇卷、四川卷、重慶卷等均有題為此思路。

讀文章時,強烈關注畫線句,結合語境直接完成后面的翻譯題。

做好文言文翻譯題,一要樹立文言意識,強烈關注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現象;二要樹立原文意識,因為句子的翻譯,不僅要通句意,更要通文意,尤其是句中的難點詞語的解釋,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三要注意多音字和斷句兩個細節;四要明確得分點。

【試題】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于舊治坐視?”(20**年全國新課標卷)

該題難度較大,首先“路”為宋代行政區劃名。其次,只有貫通文意才可落實句意。

(蕭燧)出知嚴州,……移知婺州,……婺與嚴鄰……歲旱,浙西常平司請移粟于嚴,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于舊治坐視?”為請諸朝,發太倉米振之。

【分析】由語境可知,“東西”實指“嚴州”和“婺州”兩地,“與”則照應“常平司請移粟于嚴”,即“給糧食”,而“舊治”則指自己原先任職之地“嚴州”。“坐視”即為“坐視不管”。因此應譯為“嚴州和婺州屬于不同的路(或“不屬同路”),本來不應當給糧食,但是我怎么忍心對自己原先任職的地方坐視不管呢?”

以上就是讀與答有機統一的五個方面,文章的其他內容通大意即可。以此思路,在讀完一遍之后,就應該完成對實詞(或虛詞)的解釋以及文言文翻譯試題,最好的還可直接完成“對原文概括和分析”這一難題。

文言文閱讀考場答題與平時答題有明顯不同。在平時,準確答題僅僅是一個簡單要求,其重點是通過做題,強化文言知識的積累,而考場答題則要求快速準確答題,輕松得分,這就需要有一個清晰有效的答題思路。

清晰有效的答題思路從何而來?從文章中來。考場答題有三大錯誤思路:一是閱讀沒有明確的目的,二是通讀后才依次做題,三是脫離原文就題論題。這樣既浪費時間,也容易出錯。其實,文言文答題最為重要的思路是,每道題都應放在原文中去做。所以,讀懂文章是關鍵。在讀原文前可先瀏覽“對原文概括和分析”一題,這樣能大致了解文意。同時要注意讀文章和做試題有機結合,具體表現為把讀的重點與試題常見的命題點統一起來。

讀原文時,若為傳記,要以事件為序勾畫層次,尤其是當所給文言文是一大段時,更應如此;若為議論文,要勾畫論述的層次;若為游記,要以時間或游蹤為序勾畫層次。這有助于快速找到“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一題所對應的語境。

讀原文時,若為傳記,要強烈關注事情的結果;若為議論文,要關注文章的中心問題、作者的觀點、論證的方法,以及問題的原因等;若為游記,則要關注寫作的目的、抒發的感情等。這有助于完成“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一題,因為這些要點是該題的一大命題方式。

【試題】李疑……堅持照顧一位孕婦,但此人卻不知感恩。(20**年北京卷)

【分析】原文“不取其報”指的是李疑不要她的回報。

【試題】作者因寫時文而遭毀譽……(20**年浙江卷)

【分析】原因錯誤。原文“大改其為,庶幾有立。然言出而罪至……”,說的是因文風改變而遭毀譽。

篇2: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法

中學文言文教學法淺談

臨高中學語文組連貞凈

文言文同現代文相比,枯燥無味,絕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有畏懼感,這給文言文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障礙。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教好言文至少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即激發興趣、指導學法、培養能力。現分述如下:

一、激發興趣是教好文言文的前提

1.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和興趣。由于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并且認為文言文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學了也沒有什么用,所以幫助他們明確:學習文言文是掌握祖國語言的一個重要部分,文言文中有古人運用語言文字的精髓,我們今天學習它,能有利于提高現代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列舉了一些名人的例子,有力地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靈活多樣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需要充分調動起來,其關鍵在于善誘。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課堂上,教師若能運用生動有趣、靈活多樣的教法,那么,這節課肯定會像大磁鐵一樣緊緊吸引住學生。例如教初一的《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兩則寓言時,把課文編成生動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新奇的、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課文。對一些淺易的文言文,鼓勵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如教《兩小兒辯日》時,讓學生先合作學習,在此基礎上,再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對講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對講得不夠好的也給予充分肯定,因為他們已經動腦筋積極思考就已經相當不錯了。教《桃花源記》一文時,先描述“世外桃園”美好生活圖景:桃花源不僅環境佳優美,而且這里的人們古道熱腸,純樸善良,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釋及工具書反復朗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并要求學生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在這樣的啟發與引導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學法是教好文言文的關鍵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現代西方教學理論也認為,最有用的學習是對學習方法的學習。這樣看來,教師傳達給學生的不光是系統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習語文的能力。

針對文言文難學的現狀,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尤其是學會使用《古漢語常用字典》,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能讀懂原文。筆者幫助學生在完成導學案時,讓他們學會自己參看注釋、查工具書、正確判斷字詞的含義,尤其是一字多義。

篇3: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之困惑與收獲

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之困惑與收獲

**年版課標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指出:“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初中語文里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較大,可以說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但由于年代久遠,平日學生接觸不多,文言詞語古今義變化大,有一字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學習文言文對相當一部分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之前在校內上過一節語文公開課,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授課對象是考試平均分為五十幾分的基礎較差的班級。備課時,最讓我傷腦筋的就是課堂的容量問題,從作家作品到朗讀,到字詞理解到文段翻譯,從作者論點到到分析論據,從中心主旨到寫作特點,短短的四十分鐘,我該如何既能讓學習保持學習興趣,又能較好地讓傳授文本知識能?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只能著眼在學生的知識水平上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理解課內字詞與作者觀點等等,太難的內容就避重就輕,投機取巧繞開了。課后的評價有褒有貶,雖然好評居多,但這節仍在我的心里留下了許多的遺憾,對于如何上好文言文腦海里也總有太多的疑問。

這次的語文骨干教師培訓中,我們聆聽了應永恒老師的《“和”教文言文》。老師結合了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大量的課內例子從“寬度”、“深度”與“長度”三方面來具體闡述了文言文教學,這讓我受益匪淺。

我忽然醒悟,教學多年,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我們似乎已了然于心,因為總是為了迎接中考而將學習重點放在考點之上,這種功利性教學似乎對于考試屢試不爽,但長時間后,學生對文言文只有厭惡,因為學得辛苦還容易丟分。在不知不覺中,文言文教學語法講解大行其道,學生多是被動接受,學習的熱情像澆了涼水,教師的講課熱情也不自覺銳減。于是學生的能力培養缺失了,文言文的美感在單純的字詞解釋中越來越遠。

應永恒老師的一個“和”字喚醒了我,在文言文中,影響學生成長的決不是哪個文言字詞或者句子的解釋,而是文章蘊含的深邃思想。這提醒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課前備課對文本的理解要細致有深度,要有前后關聯的廣度,還要有人生思考的高度。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著眼于對“語文”的全面內涵的理解。不僅僅要關注語言的理解,還要重視古代漢語獨有的語言魅力,更要重視古代漢語中強烈的文學因素、文化因素對提高語言素養的影響。只有這樣,文言文的學習才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