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文言文教學略談以《湖心亭看雪》一文為例

文言文教學略談以《湖心亭看雪》一文為例

2024-07-31 閱讀 4539

文言文教學略談以《湖心亭看雪》一文為例

文昌市教育局中學教研室邢益育

文言文教學到底教什么、怎么教?這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有的老師,總想在課堂上多講一點,講得全面一些、細致一些,生怕自己不講了學生就不會,就考不好;有的老師也知道要根據學情來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也希望自己的課堂學生學得活一些、有趣一些,但總苦于找不著恰當的尺度來定位,教學付出很多,但效果自己都不滿意。我想,這里面存在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和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沒有抓準的問題。

入選教材的文言課文,應該說可教可學的內容很多。也正因為多,教師就需要對“教什么”這個問題,有較清晰的認識。

我以為,一篇文言課文,可以選擇三個方面的內容來教,即文字、文學、文化三方面,簡稱“三文”教學。

也就是說,思考一篇文言課文要“教什么”,教師不妨重點考慮:教點文字方面的知識,充實學生的積累,增強文言語感;教點文學鑒賞方面的知識,提升學生的閱讀賞析、體驗感悟能力;教點文化方面知識,增進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豐富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懷。

當然,就“三文”而言,一篇文言課文,不論篇幅長短,均有許多可以積累、可以深悟和可以挖掘的內容。因此,在教學處理時,我們仍然需要作重點的選擇、難易的區別和深淺的定位。用過去的話說,所教學的內容,每一個方面都應當“精要、有用、好懂”的。要做到這一點,非教師下苦功夫不可,如逐漸梳理和清晰自己的教學理念,深入透徹解讀課文,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若此,文言文教學“教什么”的問題,方能得到明晰、適當和有效的解決。

“怎么教”的問題較復雜,涉及到教學的流程設計、教與學的方法手段選擇,以及面對不同學情的應變處理等等。

下面,僅以初中《湖心亭看雪》一課為例,具體談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上第六單元的一篇短文。本單元的導讀文字,對學生學習有兩點要求:“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這既是對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處理和設計教學的內容定位。編者從學和角度提出了具體要求,其實,教師的教也是要與之對應的,這也是一種“以學定教”。

在這里,“教什么”的問題似乎明確了。用“三文”的觀點看,即文字方面,強調借助工具學習和積累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文學方面,重視了對課文情景交融的感受和體驗。雖然編者沒有具體談及“文化”方面的學習,但教師可以依據學情與時間,可做適當的挖掘教學。

有了以上的分析、定位,接下來重點工作就是如何設計本課的教學了。

就《湖心亭看雪》一文,可以粗略作如下設計:

(一)教學重難點

依據“三文”教學主張,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可以確定為如下三點:學習敘事描寫類文章的誦讀;揣摩想象課文優美的意境;體悟課文敘事描寫的語言美。

以上三點,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這三個目標,學生一節課不可能都能掌握,但教學抓到了這幾個重難點,學生的課堂學習目標就是明確的,學習過程也會有一定的收獲。

(二)教學過程

我以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抓兩個核心點:教學環節與教學活動的安排。

很多專家學者及諸多的成功課例告訴我們:教學環節宜少不宜多。就本課教學,可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和相應的活動安排:

環節一:熟讀成誦

學習文言文,讀,永遠是第一位的。讓學生多讀課文,讀通讀順課文,這是首要任務。如何讀,教師可以八仙過海。讀的形式可以多樣,但讀的教學,主要達成兩個目標:一是學習敘事類文言文的讀法,如學習、揣摩體會敘事類文言文的口吻、語調、語氣和節奏等;二是通過讀,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本,體悟文章的境界之美。這當中,當然自然包括對課文中的一些字詞的理解。也只有讀出自己的感覺,學生才能整體的感知課文,接受對課文的學習。

環節二:揣摩想象

閱讀精美的文章,如果沒有了閱讀者的揣摩和想象的,這種閱讀學習一定是不到位的,也是不會有所收獲的。

這篇課文,作者寫的是在西湖看雪景,在文章中,作者到底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精美畫面?這個畫面,其構圖如何,其美在何處?這些都需要教師結合語句,重點啟發和引導,讓學生通過對文中的字、詞、句的細心揣摩體會,產生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方能體驗和感悟到課文情景交融的境界美:作者寫雪景,落筆極精,在巧妙的對比和點綴之下,呈現給讀者的是,在一幅闊大之景下,突顯著“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一芥”“人兩三粒”的畫面對比。學生通過揣摩和想象,達到“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的學習收獲。

環節三:鑒賞體悟

閱讀教學,一定要盡量做到讓閱讀者對文本產生自己的理解感受。教師任何精講細析,只要學生接受不了,都只能說“爵爛了喂給學生”,學生當然是“食之無味”了。

而要讓學生自己來“爵”、自己來體驗感悟,就得做到兩點:一是巧妙引導,二是把體驗與感悟還給學生。

巧妙引導,就要有恰當的問題導引。這個問題,似乎不難解決,只要用好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中編者設計的問題,便可。

本課的“研討與練習”有兩個要求:“1、說說本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如能把這兩個問題當作學生賞析課文的導引,我看就足夠了。學習能力不高的學生,怕還達到這樣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做適當的難度下降。

體驗與感悟,是本環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何突破?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互動起來,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不失為好的做法。也只有讓學生活動起來,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進行體驗、感悟和交流,學生的鑒賞才是有意義的、有收獲的。如果學生能力較高,教師可適當增加學習的拓展,如讓學生對“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作深入的思考與體悟,在比較學習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認識,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就文言文教學,細思下來,我有兩點很深的感觸:

(一)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

以往的文言文教學,由于缺乏新的教學理論指引和新的教學理念支持,我們的教學一直在“字字落實、句句分析、串講灌輸”的舊套套里打轉,教學實效不高。而今天,新課程改革不斷走向深入,新教學理論和教學理念紛呈更新,又讓我們一些教師感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課堂教學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問題的原因,我想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即教師沒有自己的教學主張。

文言文到底如何教?我想,教師有無想法、如何想是非常關鍵的。

教師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教學想法和教學堅持,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學。

(二)要用好教材、落實要求

“用教材教”已經提了很多年,可我們“用”的情況如何呢?情況不容樂觀。

一方面,不會用教材的建議、要求和問題設計來教學。如單元和課文的導讀文字、課后練習設計等,教材這些現成的好東西,常常被老師們忽視,甚至拋棄。常聽老師說“不會教”“不知如何教才好”,其實是教師不理解教材,更不會運用現成的教材資源所至。

另一方面,總想在有限的課時內講授無限的學習內容。教學內容貪多求全,教學過程只能是以講代學,不然時間不夠。其實,教材編者多在單元導讀里提到了具體的教與學的具體要求,只是教師放不下,生怕不講或少講了學生就學不會、也考不好所至。

葉老早就說過,課文無非就是一個例子。那么,如何用好這個“例子”,做到“一課一得”,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篇2: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法

中學文言文教學法淺談

臨高中學語文組連貞凈

文言文同現代文相比,枯燥無味,絕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有畏懼感,這給文言文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障礙。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教好言文至少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即激發興趣、指導學法、培養能力。現分述如下:

一、激發興趣是教好文言文的前提

1.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和興趣。由于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并且認為文言文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學了也沒有什么用,所以幫助他們明確:學習文言文是掌握祖國語言的一個重要部分,文言文中有古人運用語言文字的精髓,我們今天學習它,能有利于提高現代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列舉了一些名人的例子,有力地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靈活多樣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需要充分調動起來,其關鍵在于善誘。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課堂上,教師若能運用生動有趣、靈活多樣的教法,那么,這節課肯定會像大磁鐵一樣緊緊吸引住學生。例如教初一的《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兩則寓言時,把課文編成生動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新奇的、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課文。對一些淺易的文言文,鼓勵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如教《兩小兒辯日》時,讓學生先合作學習,在此基礎上,再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對講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對講得不夠好的也給予充分肯定,因為他們已經動腦筋積極思考就已經相當不錯了。教《桃花源記》一文時,先描述“世外桃園”美好生活圖景:桃花源不僅環境佳優美,而且這里的人們古道熱腸,純樸善良,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釋及工具書反復朗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并要求學生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在這樣的啟發與引導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學法是教好文言文的關鍵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現代西方教學理論也認為,最有用的學習是對學習方法的學習。這樣看來,教師傳達給學生的不光是系統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習語文的能力。

針對文言文難學的現狀,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尤其是學會使用《古漢語常用字典》,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能讀懂原文。筆者幫助學生在完成導學案時,讓他們學會自己參看注釋、查工具書、正確判斷字詞的含義,尤其是一字多義。

篇3: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之困惑與收獲

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之困惑與收獲

**年版課標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指出:“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初中語文里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較大,可以說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但由于年代久遠,平日學生接觸不多,文言詞語古今義變化大,有一字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學習文言文對相當一部分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之前在校內上過一節語文公開課,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授課對象是考試平均分為五十幾分的基礎較差的班級。備課時,最讓我傷腦筋的就是課堂的容量問題,從作家作品到朗讀,到字詞理解到文段翻譯,從作者論點到到分析論據,從中心主旨到寫作特點,短短的四十分鐘,我該如何既能讓學習保持學習興趣,又能較好地讓傳授文本知識能?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只能著眼在學生的知識水平上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理解課內字詞與作者觀點等等,太難的內容就避重就輕,投機取巧繞開了。課后的評價有褒有貶,雖然好評居多,但這節仍在我的心里留下了許多的遺憾,對于如何上好文言文腦海里也總有太多的疑問。

這次的語文骨干教師培訓中,我們聆聽了應永恒老師的《“和”教文言文》。老師結合了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大量的課內例子從“寬度”、“深度”與“長度”三方面來具體闡述了文言文教學,這讓我受益匪淺。

我忽然醒悟,教學多年,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我們似乎已了然于心,因為總是為了迎接中考而將學習重點放在考點之上,這種功利性教學似乎對于考試屢試不爽,但長時間后,學生對文言文只有厭惡,因為學得辛苦還容易丟分。在不知不覺中,文言文教學語法講解大行其道,學生多是被動接受,學習的熱情像澆了涼水,教師的講課熱情也不自覺銳減。于是學生的能力培養缺失了,文言文的美感在單純的字詞解釋中越來越遠。

應永恒老師的一個“和”字喚醒了我,在文言文中,影響學生成長的決不是哪個文言字詞或者句子的解釋,而是文章蘊含的深邃思想。這提醒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課前備課對文本的理解要細致有深度,要有前后關聯的廣度,還要有人生思考的高度。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著眼于對“語文”的全面內涵的理解。不僅僅要關注語言的理解,還要重視古代漢語獨有的語言魅力,更要重視古代漢語中強烈的文學因素、文化因素對提高語言素養的影響。只有這樣,文言文的學習才是有價值的。